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恰當處理“理法”關系提高計算教學效率

2016-12-23 18:14湯軍
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6年22期
關鍵詞:被除數小數點豎式

湯軍

算理一般而言是指計算過程中理論依據、演繹的過程等.而算法主要是指計算方法(法則).但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由于部分教師對算法多樣化教學理念的片面認識,出現了一味追求多種算法,而忽視算理探究的新問題,那么如何處理好“算理”和“算法”的關系,使我們有效地進行計算教學值得廣大教師深思.

一、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結論,還要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發生過程.新課標對計算教學的要求和訓練強度相對降低,重視發展學生的數感,教學時,注重學生動手操作,以動促思,自主體驗算理,理解算法.

案例一“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不進位)”操作部分.(一年級下冊第46頁)

1.你想怎樣計算45+30呢?你能和同桌說說是怎樣算的嗎?

2.學生活動、小組交流.

3.匯報方法.

(1)擺小棒算:4捆和3捆合起來是7捆,再加5根是75根.師追問:4捆和3捆合起來是7捆,也就是先算多少加多少?(40+30=70)

(2)撥計數器算:先撥45,再在十位上撥3顆珠,合起來是75.師追問:為什么要在十位上撥3顆珠?根據撥珠過程,思考先算的是什么?(40+30=70)

(3)直接口算:40+30=7070+5=75

4.教師小結:比較這三種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先算40+30=70,再算70+5=75)計算兩位數加整十數,可以先算十位上的數,再加個位上的數.

把操作活動與知識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數學思維外顯為直觀的活動.逐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實現對算理的意義建構,進而理解算法.

二、創設計算教學情境,讓學生掌握算理和算法.

計算教學情境的創設,從生活中提取的數學素材,應讓學生更多地體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在具體情境中,引導學生分析提供的現實生活情境與所求數學問題之間的關系,通過觀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感受計算的必要性,逐步來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計算方法.

案例二“小數除法的計算”(五年級上冊第72頁)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小數除以整數,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的除法.

課本創設了買水果的教學情境: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在算“每千克蘋果多少元”時把9.6元換算成96角來計算,得到每千克蘋果32角即3.2元,也有學生用9.6除以3用豎式計算的,我請這位學生(稱為生1)把自己寫的豎式板演在黑板上.

師:這位同學用豎式計算的這個方法還有其他同意嗎?

小部分學生舉手表示贊同.

師:那大家看到生1寫的豎式有什么問題想問的嗎?

生2:你這個豎式商的小數點是怎么點出來的呢?

生1:對齊被除數的小數點就可以了.

生3:為什么對齊被除數的小數點就可以了呢?

生1:反正對齊被除數的小數點就可以了.

大多數學生:那也要說出個道理來呀.

……

可以看到,學生在“茫然—沉思—嘗試解釋—恍然大悟”的過程中,數學嚴密的邏輯思維得以錘煉,算理得以澄清.可以斷言,讓學生經歷這一過程,是有利于學生的后續學習的,同樣也是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的.

三、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合理地解釋算理和算法

我們的計算教學也可以合理地調出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幫助理解算理和算法.

案例三“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算法是“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計算”.這實際上是對計算的方法高度濃縮和提煉,是一種通用的范例式的方法.因此,本節課我以“計數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切入點為主線,貫穿教學的始終.通過課前的“腦筋急轉彎”游戲讓學生感悟“只有單位相同的兩個數才能直接相加減”.

創設情境:從家到丹陽有幾種方案?需要多少小時?

學生很快得出四種方案,然后讓學生選擇最好算的一種方案,學生自然而然地會選擇13+23來計算,這樣既復習了同分母分數的計算,也為探究新知埋下了伏筆.從已有的知識中找出起固定作用的新知生長點出發,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尋找新知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讓學生合理地掌握算理和算法.

總之,計算教學中,教師應以聯系的、整體的,而不是孤立的、片面的看待每一節計算教學內容,并努力揭示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蘊含在不同知識背景下的本質聯系(算理就是計算教學的本質聯系),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算法,構建計算知識的網絡,進而使學生掌握的計算知識更具可持續發展的張力.

猜你喜歡
被除數小數點豎式
小數點添在哪兒
商一定小于被除數嗎
豎式趣題
豎式填數
被除數可能是幾
錯誤的豎式
除法豎式的體驗式學習
被除數可能是多少
巧求被除數
小數點移到哪去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