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技術在高校博物館中的應用

2016-12-21 09:31張一帆
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 2016年20期
關鍵詞:數字技術教育

張一帆

摘 要 數字博物館是建立在數字空間之上的博物館,利用數字技術對藏品資源進行開發并進一步拓寬高校實體博物館的收藏、研究和教育功能。本文分為三個部分,從闡釋數字博物館的概念入手,進一步分析了數字化技術在高校博物館的發展優勢及應用前景,并探討了數字技術發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數字技術 高校博物館 教育

高校博物館是指以大學為依托建立的博物館,目前中國高校博物館已達到 200余所,與全國博物館總數相比,在數量上已不容忽視。高校博物館類型多樣,包括考古、歷史、藝術、民族、地質、航空等多個類別,是中國博物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多媒體展示成為博物館對外的新興窗口。2015年3月,國務院公布的《博物館條例》把“教育”列為博物館各項功能之首,并明確指出要“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社會實踐活動”,博物館教育功能置頂,使包括高校在內的博物館既迎來了機遇,也面臨著挑戰。因此如何利用數字技術最有效發揮藏品資源的文化價值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1 數字博物館的概念及優勢

數字博物館是指以數字形式保存文物藏品的圖像、文字、形制等數據信息。根據藏品資源利用方式的不同,數字博物館包含兩部分:一是對實體博物館的藏品進行數字化后獲得的數據資源,二是在實體藏品基礎上開發再創造出具有文化意義和價值的數據資源。具體來說,數字博物館將圍繞數字藏品的收集、保存、傳播和展示,以研究、教育、欣賞為目的,對實體博物館的開放時間和空間進行延伸和拓展,實現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獲得特定信息的目的。通過上述分析,可以歸納出高校博物館發展數字化技術的優勢如下:

1.1 數字博物館具有開展創新教育的優勢

高校博物館是產生實踐性知識的場所。相關研究認為,知識可分為規則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批判性知識。規則性知識指人在學習或生活中遵循某種規則所獲得的知識,實踐性知識是人在實踐或應用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批判性知識是人在主動思考并對學習活動作出相關評判后獲得的知識。高校博物館傳播知識的形式與課堂教育不同。課堂教育所傳授地是權威的、公認的知識,既規則性知識。而來博物館參觀的觀眾則更傾向于自主學習,這是基于興趣的沒有壓力的學習。數字媒體技術與高校博物館教育相結合,使博物館的公眾教育延伸到所有社會人群,把高校博物館發展成地區和地區群文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從傳播學理論來看,這種充滿興趣的愉悅的參觀與互動,可以激發學習者興奮的求解過程并建構新的概念和思想。

1.2 打破了實體博物館信息單向傳遞的限制,實現了與觀眾之間的高度互動

今天我們認識到“藏品”不是博物館的一切,博物館對“人”的發現,是服務社會理念的進步。以往的高校博物館教育服務,都是從觀眾或學者走進博物館之后才開始的。數字化博物館,首先是將“觀眾意識”拓展為“公眾意識”,不止對學生和專業學者加以重視,還應將所有社會公眾作為博物館的潛在教育對象。而數字技術的開發實現了“物-數字-人”的信息傳遞模式,使得博物館從關注“物”轉向關注“人”。

1.3 提高了藏品資源開放與共享程度,突破時間、空間位置的局限

通過網絡連接的數字博物館徹底打破了實體博物館地理意義上的距離概念,觀眾只要運用手邊的移動設備,就可以遠距離訪問任何一所高校博物館的藏品信息。數字媒體技術所追求的“為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傳播任何信息”的特征意味著 ,無論是實在觀眾還是潛在觀眾 ,無論來自當地還是世界的其他角落,無論是在開館還是閉館期間,均有機會共享博物館的資源。 此外,數字博物館本身對藏品內容的收集、保存、研究也同樣不受時間限制,極大地便利了博物館工作的開展。同時,實體博物館通過網絡數據傳播的形式,館際交流、合作和資源共享也變得極為容易。

2 數字技術在高校博物館的應用領域及發展趨勢

數字資源是一種新興的藏品資源,其本質是對數字信息內容的收藏,具有方便使用、節省成本、安全可靠、節能環保等優點。在實體博物館中,觀眾只能看到擺放在展柜中的藏品,被動的接受教育。這種信息傳遞的方式是單方向的,大部分以“藏品→人”為主,“人→藏品”的交互手段極為有限。高校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在保護藏品、拓展目標受眾、提高藏品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應用價值。博物館用于展示的多媒體信息數據包括圖像、文字、聲音、視頻等,最主要的展示服務是館藏物品瀏覽。隨著藏品數字資源的日益龐大,其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網絡展示

