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創新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2016-12-12 11:42楊淑媛
成才之路 2016年35期
關鍵詞:會計人才實踐教學體系網絡資源

楊淑媛

摘 要:自“互聯網+”時代到來后,會計教學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使傳統會計教學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對于會計教學工作者來說,在適應現在社會需求的基礎上,還應不斷創新會計教學模式,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互聯網+;創新;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網絡資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4-0005-02

互聯網是一項科技發明,它是改革、創新的新手段,是前所未有的信息化革命。中國高校教育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利用互聯網這一先進的科技手段,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在多年的會計教學實踐中,初步探索出一些創新教學模式,并充分利用互聯網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大學生學習各方面知識的潛能,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達到培養應用性復合型高級會計人才的目標。同時,要讓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交際氛圍、溝通能力和各崗位的適應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會計教學模式改革的現狀

近年來,會計專業招生在逐年升溫,但是受當前經濟增長及國內企業發展狀況等因素影響,大學生創業、就業難,已成為他們面臨的嚴峻現實。從產生大學畢業生擇業難、就業難的根本原因來看,不外乎以下幾點。

1. 學校方面

一是重理論、輕實踐。雖然有部分高校在大力提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困難。教師在上實踐課時只是照本宣科,大學生只能了解膚淺的實際工作過程,教學效果不理想。二是重講授、輕消化。在教學學時分配上往往是理論學時大大高于實踐學時,有的甚至把習題課都省掉讓學生自己去做,教師給學生對答案或發答案。由于受到總學時的限制,教師上課時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一直在講授新內容,給學生自我消化的時間少之又少。三是教學方法單一。在會計教學方法上,目前還存在“填鴨式”“滿堂灌”的舊的教學方法,沒有充分采用科學的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大學生討論式教學、實驗教學、模擬教學、互聯網教學、線上線下互動教學、場景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內容多注重會計理論,忽視了理論與實務的密切結合,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拓展性。四是教學手段落后。目前,部分學校的會計教學,依然是用一本教材、一塊黑板、一支粉筆或一臺多媒體作為會計教學的主要教學工具。再加之教材的滯后性及教師學習能力不強,一些新出臺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不能及時融入教學之中。五是考核體系不科學。會計基礎課程和主干課程的試題相對簡單,且大多以一些記憶性的問題為主,分析性綜合題和會計實務題比重偏低,無法進行各部門業務往來程序的考核,而這正是大學生畢業后在會計崗位上需要完成的實際工作。因此,畢業生缺乏基本的實踐常識,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上手速度過慢,培訓成本太高。

2. 大學生方面

一是本科教學中大多數應屆畢業生重理論、輕實踐、少經驗,眼高手低,所學知識脫離實際。二是不愿從基層做起,缺乏吃苦耐勞精神,人際關系處理能力不足。三是薪酬要求高于自己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知識運用能力等。

3. 用人單位

一是用人單位需要有工作經驗的或上手快的大學生。二是要求上崗人員專業能力強且是復合型人才。三是需要溝通能力、寫作能力、應變能力強的大學生。

上述三方面情形即形成了就業難的局面。就學校教育而言,如何突破現有辦學理念,增強人才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激發其發展能力,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新理念

1. 以教育供給側改革為導向深化會計專業建設

針對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市場上所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的矛盾日前突出,化解結構性矛盾的出路就是教育供給側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技能型人才。會計是具有技術性、應用型集成特點顯著的專業,應該積極投身于教育轉型的浪潮。未來會計教學應重點發掘專業發展潛力,突出專業特色,適應經濟發展的財會類人才需求和專業發展動態,進行專業建設是會計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師要樹立培養應用型技術性人才的理念,以適應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變化。

2. 以創業大潮為助力改革教學模式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下,創業教育的大潮洶涌澎湃,如何讓創業教育在財會教育中充分發揮作用是一個新的課題。為適應創業教育的需要,教師就應在會計教學模式上進行系統、深入的改革。

三、互聯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新舉措

針對未來職業發展的走勢,為了提高就業質量,高校會計教學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重視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重視職業規劃指導工作,重視個人特色培養,重視校合作機遇,避免過度形式化、同質化。

1. 構建有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就業需要的實踐教學平臺,培養有較強能力的會計人才。形成“模塊化、全過程、全方位”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實現“點、線、面”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方案。根據市場動態需求設置實踐性教學內容與方法,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以社會對會計人才需要為出發點,設定多個實踐教學模塊;在教學活動中由第一至第八學期“八個學期不斷線”地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活動中的全過程;從理論教學中的單項實訓、獨立的課程實訓、崗位和業務流程實訓、會計軟件的仿真模擬,到線上線下的互聯網實務操作實踐;再到企業實際業務實習,實現模擬教學形式和教學環境的全方位。

