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氏:養雞養出創業板第一股

2016-12-17 21:10楊絢然
名人傳記·財富人物 2016年11期
關鍵詞:溫氏鵬程全員

楊絢然

從廣州出發,上廣佛高速一路向西,經佛開高速、廣明高速,下113省道,全程3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新興縣簕竹鎮石頭沖村。這里前襟新興江,后枕屋背山,相傳雞神福德正下凡于此,新興縣以三黃雞聞名粵西。

石頭沖村,正是當下創業板市值第一股溫氏股份的發祥地。2016年上半年,主營商品肉雞、商品肉豬養殖的溫氏股份預計凈利潤可達69.73億元~74.70億元,竟然占到整個創業板所有企業凈利潤的1/3。

還有一個驚人的數字:溫氏僅去年就出產了7.44億只商品雞,連起來可繞地球6圈,全球第一。

素以“窮得叮當響”著稱的粵西,卻走出了農副養殖行業的巨擘,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史上的一個傳奇。這其中有著怎樣的際遇、人為因素,以及商業模式的打磨、資本的創新?

大同理想,全員持股

當我們把溫氏與華為這家公認的中國最具全球競爭力、最具創新活力和持續盈利能力的公司相提并論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論什么?

溫氏的發軔要追溯到半個多世紀以前。

1957年,教師溫北英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發配回老家石頭沖村務農。郁郁寡歡中,溫北英靠養雞消磨時光。前面三批雞苗都因雞瘟死光了。

但溫北英不顧村民譏笑,上山采集草藥,給雞防??;把自家老宅的墻壁砸出一個個窟窿,讓雞在冬天可以自由進出取暖……人和雞在一個屋檐下生活了二十年,漸成遠近聞名的養雞專家。

據《溫北英的伊甸園夢》記載,右派經歷讓溫北英謹小慎微,低調做人,與人為善。同時,他接觸了大量儒家、佛家經典,深信“大同思想”,骨子里又憋著一股“鄉村建設運動”的干勁。

多年后,“大同思想”變成“同呼吸、共命運”的溫氏企業文化,溫北英也提出了他所理解的“全員持股”資本治理結構,即“同創(業)共富(裕)”。

1978年,溫北英被摘去右派帽子,成為新興縣城食品廠的養雞技術員。五年后,他停薪留職,與其子溫鵬程,同宗兄弟溫木恒、溫金長、溫湛,同班同學嚴百草(又名嚴居然),縣食品公司站長梁洪初,簕竹公社黨委書記溫澤星,八人各出資1000元,創辦起簕竹雞場。

這就是溫氏集團的前身。

在后來的發展中,溫氏直系持股比例越來越少,目前只有15%左右,現任董事長溫鵬程僅占4%左右。表面上看,溫氏、嚴氏持股比例低,但因其他股東數量越來越多,持股越來越分散,“大同思想”反而保障了創始家族對公司的控制,形成穩定的治理結構。

而就當時情形,全員持股的首要現實意義在于融資。

1985年,簕竹雞場種雞飼養規模仍然只有1 000只。為擴大養殖規模,溫北英號召雞場30多名員工投資入股,募集了十幾萬元資金。

1986年,溫氏產值連翻數倍到36萬元,1987年增長到100萬元,1988年達到235萬元。

1989年,為節約飼料物流成本,簕竹雞場開始承租、自辦飼料廠。1990年,簕竹雞場發行內部股1萬股,面值100元;1992年,按370元/股收回原股票,又發行面值1000元的內部股。據此,溫氏在年純收入只有數百萬元時,就形成了年產20萬噸的飼料生產規模。

1994年1月,簕竹雞場啟動股改,設A、B股,每股100元。其中A股達21萬股,共擔風險,分紅不封頂;B股達3.6萬股,養殖戶與推銷戶也可認購,月月領取紅利,并可在財務部交易轉讓。

換句話說,早在上市之前,溫氏就已前瞻性地在企業內部建立了內部股的融通機制,可以自由地議價買賣。對一家偏安一隅,身處傳統產業的企業來說,這殊為不易。

股改事成,資本已達數千萬元的溫氏集團橫空出世。

隨后十多年,溫氏連續增資擴股,股東數量一度達到8250人。

事實上,在那個民營企業融資艱困的年代,溫氏并非執行全員持股融資、進而成長為千億級企業的孤例。就在幾百千米外的深圳,與溫氏發展時間幾乎完全一致,華為也啟動了全員持股制度,而后成為科技產業界擎天一柱。

