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戰略的歷史演變及其驅動因素

2016-12-05 22:05鄭偉
世紀橋 2016年11期
關鍵詞:歷史演變中國共產黨

鄭偉

摘要: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的戰略與政策,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第一次提出至1979年新時期之始宣告放棄,經歷了30年的歷史演變。在此期間,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的戰略因應兩岸各自的政治經濟情形、兩岸各自的兩岸關系政策以及冷戰時期國際形勢尤其是中美關系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有所調整,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雖然該戰略與政策的實施,并未打破兩岸全面對立與完全隔離的狀態,但其階段性功效以及豐富而深刻的歷史經驗,卻為新時期“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新戰略的出臺,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性條件,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政治基礎。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歷史演變

中圖分類號:D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6)11-0032-04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臺灣國民黨當局與新中國曾經歷了長達30年的敵視與對峙狀態。在這30年中,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的戰略應運而生,經歷了一次次的階段性演變。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國內外形勢的不斷變化,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的戰略自動終止?!敖夥排_灣”戰略的終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下對臺政策的重大轉變,同時,它也為“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新戰略的出臺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政治基礎。探析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戰略的歷史演變及其驅動因素,能夠為新時期兩岸關系的重大突破和全新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歷史經驗和現實啟示。

一、“解放臺灣”口號的第一次提出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進行的“遼沈”“淮?!薄捌浇颉比髴鹨?,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全面勝利落下帷幕。經過此戰,國民黨在大陸地區的主要軍事力量受到嚴重打擊,主力部隊基本消耗殆盡。1949年1月1日,新華通訊社全文播送了毛澤東所撰寫的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文中號召全黨全軍“用革命的方法,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消滅一切反動勢力……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1](P.1372-1380)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在國際上積極鼓吹“臺灣地位未定論”,企圖通過分裂中國以延緩中共部隊解放進程。1949年2月3日至3月3日間,美國總統杜魯門批準了“NSC.37/2和NSC.37/5號報告,提出美國對華的基本政策目標是:‘不讓臺、澎落入共產黨手中,‘為達此目標,最切實的手段就是把這些島嶼與中國大陸分隔開?!盵2](P.262)

針對美國對中國內政的干涉與國民黨的撤退臺灣意圖,中共中央十分關注臺灣、西藏等地區的形勢演變,將解放臺灣、西藏地區作為人民解放戰爭的“最后決戰”。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并通過了《目前形勢和黨在1949年的任務》決議,確定了人民解放軍在夏、秋、冬季作戰的基本任務是“爭取占領湘、鄂、贛、皖、浙、閩、陜、甘等九省”。 [3](P.591)毛澤東顯然注意到蔣介石欲將臺灣作為反共基地的意圖。在1949年2月會見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時,毛澤東以極其堅決的態度強調了臺灣是中國無可爭辯的領土。在他看來,臺灣問題比西藏問題更復雜,解決它更需要時間。 [4](P.277)同年3月,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研究華東局分管范圍的會議中,毛澤東明確提出華東局管轄之地“還要加上臺灣”這一意見。 [5](P.475)1949年3月15日,新華社發表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第一次提出了“解放臺灣”重要口號,號召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參與解放臺灣的偉大行動,粉碎蔣介石集團企圖盤踞臺灣反攻大陸的陰謀。 [6]自此,“解放臺灣”在公開場合第一次出現。

二、從“武力解放”到“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決”的政策演(1950年6月—1978年)

隨著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三次“臺海危機”與中美兩國關系正?;厔莸臍v史進程演變,“解放臺灣”的戰略在中國共產黨的內政、外交領域延續了30年之久。1979年1月1日,中美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結束了兩國長達30年無外交關系的歷史形態。1979年1月鄧小平訪美期間,在同美參議院、眾議院議員談話時指出:“我們不再用‘解放臺灣這個提法了。只要臺灣回歸祖國,我們將尊重那里的現實和現行制度?!?[6]在大陸與臺灣人民盼望和平的共同呼聲下,兩岸關系逐步邁向正?;?。1981年9月30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葉劍英對新華社記者發表了《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重要談話,進一步闡明實現祖國統一的九項具體政策,為“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的提出奠定基礎。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華人協會主席李耀滋時正式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科學設想,奠定了臺灣和平回歸祖國的思想和政治基礎。同年8月17日,中美兩國再度發表《聯合公報》,在確定之前兩個公報中對臺灣問題的基本態度的同時,就兩國雙邊問題與國際問題保持磋商與聯系。至此,“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正式取代“解放臺灣”的戰略與政策,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下中國共產黨處理臺灣問題的基本政策。

回顧和總結1950年至1978年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戰略與政策的歷史演變,主要由以下三個階段所構成:“武力解放”階段(1950-1955年)、由“武力解放”向“和平解放”過渡階段(1955—1958年)、“要打也要談”的“雙管齊下”階段(1958—1978年)。