(1)模塊化。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模塊化是指根據會計實踐業務、崗位、項目和流程等設置實訓模塊,進行單項技能與綜合能力的模塊化訓練。實施方案分為業務實訓模塊、崗位實訓模塊、項目實訓模塊、商戰演練及競賽模塊。1)業務實訓模塊分為一般業務模塊和特殊業務模塊,一般業務模塊包括會計憑證模塊、會計賬簿模塊、錯賬更正業務、會計報表、申報納稅等,特殊業務模塊包括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外幣業務等。2)崗位實訓模塊由記賬會計、成本會計、主管會計、出納會計、審計、納稅會計實訓模塊等組成。3)項目實訓模塊由企業經營流程實訓模塊、ERP沙盤模擬實訓模塊、VBSE財務版實訓模塊、審計之友模塊、財稅一體化實訓模塊、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模塊、VBSE綜合版實踐教學平臺(虛擬商業社會環境)實訓模塊組成。4)商戰演練及競賽模塊分為校內和校外,校內有ERP沙盤模擬、會計手工技能大賽、財商技能大賽,校外有會計知識大獎賽、會計手工模擬競賽、會計信息化競賽、中華會計網校財會大賽、大學生創業經營模擬大賽、ERP竟賽。(2)全過程。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全過程是指實訓教學不間斷地貫穿于人才培養方案的始終。第一學期——基礎會計實訓,第二學期——財務會計(一)實訓,第三學期——財務會計(二)實訓,第四學期——成本會計實訓、企業經營流程實訓,第五學期——審計實訓、稅務會計和會計報表編制與分析實訓,第六學期——財稅一體化實訓、沙盤對抗模擬實訓、綜合業務模擬實訓、VBSE財務版實訓,第七學期——會計崗位模擬實訓、VBSE綜合版實訓,第八學期——企業實習。(3)全方位。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全方位是指實現模擬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環境的全方位。1)模擬教學內容全方位,分為專項實訓和綜合實訓。專項實訓:基礎會計實訓、財務會計實訓、成本會計實訓、財務報表編制與分析實訓、審計學實訓、納稅實訓、網上報稅實訓、網上報表實訓;綜合實訓:綜合會計業務模擬實訓、沙盤對抗模擬實訓、會計崗位綜合實訓、企業經營流程實訓、財稅一體化實訓、虛擬商業社會環境實訓。2)模擬教學形式全方位,采用典型案例教學、場景模擬教學、崗位角色轉換、分組討論、課堂辯論、企業參觀、社會調研、寒暑假到企業見習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方法;采用真實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審計報告、納稅申報表、網上報稅、網上報表。3)模擬教學環境全方位,分類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硬件環境:“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計算機多媒體綜合模擬實驗室”“ERP沙盤模擬實驗室”“財務軟件應用實驗室”“會計崗位綜合實驗室”“大商科會計模擬實驗室”。軟件條件:“用友財務軟件”“金蝶財務軟件”“成本會計軟件”“審計之友軟件”“會計手工模擬軟件”“沙盤模擬系統”“納稅申報軟件”、財稅一體化軟件、VBSE財務(綜合)版教學軟件。

2. 探索有特色的創新教學方法和考核手段

現在是信息化時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定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梢酝W校進行合作,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校企合作方式,改變高?,F有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利用網校的優質教學資源和在線教學平臺,拓展大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渠道,聆聽會計實務專家實際操作技巧和方法;通過“會計云平臺”創建產業基地提供會計實習崗位,使用“學習行為分析系統”記錄大學生學習過程產生的各類數據,形成分析報告和大學生“能力肖像”,為企業提供匹配的人才,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

(1)專業共建?;诨ヂ摼W大數據技術和云平臺技術,為高校提供教學資源和教學支持(如師資培訓、精品課講義、配套作業題庫、機考試題庫、名師課程),大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和考核過程都有記錄。利用“掌上高校APP”支持教學互動搭建無線網絡可實現免費學習的機會。(2)真賬模擬。由網校提供真實企業的會計業務,高校教師和網校實務專家共同授課,通過線上線下、手工和電算化混合式教學模式,云平臺電算化,隨時隨地反復操作演練,提高大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3)崗位實習。通過會計云平臺計算,由網校向各地的創業基地提供本單位所需要人才進行會計實習。進而促進高校與用人單位的完美結合,達到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4)就業推薦。利用大數據手段對大學生日常理論學習、真賬實訓、崗位實習成果進行記錄和分析,產生學習檔案和“能力肖像”供企業準確識別大學生能力。精準地匹配企業所需崗位人才的特征,并對就業情況進行跟蹤,提供后續教育服務。(5)考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達到學歷教育+職業教育、現場授課+遠程講解,混合式教學培養“雙證”人才。通過這樣的學習和考核方式,改變了以考試成績為準的考核模式,能促使大學生在畢業時既有本科畢業證,也有職業資格證,又有實務操作能力,真正實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3. 特色的雙師培訓

通過雙師隊伍建設,提升高校教師教學水平。鼓勵教師考取專業職業證書,提高其專業理論水平。利用網校信息資源進行教學活動拓展,掌握多種教學方法運用能力。利用PPT演示、思維導圖、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手段實現混合式教學。定期進行網絡交流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應試技巧和總結,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

四、結束語

總之,要提高就業質量,高校會計教學應重視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重視職業規劃指導工作,重視個人特色培養,重視校合作機遇,避免過度形式化、同質化,才能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連利頻.互聯網時代財務會計與管理新動向研究[J].會計研究,2016(02).

[2]周潔.財務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創新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12).

[3]胡瓊.地方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

[4]姚美娟,柳翔.高校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3).

猜你喜歡
會計人才實踐教學體系網絡資源
關于鐵路會計人才培養的探討
生物工程本科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
現代學徒制在創新型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應用
網絡資源在高中班級管理中的運用
談網絡資源在大學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
網絡資源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運用
對等網絡資源搜索模型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