同在廣東、相近的全員持股制度,雖然名聲與規模難與華為比肩,溫氏卻被企業界和管理學界盛譽為“農業里的華為”。

公司+農戶,旱澇保收

遺憾的是,1994年3月16日,就在股改之后,全員持股的設計者溫北英因病去世。

每年的清明節,溫氏集團管理層都會拜祭溫北英;他的出生地石頭沖村被視作溫氏發祥地,是當地一項特色旅游項目“溫氏集團參觀學習之旅”的必選景點;當年“七戶八股”的開會場景,作為全員持股的見證,也被一比一復制搬進了專屬的展館。

即便去世20多年,溫北英似乎還“活”著,除了他的全員持股制度,還有一項其首創的商業模式:公司+農戶。

時間軸拉回到1986年。當時,溫北英的二兒子溫鵬程發現簕竹鎮家家都有養雞的傳統,但自己去縣城買飼料,再賣雞太麻煩了。他向父親建議,采取“場戶結合,代購代銷”。

但具體怎么弄,當時沒有人清楚。機緣巧合,剛好有一位當地農戶何鳳林,經營磚窯生意失敗,希望賒購一些雞苗回去養殖。溫北英考慮到他技術不夠,且養雞存在風險,可能債上加債,于是免費給了他雞苗,還提供了飼料、藥物和技術服務,并在最后幫忙出售了肉雞。

與何鳳林一道“賒雞苗”的,還有其他34戶,他們只用了幾年時間就告別了泥坯房,住上了小別墅;而溫北英發現,借助農戶提供的養殖場及其自身的閑散勞動力,溫氏省掉了“最大成本”,沖出了小小的簕竹雞場。

很快,“場戶結合,代購代銷”發展為“公司+農戶”商業模式,即溫氏提供雞苗及其他一切物資、技術、銷售服務,農戶提供養殖場和人力,大家合作賺錢,“齊創共享”。

企業價值觀的踐行從來都要歷經九九八十一難。1989年,肉雞價格急降,如按代購代銷執行,合作農戶將遭受致命打擊。溫北英急召股東商議,最后狠下心來變“代購代銷”為“保價收購”,相當于用公司的錢貼補農戶損失。

此舉大獲人心,農戶紛紛加入溫氏合作養殖,并稱為“撈溫氏”。

類似事件在溫氏歷史上層出不窮。1997—1998年發生禽流感,溫氏賠了兩個多億,公司差點倒閉;2005年,溫氏把養豬賺到的44億元中的36億元賠給受H5N1疫情影響的養雞戶;2013年,受H7N9影響,溫氏巨虧30億元,但農戶損失不大。

企業界、學界評議溫氏,均認為溫氏企業文化基因中的“利他”性,助其得以形成巨大的規模?!吧岬蒙岬?,舍不得就得不到”,而多數企業恰恰局限于“舍不得”。

不過,溫氏的“利他性”,建立在“全員持股”的基礎上——“全員持股”不但為“公司+農戶”的開源提供了本錢,還能抵消相當程度的風險。與溫氏同時期發展起來的當地養殖企業,均因疫情導致的資金問題倒掉了,只有溫氏屹立不倒。

1998年,溫氏合作農戶達到8500戶。當年發生一件標志性事件:溫鵬程當選董事長,結束了溫北英去世后溫氏三年無董事長的“空窗期”。

溫鵬程完善了“公司+農戶”商業模式,如政府補貼、保證金制度,并將其從養雞復制到養豬、養鴨上。

以四川省儀隴縣溫氏合作模式進行說明:如果自建500頭規模養豬場,圈舍投入為32萬元,每頭養殖成本為1500元,合計為107萬元;如果與溫氏合作,圈舍可獲政府與溫氏的雙重補貼,自投只需19.8萬元;關鍵是,農戶沒有養殖成本,只需向溫氏交納每頭100元的保證金,總投入為24.2萬元,相當于其自養的22.6%,優勢明顯。