(一)以“武力解放”為主要解決途徑(1950-1955年)

1950年6月爆發的朝鮮戰爭徹底改變了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的歷史進程。同年6月27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投票通過了武裝干涉朝鮮內戰的決議,6月30日,美國第七艦隊下轄的6艘驅逐艦、2艘巡洋艦與1艘補給艦駛入臺灣海峽,公然侵犯中國領海,武力干涉臺灣事務。隨著朝鮮戰爭的逐步發展,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出兵朝鮮,捍衛中國邊疆不受侵犯。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下達了關于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命令,彭德懷任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7](P.799)

朝鮮戰爭的爆發,是導致中國共產黨武力解放臺灣無法實施的最主要原因。在朝鮮戰爭尚未爆發之前,“解放臺灣”的戰略仍是1950—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作戰計劃之一。此時新中國政府正積極準備武力攻臺,各方面條件亦有利于人民解放軍。但隨著6月27日美國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臺海形勢發生了明顯變化。在經過數月觀察與政治博弈之后,毛澤東意識到唯有暫時擱置武力攻臺計劃,才可保證抗美援朝戰爭的順利進行。同入朝作戰相比,平均寬度達200公里的臺灣海峽給人民解放軍渡海作戰造成極大困難,加之人民解放軍海軍、空軍準備不足,未能構成對國民黨??哲妷旱剐詢瀯?,此時武力攻臺未免不切實際。1950年8月11日,中央軍委致電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要求其密切注視美蔣在臺灣的動作,并告知華東軍區“1951年不打臺灣,待1952年看情況再做決定。金門可決定在1951年4月以前不打,4月以后待命再打?!?[7](P.800)武力解放臺灣計劃被暫時擱置。

1953年中美《朝鮮停戰協定》的簽訂,朝鮮半島的戰火戛然而止。在1954年7月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指出臺灣問題是存在中美兩國間的重要問題。7月23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社論,指出解放臺灣是中國人民當前最重要的任務。 [8]8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在外交報告中進一步指出:“美報承認,這些島嶼實際中國大陸的一部分,保衛它們,實際等于侵犯大陸?!?[9]8月22日,新中國各民主黨派與人民團體發表聯合宣言,表達了“中國人民在解放臺灣的斗爭中定會克服一切困難,取得最后勝利” [10](P.5)的決心。一時間,國共軍隊劍拔弩張,沉寂一時的臺灣海峽再度緊張。 9月3日下午1時50分,依照中央軍委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福建沿海對大小金門島及馬祖的國民黨軍陣地實施炮擊,“擊沉擊傷國民黨軍艦船七艘,摧毀炮陣地九處” [11](P.854)。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五年間第二次對金門實施大規模軍事行動,此次炮擊不僅對國民黨軍隊造成嚴重打擊,在世界范圍內也引起了不小波動,國民黨高層與美國政府官員中的大多數人認定人民解放軍即將開展渡海作戰武力攻臺。

1950—1955年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的戰略仍是以武力解放臺灣。由于朝鮮戰爭的爆發與美國對臺灣的武力干涉,武力解放臺灣方針在一定程度上并未真正落實,除1954年9月對大小金門及馬祖的炮擊外,這一時期臺灣海峽并未出現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從國家統一的整體進程上來看,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的進程無疑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五年內相繼解放了西藏、海南島、浙東群島等地區,消滅了國民黨軍隊殘留大陸的最后有生力量,使臺灣真正成為了一座“孤島”,這一系列行動無疑為“解放臺灣”戰略政策的順利實施創造了必要條件,同時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武力攻臺奠定了前提條件和基礎。

(二)從“武力解放”臺灣向“爭取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的轉變(1955—1958年)

1955年至1958年,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戰略相較前一階段,具有一定轉變。中國共產黨在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前提下,開始向較為溫和的“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模式轉變。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標志著中共“爭取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政策的開始。1955年4月19日,周恩來在“萬隆會議”補充發言中強調:“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立異的?!?[12](P.121-134)4月23日,周恩來就臺灣問題發表了簡短聲明,他表示“中國政府愿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的問題,特別是和緩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問題?!?[13](P.134)這封不到百字的聲明一經發布,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不少西方媒體將它視為新中國政府對臺灣問題的態度轉變。新中國政府對臺政策的轉變同樣引起了美國的注意,1955年4月27日美國出版的《每日新聞》稱:“美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指出蔣介石不參加也不應使美國政府對這種談判拒絕?!?[14]周恩來的此次發言為中美對話解決臺灣問題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的重大調整。在英國與歐亞各國的介入下,新中國政府于1955年8月1日同美國就臺灣問題及中美雙邊關系發展開辟了的大使級會談。經過一個多月的談判,會談取得了初步進展,于9月初達成遣返兩國僑民的協議,這也是中美談判15年中唯一達成的一個協議。

