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的使命:讓歷史昭示今天和未來

2016-12-23 09:39邊國立
人民論壇 2016年38期
關鍵詞:長征傳承

【摘要】長征不僅是中國革命的歷史寶庫、中華民族走向復興之路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長征題材影視創作的重要來源?;貞f后來人對歷史的問詢,吸引后人尋聽歷史的回聲,讓長征的故事不斷講述下去,使長征精神得以傳承光大,是長征題材影視創作應有的擔當?!娟P鍵詞】長征 影視創作 傳承 【中圖分類號】J99 【文獻標識碼】A

在歷史的縱向軸線上開掘和弘揚作品蘊含的恒久性價值,是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的一個基本取向

長征是戰略大轉移,是無比艱險的征戰途程,更是用耀眼的理想和信仰之光譜寫的宏大精神史詩。中國共產黨的遠大革命理想,為人民謀利益、為中華民族光明前景奮斗的宗旨,以及在紅軍身上表現出來的鐵血戰斗精神和頑強拼搏、生生不息的奮斗意志力,就是長征蘊含的恒久性價值。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長征題材影視創作的魂。

毛澤東同志指出,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包括一些影視專題片在內的長征史料告訴我們,兩年間,陸續參加長征的各路紅軍,在數不盡的艱難險阻面前,一路作戰、一路犧牲、一路前行,大部分將士血灑征程。是什么支撐著他們前赴后繼、英勇戰斗?是什么支撐著他們闖過生理極限,奮勇向前?又是什么吸引著千千萬萬的人們不斷參加到長征隊伍中來?是黨的宗旨所宣示的革命理想、革命目標和革命必勝的信念。長征就是理想和信念的宣言之旅,宣傳之旅,播種之旅,是真正的光明之旅。紅軍生生不息的生命抗爭力充分顯示著與推動歷史進步相聯系著的人的本質力量,長征的內涵和偉力已經超越了國內外歷史上所有的遠征,成為影響人類的歷史認知場。追本溯源,長征題材影視創作就應更加自覺地將這種恒久性的價值在作品中熔鑄起來、弘揚開來,讓歷史更加鮮明地昭示今天和未來。長征隊伍的英雄氣概不可動搖,紅軍將士的人性美質光輝四射。長征是英雄史詩,長征也是飽含豐富人性的歷史大詩篇。影視藝術實現長征記憶的傳承,就應將長征精神與紅軍將士身上的人性光輝熔鑄一體,在銀屏上抒寫更具情感化、心靈化的長征。以鮮明的情感指向、豐富的情感層次和人性的交織、沖突、融合去催動觀眾的心潮,將那些恒久的精神價值、厚重的情感價值內化為傳承的力量。

長征勝利60周年之際拍攝的經典專題片《世紀豐碑》,讓我們再次為先烈們在殘酷斗爭中付出的悲壯代價而震驚。湘江戰役中,為全軍打掩護的紅軍34師師長陳樹湘重傷被俘,他將傷腹中的腸子拽出來絞斷自盡,決不做俘虜。像陳樹湘這樣的優秀共產黨人告訴我們,為什么說共產黨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因為他們擁有高于天的革命理想和無比堅定的信仰,擁有著最高的靈魂純潔度,他們的人性經得起最嚴峻的考驗。自古以來,軍隊里都是兵馭于官,士兵的人性往往是被踐踏的。但在紅軍隊伍里,卻是官兵一致同甘苦。在長征的艱難歲月里,官兵吃一樣的野菜湯,首長把自己的馬給傷病的戰士騎,負責軍需物資的領導干部自己被凍僵了身體。為了辨別草地上的毒草,紅軍專門成立了試吃小組,其成員必須是黨員。紅軍中有數不清的為了戰友生存而自己從容赴死的壯舉。平等,給每個戰士以人的尊嚴;平等,是凝聚官兵團結、軍民團結、民族團結的力量;平等,書寫著永恒的長征史詩。

電視連續劇《十送紅軍》在宏大的背景中相當個性化地講述了紅軍長征的故事,努力于“對人性、靈魂、信仰拷問的極致化”。年輕的紅軍女宣傳戰士戴瀾,掉隊后歷經各種磨難,為了生存和斗爭下去,她利刃毀容,火炭毀聲,將靚麗的容貌留給了長征,將美麗的歌喉留在大山里,最終與戰友們一道毅然赴死。血緣親情是人性中最為溫暖的層面,紅軍隊伍里不乏父子、兄弟、家人同走長征路。眼看親人犧牲,活著的人繼續前行。為實現革命理想,不惜犧牲自己、犧牲親人,這正是紅軍隊伍的整體屬性和人性高度。