互聯網給博物館提供了很好的網絡展示平臺,高校博物館可以建立自己的網站,微博,微信進行展品信息、圖片、視頻等數字資源的展示與傳播。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有部分高校博物館開始使用立體三維展示技術面向社會公眾傳播藏品信息。

2.2 虛擬場景展示

這是一種智能的的現代化展示技術,是指高校博物館建立專業的展廳,利用觸摸屏、攝影儀、多角度投影設備及語音導覽系統等科技技術裝備,結合幻影成像技術、立體三維技術等軟件技術,制作出藏品的虛擬展示場景,在這個虛擬場景中,觀眾不僅可以觀察影像,身臨其境感受現場氛圍,還能通過觸摸屏等設備進行互動,達到良好的展示和傳播效果。

2.3 移動智能終端

多媒體應用無線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使智能手機、Ipad 等移動智能終端日益流行和普及,各項移動應用已經成為新型的產業。充分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為公眾提供藏品數字資源的查閱、傳遞等個性服務是博物館創新管理的新課題。通過移動終端,社會公眾可以實現使用自己的手機、平板電腦欣賞文物細節、三維圖像、語音介紹等各種信息,極大地拓展了藏品數字資源的傳播范圍。

2.4 3D文物打印

3D打印技術是目前尖端的科學技術,它集成了CAD/CAM、激光、計算機與數控、精密驅動以及新材料等多種技術,通過3D打印,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快速制造出各類產品的功能原型件。近年來,3D打印技術逐漸被博物館運用到了文物修復、藏品復制或仿制等方面,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藏品數字資源的應用領域模式也會越來越多。

3 高校博物館數字資源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3.1 利用數字技術進行藏品展示需要遵從學術的嚴謹性

運用多媒體及信息優勢,對文物進行全方位的解讀,使得受眾在觀看中信息量大、可選擇程度高是多媒體展示的優勢,是多媒體的基只有多媒體的構建達到學術高度,才能發揮其教育功能,否則只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從多媒體的角度來講,一定把內容的挖掘放在首位。因為我們做展覽的目的不是做技術,也不是做設計,而是想通過一些文物、通過一些展品的組織,反映出學術觀點,再去把它傳達給我們所面對的觀眾。多媒體技術實際上是在服務這個主題。所以一個好的多媒體的設計,必然對展覽內容是非常有益的幫助。

3.2 建設文物藏品信息資源數據庫應該注重數據庫規范性,加快加大數據庫建設的速度和規模門類,提高數據庫的利用率

雖然近年來我國的數據庫建設有了較大的進步,但在藏品資源數據庫建設方面,存在數據庫標準大小不統一,建設速度緩慢,缺乏大型的、能面向全國公眾開放的藏品數據庫等問題,各地藏品數據庫都處于一種“各自為戰”的狀態,大多數是以在局域網上應用為主局面。建成的數據庫大多僅能供內部使用,相互之間沒能實現有效聯網,從而沒有發揮其實際的利用價值。藏品信息資源建設一定要突破局域網的限制,以立足于廣域網上的應用為目標。博物館不應該成為新技術的實驗場,技術要服務于展覽內容。在高校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規劃中,預先制定好的目標將成為項目的指南針,從而避免在工作中由于各式各樣的新技術、新平臺而不知不覺地偏離了預定目標。每一項新技術的使用、新平臺的建立都是為了讓觀眾更好理解藏品的文化內涵及應用價值。同時,展示系統需要讓瀏覽需求各異的使用者在瀏覽時沒有障礙地接收展示內容的信息,并且能構建起具有概念性、結構性的知識網絡。

3.3 加強博物館藏品資源版權意識

在我們將大量的數字資源通過網絡展現給觀眾,服務于社會的同時,如何保護這些數字資源的版權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近幾年來,數字水印技術成為博物館藏品版權的研究熱點,數字水印運用基于小波多分辨率數據組合的文字水印方法將版權信息以數字化的形式植入并隱藏在作品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對博物館數字圖像進行版權保護應用研究,能較為有效保護數字產品的知識產權。

4 結語

如上所述,數字博物館是建立在數字空間之上的博物館,利用數字技術對藏品資源進行開發將進一步拓寬高校實體博物館的收藏、研究和教育功能。我們應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的各項優勢,加強數字化資源建設,使藏品數字資源得到合理有序的管理,更好地應用于博物館展示、教育、研究的實踐中,能夠為更多的人共享,進而使高校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得到更大的拓展與發揮。

參考文獻

[1]北京數字科普協會.數字博物館發展新趨勢[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

[2]鄭奕.博物館研究書系: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3]單霽翔.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關于廣義博物館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

[4]鄭霞.數字博物館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

西安美術學院 陜西省西安市 710065

猜你喜歡
數字技術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