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園聯手實施幼兒園本土文化教育課程

2016-12-14 10:42范海霞
東方教育 2016年4期
關鍵詞:園本課程教育資源

范海霞

摘要:在外來文化帶來更大沖擊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專家、幼教工作者也意識到了本土文化作為課程資源的價值,通過園本教材的編纂,園本課程的實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開展本土文化教育僅靠幼兒園本身難以奏效,必須站在新的高度,充分整合利用家庭、社會等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家長、社會的教育作用,才能更好地實現本土文化教育的目標。本土文化來源于社會,植根于民間,通過整合資源,形成家園合力,以家園共育的理念促進山區鄉土園本課程的實施,也契合了當今幼教改革的大趨勢。本文通過分析當前山區本土課程開發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要整合家長資源 多渠道開展本土課程實施的觀點,并就家長資源的挖掘、作用的發揮、與幼兒園資源的整合,以及家園互動多維拓展和生成本土課程等,為本土文化教育課程實施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議。

關鍵詞:教育資源;家園合力;園本課程

本土文化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傳遞著大量當地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知識和經驗。幼兒從小接受本土文化教育,不僅能讓其體驗和傳承中華悠久的優良傳統,而且能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他們愛家鄉、愛祖國的高尚情操。但隨著外來文化的植入,山區特有的文化及其資源正面臨著被改造、被拋棄的命運。盡管這個問題已經引起各級的重視,但由于現在山區幼兒園日常教育教學中,使用的都是省級以上、城市專家們編寫的統一教材,其內容對山區而言普遍存在“水土不服”,顯得空洞而不符合實際,嚴重影響了課程實施。

幼兒教育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本土文化課程資源植根在民間,幼兒園要開展園本課程也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合作。但在現實中卻有很多家長在幼兒園教育開展過程中消極配合,甚至認為教育是幼兒園、學校的責任。而且由于家長組織相對較松散,大部分屬于孩子在園期間組織的臨時性機構,這就需要幼兒園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家長參與到本土文化教育活動中,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開展家長資源的調查,根據已有的家長資源形成現可利用的家長資源及社會資源

家長來自社會的各行各業,可謂人才濟濟,是幼兒園一份豐厚、寶貴的教育資源。在開展幼兒園本土文化教育之前,對家長資源的調查極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了解家長的特長,形成幼兒園、班級家長資源庫,分門別類,合理利用。

按本土教育課程活動需要形成資源庫,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按家長資源特長分類。通過家長資源問卷調查,讓家長自愿填寫可為幼兒園本土文化教育提供幫助的特長。家長資源統計好后,由家委會出面,成立專門的家長資源管理組織,按活動開展的需要提前與家長聯系,讓其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是按時間分類形成短期家長資源庫和長期家長資源庫。短期家長資源庫,即在幼兒在園期間,可為開展教育利用,但可隨著班級、家長的變更而不斷改變的家長資源即從事各種職業的爸爸媽媽,是活動開展所需的充足人力資源,這類家長資源庫資料可掌握在班級家委會及班級教師手中;長期家長資源庫,即這些資源是現階段所擁有,但會隨著幼兒離園可能會消失,而幼兒園又長期需要,需與其個人或單位長期建立合作關系的家長資源,如:在地方博物館工作的家長、會唱地方戲的家長等等。這類家長資源可由班級教師分析、統計,集中在幼兒園教務處,長期保持聯系,這樣即使是這些家長的孩子以后畢業了,也可以繼續在幼兒園的本土教育課程實施中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

在調查家長資源時,幼兒園應加強與家長的情感溝通與信息交流,了解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需要,盡可能的滿足他們的需求,從而激發他們參與幼兒園教育的興趣和熱情。同時,還要認真了解家長的工作時間安排,以便幼兒園統籌考慮,讓家長在參與過程中對工作、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幼兒園園本課程實施中。