表現長征、弘揚長征精神:影視創作應以更有深度和廣度的原生形態觸摸歷史的溫度

影視長征的魅力,來自于長征本身。長征題材影視作品的生命力和歷史回眸的當代意義,生發于歷史的原生形態之中。長征遠比熒屏上呈現的要嚴峻、復雜、殘酷得多,電視劇藝術的原生態應從生活和情感兩方面求真、求深、求趣,這是現實主義的精髓。八十年歲月滄桑,長征越來越成為后人心中的長征。時過境遷,感性的缺失、史實的陌生,已成為迫近的現實。長征題材,還有許多需要充分表現的東西。例如,長征途中黨內路線斗爭的尖銳復雜性,并不僅僅表現在上層的思想認知層面;面臨無法想象的困難,紅軍是充滿智慧和勇氣的;戰士不是天生的,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中,年輕的紅軍戰士是如何被互相關心的情感氛圍感染、被紅軍隊伍的精神氣概熏陶、被沖鋒在前的共產黨員的人格力量影響的,這些都是必須回溯的歷史狀態,也是我們應當追求的藝術原生形態。

努力營造一種對遠離歷史的人們也會產生的不可抗拒的觀賞誘惑力,以及吸引新老觀眾不由自主浸潤其中的氛圍,能夠讓歷史的陌生感轉換為觀賞的新鮮感,更自然地融入藝術情境之中。如影片《長征》將湘江血戰表現得那般真實慘烈,極具震撼性。電視連續劇《長征》中,那些絕無粉飾的歷史影像與動人的主旋律共同融入那段艱辛無比的歷史征程,在長度敘事中呈現思接千載的歷史風貌。觀之,令后來者沉醉其中,激情難抑。今天的生活雖已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們仍然可以從那些更本真地從歷史走進熒屏的紅軍將士身上汲取豪邁的力量。這就是有著冷峻現實主義品格的原生態創作的魅力。

長征題材影視的創作者,同時也是歷史的傳承者,要重視對各種各樣長征原始素材的深入探訪,堅拒“架空”歷史的任性虛構。在真實性的基礎上寫出各種事件的復雜性,寫出各種矛盾和情勢的復雜性,寫出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復雜性,在狀繪革命前輩同反動派斗爭、同大自然斗爭、同自身意志力斗爭的歷史畫圖里,讓后人在觀賞陌生感中保有和增加觀賞興趣,在由陌生逐漸轉化為熟悉的過程中,對先烈產生油然而生的敬仰,進而透視歷史規律走向的不可更易性。

以豐富的藝術審美形態搭起由歷史通向現實的橋梁

我們應該將歷史的原生形態融入有意味、多樣化的藝術審美形態,多視角、新視角、深視角地拍攝長征,致力于長征題材作品精神感召力和藝術感染力的統一。我們既面對歷史,又面對現實,長征作為歷史認知場的使命將更加任重道遠。上世紀90年代以來,長征影視創作的戰史敘事、戰斗敘事、英雄敘事、集體敘事、情節敘事、題材敘事,與影像風格敘事、多視點敘事、文化敘事、個體敘事、類型敘事、綜合類型敘事等多方融合,以更多彩、更細膩的內容表現和更具風格化的表意方式對長征進行歷史呈現。在這些影視作品里,逐漸匯聚為形象化的、有歷史教科書品質的長征,歷史揭秘性的長征,體現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文化品格的長征,歷史人格化的長征,更有現實激勵性的長征。

銀屏上的長征該怎樣打動今人、影響后人?怎樣讓長征和長征精神與觀眾形成多層次接續?創作者還要在深挖素材上下功夫,在內涵意蘊上下功夫,在講好故事上下功夫,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在溫潤心靈上下功夫,在保持風貌上下功夫,在表現樣式上下功夫。通過充沛的情感元素,飽滿的細節元素和豐富的審美元素來觸動觀眾、打動觀眾、親和觀眾、引領觀眾,當好歷史的應答者。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

文藝評論欄目投稿郵箱:rmltwypl@163.com

【作者簡介】

邊國立,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著有《銀屏的回聲——邊國立影視文論選》《戰爭與和平——中國軍事電影回眸》《中國軍事電影史(1905—2001)》等著作。曾獲第九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著作類一等獎等多個獎項。

猜你喜歡
長征傳承
紅軍長征起止于何時?
智珠二則
智珠
長征火箭,例無虛發
繼續長征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二則(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