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記》中的生命隱憂意識

2016-12-13 02:43隋淑光
雪花 2016年5期
關鍵詞:正果蟠桃西游記

隋淑光

吳承恩的小說《西游記》以玄奘法師的弟子辯機所輯錄的《大唐西域記》,以及另兩名弟子慧立、彥悰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主要創作基礎,并融合以民間傳說、話本、戲曲等而成。

從玄奘法師于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開始只身西行的真實經歷到定格為光怪陸離的神話故事,歷經近千年的沉淀。因此學界普遍認同小說屬于世代累積型的集體創作作品。在這個漫長時段里,故事中無疑會不斷融入一些人們的思想認識元素。書中彌漫的生命隱憂意識則為其一。

這種隱憂意識最明顯地表現在作為小說主角的孫悟空身上,對他來說,對長生不老的追求,近乎是一切行動最本真的驅動力。在小說一開始,他就自發地表現出了對生死意識的覺醒和焦慮,遂只身渡海,周流十數載,拜倒在菩提祖師座下,苦苦叩問對“似這般可得長生嗎”這一困惑的解答。此后因夢闖幽冥界,在生死簿上勾除猴屬的名字引發波瀾。幾經周折后官拜齊天大圣,代管蟠桃園,卻因難以抵御能令人“霞舉飛升,長生不老”“與天地同壽,日月同庚”的長壽食品蟠桃的誘惑再起禍端。這貌似源于他性格中的勇敢、藐視權威等因素,其實還是長生不老的誘惑使然。直至首途西行,哪怕心艱似鐵,視艱難困苦、種種險厄如微塵,哪怕剛剛掙脫束縛了500年的枷鎖,但仍然無法抗拒人參果的誘惑。究其原因,當在于對長生不老的孜孜追求已根植在他心里,成為“原罪”。

在書中,幾乎所有的情節均由對生命的隱憂意識來推動。取經團隊中的五位成員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其實有身份上的共性,那就是均為戴罪之身,從繁華的前世謫入凡塵,在某種程度上被剝奪了長生不老的待遇。他們踏上取經路的目標訴求也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那就是基于觀音“還你正果金身”承諾基礎上的自我救贖。所謂的“正果金身”無疑就是重新位列仙班。不僅《西游記》,在整個中國古代神話體系中,人們賦予神仙的最大特質就是長生不老的權力。神仙所吃食物,也必定具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老的功效。在書中,就具體表現為太上老君的金丹、鎮元子的人參果以及蟠桃等。

取經路上所遭遇的困厄,從表面上看起來是眾妖和唐僧之間吃與被吃的矛盾,而深究底里,其實是對長生不老權力的爭奪。對于眾妖來說,他們位居底層,無從求得成就“正果金身”的蹊徑,遂劍走偏鋒,以生命為代價來博取。

這種生命隱憂意識其實并非僅僅體現于《西游記》,而是彌漫于幾乎整個中國古代文化體系,所以類似“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樣的喟嘆泛如星海。這種現象有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那就是古人年命不永,人們面對蒼白的生命常懷無力感。

以皇帝這一群體為例。據統計,中國歷史上生卒年可考的皇帝有209人,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39.2歲。其中,享年80歲以上的只有梁武帝蕭衍、女皇武則天、宋高宗趙構、元世祖忽必烈、清高宗弘歷(乾?。?人。享年70歲以上、80歲以下的也只有漢武帝劉徹、吳帝孫權、唐高祖李淵、唐玄宗李隆基、遼道宗耶律洪基、明太祖朱元璋寥寥幾人。然而,在40歲以內死去的卻有120余人,其中死于30歲以內的約60人,死于20歲以內的約25人。難怪乾隆曾在七十壽慶時頗為自矜地寫道: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曾孫余一人。眾所周知,秦始皇遣徐福率童男童女出海,苦尋長生不老之方。

杜甫在《羌村三首》中曾寫到“晚歲迫偷生”,蘇軾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調侃自己為“老夫聊發少年狂”。其實在今天看來,二人在寫上述詩作時的年齡正當壯盛,前者只有46歲,后者只有38歲。古人也曾記載了種種關于長壽者的傳說,比如說壽達880歲的彭祖,達200多歲的孫思邈,但這無從考證。從杜甫的“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們會對唐人的平均壽命有較準確的判斷。

影響人類壽命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的營養狀況、醫療水平、衛生狀況等是最重要的制約因素。對古人來說,這一問題可能近乎無解。具體到《西游記》中,這種困惑則凝結為了揮之不去的生命隱憂。

猜你喜歡
正果蟠桃西游記
智取蟠桃
巧數蟠桃
西游記
西游記
大蟠桃
西游記
建始甜柿 終成正果
三次林改 終成正果
學術休假何日“休”成正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