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樂種:宜昌絲竹的傳承與保護策略研究

2016-12-12 08:51劉洋洋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非遺保護傳承

劉洋洋

摘 ? 要:在湖北宜昌地帶,宜昌絲竹是一個年代久遠而獨具格調的民間樂種,具備久遠的歷史與濃厚的文化底蘊。本文重點論述宜昌絲竹的歷史文化發展現狀,宜昌絲竹的音樂特色與形態以及宜昌絲竹音樂的發展與保護現狀,并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昌絲竹的生存現狀的田野調查,對其在傳承過程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活態傳承與保護的措施與方法。

關鍵詞:宜昌絲竹;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J63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3-0130-03

一、宜昌絲竹概述

宜昌絲竹,湖北民間器樂分類中唯宜昌獨有的,以"絲竹"為主奏樂器演奏曲牌,并與打擊樂合成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器樂藝術品種。2006 年 5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藝人黃太柏確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其歷經七代樂人傳承至今已有兩百余年,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鴉鵲嶺、龍泉地區,并以鴉鵲嶺為中心,輻射毗鄰的枝江、枝城、當陽等縣市,現擁有60幾個樂班,700余人,常見曲目有《水龍吟》、《戲球》、《小起堂》、《小開門》、《客喪》等。主奏樂器為絲弦和竹管,以五聲音階的旋律占主導地位,有個別曲牌出現偏音,多作為過渡音在旋律中一帶而過,也有個別曲牌出現"徵"音徵降的現象,有"一曲生五曲、五曲生七調"的曲牌派生法。所用樂器有二胡、琴琴、月琴、竹笛、竹蕭,大堂邊鼓、花鼓、恒鑼、馬鑼、小鑼等。其曲調優美,表現細膩,加上打擊樂輕敲細打,往往給人以典雅、清新之感,曲牌、小調與本地民歌交融形成特有的風格,長期演奏于婚喪嫁娶和民間民俗活動之中。

二、宜昌絲竹傳承與現狀分析

(一) 宜昌絲竹傳承方式調查

1.家族代際傳承

宜昌絲竹的傳統傳承方式長期以家族代際傳承為主,家族成員之間的縱向代際傳承是宜昌絲竹的重要傳承途徑。

(1)直系親屬傳承: 指長輩傳給晚輩的直接血緣傳承關系,例如:楊吉臣是楊樹柏的父親,也是楊樹柏的師傅,而楊樹柏是楊龍洲的父親,也是楊龍洲的師傅,這是典型的“父傳子,子傳孫”的家族傳承模式。

(2)旁系親屬傳承:在血緣關系傳承中,除了直系親屬傳承以外的旁系親屬如:兄弟、姐妹、伯父叔父、伯母嬸母等之間的血緣傳承關系。

2.師徒傳承

師徒傳承是宜昌絲竹目前主要的傳承方式之一。宜昌絲竹傳承到今天,已經是第七代了,宜昌絲竹龍舟民間藝術團的骨干成員,既有第五代傳人,也有第六代和第七代傳人,每個職業藝人都帶有徒弟,藝術團團長楊龍州先生開辦了宜昌絲竹傳習所,面向社會廣納徒弟,培訓吹、拉、彈、打等宜昌絲竹技藝,目的傳承和發揚宜昌絲竹民族文化。

3.地緣傳承

地緣傳承是指傳承人的技藝和特長源于他所生活的特定地域,受到當地傳統文化氛圍和周圍民間藝人的耳濡目染而在無形中自然地獲得傳承。例如:楊龍洲老人很早以前就被命名為市級文化中心戶,到了農閑或者晚上,鄉鄰們都聚集到他家里聽他們表演絲竹樂,都要來學一學宜昌絲竹,因此楊龍洲家就成了民間音樂的俱樂部,他們夫妻二人也都十分樂意地教他們,長此以往宜昌絲竹傳播到了大多數的家庭中。

4.學校傳承

近年來,為了加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步伐,在宜昌市、夷陵區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學校結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編訂了教學計劃和校本教材,組織優秀的民間藝人深入學校親自授課,讓“宜昌絲竹”走進課堂,開展各種民間藝術比賽展演與活動,為培養新一代的傳承人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宜昌絲竹現狀分析

1.宜昌絲竹的困境

(1)資金條件短缺

在市場經濟大的環境下,宜昌絲竹的群眾基礎慢慢變的薄弱,資金短缺是阻礙宜昌絲竹音樂往前發展的主要因素,政府部門為宜昌絲竹樂注入資金有限, 社會贊助投資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數宜昌絲竹樂班的日常生計,班子運轉面臨諸多困難,宜昌絲竹樂的社會傳承也就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

