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企高端合作 培養創新型工科博士

2017-01-06 19:01譚天偉于穎
中國大學教學 2016年7期
關鍵詞:聯合培養校企合作

譚天偉 于穎

摘要:校企合作是當前創新人才培養的主旋律,持續推進校企合作是我國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創新的一項重大舉措。北京化工大學在校企聯合培養工科博士研究生方面進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實現了學校、企業與博士研究生的共贏。校企聯合培養模式通過培養主體的多元化實現了培養過程中的優勢互補,初步構建了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導師團隊,實現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的科研訓練方式,并促進了培養目標的多元化。同時,在項目持續性、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等方面仍有待改進與完善,需要進一步探索。

關鍵詞:校企合作;聯合培養;博生研究生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象牙塔中的大學已經逐漸從邊緣化的社會角色轉變為中心角色,其與社會、經濟、文化之間的關系也不斷密切。美國著名學者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預言,一種建立在互聯網和新能源相結合基礎之上的新經濟即將到來,當今世界正面臨第五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合期,科技創新與企業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直接和密切,創新與突破將創造新的需求與市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是高校與國家、社會融合生長的表現,高校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應將科研與育人有機結合,在研究中育人,在育人中研究,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作為知識的生產者與傳播者,現代的大學不斷創造嶄新的知識與技術,培養前瞻性、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員,在提升國家競爭優勢的過程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博士生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中最高級、最具專業性的教育形式。在提升競爭優勢的過程中,企業將目光鎖定在人才與科研,著眼于博士生教育,吸引高素質、富于創新的科研人員,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與創新能力,彰顯其國際競爭實力。作為2l世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必將以讓每一位學生學有所成為己任,為創新型高水平科研人才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為民族的振興貢獻力量。

一、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轉變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與培養模式也隨之發生了一些改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波特(Michael E.Porterl認為,國家競爭優勢的核心是:一國興衰的根本在于國際競爭中是否贏得優勢,不僅強調一國所有行業和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并要形成國家整體的競爭優勢……在創造性資源中,最為關鍵的是知識和人力資源,這二者更新換代的速度極快,需要積極和嚴格的更新方法,以保證一國經濟健康的發展。簡而言之,國家競爭優勢的提升過程中,人才是關鍵因素。2006年《商業周刊》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72%的高級管理者將創新作為其三個最優先的戰略之一,而且理由很充分,從歷史上的經驗來看,沒能保持創新的企業最終都會分崩離析,走向毀滅。具有創新思維的高水平技術人才的培養,迫切呼喚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轉變。工科博士生教育肩負著培養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的重任,因此,關注我國工科博士的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培養模式是影響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職業博士課程模式、校企聯合辦學模式、國際合作模式,是目前博士生培養的三種主要辦學模式,其中,校企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模式備受關注。

二、北京化工大學博士生培養模式的歷史與現狀

北京化工大學創辦于1958年,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肩負著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基礎性、前瞻性科學研究以及原創性高新技術開發的重要使命。作為一所頗具行業特色的多科性重點大學,目前,北京化工大學已經形成了從本科生教育到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動站以及留學生教育等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格局。目前,學校設有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多個工科類一級學科博士點。自建校以來,尤其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化工大學已培養了近千名博士研究生。學校秉承“宏德博學、化育天工”的校訓和“團結奉獻、艱苦奮斗、務實力行、博學創新”的化大精神,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把北京化工大學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在國際上有影響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化學工程學院是北京化工大學的核心學院之一,始建于1958年。改革開放后,進行了院系調整,從而成立了化學工程系。自1984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88年設立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以來,歷經近30年的發展,我校的化學工程學院已逐漸成為我國化工高水平科技人才培養以及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在我國知名大學同類院系中位居前列。

