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法治國之基本內涵探析

2016-12-26 21:43朱琳
法制與社會 2016年35期
關鍵詞:基本內涵依法治國法律

摘 要 黨的十八大是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重要會議,這次會議體現了黨的理論創新,確立了重大理論觀點和工作部署,對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仡櫸覈迩隁v史文化,只有依法治國才是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這是我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治國理政道路上艱辛探索的必然產物。本文從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個方面對建設法治中國進行剖析,意在厘清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

關鍵詞 依法治國 基本內涵 法律

作者簡介:朱琳,武警工程大學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武警法學。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208

習主席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依法治國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币虼?,依法治國必須僅僅圍繞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也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正如最早提出法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概念的學者之一王衛國指出的,“可以說,從34年前的十六字方針到今天的新十六字方針,不僅是從法制到法治、從法制建設到依法治國的概念遞進,更是從基礎打造到系統建構的理論演進,以及從局部突破向全面展開的戰略推進?!?/p>

一、科學立法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這對中國立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標志著立法對依法治國將發揮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翱茖W立法”旨在獲得法治所需之良法,這是法治建設的前提;“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則重在達至善治之狀態,是法制建設的關鍵、保障和基礎,四者統一于“良法善治”這一法治中國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中。

(一)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法律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社會實踐是法律的基礎,社會實踐永無止境,立法就永無止境,法律條文是靜態的,但法律法規的運行是動態的,如果法律法規不及時適應社會形勢的發展,法律就會與社會脫節。另一方面,良法必須體現客觀規律,最終目的是保障人民利益,否則將會在法律運行過程中損害人民利益,給人民群眾帶來無法挽回的后果。因此,科學立法必須以良法為前提,只有符合人民意志的法,才能在運行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執法、司法、守法把好第一道關。

(二)開門立法是科學民主立法的必要環節

所謂開門立法,就是在立法過程中讓群眾積極參與,采用公開征求立法建議、立法聽證等方式,讓民眾的意志從立法環節得到體現,提高立法的透明度,拓寬群眾參與與立法的渠道,使立法更好的集中民智、體現民意。自推行開門立法后,雖然各地相繼向社會公開征求各項條例的意見稿,但無論征求意見還是聽證程序,多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法律過于專業和嚴謹,沒有相關注解和說明,普通民眾無法理解,提出意見更無從談起,由此限制了多數群眾參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征求意見流于形式的現狀,使得公眾的意見沒有獲得重視,存在參不參與一樣的心理普遍存在,導致聽證這一程序本應采納的意見沒有在法律層面得到落實。因此,開門立法必須真正做到對群眾意見的尊重,讓民意訴求得到落實,獲得民眾的信任,開門立法才能名副其實,推動科學民主立法。

(三)科學立法必須與改革緊密銜接

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立法與改革決策相銜接,要著眼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立法工作,保證法制建設不偏離正確方向、推進改革不偏離法治軌道?!绷⒎ㄅc改革緊密銜接,一方面要與時俱進的做好相關法律的立、改、廢工作,對已經證明行之有效的改革及時上升為法律,還必須對不適應社會現實的法律及時修改和廢止;另一方面對暫不成熟又必須適應實踐改革的,可通過法定程序進行特別授權先行先試,在一定程度上先解決法律依據不足的問題,為推進司法領域改革提供法律授權,保證司法改革依法有序。

二、嚴格執法

張居正說:“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比绻麍绦蟹傻娜朔噶隋e誤,制定再多再好的法律也無濟于事。黨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就在于保證法律嚴格實施。要做到嚴格執法必須從職權法定、依法行權、依法擔責三方面入手。

(一)職權法定

職權法定明確了政府權力的邊界。政府的一切權力都來源于法律授權,通過法定方式確定政府的權力范圍。目前,國務院各部門已向全社會公開法定行政權力清單,政府可以行使哪些權力,清單上一目了然,政府不得行使清單以外的其他權力。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實際就是通過公開政府所擁有的權力,讓群眾清楚哪些政府部門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對推行職權法定具有重要舉措。

(二)依法行權

依法行權就是在法定權限內依法定程序行使權力。一方面,政府要堅持依法行權必須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對于法定權限范圍內的職責,必須依法行使職權,履行職責范圍內應盡的義務;不得濫用職權,不得行使超出法定職權范圍的權力。另一方面,行政權力的行使必須程序合法,法律之所以規定程序,因為行使行政權力的相對人是必須接受行政管理的人民群眾,通過規定法律程序可以彌補實體法律的不足,確保行政權力的行使不至于侵犯公民合法權益。

(三)依法擔責

依法擔責就是必須承擔因違法行使職權造成的法律后果。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提出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所謂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就是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對重大決策時發生嚴重失誤時應及時做出決策但拖延時間未解決造成重大損失、影響惡劣的,無論是否在職、是否離崗,都嚴格追究負有行使決策權的領導人員和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實踐中,一些重大決策在短期內難以得到驗證,多年后出現問題,很多參與決策的相關人員因離崗或退休無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這次的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給違法或出現問題的決策者戴上鉸鏈,使其無法逃避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三、公正司法

