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國古代建筑保護性修復

2016-12-20 16:08許紅舉
青春歲月 2016年21期
關鍵詞:保護性風化保護意識

【摘要】古代建筑保護性修復措施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直接關系到我國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與安全。古建筑不可再生,在修復措施上的細微疏忽,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所以,古代建筑保護性修復程度決定著整體修繕項目的質量、文物保護價值以及安全性能等。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古建筑保護性修復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接著對其修繕措施進行詳細地論述,從而進一步弘揚我國傳統的古建筑文化。

【關鍵詞】中國古代建筑;保護性修復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日益加快,但在此過程中,大多數古代建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古代建筑作為城市發展的烙印,它是城市歷史的重要見證者,同時又具深厚的考古價值。從當前古建筑保護性修復現狀而言,盡管總體上已取得一定的進展,但存在很多不足和問題,其主要表現在缺乏對古代建筑的保護意識及研究人才。當然,這就無形之中影響了古建筑保護性修繕的正常進行,因而我們必須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努力保護好先輩們遺留下來的文化精髓。

一、我國古建筑保護性修復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

1、磚體與石件的風化程度嚴重

在古建筑勘探和挖掘過程中,石件風化現象較為普遍,而其中常見的就是砂巖、漢白玉等石件的風化,比如遼寧省錦州廣濟古掛建筑群中的遼代基座,曾出現多次脫落,天后宮前的臺階和石欄歷經290多年的日曬雨淋,其鑲嵌的紅棉石雕受到嚴重的風化。當前,我國很多專家都重視對石件風化的研究,但不同的人所采取的修繕措施是截然不同的,因而石件風化問題至今都未能得到解決。此外,古建筑物的磚體也是最易風化的,這是因為絕大部分磚體是直接覆蓋到建筑物的表面,與空氣充分接觸。針對古建筑物磚體風化現象的研究,我國主要采取“以舊換新”的方式,如廣濟寺建筑群曾經將已風化的磚體全部替換成其他磚體。然而,這并非長久之計,因為經過幾年或幾十年后,新換的磚體還會被風化。由此可見,對于磚體風化問題,目前只有暫時性措施,而沒有徹底的根治辦法。

2、大木結構變形甚至腐朽

我國古代建筑群通常都處于露天環境下,接受風吹雨淋的艱難考驗,時間一長,表面自然被腐蝕,繼而逐漸滲透到大木內部,人們常說的“朽木不可雕也”正是如此。大多數古建筑框架均由大木搭建而成,一旦大木遭受腐蝕,勢必影響到整個古建筑結構。在當前古建筑保護性修繕項目中,由于建筑物整體面貌失去原有光澤,大木材質也隨之呈現不同程度的自然破壞。于是,大木更換問題成為研究的重點,我國采取“偷梁換柱”的方式來替換腐木。

3、古建筑地基出現“沉降”現象

由于泥石流、地震等諸多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加之城市化建設對地基的撼動,進而造成我國古代建筑群出現“地基下層”現象。倘若地基沉降,就會嚴重影響古建筑的整體結構,甚至使得大木斷裂。就當下所擁有的技術來說,我國對該種情況未做出有效的措施。

4、社會公眾的古建筑保護性修復意識不強

古代建筑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而且也是前輩留給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寶貴財富,所以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保護這些建筑。然而,從當前社會發展的情況而言,我國公民對古代建筑保護性意識不強,甚至很多公眾非但未能盡微薄之力保護古建筑,反倒是千方百計地破壞他們。比如北京的故宮和長城、丹東的“大東山”建筑群等,這些古代建筑的面貌幾乎不完整,特別是長城的外觀,大部分游客在城墻上刻畫“不到長城非好漢”或“到此一游”文字,正是這些涂鴉使得古代長城“傷橫累累”。上述可見,我國公民對名勝古跡的保護意識較為薄弱,同時這也對古建筑保護性修復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

二、我國古代建筑保護性修復措施

1、及時對古建筑的結構變形部分進行修繕

中國古建筑所采用的材料一般為木質材料,其經過長時間的日曬雨淋,造成古建筑內部結構的嚴重變形。因此,必須對古建筑進行防固措施,否則就會因失衡而倒塌。在對我國古代建筑進行防固的過程中,需確保其原先木質結構的完整性。盡量與原來面貌相吻合,不盲目進行修復。值得注意的是,修繕人員對我國古代建筑實施一種保護性修復行為,而絕非對其進行改造和創新,所以古建筑自身的結構不能發生任何的改變。此外,修復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我國古代建筑群保留更長的時間,讓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見證歷史的光輝,而非將古代建筑打造成現代化建筑。

