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對話式課堂建構與教學實踐

2016-12-20 19:56劉文張鶴方胡巍張欣孔凡勝
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 2016年10期
關鍵詞:網絡教學平臺分子生物學信息化

劉文+張鶴方+胡巍+張欣+孔凡勝

摘 要:針對信息化背景下大學課程教學所面臨的變革,作者在分子生物學等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中,開展基于學校網絡教學平臺的對話式課堂的建構和教學實踐,對教學效果和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實踐表明,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對話式課堂有利于激發師生的深度思考和積極交流,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課程參與、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關鍵詞:網絡教學平臺;對話式課堂;教問;分子生物學;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642.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20-0029-05

信息技術革命和時代發展將網絡社會、知識經濟和學習生存帶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對個體自我發展的要素和內容提出了新要求,從而也對大學的教育和課程教學提出了新挑戰。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課程教學變革

社會信息化使得網絡提供信息的綜合性、互動性不斷增加,知識不再被壟斷、書本知識的權威性逐漸降低。網絡上有大量的優質課程,專題講座和優秀教師、學者專家專門提供的教學課件。如果課堂教學仍以灌輸知識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則遠遠不及互聯網方便、豐富和快捷。有了大量網絡資源,人們不一定要再到學校跟老師學,可以直接向“最博學”的網絡教師學。大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的變革勢在必行。

1.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大學教育,是以專業為基礎的通識教育。理想化的高等教育應該培養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人,因此大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應當在學習專業知識和提高專業素養的基礎上,把提升學習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

學習力包含不同層面的能力:原發層面的如學習意志、興趣、動機、毅力、價值觀等;內化層面的如文化基礎、智力、記憶力、理解力、思考力、學習效率以及觀察力、分析力、綜合力和評價力等;外化層面的如對所學知識的釋放力、應用力、適應力和創新力等。信息時代的個體發展強調自我的認知和創新能力,強調自我的主體性和合作性,強調身心和人格健康與價值平衡[1],教育的過程不僅是傳輸知識的過程,還應是一個啟迪智慧的過程。

評價大學生學科學習力發展水平不僅要看其擁有的知識總量,即學習內容的廣度、深度和開放程度;還要看其學習的質量,即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學習效率和學習品質,特別是學習流量、知識增量,即擴充知識的能力、學習成果的創新程度以及學習者把知識轉化為價值的程度[2]。

培養了學生的學習力才能及時更新知識結構、隨時補充自我發展的能量,適應社會變革及職業提升的需要,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機會與空間?!爸挥邪阎R中凝聚的所有精神成果由觀念力量通過學習轉化為自身的實踐力量——學習力時,才能使知識產生多元價值[3]。

2.增加學生的課程參與

與西方學生相比,我國大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更多地表現出沉默、順從和被動的傾向,這種行為在教學中的表現是學生參與程度和意愿都遠低于西方大學的水平。有研究表明,只有9.43% 的大學生對所有已修課程能夠積極參與[4]。學生在教學中參與度低的現象與傳統基礎教育教學模式養成的習慣、大學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模式的局限、教學目標導向性偏差等多種因素有關。怕老師批評、怕太幼稚、安于記憶背誦而不習慣質疑和批判性思維缺失等使得學生在課堂上集體失語、不善于主動思考和提問。

美國教育學家紐曼(Newmann) 將學生課程參與定義為學生心理上的投入和所做的努力,這些投入和努力指向的是促進學生的學習、理解、知識的掌握、技能或技術的獲得[4]。綜合來看,學生課程參與可以描述為:行為上表現為參與課程內容的選擇、課前預習、課堂上積極交流討論、課后復習以及學習過程中與教學團隊的溝通交流等,心理上表現為思維的激發、靈感的點燃以及學習的愉悅感等,學習狀態上表現為一種主動積極求知的過程[5]。