溫鵬程上位后,溫氏利用“公司+農戶”的模式優勢大舉擴張,先后落子于福建、江蘇、廣西、湖北、浙江、四川、海南……養殖規模、產值均大跨步增長。

2007年,溫氏合作農戶達3.63萬戶,收入跨過百億元關口。

互聯網+,千億+千億

從戰略上看,溫氏堪稱最早在中國打造以養殖業為核心、全產業鏈經營的企業。不過,繁盛之中,還是有某種風險潛在滋生。

溫氏之后,“公司+農戶”商業模式在傳統農業產業內迅速普及。但是企業無法實現對農戶的全天候監控,食品安全難有保障。

可以想象,一旦發生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百億溫氏也將不復存在——悲劇終歸沒有發生,這可能得益于二代掌門人溫鵬程的“技術狂熱”。

溫鵬程與他的父親溫北英絕非“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農民”。1992年,溫北英極具前瞻性地提出與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系達成技術合作,并出讓10%股份。此舉招致其他股東強烈反對,幸得溫鵬程堅定地站在父親一邊,才促成溫氏從“農民經驗”升級到“科學經驗”。

在農業企業里,溫氏每年研發投入3%以上,其自主創新能力堪稱走在產業發展前端。比如良種改造,溫氏育成很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良種雞、良種豬等等,有些達到全球領先水平;比如飼料配方上的創新——高粱在飼料中的配比,既保證了飼料安全性,又使營養價值可替代玉米,這項科研配方每年至少節省了幾個億的飼料采購成本。

——假設僅僅如此,溫氏還不至于成為今日之溫氏。在學界有一種聲音,這家最土最傳統的企業,本質上是高科技公司,是互聯網公司。

乍聽讓人難以置信。事實上,溫鵬程曾用286電腦做局域網,使用386電腦做服務器。最關鍵的是2003年,當時中國人還不甚明白物聯網概念,溫鵬程卻已經在實踐了。到2009年,溫氏就已提出權力下放、數據上移的戰略,進而構建出大數據互聯網的卓越運營系統。

在一次公開采訪中,溫鵬程曾透露其野心:利用農業大數據提供“即時決策”上的便利;基于物聯網、互聯網+,對整個業務做到360度無死角監測;溫氏也會對電商進行探索研究。

2005年,借助第三方,溫氏在行業內率先啟動ERP平臺化,對集團財務、養雞、飼料、養豬、藥品銷售實施信息化管理。

細究溫氏技術路線,大多經過購買第三方服務、與第三方合作、自主研發三個階段。自主權的提高,受益于溫鵬程投入巨資建設的規模逾百人的IT技術團隊,以及數個規模龐大的云服務數據中心——2011年,溫鵬程甚至上馬了行業內“獨一份”的物聯網研究院。

2009年,溫氏已能自主開發具有80多種功能的信息化平臺。通過物聯網,在任何一個地方,使用者都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詳細查閱到每一個家庭農場的飼料用量、藥用量、病雞數量,并全部有大數據分析。

2010年,溫鵬程又提出“倍增計劃”,“把5~6人養殖1000頭豬,升級為1人養殖1000頭豬”,使得農戶收益倍增。

“倍增計劃”的本質就是智能化、自動化。

起初,溫氏引進西門子的PLC控制器,但成本高達2萬元/套,且仍需要大量人力勞動。后來,溫氏轉而與高校、服務商合作,再嘗試自主研發。

2012年,帶有溫氏標簽的物聯網控制器下線,成本僅為2000元/套;對畜禽欄舍環境、飼喂、清糞等情況可以進行智能化識別與控制;每一個農場的溫、濕度、喂食、采光、通風、噴霧等都可以實現即時監控、指揮。

在石頭沖村,溫氏元老養殖戶溫志開率先使用上這套系統。以前,他和老婆兩個人養5000只雞,現在一個人就能管理15000只雞,“老婆在手機上按按鍵就能養雞”。

敏銳的資本市場很快就捕捉到溫氏革命性的跨越。

在“公司+農戶”模式下,溫氏利用農民自有宅基地發展養殖,以當前規模計算就節約了上千億元投資;如能再向水平參差不齊的農戶提供標準化廠房、設備及養殖技術,溫氏實際上變成“養殖業平臺公司”,僅僅是向市場提供分布式養殖系統便可估值又一個千億元。