作為學校的特色學院,在學科建設方面,化學工程學院設有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化學工程和環境工程2個工程碩士專業領域,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境工程和能源化工3個本科專業,形成了“學士一碩士一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在導師隊伍方面,化學工程學院擁有一支以院士、長江學者和國家杰青為核心的,學術造詣深、富有創新精神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隊伍,師資力量雄厚。在專任教師中,博士生導師有60余人,正副高級職稱教師有1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占教師總數的80%左右。在“教育改革與創新,構建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這一目標的指導下,經過多年的建設,化學工程學院已取得豐碩成果,成立了國家級化學工程教學團隊、國家級化學化工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北京市高等學?;嶒灲虒W示范中心。學院各專業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化學工程與工藝已成為國家級特色專業,能源化學工程成為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本科專業和國家級特色專業,環境工程專業成為北京市特色專業。

三、北京化工大學校企合作培養工科博士生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人才培養始終是高校辦學的根本任務。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針對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開展了不同層次的校企聯合培養,前兩者為校企聯合培養工科博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校企合作培養工科博士生模式的實踐與特點

首先,本科生校企聯合培養——打好基礎。在培養計劃方面,化學工程學院本著培養“大化工拔尖創新人才”的目標,在學院培養方案制訂和課程體系設置過程中,更加鼓勵個性發展,激發學生科研興趣。一方面,壓縮專業必修課學分,減少方向過細、過專課程,形成了“基礎+X”型培養方案(“X”是專業領域內較為前沿、實用性較強的課程,甚至是其他專業課程)。另一方面,開設與前沿技術發展相關的研討課。邀請學術名家、科研新銳、長江學者以及“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著重介紹專業領域的學術前沿問題,拓展學生們的研究視野,培養其深入探究的興趣。

在培養實踐方面,化學工程學院從2007年開始醞釀、著手調研,于2010年開始正式實施“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建立“化工實驗班”。在學校統一領導和部署下,由化學工程學院“國際與工程教育部”管理,單獨建班,實施“校企雙導師制”,在統一制訂的培養計劃框架內,由學生和導師共同商榷制訂個人培養計劃,最終由學院協調和確定?!皩嶒灠唷钡膶W生遴選工作遵照嚴格的程序開展,包括初選、筆試和面試三部分,重點考查學生的工程應用、創新潛質、社會責任感以及成為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志向等。目前已招生四屆學生,共計128名,分別來自“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含“理科教改實驗班”分流學生)和“環境工程專業”。

其次,碩士校企聯合培養——有針對性的培養。碩士層面的校企聯合培養實踐主要表現為工程碩士,例如學校與燕山石化、湖南省化工醫藥設計院、河南煤業化工集團等許多大型化工集團開展校企合作。簡而言之,主要是采用“訂單制”培養模式,將企業需要解決的實際技術問題與人才培養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所需的高水平技術人才,真正發揮校企合作培養工科研究生的優勢。與學術碩士不同,工程碩士的培養在培養計劃、培養實踐、課程學習以及畢業論文選題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實踐性、應用性及創新性必將貫穿工程碩士培養過程的始終。

再次,博士校企聯合培養——以高層次創新人才為培養目標。近年來,北京化工大學在產學研合作培養高層次人才方面開展了創新型的探索與實踐,包括與企業建立戰略合作聯盟、組建協同創新平臺等,取得了長足發展,促進了學校與社會的全方位融合,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自2006年起,北京化工大學先后與風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道恩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化工裝備總公司、北京奧星恒訊包裝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寰球工程公司等多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創建了多個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將博士研究生送到校外進行聯合培養。

在與相關企業合作培養博士研究生的過程中,一方面,深入企業生產的第一現場,了解生產實踐的真實情況,充分利用相關企業的實驗室與生產車間,獲得有效實驗數據,為完成畢業論文創造一定的條件,有效提升畢業論文的實用價值,從而真正地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高校指導教師的層面來講,在與校外指導教師的溝通過程中,也更好地了解了生產實踐的實況,為今后科研工作的開展提升了針對性與有效性,增加了與企業合作的機會。另一方面,從企業來講,可以通過高校的實驗室與圖書館,乃至通過與高校師生的合作,了解學科與行業發展的國際動態與科研前沿,在參與培養研究生的過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吸引人才、擴大科研隊伍的目的。對高校與企業來說,可以說是達到了雙贏的目的。