學校教育應當給學生充分提供參與、感受、體驗、發現、推理、批判和領悟的機會,才能夠真正達成提升學習力的教育目的。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育教學提供了現代化、數字化、網絡化等新技術和新手段,也為提高學生教學過程的參與度提供了各種便利、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基于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對話式課堂的建構

1.借助“教問”,由獨白式課堂轉變為對話式課堂

傳統的課堂是教師的獨白式課堂,是為教而教的課堂,以赫爾巴特的三中心“課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理論為基本特征。課堂上往往重視的是學習內容的傳輸和提供,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不能達成有效學習。

對話式課堂的教學是在師生之間平等獨立和相互尊重信任的前提下,圍繞教學內容展開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和交流[6]?!敖虇枴睘檫@種對話交流提供基礎和媒介。

所謂“教問”,是用問題驅動教學,引導學生學著問,學會問{7}。設計出好的問題,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通過對話討論引導學生的認知進程,實施教學策略。不同角度和不斷深入的問題成為知識遷移和內化的引線,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對話活動中,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建立在學習即“學問”、教學即“教問”理念上的對話式課堂是為學而教的課堂,一是可以激發學習熱情、調動思維活力、加強討論交流、引導探究活動,增加自主學習,促進學以致用和創新活動。二是遵循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把學習變成一種以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活動,使學生成為終身的學習者。問題是教師教學的靈魂,也是學生學習的靈魂,“教問”是授之以漁的過程。以問題為引導的課堂,必然不再是教師的獨白課堂,而成為師生的對話課堂。

2.利用網絡平臺和課堂對分,促進自主學習和團隊學習

課程網絡教學平臺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為充分交流互動提供了便利,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的引導、受到的啟發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和在線交流得以深化和加強。解決了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為教師實現教學目標拓展了一個更寬廣、功能更強大、師生自由度更高、個性化更突出的新課堂。

教師是學習資源的開發者,也是學生自主學習和團隊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以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為基礎建設的課程平臺主要包括課程資源區和學習支持區,前者為學生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提供資源,后者是提交和分享學習作業資料、進行問題在線討論和教學反饋等的平臺。

課堂對分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有助于學生由課堂活動中的被動者向主動者角色轉變,使其成為實質性的學習主體[8]。對分課堂將教學活動劃分為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環節,分別是課上講授、課后內化吸收和隔堂討論。內化吸收主要靠學生課后的自主學習,而網絡教學平臺的在線學習起到組織指導作用,解決了以往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堂學習脫節的問題。

教學中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布置課堂和在線的小組任務,發揮團隊學習中多元智力的優勢,促進自主學習,形成相互幫助、相互激勵的學習氛圍。同時小組的課堂討論、在線討論活動可以增進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與合作,有助于合作、信任的人際關系的建立。

3.重視學習過程,以形成性評價推動教學

形成性評價方案的設計主要關注以下方面:①考察學生發展與成長,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②重視學生學習過程各環節的表現、取得的成績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態度、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情況而給出的評價;③摒棄一卷定終身的單一方式,采用課上、在線等多種方式進行評價;④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教師、助課小組、學習小組和自我評價等不同形式從多個層面考察學生(圖1)。

通過形成性評價激勵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養成合作精神,并為教師提供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

三、教學實踐情況及效果分析

2015年至2016年,以山東理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2級、2013級生物技術專業110名學生為樣本,對專業基礎課程分子生物學、遺傳學進行了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對話課堂教學實踐。教學過程由課堂學習和在線學習兩部分、多個環節構成(表1)。

1.課堂學習部分

課堂學習部分圍繞“學問”、“教問”在問題引導下展開,包括討論環節和授課環節。根據教學情況,兩個環節所占時間比可為1:1或者1:2等,所謂1:1,即每次課的第一節課交給學生討論,第二節課教師講授新內容。