擁有30多年的積淀,兩千億元市值想象空間的溫氏即將引爆資本市場。

2000億元巨擘,最后的溫氏

事實上,溫氏一直在尋求上市,融資、內部股財富變現的渴望從未減退。

第一次嘗試是1998年。然而,“股東超200人”成為溫氏通向資本市場的天塹,全員持股的大同理想遭遇現實尷尬。

2002年,溫氏將新興縣養豬公司“華農溫氏”改制為股份公司,并尋求上市,但因同樣的“股東超200人”問題而擱淺。

2008年,溫氏將動物保健業務拆分,組建大華農,改制后再次尋求上市,卻遭遇暫停IPO。

2009年,溫氏嘗試借殼華農溫氏上市,卻第三次因“股東超200人”被拒。

2011年,大華農轉而創業板IPO。

2012年,溫氏與中金公司數度接觸,商討整體上市事宜,卻第四次栽倒在“股東超200人”面前。

五次上市全部夭折——溫氏年收入從幾千萬元增長到2014年的387.23億元,生豬上市量從0增長到1218萬頭,位居全球第二。溫氏,一度被戲稱為農林領域最著名的、最龐大的非上市企業。

轉機出現在2013年12月16日。證監會發布新規,溫氏在整體改制為股份制公司后,可申請核準為“非上市公眾公司”,再申請掛牌上市。

隨后,溫氏迅速向廣東省股權托管中心申請公司股份托管。2014年9月,證監會認定溫氏為非上市公眾公司,一切上市障礙得以清除。

考慮到IPO排隊的煎熬,2015年11月2日,溫氏最終以吸并大華農的方式完成創業板上市。

全員持股下的6700多位溫氏股東非富即貴,實現財富變現;其總市值曾一度達到2500億元,相當于8個牧原股份,10個圣農發展,36個羅牛山,62個西部牧業。

此時,距離溫北英實踐“七戶八股”已經過去32年,“同創(業)共富(裕)”的夢想終究是圓了。

然而,面對遠超同行的市值,資本市場還是響起質疑的聲音:巨擘溫氏能夠持續嗎?

長江證券出具的研報稱,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城鎮化疊加,農村勞動力供給短缺,加上收入增長緩慢,養戶存在棄養可能。

一個數據似乎證實了這種猜測:2015年,溫氏養殖戶為5.52萬戶,比2012年還要低,已有5年時間徘徊于5~5.6萬戶區間。

而且,還有更棘手的環保問題。在一些養殖大縣,糞便造成的土地污染嚴重,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實施限制性政策。

以上種種,都在說明溫氏的“公司+農戶”模式面對挑戰,也在某種程度暗示:中國再難出現第二個溫氏。

據接近溫氏的人士透露,溫鵬程親自抓管環保問題。在他的辦公室里,顯示器上除了經營數據就是環保數據,可以看到每一個改良的水池子出來的水質情況。而在過去幾年里,溫氏已經在環保技術方面投入了十多億元。

溫氏正試圖通過“產出效應”化解環保問題。比如,在溫氏旗下一個活禽交易中心,每日產生數十噸廢水,經過十一級凈化處理后,水質可超普通自來水,可循環使用,而凈化處理所節約的成本可以與自來水水價相抵。以一套凈化設備80萬元的投入計算,需要4~5個月的時間收回建設成本。

溫氏也相應抬高了養殖戶的加入門檻,欲與溫氏合作,必須首先通過環評。

顯然,溫氏站在新的歷史拐點,前方是一個“質”比“量”更為重要的時代。

據了解,溫氏當下正試圖布局食品加工產業及電商。尤其是后者,溫氏已戰略入股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并公司新美大,其自有的O2O食品生鮮店已在深圳鋪開,正處于摸索階段。

在一次分享會上,溫鵬程曾說,溫氏已經規劃到2019年以后做什么了,這幾年必須要把基礎打好。

屆時,溫氏是一家養殖企業,或是一家高科技平臺企業,還是一家農業全產業鏈企業——只有等待時間的檢驗了。

(編輯/張本科)

猜你喜歡
溫氏鵬程全員
全員核酸
圖們市開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全員培訓
在傳統與創新中尋求制衡點
走進溫氏,學習與5.54萬戶農民打交道的奧義
全員校運會,全員齊參與
審計意見、真實盈余管理與股價崩盤
三臺縣:“三個全員”提升紀檢干部能力
溫氏股份 適合價值投資者長期持有
晨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