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牟宗三“順取”與“逆覺”兩路向

2017-01-04 10:50班雄武
青年時代 2016年21期

班雄武

摘要:“順取之路”與“逆覺體證”是牟宗三三系論的重要內容,“順取之路”是“只順心用而觀物”,是“格物致知”,“以心觀物,則物之理得”?!澳嬗X體證”是“反求諸己”,由外向內的,自我興發,返身內求,自證本心,是在陷溺之中逆而對于良心本心的一種醒悟。

關鍵詞:順取之路;逆覺體證;別子為宗

一、“別子為宗”的判定

于本體論處,牟宗三認為當堅持“即存有即活動”者,“為物不貳,生物不測”的天道能夠創生宇宙萬物,是萬物存有之依據,生生不息,有興發力。而伊川、朱子將“只存有不活動”的天理視為形上本體,將人的道德行為歸于外在實體,削弱了道德本心的力量。亦因“存有”與“活動”的關系,各家在工夫論處各有所持。牟宗三認為,程明道很少講格物,周濂溪、張橫渠于工夫處更無一語言及格物,胡五峰承繼明道,正式提出“逆覺體證”為工夫人路。陸、王則講“逆覺體證”,只有朱子繼承伊川之思理大講格物致知,走“順取之路”,力反逆覺。牟宗三認為“前者是宋、明儒之大宗,亦合先秦儒家之古義;后者是旁枝,乃另開一傳統者?!?/p>

二、順取與逆覺

牟宗三定義“順取”說:“只順心用而觀物,即日‘順取。故其正面意思只是‘以心觀物,則物之理得,‘本心以窮理,則順理以應物,此即為‘順取之路也”。這種方式,便是“格物致知”,“于工夫特重后天之涵養(‘涵養須有敬)以及格物致知之橫攝(‘進學則在致知),總之是‘心靜理鳴工夫的落實處全在格物致知,此大體是‘順取之路?!?/p>

所謂“逆覺體證”則是“反求諸己”,由外向內,非是對外物的格致,而是自我興發的,返身內求,自證本心,是在陷溺之中逆而對于良心本心的一種醒悟。當人們在物質之流中汩沒陷溺的時候,本心會有一種內在的不容己的力量凸顯出來,警覺自己,違反那汩沒陷溺之流,努力將自己挽救回來,這種警覺就是逆覺。

三、順取與逆覺再審視

牟宗三對“順取之路”是頗多批評的。牟宗三認為,他這一生是“配合著康德的思考來了解人類理性的問題”。牟氏欲打通康德,建立“道德的形而上學”,而“順取之路”是從知識體系出發,通過外在知識的學習“進德修業”,在道德修養上注重后天的涵養。格物窮理原本是有積極意義的,可以成就經驗知識,但順取卻欲在經驗認知的基礎上轉歸道德的修進,終于只成為窮性理的道學家而非窮物理的科學家。這樣一來,格物窮理既未能成就知識,又減弱了道德的力量。另一方面,牟宗三認為朱子所說的理是存有本體,是形而上,心是認知途徑,是形而下,這樣就把規定交給了全然的外在力量而非自己的道德本心,這與西方理性主義將道德基于存有論的圓滿非常相近,故而牟氏稱順取涵養的道德為“他律道德”。伊川、朱子一來把知識與成德混在一起,二則將超越之理與后天之心相對待,這也是牟氏將其判為“別子為宗”的重要原因。

固然,牟宗三一眼洞穿了程朱之學存在的問題,但是逆覺之路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良心本心是內在于己的,關鍵在一“覺”字,悟了便是悟了,旁人無從得知,它不像知識一樣有標準明確的答案可以劃一規定解說清楚,偏偏還絕不能繞過,不容得些許偷奸?;?。本心一旦復位,便境界打開,潔凈快活,如汩汩活泉,擋都擋不住。但若體悟不到,則迷蒙混沌,百思不得其解,于師亦無辦法,還不能另尋所謂巧妙之法,故而頗為神秘。后來歷史亦證明此學之流弊:所悟者夸耀賣弄,將良知本心說得玄之又玄,脫離日用倫常,“超潔者蕩之以玄虛”;不得悟者又附庸風雅,裝出一副了然于胸的樣子,“猖狂者參之以情識”。

再看“順取之路”,所謂格物,并非要把世上一切事物都格盡,那也是不可能的。任何事物,格到一定程度,便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即朱子所謂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晉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這實際上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從漸知到頓悟的轉換,使得致良知有了切實可循的方法與考量標準,不必空談道德,趨勢附會,亦不必夸夸其談,得意炫耀,因為人人可得見之,有了外在的規約與監督。另外,說“順取之路”是“他律道德”便抑此揚彼也不恰當,因為中國哲學“道德”之重點并不在自律、他律之別,不在“律則與規定”,而在“生成與教養”,格物為窮理,窮理為致知,順取的落腳點仍在“生成與教養”的道德上?!昂B須用敬,進學在致知”,以經驗認知為道德認知保障,以“敬”涵養本心,培養專一、純粹的道德情感,再通過道德實踐來感悟天理,最終使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為本心的道德觀念,由是審之,順取在操行涵養上,反而是對逆覺的良好補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