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明天的派對

2016-12-23 14:29葉田田
藝術與設計 2016年10期
關鍵詞:時裝倫敦時尚

葉田田

Rolf Middleboe,這位丹麥設計師在1968年三月午后在倫敦Kings street所捕捉到的街頭時裝景觀被登載與彼時著名的歐洲設計雜志《Moblilia》之上。盛大、歡愉、與一種享樂式的前衛穿著制造了六十年代蓬勃的“時裝景觀(The Scene)”。而在這種景觀的背后,是由青年文化所制造出的“時裝風貌(The Look)”。在時裝歷史中,上一次顛覆性的創作是1947年由法國高定設計師christian Dior所推出的“The New Look co L[Lection”。彼時這種新的創作被多數人認為是時裝設計進入當代化(Contemporary)的分水嶺。而六十年代的“The Look”的誕生,則是一場截然相反的革命。如同當代設計史學家Lesley Jackson所述:它誕生于大眾需求之中,它是一場等待發生的革命。而Mary Quant,其之于六十年代時尚的影響力如同Christian Dior之于二戰后的巴黎高定,她也將自己的成功歸功于一個正確的時間結點:“那種(時裝革命)的氛圍已經在那兒,而我只是在它被引燃的一刻開始了我的創作?!?/p>

The Look

六十年代社會的變革鑄造了一場視覺革命的精神根基,而一眾設計師,包括倫敦“時裝景觀”的建構者Mary Quant,John Stephen,John Michael,Babara Hulanicki與Marion Foale及sally Tuffin,以及來自巴黎高級時裝領域的Yves Saint Laurent、Cristobal Balenciaga、Andre Courreges、Pierre cardin,他們用時裝語言來捕捉了彼時的時代精神,并在多元語境的詮釋。但其中最能代表有六十年代社會語境的無疑是Mary Quant,她不僅是一位視覺形象的制造者,同樣籍由零售渠道的拓展,將時裝美學上的聲明第一次達到了大規模的大眾傳播。

如同六十年代的倫敦女孩兒,Mary Quant的時尚傳奇總是帶著離經叛道的色彩。Quant并未獲得任何時裝相關教育背景。在其威爾士出生的父母的要求下,Quant進入金史密斯學院(Golds miths College)學習,但最終并未成功獲得藝術教育的資格認證。在時尚零售領域工作一段時間后,Mary Quant與其伴侶Alwxander Plunket Greene在倫敦Chelsea地區的Kings Road上開出日后成為六十年代倫敦乃至世界時尚地標的精品店Bazaar。在設計師日后的自傳中敘述到其開店的初衷:這應該是一席成衣與飾品的雜燴(bouillabaise),而像Quant這樣有著強烈個人風格的年輕人,應該是其買家。Quant曾說“我總是期待年輕人有著自己的時尚,一種徹底的二十世紀的嶄新時尚……但我對商業卻全然沒有概念?!?/p>

在競爭激烈且高度專業化的今天,無人能再試圖復制Mary Quant的傳奇。在上過幾節不著邊際的夜校課程后,Quant將Butterick制版手冊上的設計稍作調整,布料亦直接購買自harrods的柜臺,僅僅因為對于產業鏈毫無了解的她根本不知曉可以從批發渠道獲得面料。在隨意購置了幾臺縫紉機器后,MaryQuant的第一批設計從倫敦簡陋的出租公寓中誕生。其設計有著強烈的六十年代風格,簡潔的線條與大量的幾何圖形凸顯著一種“控制感”。這種美學映射著六十年代的科技發展所賦予人們對生活的一種掌控力,也與五十年代所主導的表現主義美學劃分開來。在這段時間中,Mary Quant往往需要在完成前一天的銷售后,才有貨款采購第二天生產的布料。

這個如同在周末派對幾杯金湯力下肚后所隨意想到的毫無章法的商業計劃,卻在一夜間打造了六十年代的“The Look”:洗練、生動的時裝帶著令人驚喜的創意。新時代的時裝摒棄了傳統時裝的劃分類別,不以正裝與休閑、日裝或晚裝進行劃分。而Quant最大的創舉,無疑是將裙擺的長度縮短到膝蓋之上。這樣的創作徹底突破時裝慣有的往設計為范本的進化,從今天的視角回顧Mary Quant的創作,這位非科班的設計師的靈感實則為一種視覺文化中社會學式的創作,街頭的年輕人他們的穿著,被設計師系統地整合,并成為其美學的宣言。