2、運用有機材料,提供磚體、石件等防風化措施

我國古代建筑具有歷史悠久性特征,由于長期的風吹雨淋,其風化現象極為嚴重。相關研究顯示,有機硅材料有著超強的防水性、透氣性等特性,可以很好地抵御風化作用。因此,我們應采用此類化學材料進行保護性修繕,減小風化作用和雨水腐蝕效應。另外,該種有機材料的使用期限較長,通常十多年左右,而且失效后自動脫離古建筑物表面,不存在對古建筑造成任何損毀的說法。但因為有機硅材料與原先古建筑材料存在巨大的差異,所以在保護性修復過程中不能夠大面積地進行體改,而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復,不改變古建筑的本來面目。

3、積極加強關于古代建筑保護性修復的人才培養

目前,我國眾多高校均普遍重視現代建筑的講解,而忽略建筑史的發展。當然,近年來部分高校逐漸重視起來,但卻只是民間主動地研究這這件事,從高等教育委員會到基礎學科建設部,領導層應充分關注此類問題,并研究如何將建筑課程與我國古代建筑、現代建筑相結合,以彰顯中華民族具有特色的建筑觀。由于高校所培育出的建筑人才都從事現代建筑相關的工作,因而對古代建筑的了解甚少,所以不能從根本上實施古代建筑保護性修復工作。我國需大力加強古建筑方面的人才培育,進而更加科學地保護好我國古代建筑。

4、提高社會公眾對古代建筑的保護意識

古建筑作為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其是一種不可再生的可視資源,也是構成我國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要想努力好先輩們遺留下的寶貴資源,并使之長久存在,就必須加快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保護意識,讓每一位中華兒女都參與到古代建筑的保護性修復活動中去,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首先,不能盲目地開發旅游資源,大多數地方性政府為了推動本地區的經濟增長,加之迫于組織的重壓,隨意將古代建筑開辟為旅游景點。這種做法雖有助于快速提升古代建筑物的知名度,但卻極大地影響了古建筑的保護性修復工作,甚至將我國古代建筑視為一種賺錢的器具,違背了文化傳承的初衷。其次,還可以舉辦攝影展來培養社會公眾對古代建筑的保護意識。通過以古代建筑為主題的攝影展,將所有參賽作品“曬”出來,用視覺影像刺激公民的大腦,同時給人以震撼之感,激發廣大群眾的古建筑物保護意識,特別針對青少年群體。由于古代建筑的保護性工作并非由個體或政府承擔,它亟需全國公民的共同力量,每個人都應積極參與其中,保護共同的歷史文化資源。

三、結束語

我國古代建筑作為民族向心力的標志,是幾千年來傳承的寶貴遺產。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時至今日,我國古代建筑保護性修復工作受到多重阻擾。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觀念的更新,我們應不斷加強對社會公眾進行古建筑保護教育,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性修復策略,從而弘揚傳統的建筑文化。

【參考文獻】

[1] 喻學才. 中國建筑遺產保護傳統的研究[J]. 華中建筑, 2008(02).

[2] 阮儀三. 中國歷史古城的保護與利用[J].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2007(03).

[3] 阮儀三. 中國歷史古城保護與利用之我見[J]. 藝術評論, 2007(11).

【作者簡介】

許紅舉(1971—),男,河南開封人,開封市延慶觀繁塔文物管理所館員,主要研究方向:文物保護技術。

猜你喜歡
保護性風化保護意識
采用Midas GTS NX軟件進行中風化巖層垂直邊坡開挖支護穩定性分析
試論保護性耕作水土保持機理及其在朝陽縣地區的推廣建議
王者之翼
保護性耕作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調查與研究
土壤來之不易
“留住鄉愁”前提下的錦和古鎮保護與發展研究
論提高全民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重要性
保護意識下民族村寨鄉村旅游發展研究
內丘紙馬文化傳承模式探究
抗御多種不利因素 大力實施保護性耕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