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人生藝術化”理論的《藝術導論》教學新模式初探

2016-12-12 21:56段宇輝
文藝生活·上旬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教學新模式

摘要:“人生藝術化”是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要求人生不可處處以物質、實利為目標,而要把生活當作一件藝術品來打造。這一理論能為《藝術導論》課程開創一種以學生生命與生活為目標的新的教學模式提供指導,這種新模式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師素質等方面都呈現出以有意識地將審美由藝術推及至人生與生活,從而形成一種藝術的人生觀和審美的人生態度,將自己的人生與生活作為藝術品去創造與欣賞為終極目標。

關鍵詞:人生藝術化 ?藝術導論 ?教學新模式

一、“人生藝術化”思想的源流與演變

“人生藝術化”是上世紀初期,中國教育家和藝術家針對我國國民個性缺失、生活保守、世代觀念層層相因的現狀提出來的?!叭松囆g化”是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要求人生不可處處以物質、實利為目標,把生活當作一件藝術品來打造?!叭松囆g化”不僅對于改變封建文化塑造出來的國民個性有積極意義,而且為我們的人生開拓出新的境界,為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確定人生價值有著極強的理念引導作用。

現代美學史上,關于人生的藝術化命題的闡述主要貢獻者是田漢、宗白華、梁啟超、朱光潛、豐子愷、郭沫若等。田漢最早提出了“生活藝術化”的命題,要求人們“要使生活藝術化”。宗白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把我們的一生生活,當作一個藝術品似的創造”(《三葉集》)。后來梁啟超提出了“趣味主義”生活態度,呼吁人們超越個體的得失計較,將個人外在的功利追求轉化為內在的情感和生命,轉化成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生命動力,這樣一來,個體與群體、宇宙、社會融為一體,達到彼此無間的自由的生活狀態。到了30年代,朱光潛從心理學角度,探討了藝術情感對于生命情感的滋養和孕育,他說:“所謂人生的藝術化也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是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經過朱光潛的提倡,“人生藝術化被廣泛接受”。到了三四十年代,豐子愷也就這方面發表了見解,認為生活是大藝術品,“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把創作藝術、鑒賞藝術的態度應用在人生中,即教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出藝術的情味來”,并且借鑒明代李贄的“童心說”,提出以藝術恢復人的童心的設想。

二、《藝術導論》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現狀

《藝術導論》課程是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之一,是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的基礎環節。對非藝術類專業學生而言,該課程是引導其走進藝術、感受藝術并進行交流實踐的平臺。

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大部分高校將《藝術導論》作為公共藝術課程體系中的重要部分進行了課程設置和教學,但實際教學效果不盡理想,對于課程教學的研究,也只有為數不多的論文,如:《作為通識課程的藝術導論教學爭議研究》《普通高校公共<藝術導論>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試論<藝術導論>課的課程定位與教學方法》,大多是針對教學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對策或教學經驗的總結,并未能以系統的理論作為指導建構起本課程獨特的教學模式,這也是本課程教學難以改革突破的瓶頸。

三、“人生藝術化”理念下的《藝術導論》教學新模式構想

在“人生藝術化”理論的指引下,我們的《藝術導論》課程將呈現的是這樣一種新的面貌:

1、教學目標之設定

“人生藝術化”應該成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終極目標,即在藝術教育中,將審美由藝術推及至人生與生活,從而使每一個人形成一種藝術的人生觀和審美的人生態度,將自己的人生與生活作為藝術品去創造與欣賞。但為了教學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應該將這一目標進一步細化為可操作、可評價的標準:一是知識與技能目標,即學生能完整地掌握藝術的起源與發展、藝術的本質特征、藝術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藝術與其他文化的關系、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欣賞等基本理論問題,這些知識能為我們欣賞藝術作品提供幫助,是我們能從藝術中感受快樂與啟迪的基礎條件。二是過程與方法目標,即在教學過程中,引用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經典作品來闡釋和論證藝術的基本原理與鑒賞規律,在藝術與美的熏陶中提升學習興趣。三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生能夠真正被每一種藝術特有的美所感染和打動,因而提升對藝術的熱愛和繼續探索的興趣,對藝術學習形成正確的態度,形成認同藝術能完善人格、提升生命與人生境界的價值觀。