討論環節,又可以包括個人自主學習匯報和小組討論兩部分。自主學習匯報則一般在課前10 min進行,1-2名學生上臺講解自主學習情況;小組討論則采用隔堂討論的方法,按四人一組討論前一次課學習的內容。要求每位學生課前提交文字版的討論提綱,主要內容是自主學習和復習讀書時遇到的問題;課上的討論環節首先展開小組內的交流討論,在小組討論基礎上進行組間討論,最后是教師組織的全班討論。

教師講授新課時,采用問題引導的教學,即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引導引領學生對新的內容產生質疑、進行思考和探究,包括基礎問題、漸進性問題、拓展問題,每一部分都可以是問題串,力求問題精準、巧妙,對學生提出問題起到啟發、引導、激發和示范作用。

2.在線學習部分

學生課后利用課程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和進一步的合作學習。主要包括:在學習資源區進行自主學習資料瀏覽,在課程論壇開展問題征集、主題討論,在成果展示區提交作業、學習筆記等,同時通過在線測試、提交調查問卷等進行教學反饋(圖2)。其中的在線問題討論是課堂小組討論之外的另一種合作學習策略,可采用個人問題發布和小組主題發布等不同形式。

線上線下的學習也可以相互穿插、促進,例如利用數字手機登錄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可以進行5-10分鐘的當堂小測試、上傳教學筆記和課堂問題答案等,實現課堂教學的即時反饋。

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各個欄目,分別發揮不同的教學功能,包括教學信息發布、自主學習和互動交流、學習軌跡記錄、學習成果展示、教學效果反饋、教學資料積累等等。除此之外,通過調查問卷、學習筆記了解課程教學的效果、提交學習心得等等。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新的教學功能將不斷得到開發利用。

3.實施效果分析

(1) 成績分析

形成性評價具體實施方案可依據不同教學班的特點擬定,并可根據教學效果不斷進行調整。

把教改班和傳統教學班成績分布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教改班成績明顯好于傳統教學班,一方面形成性評價促進了部分學生平時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平時表現有相互激勵效應,平時表現良好率較高,提升了總評成績(圖3 a)。通過學生平時成績、期末成績和總評成績的比較,還是能夠發現具有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的學生對待各個教學環節都比較認真,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圖3 b)。將學生期末考試成績與問題討論參與度相比較,圖3c是期末考試前十名與其問題討論參與度的比較,圖3d是問題討論參與度前十名與其考試成績的比較??梢钥闯?,部分學生相關性較強,也有部分學生兩者的分離度較大。原因之一是學生的考試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不一致,男女生的差異尤其表現明顯,女生往往善于考試得高分,但批判性思維不如男生活躍。

(2)調查問卷分析

2016年春季學期期末,就“分子生物學教學”、“教問”、“對分課堂”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學生對教學應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認同度達到100%,自主學習匯報和學習小組活動受到歡迎,73.7%和84.9%的學生認為這兩個環節對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86.5%的學生參與在線討論的問題是通過課后看書、自主學習提出;92.1%的學生認為教師在課堂講授的同時不斷提出問題,對學生積極思考有積極的引導作用;73.7%的學生希望教師能夠在課堂上提出更多問題或增加討論;84.2%的學生認為“通過對分課堂進行小組討論,能夠促進大家的交流和相互啟發”;86.4%的學生贊成形成性評價的成績評定方式。

總之,學生對于教學模式的改革是接受和歡迎的。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和對話式課堂都有助于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符合現代高等教育的教學理念?;诰W絡教學平臺的對話式課堂教學模式中多個教學環節(如自主學習匯報、在線討論、自主學習資料分享、小組活動、知識地圖、調查問卷、在線測試、學習筆記等)給學生提供了參與的機會,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四、教學效果影響因素分析

1.教師的角色定位

教育的過程不僅是傳輸知識的過程,還應是一個啟迪智慧的過程,是通過學生的參與、吸收、內化與重新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過分強調知識點的識記、技巧性的解法,忽視分析思考的過程、思想方法的滲透,那么,學生所學的知識就是零散的、孤立的。

