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晚清時期美國對中國科技人才的培養

2016-12-20 16:09敖致鈞
青春歲月 2016年21期
關鍵詞:晚清人才科技

【摘要】中美在晚清時期開始交流,在交流中美國也有意無意的培養了一批中國科技人才,本文分析美國培養中國科技人才的幾種形式,大致可以分為主動的去美國學習和在中國交流中的學習兩種,系統的考察了美國培養的科技人才服務于中國社會的領域,主要集中在與社會聯系緊密的基礎設施領域以及關系國家安全方面,晚清美國培養的科技人才促進了中國的科技進步,很多中國人從美國掌握了近代科技,促進中國人向美國學習科學技術。

【關鍵詞】晚清;科技;人才

晚清,開始于1840年的鴉片戰爭,結束于1912年2月12日發布的《遜位詔書》,宣布清宣統皇帝退位,并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這段時期處于中華民族的抗爭史當中,中國很多有志之士將目光投向西方,希望師夷長技以自強。美國在晚清建國不過百年,卻躋身世界最發達國家之中,成為晚清中國學習的榜樣。1844年,晚期和美利堅合眾國簽訂了《望廈條約》,使美國和英國一樣享有通商、外交等方面的特權。至此中美間交流日漸增多,美國是新興的工業強國,科技發達,在交流過程中,有意無意的就培養了中國的科技人才。

一、培養形式

1、主動的留美學習

中國人去美國接受教育的三種方式。

(1)私人去美國求學

私人去美求學是相對于政府資助派遣留學而言的。1847年1月,牧師勃朗返回美國,決定將容閎等三人帶到美國讀書,由此開啟了中國留美求學?!?854年,容閎以優異的成績從耶魯大學畢業,獲文學士畢業,學成回國。他自己說,以中國人而畢業于美國第一等之大學校,實自予始到1905年,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陸續前往美國衛斯理女子學院自費留學。在19世紀中后期年代,整個中國出國留學還處于起步階段,私人去美國留學的人數更少,以榮閎為代表的留學先驅為以后中國留學開辟了道路。

(2)官派留美幼童

官派留美幼童就是在晚期時期,由中國留美第一人的由容閎倡議,受到洋務派代表人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于1872年及隨后的三年,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國留學?!案懊绹鴷簩W習軍政、船政、步算、制造諸學”。

(3)庚款公費留美學生

八國聯軍侵華后與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根據條約,清政府要賠償美國3200多萬倆白銀。1908年美國國會通過退還中國“庚子賠款”中超出美方實際損失的部分的法律文案,并對這筆錢的用處做了詳細說明,將這筆錢用于幫助中國辦學和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根據中國和美國雙方協議,于1909年創辦清華學堂,清政府開始向美國派遣庚款留美學生,“最初四年,每年約派百名;至第五年起,每年至少亦派五十名,遄赴美國。留學各科學藝,此為第一次所派也”。

2、在中國交流中的培養

隨著晚清和美國的通商,雙方間的人員交流也日漸增多。在這些人員當中,有一部分人是醫生、工程師。他們從發達的西方社會來到科技相對落后的中國,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

以西醫為例,“19世紀30年代,西方傳教士最先在廣州將‘醫院這種新式醫療機構引進中國”1835年11月傳教醫師伯駕在廣州新豆欄開辦博濟醫院的前身“眼科醫局”。此后由于各種因素相互交匯,教會醫院數量迅速增加。宋之琪之文《中國最早的教會醫院——博濟醫院》對博濟醫院100余年的變遷史進行了回顧,“雖然具有文化侵略的性質,但它在介紹西醫西藥、培養西醫和護理人才及醫院管理等方面功不可沒,并為眾多病患者解除了痛苦或挽救了生命,對近代中國尤其是華南地區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美國培養的中國科技人才略述

1、鐵路建設方面的人才

在鐵路方面,“據不完全統計,留美幼童回國后,先后曾參加過鐵路工作的有29人,占全體回國幼童總數弘人的近三分之一”。這其中代表人物就是詹天佑,他留學美國期間,就讀于耶魯大學學習土木工程系統專業。1905年9月詹天佑接手京張鐵路的建造設計工作,經過為期4年的奮戰,終于建造設計出中國人第一條鐵路。中國鐵路事業在詹天佑的帶領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2、電信事業方面的人才

在我國早期電信建設方面,留美幼童為我國電報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設立了電報學堂,由于電報才剛剛進入大中國,一方面中國需要大量的通訊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中國又十分缺乏擁有這方面技能的人才。而留美幼童正好從美國學成歸來?!皳煌耆y計,留美幼童回國后曾從事過電報業有20人。這批留學生后來成為中國電報業的拓荒者,成為中國電信業的開山鼻祖”。

3、軍事方面的人才

晚清時期,西方列強從海路入侵中國,清政府需要大量會操作從西方引進的戰艦的人才,這一批留美的學生,在美國接受了近代化的事物和思維,留美幼童是國家委派出國,學成歸來他們身上也肩負著保家衛國的使命。有很大一批分配到北洋水師,福建水師進行培訓,成為一名懂得近代武器使用的新型軍人。1884年,中國和法國在南中國海發生海戰,有六名有留美經歷的幼童在中國艦隊擔任長官,這六人中有四位為國捐軀。

4、地質勘探方面的人才

地質勘探方面清政府同樣需要大量的近代化的人才,開平煤礦于19世紀八十年代進入全面投入生產階段,這方面學有所長的留美學生正好可以在這一領域施展才華。有大概百分之十五的留美幼童進入這一領域,又以吳仰曾最為典型,吳仰曾將中國煤炭勘探開采的實踐經驗總結為理論知識,為中國礦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中國第一代礦冶工程師。

