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及企業家刑事法律風險防范

2016-12-28 18:58孫甲夫
法制博覽 2016年12期
關鍵詞:刑事法律企業家企業

孫甲夫

摘 要:在企業法律風險識別方面,企業家往往只關注企業建設發展過程中的商業風險、經濟風險中以及與經營、管理、生產和銷售等相關的民事法律風險,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刑事法律風險”。隨著中央全面推行依法治國、建設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的法治理念不斷深入,依法治商、建設法治經濟環境等商業法律行為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但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和企業家們對真正的法治經濟又有多少了解呢?是不是企業聘請了律師就等于法律風險尤其是刑事法律風險得到預防了呢?下面談談企業和企業家的刑事法律風險問題。

關鍵詞:企業;企業家;刑事法律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35-0186-02

一、簡述刑事責任

概括地說,承擔法律責任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民事責任;二是行政責任;三是刑事責任,其中就嚴厲的責任就是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指犯罪的行為人對其犯罪行為所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刑事責任的實現方式有兩種,一是定罪判刑方式,二是定罪免刑方式,在司法實踐中最常見的是第一種——定罪判刑方式。

《刑法》第三十條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钡谌粭l規定:“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睆纳鲜鲆幎?,對單位構成犯罪的,絕大多數實行雙罰制,即對單位判處罰金,同時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即使實行單罰制的罪名,也要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傊?,單位犯罪,無論如何高管人員都要承擔刑事責任。

二、刑法規定單位犯罪的范圍分布及罪與非罪的界限

(一)單位犯罪的范圍分布

筆者統計,單位犯罪涉及到最多的罪名大約有以下一些罪名: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妨害對公司、企業管理秩序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詐騙罪,危害稅收征管罪,侵犯知識產權罪,擾亂市場秩序罪,職務侵占罪,挪用資金罪,拒絕支付勞動報酬罪,擾亂公共秩序罪,虛假訴訟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單位受賄罪,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罪,對單位行賄罪,單位行賄罪。

(二)罪與非罪的界限

企業家對犯罪的意識非常淡漠,認為自己的行為都是商業行為、民事行為。其實絕大部分企業家都是在不知不覺中觸犯了刑法,直到被采取強制措施了才追悔莫及。

《刑法》第十三條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從犯罪概念來看,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是以違法行為情節輕重為標準。違法行為分為一般違法行為和嚴重違法行為,只有嚴重違法行為才構成犯罪。區分罪與非罪的條件還有很多,其他方面還有如行為人的動機、目的是否明確、主觀上是否存在故意或過失、危害程度的大小、后果是否嚴重以及行為是否符合“主客觀相一致原則”、是否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等等。

三、企業刑事法律風險點

從企業內部建設看,企業從設立時的虛報注冊資本、虛假注冊行為起直到企業破產清算時的妨害清算、虛假破產行為止,企業所有行為都有可能觸犯刑法規定。其中犯罪行為多發領域為企業安全生產、勞動保障、財務收支、資金使用、發票管理、產品質量等各個部門和各個方面。

從企業外部關系看,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不可避免地會與行政機關、其他企業、個人以及社會之間發生各種經濟往來,其中犯罪行為多發生在合同簽訂、投資融資、繳納稅收、環境污染、知識產權、行賄受賄等方面。

總之,無論是在企業內部管理還是在企業對外關系上,刑法對企業各種行為都做出了相應規范。刑法和刑法修正案中,共有118條罪名規定為單位犯罪,占刑法全部條文26%,占刑法分則具體罪名數量的33.6%,從分則條款數量看,幾乎每三個條款中就有一個條款是為單位犯罪而規定的,這一比例是十分驚人的。

可見企業從出生(成立)到死亡(注銷)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的行為幾乎被刑法全部覆蓋。因此,作為企業家應當對刑事法律引起足夠重視,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企業和企業家因違法而受到刑事處罰。

