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體備課在病理課堂教學改革中的應用與實踐

2016-12-06 06:15張梁梁冰鋒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 2016年23期
關鍵詞:集體備課教學改革

張梁+梁冰鋒

摘 要:病理學是醫學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是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病理學是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形態結構、代謝和功能等方面的改變,從本質上揭示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和轉歸的學科。病理學教學在醫學信息日新月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多種多樣的形勢下,迫使我們需不斷進行更新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才能使病理學教學躍上新的臺階。我院病理教研室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堅持集體備課制,按照“分塊備課、集體評議、個人修改、注重反思”,講效果、出精品,形成了集體備課的規范程序,我們對病理學的教學原則是“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臨床和護理為目的”,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基礎、臨床病理思維和科研思維。

關鍵詞:病理教學;集體備課;教學改革

一、優化備課形式,倡集體備課理念

病理學是聯系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紐帶,病理教學是展現老師專業水平的昀佳場所,其所掌握的醫學知識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的好壞。老師又能在實踐性的、無法預見的病理教學情境中得到一種強大的激勵力量,這些情境所表現出來的一般性和偶然性的聯系能夠在老師那里不斷形成新的專業知識或技能。但是,由于老師本身素質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所以筆者認為老師應優化備課形式,呼喚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的目的是讓老師就病理教學的內容進行討論與研究,發揮團隊的智慧,希冀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更多的火花,幫助老師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學思路,使個體老師的教學設計和教課理念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來一次歸納、提升和再創造,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自己的教學個性,更好地適應自己學生的學情。有關專家還總結出了老師集體備課相互合作的七大益處:心理支持、產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減少工作負擔、增強動機、支持變革,因此我們明確集體備課理念、避免集體備課成了“教案之和”,博采眾人之長,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提高集體備課的實效。

二、關于我教研室集體備課的做法

1.了解備課內容,認識集體備課的作用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網絡上不斷涌現新的關于病理學教學成果,老師如果把集體備課的內容窄化為推薦或照搬別人現成教案,說明老師對集體備課的內容缺乏正確的認識。集體備課的內容就是教學中本來就存在的不確定性,其表現在:教學目標與結果的不確定性:允許學生在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有多元表現;比如在關于腫瘤的形態的教學章節中,鼓勵學生積極思維,表達自己對腫瘤的大小、數量、形態、硬度等看法和想法,期以加深學生對其的理解(因此時的學生沒有實際的臨床經驗);教學對象的不確定性:針對我學院的學生是地方部隊招考生,其素質和知識水平不一,因此我們不使用統一的評價標準來衡量教學效果的好壞,而是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個別化教學;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病理學課程的綜合性加大,加上醫學知識更新較快,因此病理學教材、老師教學用書也隨之變化發展;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老師有較大的自主性,支配的因素增多,可以靈活地選擇與使用教學方法,如實驗教學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了解疾病的病理學形態,加上老師的特殊病例講解,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教學評價的不確定性:不能單純以學生們的考試分數來評價教學效果,而是要立足于病理學是橋梁課程,以醫學生將來能否應用于臨床和護理的能力的多寡來評價。

2.改革備課形式,強化集體備課的觀念

在病理學教學研究實踐中,我們認為可以通過改革備課形式來引導老師所形成的新的備課觀念,我教研室大膽推出了《教學導向表》,此表旨在貫徹全面素質教育的理念,落實三維目標,要“用學生的思維去備課,用學生的頭腦去思考”,而個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集體備課是實現此愿望的有效途徑。用這份導向表備課時,老師必須深鉆教材,根據學生實際確立導學目標和重點難點,寫出確實可行的教案。

3.確立備課制度,形成集體備課的習慣

為了更規范集體備課管理,我教研室制定出了以下集體備課制度。固定時間、地點、人員:以學生隊為單位,固定每周一次在辦公室進行集體備課,做好考勤記錄。

(1)

固定各次備課內容 為了減少盲目性,開學初即組織詣在解決本學期教學共性問題的集體備課,主要討論本學期的教學方向、重點研討內容、教學時間的調配等宏觀性的問題,再根據教材編排體系,制定好本學期集體備課計劃。分次集體備課時,主要討論下周上課內容、重點、難點、注意點及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教學策略等,大家有備而來,發言踴躍,不管是經驗豐富的老師還是剛剛步入教壇的新老師,都自覺把個體納入到群體中去,集思廣益,個人素質得到充分的展現與提高。

(2)安排人員整理

每次集體備課時均由室內老師輪流執筆,負責把備課內容整理好后發給老師,以供參考、設計下周的教案。

(3)

結合教學實際適時改進 各老師領到資料后,必須根據本學生隊具體情況,對教案進行修改補充,甚至再創造,力求體現一種共性和個性完美的結合。

(4)及時反饋調整

為吸取經驗,總結教訓,要求老師一課一反思,記下課堂發生的事件,每次集體備課時先討論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時請有關專家解難釋疑。

4.審視網絡集體備課的重要性,實現資源共享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網絡正在強勢地影響和改變著教學的各個方面,采用網絡集體備課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網絡集體備課不僅指老師利用網絡尋找資料、制作課件,更指老師利用網絡實現本校老師、本地區各校、不同地區各校老師之間利用網絡平臺實現立體備課,使集體備課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彌補了傳統集體備課的備課人數、備課時間、備課資源、備課地點有限的種種不足。

5.評價備課過程,提高集體備課的實效性

為把“不斷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的要求落到實處。我們把老師能否積極參與集體備課,能否在深鉆教材的基礎上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否查閱資料、補充教學內容,能否在集體研討時,發表有個性的見解等也作為老師教學效果室內考察評估的重要部分,在評價旨意使老師創造出特有的學生隊氣氛和學習環境,設計教學活動,通過教學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

三、關于集體備課的體會

1.集體備課節省備課時間,減輕了勞動強度

過去是個人獨立思考,收集教學資料,備完全部內容,而現在則是多人合作,集思廣益,這樣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精力,從事教材、教法的研究。

2.集體備課能使資源共享,提高教學效率

為了適應全面素質教育的需要,僅靠一本教材和教參已經無法滿足現在課堂教學的需要了,我們將網上查找的病理學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在室內共享,提高了病理學教學課件的水平,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提高了課堂效率。

3.有利于中、青年教師的傳幫帶

老老師有著豐富的教學與實踐經驗,為加快青年教師的成長進步,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加強了青年教師與老老師的溝通,可以從老老師那里學習豐富的教學與實踐經驗。老老師講解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材處理意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是學習難點的突破方法,提出教學建議,同時,年輕老師也能為教學活動帶來新活力、新思想。通過相互聽課,課后評講,及時發現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教研室教師隊伍的整體提高。

4.能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一次集體備課,就是老師間的一次思想碰撞,每一次碰撞都會有一次的提升,都會有一份的收獲。集體備課完全改變了過去“閉門造車”、“單打獨斗”的備課方式,大家群策群力,將個人的智慧和特點展現出來,大家取人所長、補己之短,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充實教案,完善教法,提高了效率,促進了交流。

猜你喜歡
集體備課教學改革
農村小學集體備課活動的有效開展
提高集體備課有效性的途徑初探
中職學?!吧菊n堂”的調查研究與實踐
高校三維動畫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導向的高職單片機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微課時代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好劇本還需好導演
新建學校數學學科教學之我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