除此以外,自2012年以來,我校還開始針對青年教師及優秀博士生進行工程實踐能力提升的新探索,將青年教師以及優秀博士生的實踐能力作為各項考核、測評的重要抓手。具體而言,我校人事處每年選派四十余名青年教師及部分優秀博士生深入企業一線(大約組成3-4個工程實踐團)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工程實踐能力培訓。參訓教師及博士生在培訓過程中力求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緊密結合,在了解企業需求與發展方向的同時,個人知識體系也得到進一步豐富與更新,有效地促進了青年教師及博士生教學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為未來教學和科研的開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2.需要改進之處

目前,校企合作的博士生培養方式在試點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效果仍主要體現在優勢互補的培養過程之中而非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結果之上,說明聯合培養有著較為理想的設計和良好的開局,但長期效果仍有待進一步追蹤和檢驗。通過對若干名我校博士生、青年教師以及企業方面的相關人員進行訪談,我們發現校企聯合培養博士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1)項目的持續性。校企雙方聯合培養項目中,要考慮到學校和企業的雙重目標,學校要實現對人才的有效培養,而企業要根據自己的發展需求來選拔優秀人才,在適合的崗位進行鍛煉與培養。短期來看,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方面會達成一致目標;但是長期來看,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項目至少需要持續三到五年的時間,周期較長,在此過程中,校企雙方聯合培養的興趣與方向可能發生分歧,具體培養內容和方式可能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此外人才工程和科研經費投入、經費保障等也可能有所調整。因此,在實際培養的過程中,校企雙方聯合培養項目中途廢止事件時有發生,確保長期合作關系不會中斷并非易事,項目的持續性是校企聯合培養項目的風險點之一,對于高水平人才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是一大挑戰。

(2)博士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提升可能會受到影響。一方面,大學是本著追求真理、探究科學世界的宗旨,而企業則是以營利機構的身份參與校企合作培養博士研究生的項目中來的,這就導致了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分歧。例如,企業內部涉密的先進技術與資料,出于市場競爭的考慮,高校師生是較難觸及的。假若博士研究生經過反復科學試驗,在技術領域有所創新和突破,此時可能又會出現科研成果的出版與知識產權等方面的爭議。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也曾經出現大學與企業均推卸自己的責任,或校內校外兩位指導教師意見不一致,從而讓學生在從事科研工作的成長過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導,從而影響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如何讓高校與企業在合作培養博士研究生的過程中找到一個最佳契合點?這將是今后亟待探討的問題之一。

隨著大學社會角色的轉變,勞動力市場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校企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日趨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人才培養方式。教育事業需要長期的投入,人才培養的效果也需要經過長期的檢驗方能顯現,因此學校也應該采取措施繼續保持聯合培養相關政策的長效性和穩定性。北京化工大學結合自身的研究特色,在校企聯合培養工科博士研究生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與實踐。目前,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尚處于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相關環節仍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與完善。我們將在今后的探索過程中,進一步加大對聯合培養的支持力度,例如豐富參與機構的類型,擴大參與單位的范圍,加強經費支持力度,以及根據未來科技發展的前沿和熱點、重點,支持跨學科聯合培養等,力求探索出一種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的有效方式,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余大品]

猜你喜歡
聯合培養校企合作
校企雙主體聯合培養室內設計專業技能人才的研究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專業學位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研究
淺析《企業戰略管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機器人大腦”雙培計劃實施
茶學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探索
韓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發展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業視域下卓越工程師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探析
民辦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對實訓教學體系改革進行的思考與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