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新修玉篇》中的標調注音

2016-12-23 02:41趙曉慶郝茂
辭書研究 2016年6期
關鍵詞:音讀集韻廣韻

趙曉慶++郝茂

摘要標調注音最初見于魏晉時期解經注經的隨文釋音中,后來的辭書包括《玉篇》《廣韻》等也都有個別標調注音的情況。因為反切注音的缺陷很難避免,所以到了宋金之際,在政治環境寬松的條件下,辭書編纂者們開始大膽改良反切,在此情況下標聲調輔助注音的方式得到普遍應用,金代邢準《新修絫音引證群籍玉篇》(1188)中大量的標調注音就能說明這一點。廣泛地標注聲調是該書不同于其他字韻書的突出特點,該書通過標調的方式彌補了辭書反切注音的諸多缺陷,是漢語辭書注音發展史中的有益嘗試和重要補充,其中不少標調還從側面反映了金代實際語音,體現出了較高的語音史研究價值。

關鍵詞《新修玉篇》辭書標調注音注音發展史語音史

一、 引言

漢語的聲調特征在先秦時期已為人們所察覺,南齊沈約《四聲譜》及“周颙善識音韻,為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南史·陸厥傳》)的說法是有關“四聲”的最早記載。漢語的四聲之別被發現以后,特別是按聲調分韻的韻書產生以后,人們對聲調的認識大大增強。于是,辭書編纂者們在為漢字注音時除了使用直音和反切外還會標以聲調,這從同時期的音義書中就能看出:

(1) 《經典釋文·毛詩音義·中》: 彆,《說文》“方血反”又邊之入聲?!钝齻}》云:“弓末反戾也”。

(2) 《經典釋文·論語音義·憲問》: 諫爭,下作去聲。

(3) 《經典釋文·爾雅音義·上中》: 并,步頂反,又并之去聲。

按,我們對《經典釋文》一書做了窮盡性的考察,發現僅有上述三例標調注音。

其中,“彆”字“又邊之入聲”是指又音為“邊”的入聲讀法,屬直音與標調相結合的又音注音;“諫爭,下作去聲”是說下字“爭”讀為去聲,屬異讀字的標調注音;“并,步頂反,又并之去聲”與上列“彆”字一樣,同屬直音與標調相結合的又音注音。

同時期及之后的字韻書也常常會有聲調標注,比如《宋本玉篇》中就有兩例標調注音:

(4) 抍,音蒸,又上聲,救助也。

(5) ,力由切,又去聲。

“又上聲”是指“抍”字有聲母、韻母與“蒸”相同但聲調為上聲的音讀;“又去聲”是指“”字有聲母、韻母與“力由切”相同但聲調為去聲的音讀。

《廣韻》《集韻》中也各有一例聲調標注:

(6) 《廣韻·上聲·拯韻》“拯”字下曰:“救也,助也,無韻切,音蒸上聲?!?/p>

(7) 《集韻·上聲·抍韻》: 抍,舊說無切語,音蒸之上聲?!墩f文》“上舉也”,引《易》“抍馬牡”。

“拯”“抍”二字異體,在《廣韻》《集韻》中它們都用了“音蒸上聲”這樣直音加標調相結合的注音。與音義書、字書不同,韻書本來就按聲調分卷,其中每個字所在的平、上、去、入聲一目了然,似乎不用標調,但在遇到個別不便造切語的字時,人們只好用直音加標調相結合的方式注音,《廣韻》《集韻》中的“拯”“抍”字就是如此。

以上的標聲調注音都是零星的、散見的,而真正大量、成系統的標調注音則出現在金代邢準的《新修絫音引證群籍玉篇》(以下簡稱《新修玉篇》)一書中。

二、 《新修玉篇》中的標聲調注音

宋代《集韻》開始改良反切,將類隔切改作音和切,將很多反切上下字改成同等呼的字以便于拼合。但《集韻》反切中的生僻字及多音字仍有不少(如: 揬,阤沒切;睊,扃縣切;絢,翾縣切;煉,郎旰切;韻,筠呁切),從而造成無效注音,這是反切注音難以避免的缺陷。

到了金代,人們對反切注音的弊端有了進一步認識,在寬松政治環境的影響下,學者們開始大膽地進行增改。于是就在改良反切上下字的基礎上大量運用聲調標注來彌補反切注音的不足。這在《新修玉篇》一書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如:

(8) 埢,居倦切,去聲,限曲也,亦作觠。

○《韻》又居轉切,上聲,冢土。又丘園切,園墻也。又巨貪切,埢垣曲墻也。

(9) ,徒骨切,又班戛切,玉瑱也。又去聲,取也。

(10) 鄺,呼光切,人姓?!逗问闲赵贰吩疲骸敖駨]江人?!?/p>

○《韻》又占晃切,上聲。人姓,出廬江。

標聲調輔助注音是對漢字反切注音的有益補充,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反切注音的缺陷。以上列三字為例:“埢”字“居倦切,去聲”因被切字生僻而在首音后標以聲調;重音一“《韻》又居轉切,上聲”因切下字“轉”字有上聲和去聲兩讀而標聲調以明確音讀?!啊弊趾髽擞小坝秩ヂ暋?,是說該字還有與“徒骨切”聲、韻相同但聲調為去聲的音讀?!班棥弊帧啊俄崱酚终蓟吻?,上聲”,這是對“濁上變去”的標注音;根據漢語語音發展史,“晃”作為全濁上聲字在宋金時期的北方話口語中已經變作去聲(傳統韻書中“晃”為上聲),為“規范”口語音讀,邢準在《新修玉篇》中做了聲調標注。

漢字的標調注音(或稱為標聲調輔助注音)是直音、反切等注音方法產生后人們用來彌補直音、反切注音缺陷的一種有效方式,但由于這種注音方式在《經典釋文》《廣韻》《集韻》《宋本玉篇》中都較少出現,所以它在我國辭書注音發展史中長期被忽視?,F在我們發現《新修玉篇》中有大量的標調注音,僅前十卷(共三十卷)就有258個字頭標調281次,估計總量可能會超過800次。其中的標調內容豐富且價值較高,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和探討。

三、 《新修玉篇》標聲調的性質類別

根據對《新修玉篇》前十卷近三百組標調的考察,我們發現其中的標調根據性質不同可以分為明確音讀和標示又音兩大類。

1. 明確音讀

(1) 切下字兩讀或多讀的標調

《新修玉篇》所引各篇韻的音切中,有很大一部分反切的切下字都存在異讀情況(包括兩讀、三讀、四讀),這就大大降低了反切注音的有效性。邢準意識到了這一點,于是就通過標注聲調來彌補這一缺陷。如:

(11) 諯,尺絹切,相責,又至緣切?!墩f文》曰“數也”,又曰“相讓”?!?/p>

○又持碾切,去聲,數也,相讓也。

(12) 祤,于矩切,祤縣名,在馮翊。

○《韻》況羽切,上聲,注同。

(13) 抌,丁感切,擊也,刺也?!?/p>

○又常枕切,去聲?!斗窖浴贰巴埔病?。

“諯”之切下字“碾”有上聲狝韻和去線韻兩讀;“祤”字重音切下字“羽”有上聲麌韻和去聲遇韻兩讀;“抌”之重音切下字“枕”有平聲侵韻、上聲寢韻、去聲沁韻三讀。這三個字的切下字都有異讀,故邢準為明確注音而進行了聲調標注。

(2) 切下字生僻易混讀的標調

在反切注音中,反切用字生僻常常會造成無效注音,然而在《玉篇》《廣韻》《集韻》等傳統辭書的反切中生僻字卻經常出現。針對這一問題,邢準開始大膽地運用標調方式進行彌補,如:

(14) 瓓,力旰切,去聲,玉采。

(15) 餂,徒兼切,甘也,同作甛。

○《韻》又他玷切,上聲,取也?!睹献印贰笆且匝燥浿?。

(16) 捎,所交切,《周禮》“輪人以其圍之,扐捎其數”。捎,除也?!?/p>

○又山巧切,擊也。一云攬也,亦作。又梢嶠切,去聲。撟捎,略取上物也。

(17) 肷,魚廉切,美也。

○又苦簟切,上聲,腰左右虛肉處。

生僻的切下字不僅難寫、難認,還容易使人將它的音讀與諧聲偏旁聯系起來,從而造成混讀、誤讀,邢準在《新修玉篇》中針對這種情況進行了標調。如以上諸字中,“瓓”的切下字“旰”本來只有去聲一讀,但該字生僻且容易與諧聲偏旁“干”讀音相混,故標明聲調(按: 《廣韻》《集韻》多有以“旰”為切下字者,但都未標聲調);“餂”字重音切下字“玷”只有上聲忝韻一讀,因其不常見且容易與諧聲偏旁“占”混讀,故標明聲調以顯示音讀?!吧印钡闹匾羟邢伦帧皪敝挥腥ヂ曅嵰蛔x,因其生僻且易與同諧聲的常見字“喬”“橋”“僑”等讀音相混,故標聲調以作區別?!半伞钡闹匾羟邢伦帧棒 敝挥猩下曘庙嵰粋€音讀,其音讀不好把握且易與同諧聲的“覃”字(平聲)混讀,故標注聲調以顯示音讀。