二、充分挖掘家長資源,開拓園本課程內容,為實施園本課程不斷生成更多的內容

1.充分挖掘家長教育資源。在民間流傳的童謠、游戲、風俗等等有很多,大部分都是口口相傳,有其相對旺盛的生命力,相對人數較少的教師群體,在廣大家長中流傳的本土文化更加豐富,因為家長作為社會成員同時也是文化的傳承者,有很多優秀的本土文化沒有以文本的形式保留下來,只流傳在民間甚至是家長群體中,這些內容更需要去挖掘開發。如我園在開展“愛說家鄉話”活動后,孩子回家向家長念所學童謠,一個家長馬上想起小時候念過的一首《五更歌》,兒歌生動地模仿了五更中各種動物的叫聲,用方言念起來特別好聽,就寫下來交給幼兒園老師。結果這首童謠以整齊的句勢、形象的叫聲、特殊的韻律得到了孩子們的喜歡。

2.結合固定節慶活動,同時關注課程的生成性,開展園本課程相關活動。本土文化與日常生活中的時令、節氣、習俗、節日密切相關,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本土文化教育中有很多內容如風俗、童謠、小吃等就直接跟節慶活動相聯系。在一個又一個的節慶活動中感受著濃厚的文化氛圍,聽著家鄉童謠,吃著家鄉小吃,感性經驗豐富,在此基礎上開展的活動更容易引起幼兒的共鳴。教育活動與幼兒的生活融為一體,彰顯地方文化的獨特性,有利于喚醒幼兒的文化歸屬感。

三、利用家長助教等多種形式,協調社會力量,在實施園本課程的過程多角度發揮作用

首先是對教師層面的助教。由于在園參與教育的教師對本土文化理解不同,對本土教育資源掌握的程度也參差不齊,需要通過家長對教師進行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彌補教學短板。如教師們開展地方戲曲戲教學時,可請家長先來教教老師們學一學;本地節氣傳統習俗,也可以請懂的家長們來給老師說一說……這樣才能讓教師更好地開展本土文化教學。

其次是對幼兒層面的助教。家長助教還可直接進入幼兒活動中、幼兒園教育中,如在“家鄉的小吃”教學活動中,可請班里手巧的媽媽參與到活動中來,讓孩子們近距離觀察媽媽們是怎么做的。當香噴噴小吃現場出爐時,孩子們都顯得特別的興奮,因有媽媽和美食的元素的加入,多了一份日常在家過節的氛圍,對家鄉習俗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結合家庭教育,共同開展園本課程,關注家長與其他社會成員的參與性,加強宣傳,擴大影響力

本土文化教育課程的開展不是幼兒園的事情,只有形成全社會都關注本土文化傳承的氛圍,家園合力,形成濃厚的社會環境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才能立足本土文化,在腳跟站穩的前提下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因此,發動廣大家長共同參與到本土文化教育中來,不僅僅是配合幼兒園展開活動,而是能形成促進園本課程實施的物質條件和心理環境。如在家長為孩子提供一些本地的書籍、本地節氣的圖片,給孩子講講相關的風土人情故事,帶孩子參觀本地的一些歷史遺跡、文化勝地,給孩子念念童謠等,為教育活動做好準備,而且將此項活動在社會上進一步宣傳和深化,開展更為豐富的社會本土文化活動,通過社會、社區的各項活動反過來進一步影響教育孩子們,形成良性循環,相互促進,使本土文化教育效果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2] 西南大學教育學院 錢愿秋 李姍澤《家園合作中的家長參與現狀調查與研究》

猜你喜歡
園本課程教育資源
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與應用現狀
開放教育資源愈加受美國高校青睞
淺談我園美術園本課程游戲化的開展
傳統民間游戲與園本課程的開發研究
民間益智游戲在園本課程開發中的應用
吸收社會教育資源,創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劃片”:治標還需治本
本土資源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運用探究
民族文化視閾下的幼兒園園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區域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研究的認識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