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消費潛力陸續釋放

2016-12-28 12:12于佳樂
經濟 2016年36期
關鍵詞:文化產業消費旅游

文/本刊記者 于佳樂

文化消費潛力陸續釋放

文/本刊記者 于佳樂

文化消費是指用文化產品或服務來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一種消費,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旅游觀光等方面。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文化消費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文化消費呈現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眾化、全球化的特征。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曾表示,在中國,消費結構的第一次升級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費,第二次是彩電和冰箱消費,第三次為汽車和住房,第四次消費升級是向旅游、教育、娛樂等文化類消費品轉變,文化消費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某種意義上說,要實現未來中國經濟“升級版”,首先要實現文化消費“升級版”。

政策落實,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中共中央一直致力于推動文化消費的發展。2011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把“擴大文化消費”列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4項任務之一;2012和2013年11月分別召開的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則進一步提出要推行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成為文化產業改革創新的關鍵詞;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的工作任務,同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將文化服務列為重點發展的消費領域;2016年4月,國家發改委等24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消費帶動轉型升級的行動方案》,并部署“十大擴消費行動”。

不可否認,文化領域作為促進消費、帶動轉型升級的重要層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隨著近幾年來文化產業促進措施密集出臺,其發展態勢的確不乏亮點:

其一,產業效益擴大。國家統計局2016年第一季度對4.8萬家全國規模以上文化產業企業的調查表明,上述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616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9%(名義增長未扣除價格因素),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1.7個百分點。并且,下半年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其二,“互聯網+文化”發展勢頭迅猛。移動互聯網的日益大眾化、媒體化,為新興文化業態和新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廣闊空間,“互聯網+文化”如期而至。據業內人士預估,在文化產業的10個行業類別中,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發展最為迅猛,2016年有望實現增加值3500億元,較2015年增長40%,增速位居10個行業之首。

其三,擴大消費試點,文化消費政策有針對性地實施。近兩年,文化部、財政部首次共同實施拉動城鄉居民文化消費試點項目,選取北京市、安徽省合肥市和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以及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作為東中西部的試點城市,采取有針對性的促進文化消費政策措施進行試點。其中,東部地區試點以O2O大數據平臺拉動居民文化消費;中部地區以激勵居民文化消費進行試點;西部地區以居民文化消費(稅費)補貼政策進行試點。差異化擴大文化消費政策為解決不同區域的文化消費難題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對于區域間調整發展思路、擴大文化消費而言具有思路上的指引作用。

其四,文化產品貿易連續實現順差。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注重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尤其是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頒布后,文化產品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結構也得到優化,使我國文化貿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文化產業升級,促進文化消費增長

文化政策的落實、文化產業的升級為文化消費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國內知名文化產業研究專家馬志國也認為,中國文化產業已經過了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文化消費市場正逐漸呈多元化、個性化趨勢,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軍。同時,文化消費需求正形成一種“倒逼”,來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從世界第二大的中國電影市場和發展如火如荼的文化旅游帶動的消費指數就可略窺一斑。

截至2016年8月,內地影視當年總票房已突破300億關口,是2013年的1.5倍,年均增速達到28.4%,僅第一季度票房指數內地就高于北美,票房收益在全球排名首位。

近年來,中國電影產業高速增長,影片產量和票房收入不斷創下新高。電影市場的百花齊放,不僅促進了國內影視圈創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也帶動了金融資本的大量注入,其原有的運作方式也逐漸誕生了互聯網P2P金融平臺、電影基金、文化產品與金融資本融合,構建了新型的文化產業體系。同時,隨著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中國電影也加速了出海步伐,例如今年10月9日,阿里影業與好萊塢影視公司Amblin Partners達成戰略合作,就是我國文化企業逐漸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的開端。

與此同時,僅僅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歷了短短40年的發展,但規模已成為世界旅游第一大國的文化旅游產業,也為我國文化消費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

2016年上半年,我國旅游市場規模穩步擴大,其中國內旅游規模達22.36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0.47%。下半年將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幅。

螞蜂窩旅游研究中心負責人馮饒也表示,螞蜂窩和中國旅游研究院共同發布的《全球自由行報告2015》顯示,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已達10%。并且以旅游業帶動的零售、餐飲、酒店、文化消費、就業也呈火爆態勢。

同時,據《中國互聯網旅游金融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6》顯示,2015年中國互聯網旅游金融市場的交易規模達41.8億元人民幣,滲透率約為10%。預計到2017年整體滲透率將超過30%,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221.9億元,互聯網文化旅游也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文化消費潛力仍可挖掘

根據“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目標估算,未來5年我國的文化產業每年年均增速將保持在14.8%左右,將實現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目標。

但是據記者了解,盡管我國文化產業日漸走俏,但文化消費規模并未出現爆發式增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文化消費潛在市場規模約為4.7萬億元,而實際文化消費規模僅超過1萬億元,目前仍存在著3.7萬億元的文化消費缺口。這些數據既說明我國文化消費擁有巨大發展空間,又說明我國居民潛在的文化消費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滿足。

的確,當人均GDP達到3000-4000美元時,文化需求應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左右。然而當前我國人均GDP已接近8000多美元,但這一占比還不到10%。

那么,文化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在未來又該采取哪些舉措來挖掘呢?

馬志國認為,首先要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笆濉币巹澝鞔_了文化建設的精品化方向,要使公共文化在向基層傾斜的過程中,讓老百姓最渴望的需求得到滿足。所以,要積極引導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提供者為人民群眾積極提供導向正確、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和優質的文化服務,滿足不同地域、不同層次、不同群體、不同年齡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加大對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主體的刺激和激勵,即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讓更多民營資本進入文化領域,加強文化企業的創意和創新能力建設,激勵文化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創意和策劃水平。還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消費補貼等途徑,引導和支持文化企業提供適應不同消費者群體的多樣化文化產品和服務。

其次,要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經濟、思想教育等手段,保護知識產權、打擊各類侵權盜版行為,保護創作者的權益,提高創作者的創作熱情。形成合理文化消費價格機制,防止漫天要價、曲高和寡的局面,創造一個經濟且適宜的文化消費市場。

再次,可以繼續提升文化消費的便捷式服務。打造一批商業服務與休閑文化高度融合的綜合消費場所,支持商業綜合體、文化設施運營單位與文化創作、服務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提供“一站式”文化服務。

加強金融創新服務文化消費,拓展文化旅游、教育培訓、體育健身等方面的消費信貸業務,鼓勵和扶持文化類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完善便捷支付系統,提升文化消費便利水平。

同時,開展文化消費信貸,對大件文化用品和大額文化消費活動給予信貸安排,消解流動性約束,促進消費者在理性預期的基礎上合理安排跨期文化消費。

猜你喜歡
文化產業消費旅游
國內消費
新消費ABC
文化產業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戶外旅游十件貼身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