5、醫學方面的人才

醫學方面的人才,以美國人伯駕在廣東建立的博濟醫院為例,伯駕感到缺少工作助手,認為在中國訓練青年醫藥工作者十分重要,于是1837年開辦一個醫療班,僅訓練3名學生,其中關杜亞成績最好,后來成為該院很優秀的外科醫師。隨著西醫逐漸被中國人接受,西醫人才稀缺,1866年,博濟醫院建立了中國第一所西醫學校博濟醫校,培養了一批批西醫人才。

6、其他方面的人才

其他方面的人才以庚款公費留美學生為主,1909年起第一年派遣47名學生赴美學習,第二年、第三年分別派70名、63名學生赴美學習。庚款公費留美學生在美國接受了系統的大學教育,為中國培養了一批近代人才,例如當代著名地理學家、氣象學家和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竺可楨,中國現代化學開辟者張子高,物理系教授梅貽琦,數學家胡明復,工程師徐佩璜,中國現代物理學奠基者之一胡剛復。

三、對中國科技發展的影響

1、為中國人留美學習開辟了道路

綜合文章發現,晚清中國留美學習出現了2次高潮,第一次是1872年到1875年間向美國派遣留美幼童,第二次是1909年開始的庚子公費留美。在1872年之前也有容閎為代表了私人留美,由此可見中國人開始向美國留學始于19世紀中后期,而中國人留學美國的主要集中在美國東北部的康涅狄格州、馬薩諸塞州和紐約州。這些地區是美國開發最早,科教文衛最發達的地區,紐約擁有哥倫比亞大學、馬薩諸塞州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康涅狄格州的耶魯大學,這些大學都是當時世界上的頂尖大學。據統計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進入美國的大學學習。其中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同時中美兩國人民也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耶魯大學校長樸德聽說中國將撤回幼童的消息后,在致清總督衙門的信這樣評價,美國少數無識之人,其平日對于貴國人之偏見,至此逐漸消失。而美國人對華之感情,已日趨歡洽之地位”。從此以后一代代的中國留美學生沿著留美幼童開辟的道路進入美國頂尖大學深造。

2、促進了我國科技的體制化

“科技體制化就是從科學技術活動是社會活動整體的特定組成部分著眼,強調科學技術活動的組織、管理和制度。在西方它主要表現為科學技術學會的普遍建立和自然科學專業報刊的出版、全國性科學研究機構的設立等”。晚清處于中國科技體制化萌芽階段,這一階段始于明末清初西方科技傳入中國,到晚清時期,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國家留學,引進西方的科學知識。相繼歸國的留學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建立了數十個專門或系統的科學研究機構。晚清留美學生中,趙元任、任鴻雋組織建立了中國科學社,中國科學社“開始組織時,是以英國的皇家學會為楷模的,即除了介紹科學之外,它著重實行科學研究,并為民眾公益事業服務”。這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科學學術團體。1915年,他們又參考美國科學促進會所主辦的雜志《科學》創辦了中國的《科學》雜志。此后又相繼創辦了《科學畫報》、《科學譯叢》等刊物,除了發行科學刊物外,還在各地成立了圖書館和研究所,以傳播世界科學技術。在這一系列研究機構的建立過程中,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早期留美留學生的身影。他們為中國近代科技體制的形成貢獻了力量。

3、在晚清時期取得了一些科技成果

晚清時期,中國近代科技已經落后西方了,晚清留美學生作為中國最先接觸西方近代科技的這部分人,促進中國科技的近代化是他們的時代責任。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也不負使命,創造一些令西方人都驚艷的工程、發明。例如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在修建京張鐵路創造性的發明了“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令國際同行刮目相看;電信方面的專家周萬鵬改進收發效率不高的莫爾斯電報機,革新為韋斯敦機,使上海的電報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促進了中國電報技術的進步。1905年鄺榮光在擔任直隸省礦政總勘礦師。在工作過程中,他通過調查研究繪制出三份重要圖件,分別是中國人獨立制作的第一幅地質圖《直隸地質圖》,表明了直隸省礦產分布的《直隸礦產圖》,第三份圖件為中具有中國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發端意義的古生物化石圖《直隸石層古跡圖》。清朝滅亡后,部分在晚清時期派遣出國的庚款留美學生學成歸國,侯德榜、茅以升、梁思成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參考文獻】

[1] 陳學恂. 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下冊)[M]. 北京: 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99.

[2] 李鴻章. 奏請從優給獎美國回華學生折[A]. 中國近代教育史料匯編. 留學教育[C]. 上海: 教育出版社, 1991:161.

[3] 容閎. 西學東漸記,大學時代[M].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1:142.

[4] 吳宓. 吳宓自編年譜[M]. 三聯書店, 1995:151.

[5] 劉桂奇. 近代廣州醫院時空分布研究[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0,25(4):56.

[6] 宋之琪. 中國最早的教會醫院——博濟醫院[J]. 中華醫史雜志, 1999,29(3):148.

[7] 任鴻雋. 中國科學社社史簡述[J]. 中國科技史料, 1983(1).

[8] 徐飛, 峁詩珍. 留美幼童對近代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影響[J].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05(2).

[9] 羅霞. 留美學生與中國科技近代化進程[J]. 內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3,18(5).

【作者簡介】

敖致鈞(1990—),男,漢族,江西余江人,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中外科學技術史。

猜你喜歡
晚清人才科技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創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論晚清民間戲曲中的“皇權隱退”
有情總被無情惱
科技在線
毛遂自薦
科技在線
為國家選人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