我們發現《新修玉篇》中的標調以切下字生僻的情況較為多見,這是因為標注聲調本來就只對切下字起作用(反切注音的原則是上字取聲,下字取韻、調)。

(3) 切下字常見但易混讀的標調

有時候切下字是常見常用字,但因其易與同諧聲的偏旁混讀而被邢準加標聲調。如:

(18) 顤,五聊切,頭高長皃?!?/p>

○又丘召切,舉首,去聲。

(19) 勡,匹妙切,劫也。

○《韻》又毗召切,劫也,去聲。

(20) ,居倦切,去聲?!墩f文》曰:“搏飯也?!彪`省作、眷,《字類》從此,俗作灷。

從認知方面考慮,現代人易混讀的字在古代也可能是易混讀的。上述“顤”“勡”之重音切下字“召”(去聲笑韻)較常見但音讀不好把握,此處注明為去聲可能是要與其同諧聲易混讀的字“昭、招”等相區別?!啊敝邢伦帧熬搿敝挥腥ヂ暰€韻一讀,此處注明聲調,或是為了區別易相混讀的同諧聲字“卷”“捲”等。

(4) 切下字不生僻、無異讀的標調

在《新修玉篇》眾多的標聲調材料中,我們發現有切下字、被切字皆不生僻也不易混讀但仍然標有聲調的情況,這類標調是純粹地為標調而標調。如:

(21) 愉,羊朱切,悅也,和也,顏色樂也。

○又羊戍切,樂也。

○《韻》又他候切,茍也,去聲,鄭司農曰:“民不愉?!?/p>

(22) 慢,莫諫切,輕侮也,不畏也,怠也。

○《韻》曰怠也,倨也,易也,俗作“”。

○又莫甸切,慢訑,弛縱意也,去聲。

(23) 單,丁安切,大也,一也,只也?!俄崱酚謫螐鸵病?/p>

○又之膳切,去聲,單至,輕發之皃。

“愉”的重音切下字“候”在去聲候韻,不生僻也沒有異讀;“慢”的切下字“甸”只去聲霰韻一讀;“單”字重音切下字“膳”在去聲線韻,不生僻也沒有異讀。但三個字下卻都標明了聲調,疑其為顯示音讀而故作標調。

2. 標示又音

標示又音是標聲調的一種重要類型。與音切下顯示音讀的標調相比,標示又音的標調則屬真正的標調注音。以下列二字為例:

(24) ,于鬼切,逆追也。

○《龕》又平聲。

(25) 、,二胡故切,或上聲,跪,雙膝者也。

“”字重音中的“又平聲”是指與“于鬼切”聲韻相同但聲調為平聲的又音讀音?!啊倍值那邢伦帧肮省痹谌ヂ暷喉?,此處“或上聲”表示與“胡故切”聲韻相同但聲調為上聲的又音音讀。

四、 《新修玉篇》標調所反映的實際語音

《新修玉篇》單純標調的直接目的是明確注音,根本目的是對反切注音進行補充和完善;又音標調的目的則是以簡潔明了的方式標示又音,不具有補充和完善反切注音的作用。不論是明確音讀的標調還是標示又音的標調,《新修玉篇》中的聲調標音都是在對語音進行實際分析的基礎上做出的。邢準等人在用標調彌補反切注音缺陷的同時又用標調來“規范”音讀,從而使得標聲調這一簡單形式蘊含了豐富的語音史信息。

1. 標調對濁上變去的反映,如:

(26) 塹,七艷切,《左氏傳》注“溝塹也”,《字書》“城隍也”,又坑也。

○《韻》又七漸切,上聲呼。

(27) 壙,苦謗切,空也,穴也?!俄崱吩唬骸澳寡??!薄俄崱酚智鸹吻?,竁也。一曰壙埌,原野迥皃,上聲呼。

(28) 鄺,呼光切,人姓?!逗问闲赵贰吩疲骸敖駨]江人?!?

