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理論視角下淺析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

2016-12-26 08:54周帆
亞太教育 2016年34期
關鍵詞:英語課程標準學習理論

周帆

摘要:2011年版《英語課程標準》的頒布,在很大程度上重視英語知識的實用價值,注重溝通是英語的最重要的價值觀,學生在“學中用、用中學”,在英語交際中獲得成功感并能主動地、創造性地習得英語。本文從學習理論的視角下,通過分析小學英語課程標準二級目標,為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提供一些思考。

關鍵詞:英語課程標準;學習理論;課標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015-01

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這一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根據語言學習的規律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從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設計了課程總目標和分級目標。

一、課程標準的理論依據

根據布盧姆教育活動目標分類系統,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領域、情感態度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三個方面。相應的,英語課程標準的內容也可大致的劃歸為認知的學習、情感態度的學習和動作技能的學習。

加涅對學習結果進行了分類,一是言語信息的學習,二是智慧技能的學習,兩者屬于認知領域。三是認知策略的學習,屬于能力范疇。四是運動技能的學習,是動作領域。五是態度的學習,屬于情感領域。按照從低到高的層次排序分別是言語信息、智力技能、問題解決,再到自我調節(認知策略),這些都以訓練邏輯思維為主。最后是創造性學習,是一種高層次的學習。通過分析課程目標,可以將其劃歸為不同領域的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以有效的方式和方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內化和整合所學的語言知識,進而運用所學有效地表達觀點和情感,做到基礎知識學習、問題解決與創造性學習的有機結合,從而達到能自我調節學習。

二、課程目標分析

(一)基本原則

教學建議主要探討的是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關注個體差異,充分發掘學生的不同潛能。應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互動,引導他們學會自主和合作學習。根據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它認為個體是通過自身經驗來建構知識的。學習的過程不是被動接受外部知識,而是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強調創建與學習有關的真實世界的情景,注重讓學生解決現實問題以及合作學習,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出了語言學習要創設情境,都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

(二)語言技能方面

關于“寫”的技能標準描述中,比如能根據圖片、詞語或例舉的提示,寫出簡短的語句,這主要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寫英語的習慣,寫出簡單規范的英語來。這不是采用簡單的機械訓練方式,而是通過創設有意義的語境,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利用情境,自己探索,這是一種發現學習的方法,從而逐步提高“寫”的能力。

(三)語言知識方面

教學建議中提出,注意語言實踐,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梢赃@樣理解主要指各種語言知識的呈現和學習都應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為提升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服務。在我看來,學習知識的過程不僅是知識儲備的過程,更是不斷運用的過程。即使是在語言學習的起始階段,我們也要創造條件即學即用。只有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才會產生用目的語交際的愿望。任務以活動的形式進行,學生完成活動的過程也就是“用語言做事”的過程。

(四)學習策略方面

比如能制定英語學習計劃,對所學的內容能夠做到主動復習、歸納,在英語學習時集中注意力,并積極思考等,這屬于認知策略方面,屬于認知領域的學習。布魯納對認知能力的發展重視內化,認為人可以計劃、創造、衡量等內部活動,因而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因此在英語學習策略方面主要是內化學習,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

(五)情感態度方面

課標中的情感態度實際上是包括了個人和人際兩方面的情感因素。如提到的能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積極參與各種課堂學習活動,與其他同學進行積極配合與合作。學習者及同教師之間的情感因素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因此設置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讓兒童在“樂中學,學中樂”,是他們積極、高效習得英語語言的基本前提。又比如樂于接觸外國文化,增強祖國意識。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外語能力的獲得在讓學習者能更便利地了解外國,還提供一種新的思維方式,讓學習者從他者的角度看待自己和周邊的環境。再如遇到困難時能大膽求助,這既是一種認知策略,同時也滲透著情感因素在其中。由此可見,情感領域的學習方式,一般多為觀察學習和自由學習。觀察學習一般適用于高級情感的學習;自由學習一般是認知和情感整合的學習。而這種學習方式,在大學教育中會得到較為突出的體現。

(六)文化意識方面

比如在學習和日常交際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的異同。語言與文化是相伴而生、密不可分、共同發展的。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是我們借以進行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是語言活動的大環境。這些既要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更要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化意識,為其今后具有雙語言能力和雙文化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小結

新版課程目標的設計,體現了發揮英語知識的認知價值,讓小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進行探究學習。進一步來說,該課程標準倡導了英語知識的發展價值,在認知基礎上對小學生精神世界的全面發展有促進作用,主要包括道德情感、創造精神、和諧人格等方面的發展,與提倡的素質教育相符合。在這個趨勢下學習英語,學生的認知能力、創造能力和開拓進取精神會得到更大的提升。

(作者單位:中華女子學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劉明東,陳倩.《小學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3(01):8-11.

[3]陳力.《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新發展[J].中小學管理,2012(04):16-19.

[4]王玉玲.課程標準對小學英語教師的新要求[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3(04):21-22.

猜你喜歡
英語課程標準學習理論
淺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高中物理教學
《正確使用藥物》教學設計
新課標下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理論及學習環境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