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建立我國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思考

2016-12-05 13:34孫文怡
時代金融 2016年29期
關鍵詞:系統性風險中央銀行

【摘要】微觀審慎監管自金融危機以后已無法有效地預防和化解系統性風險,雖我國的金融監管近幾年有效性有所提高,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處于較低的水平。我國亟需引入宏觀審慎監管的理念,保障金融體系的穩定,構建宏觀審慎監管框架。而宏觀審慎正好向金融監管部門提供了一個新的治理金融市場的方向,把監管視角從微觀審慎轉向宏觀審慎,有效地補充此次金融危機所暴露出的監管空白。本文介紹了我國金融監管的發展和現狀,并就建立我國宏觀審慎監管框架提出建議:金融統計的標準、系統風險度量、系統重要性機構因其獨特的性質需要差別化要求,最后對中央銀行行使宏觀審慎監管職能的優劣做出了相關分析。

【關鍵詞】系統性風險 ?宏觀審慎 ?中央銀行 ?系統重要性機構

一、我國金融監管的發展

我國在建國初期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集中統一的金融監管體系,并且我國只有一家金融機關——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也不發達而且金融監管體系也較單一。

改革開放以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繁榮發展,我國金融企業也開始“政企分離”,四大行相繼恢復設立。自此,央行的商業銀行業務全部分離,只行使央行職能。

二、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的現狀

宏觀審慎監管措施的制定和實施都必須要在法律規定的的框架下運作,它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但這個法律框架就相當于是金融監管。我國對于金融業的監管也規制了法律法規包括:《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等。

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體系在化解金融危機和防范系統性風險方面的規定略顯原則化、分散。在許多方面還有交叉監管和法律監管空白的地方,目前還沒有健全可行的宏觀審慎監管法律體系。當今世界,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是系統性金融風險。以宏觀審慎監管為指導理念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監管法律體系是盡早預防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必要措施。

一直以來,我國都是在微觀審慎監管的指導理念下制定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實現金融穩定。并形成了“三會”的分業監管為我國現行監管模式,“三會”各司其職,共同為我國金融穩定做出了特別的貢獻。隨著現在金融全球化和國際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微觀審慎監管理念造到了各方面的沖擊,各國金融穩定也備受威脅,我國急需轉換金融監管理念,修改相關法律法規,以深化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預防和處置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三、建立宏觀審慎監管體系的建議

(一)金融統計標準化

整個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核心組成部分就是對系統性風險的監測預警,完善的、及時的金融數據和信息統計有利于提高系統性風險的監測預警的有效性。由于沒有完備的統計數據,許多國際先進的測量技術在我國都無法付諸實踐。央行在2012年的金融穩定報告中提到,我國需要建立監管面廣、監管標準科學統一、收集的信息可以多部門共享的金融統計體系,實現各金融行業相互合作協調的目標,建立起對金融相關產業和金融衍生品業務進行標準統計的制度,并且提高統計數據的安全性以及透明度,減少多重統計,實現數據的跨部門分享。

(二)增強對系統性風險的分析、評估和預警

系統性風險已成為檢測和預防金融危機的重要指標之一,建立科學的分析、評估和預警體系是防范系統性風險的重要措施。據目前國際上金融監管組織和各國的金融監管當局對系統性風險的相關實踐,在結合我國本國的基本國情和金融市場發展水平,本文提出建議:

一是要強化對系統性風險相關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尤其需要注意宏觀經濟數據和微觀監管數據的對接。二是構建系統性風險評估體系,評估對象應包括金融行業的各個方面。另外,各金融行業層面的風險評估應當為金融體系層面的風險評估提供支持。三是加強對系統性風險的預警。根據評估狀況建立相應的風險預警機制,設計多層次的應急措施和處置方案,強化對系統性風險有針對性的防范和應對。

(三)差別化要求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

金融危機充分表明了系統重要性或者“大而不倒”的金融機構是系統性風險的重要來源?!按蠖坏埂钡慕鹑跈C構一旦破產會產生巨大的負外部性,政府難以承受,不得不在“大而不倒”金融機構出現問題時出手求助,這又造成了這類機構的道德風險。因此必須在建立宏觀審慎監管體系時須充分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對那些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進行評估,針對這些機構的風險采取緩釋措施,在對這些機構的系統重要性進行定量判斷時需要充分考慮其關聯性、可替代性、規模以及關聯業務的復雜性。根據各機構系統重要性的區別,采取不同的附加資本要求,減低其經營失敗可能對金融體系造成的負面影響。除此之外,道德風險也是重要的防范重點,避免為達到監管目標而損害公眾利益的行為的出現。