Mary Quant正是捕捉到的自六十年代中期始女性審美的改變?!霸浢總€女孩兒在二十歲之前都希望自己看起來像世故的三十歲。但突然,女孩兒都希望自己有著孩子氣般的年輕,還有那青澀的稚氣?!绷晔澜缃洕姆€步賦予西方世界青年人都能擁有一份全職的工作。穩固的經濟基礎讓青年一代也開始在文化上需求一種獨立意識。在社會方面,經濟上的富足讓年輕人開始建構其獨有的社交模式,曾經的古板、單一的貴族式的社會活動無法滿足青年一代對享樂主義的需求。換言之,傳統的結構與階級意志開始解體,而Mary Quant最為先鋒的精神,則是將時尚從上流社會與精英精神隱喻式的追捧中解放,用街頭的浮世繪來完成一場革命的宣言。她所做到的,這種街頭式的、青年文化的時裝創作理論在數十年后今天的高級時尚領域所廣泛運用,無論正是Hedi S Limane所對Saint Laurent Paris的改造,Hood bv Air對黑人街頭文化的詮釋,乃至今天Vetements所創作的cult式的“高級時裝”——在其乖張、反叛的設計之下,正是其設計主腦用社會學部落志式的研究方法,將Instagram上日常的穿著轉化為設計哲學。從另一個維度來看,六十年代的Mary Quant和二十一世紀的Demna Gvasalia,他們無疑是在各自時代中最為前衛的時裝設計師,其前衛精神實則源自一個時代的前衛精神——來源于那些具有獨立意識,而不吝主流時裝體系的先鋒個體。從美學理論出發的設計,所制造的是一場小眾式的實驗,而一種反理論式的產品設計,是一場平地驚雷,也是一場革命。

The Scene

回顧六十年代的時尚革命,先鋒的精神首次從Hiqh Brow式的精英論調走向了大眾,而正是大眾群體的迅速傳播,將一種風貌(The Look)衍生成蓬勃的時裝社會景觀(The Scene)。六十年代,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自然而然地助推了當代消費文化(Consumerism)的興起。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大量廉價原材料和大規模生產科技讓大量可負擔的時裝涌入消費市場。年輕人突然意識到購物將成為他們新的消遣。新的時尚為消費而生,換言之,消費即是時尚。六十年代,零售模式的革新也正是彼時時尚革命最為鮮活與直接的映照。精品店最初作為“Youthquake”這一反體制運動的自發性的一部分,而隨后逐漸轉向享樂的渠道。Mary Quant曾形容她的精品店Bazaar“像在舉辦一次永不停息的雞尾酒派對?!睙o論是Mary Quant,還是打造了輝煌傳奇的Biba,其店鋪都打破了故往百貨公司守舊的形象。人們開始在店鋪里自由挑選衣物,銷售員也跟店里的顧客一樣是年輕的一代,音樂、當代感的店鋪設計和附屬的咖啡吧,這種多維度的感官愉悅實則可以視為今日體驗營銷(Experiential,Marketing)的前驅。這些坐落于倫敦carnaby Street與KingsRoad上鱗次櫛比有著鮮明風格的店鋪成為了六十年代時尚最為顯著的景觀:張揚明亮的色彩、大量裝飾性的內飾和隨處可見的米字旗,倫敦設計的全面復興吸引了彼時西方媒體對其中前驅者Biba和Bazaar狂熱的追捧。1966年四月15日,美國時代雜志(Time Magazlne)首次對其進行了報道,而其文章的標題《London-The Swinging City》也定義了那個輝煌的時代。

時尚是一個符號系統,一個Swinging London的出現并不僅僅是獨立設計師可以所能企及的維度。六十年代的時尚,實則是延展了彼時Pop Art與PopMusic的籍由影響,以之為靈感,并順應時代中的其他文化現象與之結合。也正是這種自發式的“跨界”帶來了彼時時裝革命一種爆發式的影響。

The Sprit

何為六十年代的時裝精神,Swinging London的琳瑯和彼岸巴黎對太空主義的狂想讓享樂主義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旋律。但同時這也是首次將民主精神帶入了時尚之中。時裝不再被古板的精英格調統治,人們用青年式的革命打破了階級體系中自上而下的潮流傳播理論。時裝業不再是一種階級的符號,而成為一種愉悅、享樂和自我文化認知的加持?!皶r裝”走下高級時裝屋的“奢侈”的神壇,而與大眾傳播結合成為了用趨勢與消費推進的“時尚”。Swingmg London是時代性的,但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似乎也是彼時的一個投影:奢侈品走向大眾、年輕人與其在社交媒體中的活躍成為了時尚傳播與演化的主力、次文化消費部落的興起、新貴的涌現再次動搖了傳統的階級結構……一場時尚的變革在醞釀,而誰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Mary Quant,誰又將代言這個時代。

(編輯:九月)

猜你喜歡
時裝倫敦時尚
淘氣大偵探暴走倫敦
放肆玩酷街頭時裝客
環保很時尚
美妝fun時尚盛典
時尚首次觸電
只為寫作的慢時尚
倫敦暢游記(一)
倫敦之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