(2)生存空間萎縮

如今隨著流行音樂的迅速發展,宜昌絲竹缺乏社會的關注,導致宜昌絲竹的傳承岌岌可危。據宜昌絲竹省級傳承人楊龍洲師傅介紹,他曾經免費帶過幾十個學徒,在學習過程中因為種種因素,大部分學徒都不了了之,主要是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接觸宜昌絲竹的機會都很少。宜昌絲竹最主要用于紅白喜事,但是,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流行音樂越來越廣泛地進入到婚慶之中,宜昌絲竹的社會功能正逐漸弱化。

(3)社會關注的缺乏

宜昌絲竹面臨今天的生存等一系列危機,與人們對它的關注,挖掘、傳播是有極大關系的,例如新聞媒介報道的一些電聲樂隊要比傳統民俗多,而很少有人去關注宜昌絲竹類似的民俗音樂文化。其實,真正屬于我們土生土長的民俗文化卻得不到我們自己的重視,所以只有喚起了后者真切熱愛宜昌絲竹的心,才能不斷地傳承下去以至于讓更多的人知道它。宜昌絲竹產生于宮廷音樂,現如今需要保持韻味的創新使宜昌絲竹重現光輝,以此來得到關注度,以至于讓宜昌絲竹的發展源遠流長。

2.宜昌絲竹現有保護舉措

宜昌絲竹列入“非遺”至今,在國家、地方各級管理部門與社會的扶持下,其搶救保護性工作初見端倪,具體舉措列舉如下:

(1)將宜昌絲竹融入學校課堂

最近幾年,宜昌政府和文化教育部門為了保護傳統的宜昌絲竹文化的傳承,開展了以“宜昌絲竹進校園”為主題的活動,但也就只在少數幾個中小學開展,新一代的宜昌絲竹的傳承隊伍的形成還需些許時日。宜昌絲竹弱若能成為高等院校課堂的一部分,則能讓那些對宜昌絲竹有著濃厚興趣的年輕一代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2)加大生活補貼,讓絲竹傳承穩定發展

經我們調查發現,大部分宜昌絲竹演奏傳播的藝人都是一些年長的農民,這幾年來邀請宜昌絲竹藝人樂班參加婚喪嫁娶、佳節民俗活動的人也不斷減少,從而導致藝人的收入微薄且不穩定,再加上政府給予的資金補助有限,大多絲竹藝人迫于生活壓力,不再專注于對絲竹樂的傳播發展,宜昌絲竹藝人樂班也隨即越來越少。為了適當解決這種境況,建議當地政府利用財政撥款,適當建立宜昌絲竹專項保護基金并提出專門的保護發展決策,增強對絲竹藝人的生活資金補貼力度。

(3)將宜昌絲竹與生態景區融合

宜昌獨特的風景名勝地區所具有的秀美風景、民俗文化是吸引游客們為之前往的一個重要因素。若能把宜昌絲竹帶入風景名勝地區,使眾多游客們能身臨其境的感受到宜昌絲竹樂的濃厚藝術文化魅力,不僅能給旅游景區項目增光添彩,提高當地景區的自然人文魅力,而且能夠進一步進行宜昌絲竹的傳播發展與保護。

(4)請專家出謀劃策促進宜昌絲竹發展

宜昌絲竹作為一門藝術種類并未能被廣大群眾所熟悉知曉,處于傳播力不廣、影響力不大的困境,建議當地政府和文化宣傳單位結合三峽國際旅游節、“中國文化遺產日”等這些大型的文娛活動,邀請全國知名的音樂藝術家、民俗專家和新聞網絡媒體前來參加,開辦宜昌絲竹音樂成果交流會、保護傳承研討會以及相應的演出比賽、音樂藝術節等活動,請專家給宜昌絲竹的傳承發展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新聞傳媒在全國范圍內提高宣傳力度,面向全國人民展示宜昌絲竹的獨特風采。

3.宜昌絲竹“活態”傳承與保護策略:

通過對宜昌絲竹生存狀況的調查與分析,可以看出,其傳承與保護狀況不容樂觀,必須聯合政府、民間、演出團體、學校、研究機構等建立宜昌絲竹“活態”傳承與保護運行機制,具體舉措如下:

(1)完善專家指導和民間采風制度

省級傳承人楊龍洲將宜昌絲竹的樂譜引入宜昌絲竹傳承基地-梅林小學的課堂,在教學、排練和演出的過程中,總會出現音響不協和、宜昌絲竹獨特韻味的丟失等一系列問題,究其原因是配器、樂隊編制、演奏技術及樂器性能等問題,由于藝人們的音樂知識結構的局限性與狹隘性,這些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決辦法,成為困擾藝人進行有效傳承的瓶頸,急需精通專業理論且又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們答疑解惑。其次,完善民間采風制度,專家組團實地考察,搜集整理第一手音樂資料,并進行相關學術交流。