值得指出的是,中國政府在同美國政府展開談判的同時,也向臺灣國民黨當局表明了和平解放臺灣的誠意。周恩來總理在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代表新中國政府宣布:“我們愿意同臺灣當局協商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步驟和條件,并且希望臺灣當局在他們認為適當的時機,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他們認為適當的地點,同我們開始這種商談……只要大家以民族和祖國的利益為重,我們仍然可以重新攜手團結起來?!?[15]1957年4月,毛澤東在與周恩來會見蘇聯外賓伏羅希洛夫時也提出了愿意同國民黨開展“第三次合作”(和平解放臺灣)的主張。然而,蔣介石并沒有將中國共產黨的和平誠意看作解決臺灣問題的主要途徑,為了實現“反攻大陸”的計劃,他于1956年6月27日將金門、馬祖確立為“戰地政務區”,在同年國民黨“雙十節”上,蔣介石發表《告軍民同胞書》 [16],將金門、馬祖視為反攻反共的最后橋頭堡。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再次對金門島發動炮擊,以陸、海、空軍對金門進行了近10天封鎖。對金門的再次炮擊在彰顯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實力的同時,亦說明僅依靠政治宣傳、會談等和平方式不能臺灣解放,沒有武力作為保障,解放臺灣就無從談起。

(三)“要打也要談”的“雙管齊下”模式(1958-1978年)

1958年“八二三炮擊”后,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的戰略似乎又回到了以武力解放為主的舊模式。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近十年對臺工作經驗使中共意識到,單純地依靠武力或和平手段無法徹底解決臺灣問題,在解放臺灣的大方針運用上,必須“兩手都要抓”,通過武力威懾迫使國民黨當局重新回到談判桌上,才能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1963年,周恩來將中共對臺政策總結歸納,公開提出“一綱四目”基本原則?!耙痪V”即臺灣必須統一于中國,“四目”則分別從政治、經濟、軍事角度闡釋了統一后臺灣社會的發展方向,較大地保留了國民黨在臺的統治權力。盡管中共方面不遺余力地推動臺灣和平解放,蔣介石對和談卻始終抱以敵對態度,中共解放臺灣戰略不得不再次回到武力上來。1965年人民解放軍海軍以微小代價奪取了烏丘、東引、東山海戰勝利,國民黨海軍至此不敢貿然出海,蔣介石的“反攻大陸”計劃隨之沉入海底。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戰略始終處于“打打談談”的狀態,兩岸關系也未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敖夥排_灣”與“反攻大陸”已儼然成為海峽兩岸互相威懾不可或缺的政治口號。導致這種僵局持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國際局勢而言,臺灣問題已不再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古巴導彈危機與越南戰爭的爆發使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自顧不暇,在臺灣問題上紛紛采取保守的政治策略,美國與蘇聯的“避戰”態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臺灣海峽大規模戰爭的爆發;就國內局勢而言,“文化大革命”使新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發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歲月中,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戰略的實施始終“力不從心”,在政治動亂的大背景下,解放臺灣計劃無法實行;就國民黨政權而言,美國出于其亞洲戰略利益需要,在經濟上大力援助臺灣,同時,美國對于“反攻大陸”的一再阻撓也使蔣介石瀕臨絕望,國民黨當局的注意力顯然已經由軍事領域向經濟領域轉移。

隨著美軍1979年撤離臺灣,臺灣問題真正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內政問題。自1979年1月1日起,新中國決定不再沿用以往“解放臺灣”的論述,“解放臺灣”戰略隨之戛然而止?!敖夥排_灣”的戰略是新中國成立后歷時最長、跨度最大的政治、軍事運動,在長達30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戰略政策以其特有的方式被劃上句號。

三、1949—1978年中國共產黨解決臺灣問題基本立場分析

雖然歷經30年的風云變遷,但中國共產黨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立場卻從未改變??傮w看來,1949—1978年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戰略的具備以下三個基本立場:

(一)堅持“一個中國”立場解決臺灣問題

“一個中國”立場是中國共產黨貫徹“解放臺灣”戰略的核心立場,“一個中國”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17]堅持“一個中國”基本立場,是抵制“臺灣地位未定論”,對抗“臺獨”分裂勢力的強有力武器。在處理臺灣與大陸間關系及臺灣問題上,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定不移地站在“一個中國”的立場,將“解放臺灣”作為一項既定方針付諸實施。離開了“一個中國”基本立場,“解放臺灣”將會喪失法理性與正義性,成為一紙空談。

