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弦樂五重奏:琴聲與弓法的和諧美學

2016-12-12 08:21李瑾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弓法琴聲

李瑾

摘 ? 要:文章以筆者參加福建省音樂舞蹈節專業組表演金獎——弦樂五重奏《女娃擔水變奏曲》的展演實踐為例,探討弦樂五重奏演奏過程中,實現以內心聽覺為引領的琴聲與弓法和諧美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弦樂五重奏;琴聲;弓法;和諧美學

中圖分類號:J627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3-0087-03

德國作曲家瓦格納說過:“音樂用理想的紐帶把人類結合在一起?!盵1]弦樂五重奏作為弦樂器組演奏的形式之一,是由5名弦樂演奏者,按照各自的聲部,運用組織協同理念完成演奏的藝術形式。要求5名演奏者的演奏過程在實現技巧的精確協同配合中,體現以內心聽覺為引領的琴聲、演奏法的和諧美。這種“5人一臺戲”的演奏資源配置模式,作為綜合表達樂曲內涵與意趣的藝術形式之一,既不像獨奏那樣單調,也不像由成百人組成的交響樂團對演奏資源的聚合性消耗。作者以弦樂五重奏《女娃擔水變奏曲》為例,就實現和諧美的實踐路徑,做粗淺分析。

一、眼與譜的協調:10只眼與5根弓

弦樂五重奏是由分為I、II二個聲部的二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5件樂器組成的室內樂最主要的演出形式之一。作為理想的弦樂器組合演奏形式,既不同于由近百人組成的交響樂團演奏具有的龐大氣勢,也不同于小提琴奏鳴曲和鋼琴伴奏下的小提琴獨奏的單薄寧靜。弦樂五重奏作為以精致精巧、內容深刻為內涵的音樂表演形式,是在基于10只眼發出的眼神交互與5根弓的多樣變幻中,用樂音營造的人與人親切交談式的音樂氛圍、變幻無窮的樂曲主題,實現人類情感最深刻、最細膩表現的器樂體裁表達形式之一。

2010年筆者作為廈門歌舞劇院弦樂五重奏團隊的一員,展演的《女娃擔水變奏曲》[2]在福建省音樂舞蹈節專業組表演比賽中獲得金獎。之所以能取得這一成果,究其因,一是作曲家鮑元愷教授特意將原曲改編為有低音提琴加入的弦樂五重奏;二是在舞臺上,強調5個人要以10只眼的互動交流為基礎,激活排練與演出比賽過程中以內心聽覺協同為基礎的音樂處理方式;三要追尋演奏全過程中個人技巧充分發揮的協同效果。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姆霍林斯基說過:“那些無法用語言告訴人的東西,可以用音樂的旋律來訴說,因為音樂是直接表現人的情緒和內心感受的?!盵3]雖然音樂語言不能準確表達音樂作品的語義,但5根弓的協同運動,激發聽眾聽覺感受和五重奏舞臺演出形式隱含的內在力量,無疑是演出團隊“5個大腦”、“10只眼”與“5根弓”在深度理解音樂作品文學內涵的基礎上,在舞臺上完成的音樂對聽眾實現的審美感知。

為實現音樂作品舞臺演出的實踐創新,一要在演出前的排練中,認真研究作品的文學內容,深化對樂曲結構的整體理解;二要在對樂曲結構化表現形式理解的基礎上,突破樂曲演奏難點與關鍵;三要使5名演奏員規定10只眼與5根弓通過綜合排練,準確地表現樂曲要表現的內容。從而將增強舞臺演出的質量,喚醒聽眾的共鳴,實現群體智慧與技能在舞臺演出全過程中的二度創作。

在排練時:一是要將深度挖掘樂曲整體表現與聲部分解后,按照作品內容,結合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的表現形式實進行具體分析,并在按照總譜要求從不同樂器演奏不同樂句的“輕、重、快、慢、強、弱、緩、急”八個字上具體化,實現個人技術看得見的操作與看不見的內心聽覺引導相結合。在此基礎上,實現以音樂最佳表現力為目標的5把琴的琴聲和諧,實現五重奏演出過程中對樂曲二度創作,從認識作品意境、具體表演形式、演奏過程關鍵點協同,實現有新意的演奏創新。

譜例1:

在第一小提琴跳躍性的節奏律動中,要求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準確的分解和弦式的撥弦演奏,以及大提琴抒情式的復調旋律。三個不同類型的旋律走向,表現了主人公惆悵不安的心理活動。通過演奏員的演奏和對原作品文學內容的理解結合在一起,獲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二、弓與弦的協同:5根弓與20根弦

弦樂五重奏的演出質量,從宏觀上講,應在5根弓與20個手指的協同配合下,實現按照樂譜準確、諧和、發聲的整體演奏效果;從微觀上講應是5名弦樂演奏者按照分譜要求,按照樂譜的“高低長短”、“強弱快慢”與“輕重緩急”奏出的規定樂音集的共鳴旋律;從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上講,更應是每名演奏員在規定時間,按照樂譜奏出“準而精”+“情而韻”的不同樂音的旋律組合,實現喚醒演奏者與觀眾之間心靈共鳴、互動促進的效果。