(2)重視對傳承人的扶持及資料的搶救工作

傳承人維系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衰”,首先對于年事已高的傳承人且具有重要價值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及時搶救性措施,如:派出專人進行筆錄、錄音、拍照等手段進行整理存檔。政府部門加大對傳承人的扶持力度,組織專家對傳承人的成就和傳承工作進行學術性、專業性的分析和總結;對其優秀成果舉辦展演、展覽和展示。其次是推廣繼承人的群體化。由于各種原因宜昌絲竹在傳承方面具有主觀性、非公開性和狹隘性,如口訣、秘技、秘譜還存在傳里不傳外的情況從而制約了宜昌絲竹的傳播與發展,相關部門要做好對傳承人思想引導工作,建立完善的獎勵措施,鼓勵傳承人深入社會群眾表演展示絕活絕技。

(3)加強完善教育普及制度

筆者對宜昌絲竹的傳承基地—梅林小學進行深入調研,該校近幾年來對宜昌絲竹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走訪的過程中,也發現了諸多問題,如將宜昌絲竹民間藝人請進小學課堂,一方面使學生能夠有機會直接接觸到宜昌絲竹藝術,另一方面,由于民間藝人在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不足,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效果并不明顯,如何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應該制定完善的教學規章管理制度,探索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

(4)依托高校促進宜昌絲竹的發展

地方高校應肩負起宜昌絲竹傳承保護、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責任,應當打破單一文本式,學院式的學術模式,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為宜昌絲竹的傳承與保護提供優質服務。例如:在高校建立宜昌絲竹科學研究基地;建立專業的宜昌絲竹演出團體,將宜昌絲竹引入大學課堂,在地方高校開辦宜昌絲竹的特色課程、特色專業適時培養優秀的宜昌絲竹的創作、演奏與傳承人才。

(5)以數字化保護為核心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站的建設

由于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生命性”和“活態性”,不像其他那些文化是靜止的。因此,對它的記錄存檔不能只是文字記錄,更要采用錄音、錄像等方面進行收集整理,以此進行全面和視聽結合的立體記錄。一方面,利用現有的信息(數碼拍攝,二位、三維掃描,虛擬現實網絡數據庫)對宜昌絲竹進行分類,制作與儲存,建立圖、文、聲、像的數據庫,并配有強大的搜索功能,將各類資料進行學術分類并登記入賬,完成資料的數字化保護并存檔;另一方面,定期在文化站或學校等場所進行宜昌絲竹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相關的文獻資料供人們閱讀,文化站還可以邀請宜昌絲竹藝人展示他們的技藝、絕活等。

三、結語

本文首先對宜昌絲竹的歷史淵源、藝術風格、重要價值等方面進行概括性論述;結合筆者進行的一系列田野調查,總結出宜昌絲竹的傳承方式,例如:家族代際傳承、師徒傳承、地緣傳承與學校傳承等;并對宜昌絲竹生存狀況與傳承保護現狀進行了重點分析并提出宜昌絲竹的繼承與保護策略:完善專家指導和民間采風制度;重視對傳承人的扶持及資料的搶救工;加強完善教育普及制度;依托高校促進宜昌絲竹的發展;以數字化保護為核心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站的建設。

★基金項目:1,2015年度巴楚藝術發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開放基金青年項目《巴楚民間音樂調查研究—以“非遺”樂種宜昌絲竹為例》(編號:2015KF22);

2,2016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非遺”樂種宜昌絲竹“活態”傳承社會運行機制研究》(編號:16Q060).

參考文獻:

[1]伍國棟.江南絲竹[M].北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2]田翠華.宜昌絲竹傳承現狀與保護研究[M].長沙:中南民族大學出版,2013.

[3]蔡際洲,熊谷平.宜昌絲竹的藝術特點[M].北京:中國音樂出版社,1993.

[4]伍國棟.江南絲竹樂隊編制的歷史繼承與創新拓展[J].南京: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6(04).

[5]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6]江帆.生態民俗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7]馮弈.湖北民歌的保護、傳承策略研究[M].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2009.

[8]陳偉.民間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策略——以廣西三江酮族自治縣為例[J].貴州師范高等??茖W校院報出版,2008(03).

[9]伊曉華.論民間藝人”的保護與傳承——也談非遺物質文化的保護[J].東南文化出版,2006(06).

猜你喜歡
非遺保護傳承
芻議增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
淺談遺址公園的保護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