中國共產黨在“解放臺灣”戰略的整體實施過程中始終貫徹了“一個中國”的基本立場,無論是在武力解放轉向和平方式解決的20世紀50年代,或是“邊打邊談”,“以打促談”的20世紀60、70年代,“一個中國”立場都是中國共產黨解決臺灣問題、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最重要的基本原則。

(二)堅持“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立場

從“解放臺灣”的戰略實施的具體步驟來看,中國共產黨在每一階段都堅持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這一重要立場,即使在和平解放臺灣政策實行之時,中國共產黨也從未承諾放棄對臺使用武力。由于美國對臺事務的多方干涉,加之國民黨軍隊駐兵金馬對大陸的威脅,中共“解放臺灣”戰略必然依靠武力作為后盾。事實證明,“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持對臺灣的軍事威懾有利于中共保持在臺灣問題上的主動權,在抵制“臺獨”勢力、遏制國際反共輿論上也起過積極作用?!敖夥排_灣”戰略成功與否,不僅關系到新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對于新中國外交事務的拓展及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安怀兄Z放棄使用武力”既是中國共產黨處理臺灣問題的基本立場,也是新中國反對他國干涉本國內政的重要原則。然而,“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并不意味著“解放臺灣”戰略必訴諸武力,恰恰相反,它為中共由武力解放臺灣向和平解放臺灣的過渡及鄧小平“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科學構想的提出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反對美國對中國主權及領土干涉的立場

在“解放臺灣”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反對美國對中國主權及領土的干涉”是中國共產黨所堅持的又一重要立場。1950年6月至1979年中美建交前,美國軍隊在臺駐扎長達29年,美國的霸權主義行為是任何一個具備獨立主權的國家都無法容忍的。同時,正是由于美國對臺灣事務的干預,海峽兩岸長期敵對,解放臺灣進程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因此,撇開美國空談解放臺灣是不現實也絕不可能的?!胺磳γ绹鴮χ袊鳈嗯c領土干涉”立場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國人民在臺灣問題上反對霸權主義的堅定決心,它在獲得國際輿論廣泛支持的同時也為中國共產黨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正義性保證。1955年7月30日,周恩來在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之際,重申了“反對美國對中國主權及領土的干涉”基本立場的重要性。他說道:“只要美國不干涉中國內政,和平解放臺灣的可能性將繼續增長。如果可能的話,中國政府愿意和臺灣地方的負責當局協商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步驟?!?[18]由此可見,“反對美國對中國主權及領土的干涉”同“一個中國”“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共同構成了1949至1978年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戰略政策的三大基本立場,在國內政治與外交領域為新中國所長期堅持。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戰略由提出到放棄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在近三十年的發展過程中,“解放臺灣”戰略始終伴隨著新中國國內政治變化與國際局勢演變不斷調整。在筆者看來,“解放臺灣”戰略方針由產生到停用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中美關系的正?;?、“文化大革命”的結束,都是促使“解放臺灣”停用的必然因素。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三十年猶如滄海一粟轉瞬即逝,但無論歷經多少個三十年,都無法阻隔兩岸同胞緊緊相連的民族血脈,臺灣人民永遠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臺灣永遠是中國領土必不可分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

[2]資中筠、何笛編.美臺關系四十年(1949—1989)[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M].北京:軍事科 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4]師哲口述、師秋朗筆錄.我的一生——師哲自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粟裕傳》編寫組.粟裕傳[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 社,2012.

[6]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卷)[M].北京:中央文 獻出版社,2004.

[7]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M].南寧:廣西人民 出版社,1994.

[8]新華社.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N].人民日報, 1954-07-23.

[9]周恩來總理外交報告和我各黨派聯合聲明發表后 各方對臺灣問題的反應(1954年8月28日)[N].中華 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館藏檔案,檔案號: 102-0224-03.

[10]吉樹平編.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M].鄭州:河南人 民出版社,1954.

[11]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M].南寧:廣西人民 出版社,1994.

[12]周恩來.周恩來外交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 社,1990.

[13]周恩來.周恩來外交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 社,1990.

[14]駐瑞典使館關于英美對我建議談判臺灣問題的反 應的報告(1955年4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 交部檔案館館藏檔案,檔案號:110-00283-07(1).

[15]新華社.解放臺灣一定能夠實現[N].人民日報, 1956-06-29.

[16]金朝輝.淺析第二次臺海危機與中共和平解放臺 灣政策[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17]新華社.《一個中國原則與臺灣問題》白皮書[N].人 民日報,2000-02-22.

[18]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1955-07-31.

[責任編輯:褚永慧]

猜你喜歡
歷史演變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書法作品選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四中全會在京勝利閉幕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名單
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形態的歷史演變
從范例復制到自由表達:對我國幼兒園美術教育觀的歷史演變考察與現實反思
從分離走向融合:幼兒園游戲與其他教育活動關系的歷史演變
中共中央秘書長和秘書工作部門的歷史演變(上)
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理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