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強學生職業能力,服務當地區域經濟

2016-12-14 07:53羅潤芝劉英梅
東方教育 2016年4期
關鍵詞:教育培養職業能力

羅潤芝++劉英梅

摘要:本文以滄州職業技術學院化學工程系培養教育為例,從增強學生職業意識、增強學生心理健康、增強學生專業能力和增強學生綜合素質四個方面闡述了增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以期為增強學生職業能力,服務當地區域經濟提供參考。

關鍵詞:職業能力;教育培養;服務經濟

職業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同我國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就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其主要任務是為本地區的社會發展培養各級各類合格人才,尤其要直接為本區域經濟建設服務,職業教育是區域性教育,“依靠區域發展教育”和“教育為區域發展服務”是高職教育的立足點。作為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我們必須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才能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才能使學生成功就業。就如何增強職業能力,我想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增強職業意識

從學生進入大學校園那天起,我們就應開始培養學生樹立職業意識,使他們更多地了解社會、了解產業發展的現狀,了解就業創業的有關知識,使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發展自己的職業認知、職業能力和職業興趣,掌握職業道德基本規范和必要的就業、創業技巧,樹立高尚的職業理想和正確的就業創業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克服在就業創業時存在的盲目性.是學生自覺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特點,順利就業或自主創業;逐步實現人與職業的合理匹配,適應社會,不斷發展.走向成功。讓學生在實踐機會中積極體驗職業,了解職業,把握時代要求,使他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觀,從而培養和塑造獨立的社會化人格。

對于學校來講,也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將就業指導與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從“入口”抓起,從新生入學起就強化學生的就業競爭意識,從態度、知識、技能三個方面提高;引導學生立足專業實際,展望職業未來,搞好職業生涯規劃,盡早地對今后求職方向進行定位。另外學校創造了更多的機會讓學生主動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到企業第一線去,從而了解社會、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認清形勢,合理定位,樹立了正確就業觀念。

二、增強心理健康

我們高職院校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同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在學歷、知識方面本身就沒有優勢可言。很多學生心理脆弱,有自卑感,家庭環境較差的亦不在少數。有很多學生來自農村,家庭負擔較重。如果在完成學業之后,能夠適應社會,并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則意味著教育投資成功。反之,則意味著失敗。我們很多學生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貧乏的,膚淺的,因而對現實社會的評價是片面的、不準確的甚至是異化的。有的學生把社會看得過于理想化,以為只要通過自身努力,就能夠實現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往往對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估計不足,難免會遭遇挫折。而遭遇挫折后由于自身的心理非常脆弱,又可能變得灰心喪氣,一蹶不振,甚至做出許多過激出格的行為。與之相反,有的學生又把社會看得過于復雜、兇險和殘酷,非常消極悲觀,不敢不愿踏入社會,成為靠父母和社會供養和救濟的可憐蟲。

因此,我們需要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樂觀向上、堅忍不拔、知難而進的意志品格。這不但對于學生走向社會是必要的,而且對于他們今后立足于社會,健康積極地面對工作和生活,追求終生的幸福都是必要的。

三、增強專業能力

高職教育最本質的特征就在于其培養目標是技術型人才,在個人職業生涯中,很多人都因專業技能的不足而成為個人發展的瓶頸。對于我們高職學校的學生,將來都是從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有牢固的專業知識基礎和過硬的專業技能,不僅應當熟知化工或醫藥的生產工藝、流程、設備,還應懂得其中蘊含的化學原理和物理過程,不但要知其然還應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不能只是紙上談兵,還要能真正地去實際操作。

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學生,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求具有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具有技術應用及組織管理的能力,更需要具備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想成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就應兼具技術型和技能型的雙重屬性。這樣才能使他們真正適應將來工作崗位的需要。他們不能死讀書,因為他們將來大多不是搞理論研究,而是要直接操作使用工具設備進行生產實踐,對他們更重要的是專業技術和技能。在校期間除了學好課本知識外,還要勇于實踐,從科研活動、實驗實訓、創業大賽等各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

學校也加強了實踐環節的課程建設,大力開展第二課堂,使學生在實踐和與社會的接觸中提高實際工作能力??茖W組織好課程內容的設置,因為這與學生就業競爭力高度相關,只有密切注意市場需求變化,根據變化對專業、課程內容及時進行調整,才能使培養出來的學生真正為市場所用。

四、增強綜合素質

綜合職業素質是指學生具有綜合性的、普遍性的、可遷移性的,對未來職業成功發展具有持久性的正確的方法論和必備的社會能力。為適應今后職業崗位,我們應當使學生在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身心素質,特別是在人際交往、跨文化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團隊合作和工作執行力、創造力等各方面得到發展。在大學生求職擇業過程中,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我們只有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使他們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立于不敗之地。

學校是文化的旅館,只可暫住而不可久留。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人的決定性作用越來越突出,生產者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更需要適應現代化建設的各種素質和能力。畢業生在就業時要從基層的具體工作做起,但要實現自己的專業才能、職業理想,更要具備一種可遷移的,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這樣,他不論在什么崗位上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顯示自己的價值。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已從單純的技能培訓轉變為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也即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學會從業、學會生存、學會創新、學會提高。社會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具備復合型人才的特征,包括基本技能的熟練性、問題發現的敏感性、信息加工的組合性、解決問題的操作性、學習能力的可持續性、人際關系的協調性、表達能力的外顯性、職業形象的規范性和職業心理的健康性。

因此,在高職的校園里,我們應當培養學生努力學做人、學做事、學求知、學共處,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努力使學生做到德才雙優,既有良好品德,又有真才實學,既有理論知識,又有一技之長。我們培養的學生都應成為有職業、有才能、有人品的有用之材,不能成為無工作、無本事、無人品的無用之人。

參考文獻:

[1]張翌鳴,王小軍.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2):58.

[2]盧兆梅。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3,04:162-163

[3]張仁全.區域經濟發展與湖南高職教育[J].職業時空,2008(9):176-177.

猜你喜歡
教育培養職業能力
淺析小學教育的人才培養
高職英語教學與學生職業能力培養
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探索與實踐
在新形勢下創新汽車技術專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的初探
民辦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職業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培養研究
中學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村官教育培養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