2、教學內容之遴選

在設定了教學目標之后,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是建立教學新模式的重點。以“人生藝術化”理念為指引,應摒棄等同于《藝術概論》等專業理論課程一味強調藝術理論系統性和完整性,深奧難懂,無法激發學習興趣的弊端,加強藝術與人生和生活的聯系,把對藝術知識與理論的學習引向對藝術與人生生活關系的思考。如某《藝術導論》教材在影視作品賞析時選取的案例《教父》和文學作品賞析案例《離騷》,這兩個作品確實是經典之作,但根據藝術鑒賞規律,觀眾需要具備深厚的生活閱歷和人生經驗,才能深入領悟其中的情感意蘊,而年輕的大學生們很難從中獲得情感的共鳴。在筆者主編的教材中,則選擇了影視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文學作品《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作為賞析案例,青春與成長的激情、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是年輕的大學生們過去和現在正在經歷的生命體驗,他們更容易從這樣的作品中獲取情感的共鳴,從而對藝術的學習增強興趣與熱愛之情,當藝術離他們的生活與人生經驗越近,他們才能有效地建構起藝術與人生的關系。

3、教學方法之采用

教學方法上,如何采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實現將審美從藝術到生活的遷移,從知識的學習轉化成個體的人格是建立教學新模式的關鍵。這些教學方法既包括教師在課堂中使用的教學方法,如綜合采用體驗法、欣賞法、引導探究法、討論法、故事教學法、案例研究法、情境法、比較法、拓展延伸法等;也包括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課前課后如何讓學生自覺地建構起藝術學習的方式與路徑。如筆者編寫的《藝術導論》,側重對學生藝術學習的引導,教材設置了有一定獨立性又有較強相關性的欄目如:“詞語解析”“作品鑒賞”“人物介紹”等,使得教材不但可以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平臺,也能方便學習者在枕邊案頭隨時翻閱,一個概念的解釋、一個作品的鑒賞,都能讓人時有所悟。

4、教學評價之重建

為激勵和調節“人生藝術化”目標的實現,我們需要重新建立一種新的教學評價機制,針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同時考察學生對藝術理論知識的掌握、學習過程的參與、學習方法的掌握,尤其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如知識與技能目標可以通過卷面考試的形式進行考核與評價,過程與方法目標可以通過平時的考勤、課堂參與等方式進行考核與評價,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則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論文寫作或交談等方式進行考核與評價。

5、教師素質之養成

一個藝術品似的審美的生命形象是《藝術導論》課程教師素質的核心,教師以其審美的人生形象與人格魅力感染和引導學生對美的追求與對藝術的熱愛,引領學生走上“人生藝術化”的道路。藝術教師的形象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藝術課的形象,藝術教師的魅力與吸引力的有無就轉化為藝術課的魅力和吸引力,而且,對于藝術學科來說,研究和學習審美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一個藝術教師首先要使自己本身成為一道美的風景,樹立審美的人生形象與人格魅力,激發學生對美好人生與生活的欲求。

四、結語

在《藝術導論》課程教學中,應處處站在年輕學子的角度,挑選他們喜歡的、可以喚起他們自身審美經驗的作品作為范例,提供學習的方法,拓展學習的內容,引發對藝術的思考,讓課程成為一個向導,引領學生參觀、瀏覽藝術的大觀園,有時大家停下來仔細觀察,遇到岔路口需要思考下一步如何走;還可以到路邊活動一下,大家一起討論或與路人交流,在這一過程中,師生通過交流和學習,愉悅心情,激活思維,體會藝術給生命帶來的快樂與啟迪,從而進一步促進“人生藝術化”的人生觀與藝術觀的養成。

參考文獻:

[1]中國知網搜索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2]陳立紅,吳修林主編.藝術導論[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年.

[3]段宇輝主編.藝術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

猜你喜歡
教學新模式
應用型本科院?;@球俱樂部教學新模式研究
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新模式探究
運用大數據資源 探索開放大學教學新模式
調整視野聚焦點 構建課堂新模式
以創業為導向的電子商務教學新模式探討
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初探
由淺至深
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新模式初探
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