要引起注意的是,系統性風險和商業銀行的杠桿率及規模存在著負相關關系,削弱系統性風險不能只把監管重點放在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上,這就需要監管部門實施差別化的資本監管措施,對于系統重要性比較弱卻具有高風險貢獻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來說,則需要采取更為審慎的監管。不同的金融機構對于已經發生損失的吸收能力各有不同,在實施差別化監管措施時存在難度,也會增加監管成本。

四、央行行使宏觀審慎監管職能的優劣勢

我國現行的監管當局包括“一行三會”,國家財政在宏觀調控方面也對政策制定和執行有一定的影響,屬多頭監管格局。在行使宏觀審慎監管權力方面,央行實施差別準備金率,銀監會施行資本比率和流動性監管,誰是我國宏觀審慎監管的最終責任方還缺乏明確的界定。宏觀調控的核心仍是貨幣政策,因此作為宏觀審慎監管的主體中央銀行可以同時實現對系統性風險和流動性的管理,但存在的弊端也很明顯——對貨幣政策獨立性產生潛在威脅。

(一)央行行使宏觀審慎監管的優勢

一方面,在現行金融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中央銀行需要承擔起宏觀審慎管理的職責。宏觀審慎監管失去效力時,貨幣政策將獨自面對金融失衡,以及金融波動所造成的整體影響,政策負擔也因此加重。當金融危機爆發時,監管失效將迫使中央銀行為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提供更多流通性,這給自身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受到自身處境和貨幣政策的雙重需求的影響,央行會自發地采取行之有效的監管措施和標準來降低系統性風險。

另外一方面,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管理措施的合理搭配使用可以使政策發揮最大的功效,二者的交互作用也可以更好地作用于整體經濟。央行行使宏觀審慎監管職能可以更好的從各金融部門收集其微觀信息,和貨幣政策在行使過程中各階段的情況,從而提高貨幣政策決策能力。同時,央行在數據收集、整理、統計方面的優勢可以幫助設計和開發宏觀審慎管理工具,降低多頭監管格局下的成本問題,并提高金融監管效率。

(二)行使宏觀審慎職能對貨幣政策獨立性的潛在影響

1.與貨幣政策沖突。貨幣政策的目標是維持物價穩定和經濟增長,而宏觀審慎的目標則是防范系統性風險以達到金融穩定,雖則兩者的目標本質上是一樣的,但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會存在操作目標選擇的沖突,進而導致央行在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時會做出妥協。

2.與最后貸款人角色沖突。當金融機構出現嚴重的流動性不足并有可能導致系統性風險時,讓該機構進入破產清算流程是宏觀審慎監管的處理方式。央行在作為最后貸款人時,會出現職能行使不當造成道德風險的情況產生。在履行宏觀審慎管理和貨幣政策的職能時,央行會幫助要進入破產清算的金融機構承擔過度的債務負擔。由此導致的道德風險會降低金融監管的效率。

會對貨幣政策造成潛在的聲譽風險和政治壓力。央行需要承擔最后貸款人、并需要在經濟危機時提供流動性等職責,這就已經面臨了很大的政治壓力,進一步夸大央行的監管職能可能會造成更大的政治壓力,使決策政治化,影響央行相對于政府的獨立性。而央行需要足夠的可信性和權威性來保證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監管失敗的結果也會因為金融監管的效果備受公眾關注而更加的顯而易見。因此,如果央行行使宏觀審慎監管措施失敗會動搖公眾對貨幣政策的信心,并對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陳雨露,馬勇.宏觀審慎監管:目標、工具與相關制度安排[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3): 5-15.

[2]史建平,高宇.宏觀審慎監管理論研究綜述[J].國際金融研究,2011(8):66-74.

[3]王作文.宏觀審慎監管理論與實證分析[D].吉林大學,2013.

[4]吳國培,徐劍波,許偉河.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實踐與建議[J].中國金融,2012,06:78-79.

[5]謝平,鄒傳偉.金融危機后有關金融監管改革的理論綜述[J].金融研究,2010,02:1-17.

[6]曾麗娟.從宏觀審慎監管析我國金融監管法律制度的完善[D].湖南大學,2014.

作者簡介:孫文怡(1994-),女,漢族,安徽安慶人,就讀于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專業。

猜你喜歡
系統性風險中央銀行
從紙幣到虛擬貨幣的轉變將增強中央銀行的力量
對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思考
理解現代中央銀行制度
系統性風險與小額貸款公司的宏觀審慎監管
影子銀行及其金融監管
《中央銀行紙幣(壹)》出版發行
外匯儲備變動對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