四、企業家刑事法律風險意識的缺失是導致犯罪的根源

刑罰是所有法律責任承擔方式中最嚴厲的制裁方式,輕者可以使犯罪分子失去人身自由,重者會剝奪犯罪分子的生命。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無數企業家在商業經營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觸犯了刑法而身陷囹圄,更有甚者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改革開放初期絕大多數企業家“不知”法為何物,不斷地跌落在法律的“高壓線”上;九十年代中期到新世紀初期,絕大多數企業家仍以“社會風習”代替法律規則,尋求“人脈資源”以逃避行政監管,以至于許多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企業家鋃鐺入獄,甚至使企業遭遇滅頂之災;直到今天,落馬的企業家仍然不勝枚舉,他們在創造了企業輝煌的同時,也被自己曾經漠視的法律送進了囚籠。

幾十年來獲刑的企業家何止千千萬萬,有的就是我們身邊熟悉的、甚至是昨天還在一起喝茶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犯罪之后一致表明自己“不懂法”、“法律意識淡漠”。其實,究其根源他們真正不懂的、淡漠的是刑法對企業的重要性以及主觀上對刑事法律意識的極度缺失。

五、企業與企業家刑事法律風險防范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

建立健全的企業規章制度是預防違法犯罪行為發生的重要保障,“一個好的制度可以讓壞人變成好人”,好的制度能夠指引人們遵守法律和紀律,同時約束人們不得做出違法和不道德的行為。尤其是在制度中設定懲罰規則,它的實施可以對違反規章制度的行為人進行內部懲罰,以達到懲戒本人、警示他人的目的,因此企業家應重視制度的功能和作用。

筆者曾對多家企業提出建議,規章制度的健全不僅僅是部門與高管在業務方面和行政管理方面的職責內容的健全,還應在部門職責中適當引入刑法的相關條款規定,以提醒約束責任人。

(二)建立違法行為監督機制

在我國,國有企業基本上都有紀檢監督機構,而民營企業幾乎都沒有類似的機構。為了更好地預防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企業應該效仿人民檢察院中設置的“預防職務犯罪”的機構,主動成立一個預防違法犯罪的部門,時刻給高管人員、技術人員、關鍵崗位人員等普及刑法及其它法律知識,并建立企業行為的事前宣傳、事中監督、事后回訪的監管流程。企業家應當懂得,強有力的監督制度是有效防止違法犯罪行為發生的重要手段。

(三)建立內部法務預防與外部律師控制相結合的制度

法務部門是現代企業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部門,由法律專業人士(無律師資格的人)組成,系企業員工。它是在日常工作中處理常見問題的機構,包括咨詢、審查、起草合同,處理勞動糾紛、權利義務關系等。

企業還需要外聘專業律師團隊,因為律師具備高度專業性,尤其是在重大、疑難、復雜問題的處理上,律師具有優越的駕馭能力和專業優勢。企業應學會發揮律師的特長,以便律師為企業充分提供已經得到廣泛應用的實踐經驗和優質高效的服務。

法治社會的律師已不再是企業出現糾紛、走上法庭時才有作用的中介人員了,現在律師行業內部已經把律師從“消防員”的角色轉換為“安全員”的角色,重新定位使得律師的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法律服務市場,律師已經從單一的“打官司”的業務中走向了更加廣闊的法律風險預防的非訴訟法律領域。

中國已經進入真正的依法治國、法治經濟時代,現代企業家更要與時俱進,樹立法治觀念,加強法律意識,依靠強大的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最后筆者送給企業家一句話,“一個能幫助你打贏官司的律師不是最好的律師,能夠讓你不打官司的律師才是真正的好律師?!?

猜你喜歡
刑事法律企業家企業
企業
企業
企業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從嚴政策下傳染病防治之刑事法律的司法適用
刑事法律和刑事政策調整與監獄工作
“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
閩籍女企業家共話“轉折” :善良、堅持、靈動
完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實證研究
我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實踐困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