因此,提升演出質量,一要建立在每名演奏員的演奏協同運動中,按照樂譜,由20根互動配合的弦發出的準確的音高和優美的琴聲及其對位的美感之中;二是5根弓與20根弦發聲,要按照作曲家的要求,形成渾然一體的樂音音響。室內樂重奏并非突出某件樂器,而是要通過彼此的默契配合、相互支持與融合共鳴,展現出基于內心聽覺的協同演奏效果。

樂曲的主題是一首反映舊時代農村女子苦難生活的陜北民歌。全曲采用傳統的變奏曲模式,從多個側面揭示了苦難中女子的內心世界。以譜例2為例,第一主題由大提琴奏出,充滿了凄楚悲涼,旋律富于感染力。隨后,樂曲主題由第一小提琴銜接過來,第二提琴和中提琴填充和聲,大提琴復調旋律下行,強化了聽眾對該樂曲主題樂句的記憶,低音提琴的加入使主題第三次出現時在低聲部更加沉重。而用“女娃”的“擔水”的內心世界,喚醒聽眾內心與樂曲故事情節的共鳴。

譜例2:

莫扎特說過:“稱職的演奏家有三樣東西不可缺少——思考、心靈和指尖是理解力、感染力和演奏技巧的標志?!盵4]這首弦樂五重奏演奏過程中,5名樂手的的協同配合、互動促進,正是通過五件樂器的精確配合,在聽覺美的感受中,實現了音樂語言對故事情節相結合的音樂語義傳播。正如西德尼·羅伯約翰斯所說,“音準、音色是一個提琴家最重要的基本訓練,有了好的音準,有了優美的音色,演奏才有可能打感動人?!盵5]五重奏演出組中的每一成員,認真地閱讀了鮑元愷教授對該原作品創作背景、樂曲表達的故事內容的詳細文字,并且認真思考了如何以“思考、心靈和技巧”為基礎的對樂曲理解上創新演奏過程。

三、琴與琴的協和:20根弦與50個手指

器樂演奏淵源于歌舞的肢體運動,而手則是器樂演奏最重要的“工具”。樂器的演奏過程,是通過手與肢體相關部分的有規則的運動,融合一致地作用于樂器實現的。[1]五重奏樂曲的演奏過程,是通過5名演奏員內心聽覺、情感、意念萌動的聯動外化,將心中的音樂和情感,由50個手指按照樂譜在琴弦與把位上有規律的聯動,將形象用樂音組合展現在聽眾面前。

譜例3:

譜例3是對作品主題的三次陳述:第一次是在大提琴上的獨奏(見譜例2);第二次是在第一小提琴上,而其他聲部則以和聲為鋪襯;第三次則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對主題的再現。當主題將要結束時,在樂曲的最高點,樂曲演奏在速度放慢放寬的同時,強化了5件樂器主題表現的力度,突出地讓聽眾感受到苦難中女子的內心世界,將樂曲的表現形式推向高潮,并在樂曲的高點結束樂段。

因此,在演奏的全過程中,不僅是20根琴弦與50個手指的協同運動而產生的一系列優美旋律與和聲的組合,更是5名演奏員心、腦、手、身,基于樂曲內容的協同,將內心感受外化,用5件樂器發出的音樂語義集中且分層地將樂曲的主題展現在聽眾面前,喚醒聽眾審美感知的系統過程。

弦樂五重奏音樂表現形式,一是實現了5把琴與琴之間的協和;二是重視了20根琴弦按樂譜高低長短、輕重快慢變化實現了樂句、樂段的鏈接;三是保證50個手指按弦準確的協同;四是五名樂手按照作曲家要表現的音樂語義內涵的再創造。而這一切都要通過琴與琴的協和,50根手指與20根弦的協同,樂音產生的和諧美的實踐路徑來實現。

人手是生物進化最神奇的產物,而一個演奏員的5指則是實現音樂演奏質量最主要的工具。鑒于弦樂五重奏的整體效果對5名演奏者音色的整體嚴謹要求,需要包括在左手姆指支撐下(小提琴和中提琴)的50個手指在20根琴弦上按弦位置、接觸力度準確的苛刻要求,無疑是對于五重奏團隊的每個演奏者在技術上都是嚴苛的考驗,特別是在重要的比賽演出中,更需要每個演奏員準確無誤地奏出有豐富的感情色彩的音符,實現個體精湛演奏技巧與完美群體默契,這在一定意義上是二度創作的關鍵。更是需要納入平常相關的專業業務訓練中。

荀子早就說過:音樂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移風易俗,天下皆寧”。貝多芬曾說過:“音樂要使人類的精神發出火花?!币驗椤耙魳肥潜纫磺姓軐W、一切智慧更高的啟示?!睘樘嵘魳啡说难葑嗨?,作者認為,一要持續提升對音樂功能認識的高度,實現學琴同演出的深度結合,其次要提升演奏員文化素質,三要加強手、肢體協同的生理機能訓練,將演奏水平的持續提升,建立在政治素質、文化素質與業務素質三質合一的持續提升之上。

參考文獻:

[1]杜磊,田敬英.音樂之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陳若良.器樂演奏基本原理的再認識[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

猜你喜歡
弓法琴聲
遠去的琴聲
談二胡演奏弓法技巧
永遠的琴聲
永遠的琴聲
永遠的琴聲
永遠的琴聲
小提琴演奏中的技巧與藝術的關系分析
基于京胡演奏的弓法運用與研究
琴聲記得他來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