○《韻》又占晃切,上聲。人姓,出廬江。

“塹”之重音切下字“漸”有平聲鹽韻和上聲琰韻兩個音讀,同時“漸”字的上聲音讀在當時北方話中已經“濁上變去”,也就是說“漸”字本來標示的是上聲而現實口語中卻讀作了去聲,所以邢準進行了聲調標示。

“壙”和“鄺”的切下字“晃”為蕩韻(唐韻上聲)字,但在實際讀音中“晃”已變作去聲,所以邢準要標明其本為上聲音讀。

2. 標調對韻部合并的反映,如:

(29) ,居夭切,上聲,國名。

切下字“夭”字有平聲宵韻、上聲小韻、上聲晧韻三讀,此處只注明為上聲,說明小、晧兩韻即宵、豪兩韻系在北方話的口語中可能已經沒有分別。

3. 疑有對入聲消變的反映,如:

(30) ,徒骨切,又班戛切,玉瑱也。又去聲,取也。

“”字“徒骨切”在入聲沒韻、“班戛切”在入聲黠韻,該字《廣韻》無收,《集韻》只有入聲沒韻“阤沒切”一音,此去聲又音很可能是入聲變作去聲后邢準根據實際音讀補充的注音,這是當時北方話入聲消變事實的反映。

另外我們還注意到,《經典釋文》的三例標調中有一例入聲標調,而《新修玉篇》八百多組標調卻無一處入聲標注,這似乎也從側面反映了宋金時期北方話入聲消變、北方人已對入聲字不能敏銳感知這一事實。

五、 余論

在中國古代的辭書注音中,反切注音彌補了直音的許多不足,卻沒有改變漢字注音所存在的根本性缺陷。比如,當反切用字為多音字時,反切注音的準確性就會大打折扣;而當反切用字為生僻字時,反切注音的有效性就會完全喪失。金代辭書學家們意識到了這一點,于是就運用聲調來調和矛盾以彌補反切注音的不足和缺陷。

另外,辭書中的反切注音還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它通常會滯后于語音的變化發展?!缎滦抻衿穼Α皾嵘献內ァ币活愖值穆曊{標注雖然看似是在“規范”音讀,但又從側面反映了歷時音變,體現出了很高的語音史研究價值。

標聲調注音的情況在魏晉時期的釋文音注中已存在,后來唐宋時期的《宋本玉篇》《廣韻》《集韻》中也都能找出個別標聲調的例子。到了金代,在反切亟需改良的大背景下,邢準開始通過廣泛地標調來彌補辭書中反切注音的不足(據考察,金代王太、祕祥等人已開始在宋本《玉篇》基礎上增標聲調,但數量不多),使得《新修玉篇》一書中標聲調的數量大大增加。由此我們看到金代音韻學家在彌補辭書反切注音缺陷方面是通過標調這種方式做過重要嘗試的。金代學者的聲調標音是對辭書注音方式進行補充和改良的有益嘗試,是古代“應用語言學”的重要體現,這在我國辭書注音發展史及中國語言學史中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參考文獻

1. 丁度等(宋).宋刻集韻.北京: 中華書局,1989.

2. 顧野王(梁).原本《玉篇》殘卷.北京: 中華書局,2004.

3. 韓孝彥,韓道昭(金).重刊改并五音類聚四聲篇海.∥續修四庫全書·229經部·小學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 陸德明(唐).經典釋文.北京: 中華書局,1983.

5. 司馬光等(宋).類篇.北京: 中華書局,1984.

6. 邢準(金).新修絫音引證群籍玉篇.∥中華再造善本·金元編·經部.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7. 余迺永.新?;プ⑺伪緩V韻.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8. 趙曉慶.《新修玉篇》注音材料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9. 張氏澤存堂影?。ㄋ危?宋本玉篇.北京: 中國書店,1983.

(趙曉慶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北京100732)

(郝茂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北京100024)

(責任編輯馬沙)

猜你喜歡
音讀集韻廣韻
《原本廣韻》引書訂誤*
荊璞《五音集韻》之形制
《集韻》征引《說文》過程中的幾個問題
Short A Sounds
《集韻》征引《廣雅》研究
王國維《廣韻》批校與治學精神
文言文“四讀”教學法之淺見
《集韻》編撰的起訖年代考辨
語言接觸中的“洋涇浜”現象新議
向熹著《簡明漢語史》(修訂本)指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