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經濟背景下的內蒙古產業結構優化路徑

2017-01-03 20:37尚好
商業經濟 2016年6期
關鍵詞:產業結構優化低碳經濟內蒙古

尚好

[摘要]通過以內蒙古地區的產業結構為對象,發現其現有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產業結構比例失調,產業關系失衡,產業層次較低;產業集聚和產業規模效應低,產業同化現象嚴重;區域經濟發展中潛在風險較大,部分行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等。低碳經濟背景下,內蒙古地區的低碳經濟轉型離不開以強調生態經濟建設和強化產業間關聯性以及以合理方式去產能等措施為主的產業結構合理化,也不離不開通過提高產業附加值、轉移產業重點、合理開發利用優勢產業等措施為中心的產業結構高度化。兩者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實現要以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為基礎,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是為了進行更高層次的高級化。

[關鍵詞]內蒙古;低碳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問題;路徑

“低碳經濟”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國政府發表的《我們未來的能源一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中。自概念誕生以來,世界各國紛紛在社會政治、經濟中積極推行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為準則的發展模式,力求在減少自然資源消耗和降低環境污染的基礎上追求綠色GDP的增長。在世界低碳經濟和綠色貿易的大勢所趨下,特別是進入“十三五”開局之年后,以稟賦的自然資源和能源供給助力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內蒙古地區無疑成為了促進節能減排目標實現的主力軍。

由于在同等規?;蛘呖偭康慕洕?,不同產業結構發展會導致碳排放量的不同,所以在促進由依賴資源型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產業結構優化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雖然三次產業的發展必然會引起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但從各國的影響系數看,第三產業發展產生的碳排放量遠低于第二產業,第二產業發展所帶來的碳排放量又低于第一產業。此外,由于各國的技術水平和經濟結構的不一致又進一步導致了三次產業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響度不同。所以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是保持經濟發展和低碳排放量趨于平衡的關鍵所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是實現低碳經濟目標的必經之路。

一、內蒙古地區的產業結構及能源消費情況

(一)產業結構比例失調,產業關系失衡,產業層次較低

2008年-2014年間,輕工業平均能耗為440萬噸,而重工業平均能耗達11890萬噸左右。1951至2014年,重工業與輕工業的產值比由1.79增加至2.4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源消費的總量在此段時間之內呈增長趨勢,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消費總量占比在80%以上。資源型產業的發展速度、規模仍高于非資源型產業,多數產業的產品深加工水平較低,工藝、技術方面相對落后,產業間缺少關聯性,且技術斷層的問題仍然存在于部分上下游產業之間。據2015年內蒙古地區統計結果顯示,自治區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9:51:40,經濟主體仍以第二產業為主,并且以高排放企業為產業主導。產業結構重型化的發展趨勢直接導致了能耗增加的壓力,因消費需求的轉變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這種以重型化為主的產業結構仍將持續下去??傮w看來,現有產業結構仍呈現比例失調和高能耗的狀態。

(二)產業集聚和產業規模效應低,產業同化現象嚴重

產業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是本地區較其他地區產生比較優勢的基礎,雖然我區部分產業能夠依靠自然資源條件,如地理位置、礦藏和其他非自然資源如資本、勞動力等形成小范圍的集聚,但由于受專業化社會分工和技術創新的制約,區域內不同地區的產業結構高度相似,項目投資方向趨同,產業間的協作性和關聯性低,很難形成大規模的產業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分散的產業布局和同化現象的出現是導致整體區域產業效益降低的主要原因。

(三)區域經濟發展中潛在風險較大,部分行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

就煤炭行業為例,截至2015年5月底,內蒙古自治區年內生產原煤3.77億噸,同比減少6.9%。煤炭平均坑口價為127元,噸,較去年同期下降39元,噸。價格的降低導致區內停產、半停產煤礦企業上升至近40%,大型煤炭企業普遍存在財務風險。與煤炭類似的其他資源型企業由于前期上馬的項目較多,產能逐步釋放的同時,價格走低,經濟效益大幅縮水,進而導致企業出現停產或半停產、員工流失、企業資金鏈斷裂等問題。

二、低碳經濟背景下,內蒙古地區優化產業結構的路徑選擇

(一)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產業結構合理化

孫起生(2011)認為:產業結構合理化重在建立產業之間的協調能力,強化產業間的關聯性,“協調發展”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核心所在。低碳經濟下的產業結構合理化也應該是在可持續發展、相伴經濟與節約經濟理念下的產業間協調發展。據于此,內蒙古地區在進行產業結構合理化時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做出調整:

首先,政府對產業應從資源層面上進行引導,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經濟發展生態鏈條,即在保持區域內資源總量和自然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形成產出的增加和資源環境比例協調的產業結構。以建設成為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在三次產業之間和各產業內部之間形成資源共享的良性關聯關系。加強產業之間的投入與產出的依賴性和關聯性,形成相互服務和相互促進的產業關系,力爭達到發展某個產業不以削弱另一個產業為前提,追求產業間的協調發展、規模適度和速度均衡的發展。

其次,應把握自治區生態優勢,依托廣泛的森林與草場進行固碳,通過控制碳通量,提高區域內生態系統對碳的的吸收和存儲能力,達到降低二氧化碳濃度的目的。通過提高草原植被覆蓋率,加大森林覆蓋面積以及其他推進生態質量的措施為手段,使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的模式,通過自然生態的恢復和再生盡可能地減少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最終達到經濟活動的綠色化和生態化。

再次,通過供給側改革做好產業結構的減法。供需結構不對稱作為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突出表現之一,因受市場機制、價格因素和收入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而具有一定的黏性和調整的交錯性。供需結構的失衡問題不能再一味地延續“需求側”,也應該加大“供給側”改革力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通過激發供給和需求的活力來實現節約經濟和持久經濟下的產業結構低碳化。

據統計資料顯示,自治區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自2012年開始下降,到2015年已連續下降43個月,截至2015年7月底,六大高耗能行業中的石油加工煉焦、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PPI降幅最為明顯。事實上,以“去產能”來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不是簡單的關停和清算這些高耗能企業,而是應該通過項目環境評估、對能耗超限額企業實行懲罰性電價、采取差異性降低企業所得稅以及為同類型企業的并購行為減免稅收等措施逐步達到新舊動能之間的平穩過渡。

(二)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產業結構高度化

產業結構高度化要想順應低碳經濟的要求,其前提必須是在對照傳統產業結構的發展形式、遵循產業結構演進規律的基礎上,推動產業結構由低到高的發展。具體而言,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調整:

1.深化產品形態,提高產業附加值。在初級產品、工業制成品和GDP以及二氧化碳的關系中,國內學者何倩通過Granger因果檢測法得出在較短的時間跨度內,初級產品較工業制成品來說對GDP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但隨著時間跨度的增大,初級產品因附加值較低并且較工業制成品而言會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引起溫室效應,不僅嚴重影響了我國推行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進程,更制約了我國對外貿易的范圍。所以,對于我區從事以制造業為主的企業來說優化商品結構,以國際化能耗和環保標準來規避綠色貿易壁壘所形成的困擾就顯得尤為必要。

區內整體產業結構應當在低碳經濟的內涵發展戰略下開發新型高度化的優勢產業,選準主導產業,以《中國制造2025》為產業發展藍圖,全力拓展智能協同制造領域,通過政策和金融的傾斜,在適當的程度上加大對新材料、高科技產業的投入,實現產業結構的整體升級。

2.轉移產業重點,合理利用優勢產業。促進由“二三一”的產業結構向“三二一”的產業結構轉變。充分發揮第三產業的環境污染少、資源耗費低等特點有效地減緩區域經濟波動幅度。在第三產業結構內部,重點開發金融保險、租賃、商務和咨詢等高附加值的服務業,保持交通運輸以及批發零售等服務業的既有水平。此外,還要發展原有的資源型或勞動密集型優勢產業,推動產業向高端邁進,形成多元化發展和多級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在產業區域布局、技術水平及環境保護等方面,區域內各地區可以從行業發展的優先順序著手,統籌做好高耗能產業的發展規劃,將原有的優勢產業進行整合重組,發揮產業的集聚效應與規模相應。

總而言之,內蒙古地區的低碳經濟轉型離不開以強調生態經濟建設和強化產業間關聯性以及以合理方式去產能等措施為主的產業結構合理化,也不離不開通過提高產業附加值、轉移產業重點、合理開發利用優勢產業等措施為中心的產業結構高度化。兩者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實現要以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為基礎,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是為了進行更高層次的高級化。

猜你喜歡
產業結構優化低碳經濟內蒙古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閆錫聰
科研創新要素集聚、產業優化與區域經濟增長
安慶市產業結構升級測研究
低碳經濟的理論的基礎及經濟學價值研究
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基于新能源視角江西低碳經濟發展研究
內蒙古大草原
中國經濟金融化對產業結構優化影響的探究
書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