?

一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產學研合作育人模式的實踐與構想

2016-12-03 11:12王丹霞白斐
經濟師 2016年10期
關鍵詞:科技產業微藻產學研

王丹霞+白斐

摘 要: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向縱深發展階段,尋求新的人才培養途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迫切的現實問題。作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河西學院探索和實踐了一種校內產學研合作育人模式,具有典型案例作用。

關鍵詞:地方新建 本科院校 產學研 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7;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0-220-02

一、關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產學研合作育人的認識

產學研合作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大趨勢,符合高等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诓煌暮献骼嫦嚓P者立場,就會對產學研合作的主體、內容、方式、內涵和功能等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從高校的角度講,產學研合作是為了獲得教育資源,將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滿足人的社會化需求,為人才培養搭建平臺,形成教育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但是,長期以來,人們較多的是從科技與經濟的角度來定位和審視產學研合作,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關注經濟效用,較少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衡量產學研合作的育人功效和辦學行為,這就偏離了大學培養人才這一根本使命和辦學目標。因此,促進產學研各方的教育資源深度合作和共享,并探索出不同類型高校適合的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的模式,實現產學研各方的合作價值,既出人才,又出成果,是當前產學研合作的關鍵問題。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作為我國高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陣營的主力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人才培養基地。但由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處于地方,大多存在地緣、信息資源、經費、辦學條件等方面的劣勢,這就要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須在開放辦學思想的指導下,在積極進行內部挖掘的同時,注重向外部借力發展。河西學院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張掖市,是蘭州至烏魯木齊近2000公里范圍內唯一一所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全校上下同心協力,克服地域偏僻、經濟欠發達、人才難留、經費短缺等諸多困難,發揚“追求卓越、自強不息”的學校精神,不斷改革創新,在加強應用型大學建設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績,尤其是在校內產學研合作方面具有典型性,是一個較好的案例。

二、河西學院校內產學研合作育人模式概況

河西學院以甘肅凱源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和甘肅省微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依托,培育和打造校內產學研示范基地。近年來,示范基地堅持“科學研究、產業發展、服務社會、人才培養”多元化發展方向,先后承擔了各類研究項目20余項,獲得項目資金2000多萬元,授權專利38項,獲得省、市科技進步、技術發明等科技獎勵25項??萍汲晒D化應用支撐著微藻科技產業發展,科技產業取得經濟效益,又為科學研究提供經費支持。形成科研與產業互為條件、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局面。同時,學校組織相關專業教師參與到示范基地的科技項目研究和產業開發工作中,促進了“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鍛煉培養。示范基地與學校農業生物技術學院合作,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試點工作,開設“沙產業——微藻理論與實踐”選修課,發揮科技產業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安排生物工程、農學、種子工程、市場營銷等相關專業學生到甘肅凱源生物技術開發中心養殖基地、生產車間及銷售市場進行實習實訓;發揮甘肅省微藻工程中心實驗室的作用,向學生開放實驗室,吸收學生參與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指導學生完成所承擔的校內創新研究項目,為學生參與科研活動搭建了平臺。堅持科研、產業與教學相互促進,形成了“高??萍籍a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學院系”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甘肅凱源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概況。甘肅凱源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是河西學院依托教師科技成果轉化而創辦的科技產業。中心在錢學森先生“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沙產業思想指導下,結合河西地方自然條件特色,發展沙產業,以藻類研究開發為突破口,建成螺旋藻養殖及系列產品開發生產基地,研發的新產品被評為甘肅省優秀新技術新產品,產品行銷省內外。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心已成為甘肅省高新技術企業;人社部批準設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實現了科技開發、生產加工、產品銷售、人才培養一體化,為學校和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取得了較好的學術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甘肅省微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概況。甘肅省微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甘肅省政府依托河西學院設立的、由甘肅凱源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承擔組建的省級微藻工程技術研究機構。下設微藻藻種優選培育研究室、微藻生產技術與產品制備研究室、微藻功能分析與產品檢測研究室、微藻生物質能開發研究室、微藻生態與生物技術研究室。旨在建成集研究與開發、技術推廣、人才培養、產品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微藻研發平臺;探索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和企業結合的有效形式和新的運行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商品化水平,解決科技成果轉化中在工藝、裝備、測試、標準及產品質量等方面的薄弱環節;培育扶持企業誕生成長,在微藻領域起到示范、輻射作用,帶動微藻行業發展;形成微藻系列產品研究開發能力,努力實現技術規范與產品標準化,促進甘肅微藻產業的發展。是甘肅省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工程技術研究基地、應用型本科教育教學實訓實踐基地和服務社會的基地。