課堂上教師不能企圖講透、講全、代替學生思考,不能“解決所有疑問”和讓“問題止于老師”。而是要通過教問啟發思維,啟發質疑,提供反思和“對話”的臺階,使學生學習不僅僅需要“學知”“學答”,而更要“學問”。教師用問題(思索)啟發問題,不讓“問題”止于教師自己,引導學生在明了舊問題的基礎上思考新的、更深層次的問題,教師激發學生對問題和現象保持一種敏感性和好奇心,同時又要坦率地承認自己的不足,決不掩飾自己在某些問題上的失察甚至無知,采取平等、誠實、開放的態度與學生共同研討,一起成長。

2.教師的教學能力

教問和對話式課堂創造了一個師生相互激勵的教學過程,拉近了師生距離,教育與教學都變得更有效。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能力之外,對教師駕馭課程內容、組織教學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其中不斷提升教問和對話的能力是關鍵。例如怎樣設計不同類別的問題,提高問題質量和提問技巧,怎樣使教學模式中的各個環節有機結合,怎樣把握線上、線下融合的程度,怎樣建設更積極的教學對話氛圍,怎樣完善評價方案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發掘和巧妙的設計。

在組織課堂活動時,學生間的交流互動可能會因為不同班級學習基礎、學習風氣的差別受到影響,再加上小組較多,如果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不佳,課堂教學效率就會降低,因此教師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對教學效果有較大的影響,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協調好各個教學環節和學生學習能力的關系,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學生的學習目標、態度和習慣

從存儲式的求知模式,到反思性、批判性、建構性的求問模式,學生一開始不太容易接受。學生往往關注的是教師講授了多少個知識點,而不是提出多少個問題;往往追求的是教師講解明白全面,而不是在學習過程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往往期望的是得高分,而不是通過學習建構自己的知識網絡、獲得充實感和自信心;往往努力去記憶更多的東西,而不是提出更多問題、學習質疑和評判。

受傳統教育“以教師為中心”的影響,學生早已習慣了自己在課堂中的從屬地位、習慣了教師獨白式教學的授課方式——這種習慣會使學生的自信心不足、不敢提問、不敢挑戰權威。同時,應試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很多學生學習態度和習慣都是應付式、突擊式的,加上環境各種信息的吸引和沖擊比較大、自制力弱,往往不能安心讀書、深入思考。

面對上述普遍現象,教師需要耐心啟發,通過教學逐步讓學生轉變觀念、嘗到甜頭,正向引導學生大膽參與。同時基于網絡的對話式課堂其優勢是學生在信息化技術方面不存在任何障礙,領會很快,他們有很強的個性,能迅速接受信息。實踐證明,把平時作為虛擬社交和娛樂手段的信息化技術與課程教學結合,學生是欣喜的、歡迎的,并展示出極大的興趣和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蔣衛星.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學習力的生成探索[EB/OL].http://yuhuaizhengzhi.stedu.net/Article/ShowClass.asp? ClassID=186&page=5.

[2]吳太勝.大學生學科學習力及其生成和發展的教育范式[J].遼寧教育研究,2007(8):58-61.

[3]吳也顯,刁培萼.課堂文化重建的研究重心:學習力生成的探索[J].課程·教材·教法,2005(1):19-24.

[4]喬浩風.本科教學質量保障:學生課程參與的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9):70-72.

[5]曹云亮,王璐.大學生課程參與現狀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1(10):74-77.

[6]李瑩.對話教學——教學范式的轉向[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0(2):23-24.

[7]張楚廷.大學里,什么是一堂好課[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3):73-76.

[8]楊淑萍,王德偉,張麗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師生角色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8(5):653-659.

(編輯:魯利瑞)

猜你喜歡
網絡教學平臺分子生物學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兒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試論高校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本科生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教學改革初探
《電子商務網站實務》精品課程建設探討
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大學計算機教學改革探討
ABO亞型Bel06的分子生物學鑒定
成軍:從HCV入手,探索脂類代謝分子生物學新機制
信息化是醫改的重要支撐
信息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