黨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壞作用。培根說:“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如果說犯罪是對法律的漠視,好比水流受到污染,那么不公正的審判就是對法律的踐踏,好比水源受到污染?!?因此公平公正是司法的靈魂、是法治的生命線,更是人民群眾感知法治建設的一把尺子。

(一)公正個案司法公正的基礎

實現個案公正,必須提高司法人員的司法能力,避免因能力素質不足導致冤案錯案的發生。司法中萬分之一的失誤和不公,給當事人帶來的可能是千萬倍的傷害。據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報告中的數據(2014年各級法院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等法律原則,對518名公訴案件被告人和260名自訴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無罪)來看,我國司法機關正以實際行動堅守著司法公正的底線。一起案件從立案到結案,經過公安機關偵查、檢察機關批捕到審查起訴,最后交由法庭審理,經歷的環節、承擔的工作量不可計算。法院作為最終的審判機關能依法做出諸多無罪判決,體現了司法機關在個案公正方面的重大突破。隨著司法改革的推進,罪判率、改判率等一系列妨礙個案公正的指標將逐步取消,讓每一個當事人切實感受到司法的公平公正。

(二)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

扎實落實司法公正必須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監察權。馬克思說:“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狈ü偈治斩ǚ种範?,生殺予奪的權力,只有依據法律獨立進行裁判,除法律不受任何因素干擾,才能保證司法公正。而實踐中,來自行政機關領導、媒體、公眾輿論等方面對司法的干預,使得法官很難獨立行使審判權,嚴重影響了司法的公平公正。針對這些干預司法公正的現象,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布了《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在權與法之間立起一道“防火墻”。

(三)司法公開是司法公正的必要途徑

黨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范化,完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敝挥袑⑺痉嗟倪\行盡可能公開,才能最大限度的遏制背離司法公正的潛規則的生存空間,體現司法判決的公平公正;只有大力推進司法公開,努力去除司法的面紗,才能讓群眾了解和理解司法,并最終信服擁護司法。

四、全民守法

“湊夠一撮人就走,管它紅燈綠燈?!敝袊竭^馬路現象曾一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折射出的是全民規則意識的淡薄和法制觀念的缺失。但要想讓公眾能夠守法,法律必須是良法,還必須扎實普法工作,提高公民法律信仰。

(一)良法是基本前提

十八屆四中全會中之處,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這是對亞里士多德之后“法治乃良法之治”理念的回應,也被看作是對我國法治方略的進一步認識。正如亞里士多德之處的那樣,法治的核心內涵之一,就是“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什么是良法?從主體而言,法律應當反映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愿望和要求,而不是保護少數人的特權,通過民主多數表決的原則確立為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法律規定。一部法律之所以能夠成立,首先必須保證人民群眾在立法上真正擁有主權,法的內容上還必須與人的本性相契合,順從人民正常的欲望和需求。因此,只有符合人的自然情感,順從人正當需求而創制的法律,才能被人民群眾作為立法的基準,成為全民認為可以遵循的法。

(二)普法是基礎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普法要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罢l執法誰普法”就是屬于哪個部門執行的法律,由哪個部門負責向群眾進行宣傳普及。比如涉及交通安全的法律,由公安機關負責普法;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法律,由工商部門負責普法。只有執法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最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能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群眾展開普法教育。普法教育工作是一項社會性、系統性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法官、檢察官可以對群眾開展以案說法活動,各級各類媒體可以加強普法宣傳,提高普法實效。人民群眾通過自身的學習,媒體、執法單位的宣傳普及,就能了解基本的法律價值取舍,懂得法律允許什么、禁止什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活動,即使沒有專門法律專業背景,人民群眾在整個社會系統性的普法教育中獲得判斷是非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

(三)法律信仰是內在動力

生活中大多數人存在兩種心態:一種守法完全基于自己對法律的信仰和忠誠,認為遵守法律是每個人的義務;另一種守法是因為害怕違法后受到法律制裁?,F實中很多人僅僅將法律作為一種只為實現自身意圖的工具,有利于自己時大張旗鼓的強調,不利于自身則繞道而行之。如果社會上的人們從法律的存在中普遍獲得益處,那么從公平的角度說,守法自然也就是他們應盡的義務,畢竟“要求法律的人必須保護法律?!?法律權威源于人們內心的擁護和真誠的信仰,只有人們心中擁護法律,全社會信仰法律,法律才能發揮作用,法治社會才能得以實現。

法治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改革成功與否的界限,正如習主席所言,凡重大改革都要有法可依,確保權力在法治軌道上運行。依法治國,貴在樹立法治的理念,追求法律至上、公平正義的一種法治精神,重在讓法治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注釋:

張晉伯.新十六字方針:法治建設的基本綱領.檢察日報.2012-12-10(3).

易有祿、武楊琦.科學立法的內涵與訴求.漢江學術.2015(2).5-8.

[英]弗·培根著.張造勛譯.培根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4.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譯.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德]格哈德·魯別爾滋著.約瑟夫·夏辛、容敏德譯.法治及其道德基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基本內涵依法治國法律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依法治國 法平天下
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協同培育機制構建
森林康養產業經濟帶動性與環保型方案研究
企業危機管理對策思考
“德”“法”辨證與依法治國
讓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關于依法治國若干問題
堅持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執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