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曲藝傳承與保護

2016-12-19 17:12陳睿睿
曲藝 2016年11期
關鍵詞:曲藝文化遺產物質

陳睿睿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現代化的不斷加速,包括當今中國農村的快速城鎮化,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受到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沖擊與侵蝕,并逐漸走向消亡。如何有效地保護祖先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和使命,也逐漸成為了大家的共識。因此,聯合文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10月的第32屆大會上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也于2005年連續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更于2011年在全國人大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外來詞才逐漸被學界乃至群眾所認識和理解。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其概念而言,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因此,我國在實施保護工作的同時,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和重點部署,逐步評審公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并建立由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四級名錄體系和傳承人的保護、認定體系,并將包括傳承教學、文化生態區等在內的保護場所及團體等保護載體進行認定,并制定相關的保護措施,還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作為國家“文化遺產日”,這一系列保護措施,都說明我國正在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長效保護機制和制度。

二、曲藝的概念及分類

通常在廣大百姓的印象中,相聲、評彈、評書、京韻大鼓等表演形式為曲藝,但是一說到何為“曲藝”,大家對曲藝的認識及概念還是相對較為模糊,容易與“戲曲”等表演形式混為一談。

曲藝作為表演藝術,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且傳統最為深厚的門類之一,它融合了文學、音樂和表演為一體的,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它具有說唱相間、角色跳入跳出等特點,即演員以表演者的角色向觀眾說唱故事,并在說唱過程中一人分飾多角,通過語言、語氣、表情、動作等變化表現出故事中不同的人物,同時也區分開故事中的角色與敘事者自身的身份。這就是曲藝區別于其他表演藝術門類呈現出的本質特征。

曲藝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十大門類中單獨且非常重要的門類之一。在特殊時期,曲藝遭受嚴重的摧殘,直至1976年曲藝才得以再度繁榮。從1983年起,由文化部牽頭的“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為組織實施領導機構,中國文聯有關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和全國各地文化廳(局)、藝術研究院所、民間文藝家協會及各地(州市)、縣文化館、鄉鎮文化站進行統一部署,涵蓋了戲曲、曲藝、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文學5個藝術門類的10個領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編纂工程。在曲藝范疇內,出版了《中國曲藝志》,各地文化部門也按照國務院要求,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普查工作,對于當時現存的曲藝狀況及散落的曲種重新進行了挖掘和梳理,在此次普查期間,據統計,我國現有曲種約341種,既有眾多漢族的曲種,也有各少數民族的曲種,將這些曲種進行分類,可劃分為“說書類”、“唱曲類”和“諧謔類”三大類。

雖然我國的曲藝品種種類繁多,但由于經過歷史的變遷,目前依舊存活且仍然活躍于人們視野中的曲種已經寥寥無幾,有的曲種生存艱難亟需搶救,有的曲種已經消亡,各曲種的生存狀態也不盡相同。通過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政策扶持,曲藝的生存才稍顯生機,但這與繁榮的景象還相距甚遠,因此,在當前的新形勢下,我們在對曲藝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同時,應根據曲藝曲種自身的特點和實際生存狀況進行多樣性的保護。

三、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模式進行多樣性保護

(一)培養傳人,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在于“人”,而曲藝的傳承正是通過口傳心授、拜師學藝的傳統方式進行的,因此對傳承人的培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從事曲藝表演事業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已越來越少,曲藝各曲種正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尷尬局面。在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方面,除了政府對傳承人的資金及政策進行扶持之外,還應在曲藝藝術人才上進行培養,如在藝術院校等學校進行曲藝專業人才的培養,這就需要建立相應的學科建制。除了表演藝術的人才培養,還應注重學術理論的人才培養,通過培養理論研究與藝術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實現曲藝的自身造血功能,以獲得更大的發展前景。

(二)積極引導,營造良好生態環境

曲藝是以口語藝術為特征的表演藝術,具有無形性和即興性,它所賴以生存的環境是依附于各種不同的外部條件,包括曲藝的受眾面即觀眾,因此,書場和小型的曲藝演出場所是培養發展曲藝的搖籃。而以敘唱類和散說類為主的曲藝品種,如相聲、評書、評彈、紹興蓮花落、寧波走書等等,擁有大量的傳統中、長篇書目,且藝術生命力較強,但是創演力較低,這類曲種需要依靠以聽說書、唱書的演出場所為依托,通過推動創演入手加以扶持。但是,這類曲種的活動場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已大量消失,這對曲藝的生存帶來很大的困難。近年來,許多地方已認識到曲藝生存的危機性,紛紛辦起了公益性的茶館書場,受到當地曲藝愛好者特別是老年聽眾的歡迎。為此,政府部門應在民眾居住點較集中處,開辦一些公益性的書場或小型曲藝演出場所,這無疑對這類民間曲藝的傳承和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許多以當地民俗活動為生存依托的地方曲種,在民間民俗活動中活躍頻繁,如溫州鼓詞等,這類曲種的保護在關注其本身的藝術形式外,應對其依托的民俗活動等文化空間進行整體性保護,創造良好的傳承生態環境,帶動培育出更多的傳承人,進而形成了良性循環的傳承機制。

(三)培養觀眾,在群眾文化活動中進行傳承保護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推動下,群眾文化活動中的曲藝成為地方曲種的主力軍,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創作、演出了不少地域性很強的地方曲種,有的還在全國性的曲藝活動中獲獎,這無疑對曲藝“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起到積極的作用。有幾個已經絕響近半個多世紀的曲種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得以再現,如浙江的紹興平湖調、杭州攤簧等等,這是傳承保護方面的可喜現象。當然,它和幾十年前的傳統曲藝相比,似乎不那么原生態,在群眾性的業余曲藝活動中,也以演唱短篇、開篇或選段為主體,但是,在創新的過程中,首先要深諳曲藝的傳統精髓,通過對傳統特點的把握,創造出觀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才能很好的傳播曲藝,這也是傳承保護曲藝的主要措施之一。

(四)實事求是,對瀕危曲種進行原貌保存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中,目前最緊要的是搶救一批處于瀕危狀態的曲種。因為它自身在當今時代既無生存的免疫力,更沒有其表演的生存空間;后繼無人或原有的表演藝術形態與時代審美需求不相適應。對于這些普遍存在的曲藝現狀,必須采取搶救性的保護措施,組織瀕危曲種的老藝人對他們的傳統唱腔、作品進行錄制并保存。雖然老藝人的嗓音已不甚甜美,但他們豐富的藝術經驗和唱法能展示本曲種的獨特風格和韻味,靠文字記譜是難以完成的,尤其是對那些諸如彈詞、攤簧類技藝性較強的曲種,這一措施顯得尤其重要。這是一種“存遺”性的保護方式,目的是將這類曲種的“根”留住,以留給后人去研究和借鑒。

綜上所述,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模式進行曲藝的傳承與保護,并非是單一的形式,需要各級政府、學術界、新聞媒體等多方面的協調配合、統籌兼顧,多種學科、科學推進的保護過程,需要各方的相互配合、相互努力,達到良性循環狀態,才能使曲藝事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猜你喜歡
曲藝文化遺產物質
思詩史為曲藝批評與創作賦能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Task 3
《曲藝泉城》
Tough Nut to Crack
媒體時代曲藝批評應以曲藝活動為中心
聚焦物質的分離與提純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質推斷題
烘云托月:聚焦曲藝音樂
抓物質特征 巧解物質推斷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