三、河西學院校內產學研合作的經驗

1.加大科技產業投入,促進校內產學研合作教育。為適應應用型本科教育,河西學院將甘肅凱源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作為實訓實踐示范基地加大建設力度。把微藻科技產業經濟收入反哺凱源中心,新投資320萬元,建造了螺旋藻日光能智能化、一體化聯體養殖基地。投資580萬元,擴建了國際通行的保健食品良好生產(GMP)凈化車間,規范了科技產業的養殖基地和產品加工工藝。以此為基礎,按照微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展方向、科技產業需要及應用型人才實訓實踐教學要求,學校利用科技產業收入和科研項目資金,再籌資200多萬元,增添實驗儀器設備,加大實驗室建設力度。中心在系統工程技術原理指導下,將微藻科研成果、產品配方技術、發明專利和工藝等集成組裝和配套,應用于微藻養殖、產品加工、產出產品、開拓市場,最終形成“科研成果——發明專利——技術工藝——生產加工——產品銷售——市場運營”的一體化產業鏈,圍繞這一產業鏈,設置對應的實訓實踐教學模塊,增強實踐教學的系統性、科學性,加大基地實訓實踐承載量,努力將微藻科技產業、微藻工程中心打造為校內產學研合作教育實訓實踐示范基地,以便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改善學校相關專業教學的實訓實踐條件,為形成產、學、研良性循環,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2.充分利用校內平臺,鍛煉培養雙能型教師隊伍。學校先后有100多人次的教師參與了微藻科技項目研究,從事過微藻產業開發工作。有更多的教師參加了生產勞動和市場銷售工作,受到了實踐鍛煉。目前已形成由15位教師組成的穩定的微藻科研開發團隊,是學校評定的“優秀科研團隊”。他們在科學研究、產業經營中受到了實踐鍛煉,積累了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成為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雙能型教師隊伍,成為學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骨干教師。教學中一個共同特點是教師結合自己的科研和科技產業工作經歷,理論聯系實際,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應用性、前沿性和生動性,受到學生的好評。

3.發揮示范基地作用,促進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根據學生所學專業,每年安排100多名學生分別到實驗室、養殖基地、產品加工車間,銷售市場進行生產實習,實習內容有以下幾方面:(1)實驗操作技術,包括藻種的繁育、提純復壯,生長環境測定,產量預測等;(2)生產加工技術,包括螺旋藻營養液配制,養殖管理技術,噴霧干燥加工技術,制片技術;(3)螺旋藻整形產品設計;(4)市場營銷,包括市場調查,營銷方案制定,市場開拓等;(5)企業管理,包括生產管理(人、財、物),銷售管理(產品流、資金流),質量管理(質量控制體系、GMP規范),衛生安全管理等。開設的《沙產業——微藻理論與實踐》選修課,共有五個模塊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通過課堂講授,綜合性、設計性實訓等,培養學生的研究開發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創新性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科技、文化等綜合素質。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實踐教學效果。

四、河西學院校內產學研示合作育人新構想

河西學院校內產學研示范基地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發展科技產業、承擔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任務、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對產學研合作進行了有效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相對于社會對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要求,如何使微藻科技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發揮更好的平臺作用,還要理清思路,深入構思,實踐落實。

依據國家政策背景、學校發展的新形勢和高??萍籍a業發展的階段論,繼續向“科學研究、產業發展、服務社會、人才培養”多元化方向深度轉型,不斷提升微藻科研團隊綜合能力,提升微藻科技產業研究開發能力,提升微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才培養能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以項目帶動科技產業發展,以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提升服務能力,以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社會,以產學研結合為途徑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將學校微藻科技產業、微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教育教學有機結合,構建學校內部產學研合作平臺,突出產學研合作教育,開展應用型本科教育實訓實踐教學工作,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和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重點,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常規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社會實踐有機結合,探索“開放、合作、共享”環境下的應用型本科教育路徑,深化充實與完善“高??萍籍a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學院系”的人才培養模式,總結出一套學校內部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和運行機制,進而為校外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和有效運行提供借鑒和幫助,拓展校外基地,實現校內外基地相結合,搭建產學研合作教育堅實平臺,更好地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在學校發展、尤其是在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中做出新的成績。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廳項目(2014B-086)甘肅省2016年社科規劃項目(創新驅動發展中甘肅地方性本科院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忠家等.產學研合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3

[2] 付軍龍等.大學創新教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

[3] 賀金玉.地方本科院校協同創新與協同育人模式研究[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3.4

[4] 潘懋元.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3

(作者單位:1.河西學院 2.甘州區大成學校 甘肅張掖 734000)

(責編:若佳)

猜你喜歡
科技產業微藻產學研
精益求精產學研 繼往開來朝陽人
代食品運動中微藻的科研與生產
以高能級科創合力打造科技產業地標
評《科技產業經濟學》(書評)
完善轉化機制 推動產學研融合
絮凝法采收生物燃料微藻的研究進展
紡織摘獎項目產學研居多
學前音樂教育專業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微藻對低溫響應的Ca2+信號傳導途徑研究進展
臨安市:創新建設科技產業集聚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