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秀文學作品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2016-12-26 14:43吳晨
考試周刊 2016年98期
關鍵詞:歷史教學教學應用

吳晨

摘 要: 自古以來,文史相通。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應用到歷史教學之中,是新課程改革歷史教學向縱深發展的有效途徑。歷史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文學作品中的優秀資源,輔助歷史教學。

關鍵詞: 優秀文學作品 歷史教學 教學應用

一、文學作品引入歷史教學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學習歷史離不開史料文獻。歷史上保留下來的文獻資料是有限的,而且歷史上的很多社會現象在史書里未必有正式的記載,反而在一些文學作品中有所反映。自古以來,文史不分家,在所有學科中,文學與史學的關系最密切。文學作品雖然不是現實生活的完全的、真實的反映,但是不管它的表達形式如何,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狀況,承載了一定的歷史信息。

文學作品,特別是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史料,極具史料價值,加上它本身獨特的表達形式,可以很好地用來為歷史教學服務,把當前歷史課程教學改革往縱深推進。正如著名教育理論家趙亞夫教授在《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中說:“當歷史上那些曾經鮮活的事件、人物、制度、藝術等轉化為文字,特別是膾炙人口、生動形象的文學作品的時刻起,它們就凝固了……歷史課堂便是把這些看似凝固的歷史一絲絲地抽出,從生活中,從我們的性格中,從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抽出,使它們成為可以觸摸、可以感知、可以聆聽、可以繼承、可以實踐、可以暢想、可以創造的活生生的素材!”

新課程教材中本身就有極其豐富的文學作品,如《中華文明的勃興》和《昌盛的秦漢文化》等。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讀出這些文學作品的歷史味道,而且要引入課外的優秀歷史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人文主義精神,樹立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文學作品在歷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文學作品可以豐富歷史事件,使歷史知識更具感知性。

在上八年級上冊中國近代史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時,不少同學會將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所犯罪行混淆,因為兩次侵略都攻入中國首都北京,因此,容易混淆火燒圓明園的究竟是誰。世界文學大師維克多·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對于火燒圓明園有詳細的記載:“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薄八麄儗A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豐功偉績!收獲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故事?!薄皟蓚€強盜”“豐功偉績”“收獲巨大”等反語正是雨果對英法聯軍強盜行為的辛辣諷刺。通過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描述,讓學生對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這兩個強盜火燒圓明園的行徑有了深刻的形象感知,再要混淆知識點變得不易。

(二)文學作品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兩宋時期諸多民族政權并立,民族之間的關系紛繁復雜,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事實,還要透過歷史現象抓住事件的本質,難度較高。在教學時引入宋代詩人林升的代表作《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币龑W生分析。首先是比較直觀地看出,這首詩把南宋統治者腐敗無能,醉生夢死,偏安江南,不圖恢復北方失地和中原故都的丑惡面目刻畫得淋漓盡致。其次,這首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兩宋商業和城市的繁榮史實。兩宋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在空間上打破了唐朝以來“市”、“坊”的嚴格界限,時間上打破了“日中為市”的限制,有了早市和晚市,這才有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和南宋的都城臨安這兩個繁華的商業中心。學生在語文課本里學過這首詩,是從文學寫作的角度對它進行賞析,如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作者的遣詞造句巧妙在哪里等,當然也會涉及作者的寫作主旨是什么。如今把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歌拿到歷史課堂,從歷史的角度再進行分析,不僅要分析出作品所反映的歷史事件、作者對這一歷史事件所持的態度,還要能根據作品中的字詞、歷史現象,挖掘出它所折射出的當時的社會狀況,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學習兩宋時期的歷史,一定離不開抗金名將岳飛。引入岳飛著名的詞《滿江紅》,不僅可以深刻體會岳飛的抗金豪情,而且通過仔細分析這首詞,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歷史分析能力?!俺礻I”是指帝京,代表皇權。岳飛做的一切,不管是“三十功名”也好,“八千里路”也好,最高目的都是向皇帝效忠。在他眼里,皇帝即國家,國家即皇帝,報效君主與報效國家完全是一回事。因此,盡管這首詞慷慨激昂、“怒發沖冠”,歸根到底,岳飛的落腳點卻是奴性十足的“朝天闕”上,不免讓人十分喪氣。然而知人論世,我們必須承認,這是時代的局限性,這是地主階級的局限性。這樣就引導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原則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三)文學作品有助于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

把文學作品運用于中學歷史教學中,避免了生硬簡單的道德說教,更易為廣大的中學生所接受,可以更好地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往往在歷史教學中只會講到他與康有為一起領導了戊戌變法運動。然而他在文學領域有不凡的成就。比如他寫的《少年中國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边@篇文章寫于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后的1900年,通過排比這種氣勢恢宏的文學表現手段表達了梁啟超對國家的拳拳熱愛之情和對少年的殷殷期待之意,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文章不拘格式,采用大量排比,中學生讀起來極易受到感觸,激發心中的愛國之情、進取之志。

引入《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識記歷史史實,而且這篇文章還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的素材。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顯赫聲望,讓他為遠征中國的所謂“勝利”捧場,給予盛大贊譽。但雨果,這位正直的法國作家,沒有被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沖昏頭腦,他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公開抗議本國政府的強盜行徑,他不顧個人得失,公理至上,是非分明,展現了錚錚傲骨。這對引導學生培養高尚的人格極具說服力和影響力。雨果的行為也向我們表明,各國的文化藝術都是勞動人民的辛勤和汗水的結晶,它應屬于全世界,應受到全世界人民的保護,是不能侵犯和掠奪的。這對學生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的形成也有重大影響。

歷史知識浩如大海,歷史教材只是滄海一粟,單靠教材教學生歷史知識是不夠的。優秀的文學作品是珍貴的史料,教師應充分認識文學作品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善于在教學過程中尋找兩者之間的聯系點,將兩者有機結合,使歷史課堂更具活力。

猜你喜歡
歷史教學教學應用
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策略研究
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