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商投資大陸的產業網絡分析與啟示

2017-01-06 02:00段小梅孫娟馮曄
關鍵詞:產業轉移產業集群交易成本

段小梅孫娟馮曄

摘要:臺商投資大陸在當地形成的產業網絡是其能夠蓬勃發展的重要支撐。臺灣制鞋業在廣東東莞產業網絡的形成,既與其以中小企業為主有關,也與臺灣地區政府的政策引導、商譽和信用以及人際關系有關;產業網絡的形成有利于臺商降低交易成本、分散經營風險、提高生產技術,并保持企業間穩定的關系,保證貨源的充足和供貨的及時,有利于營運效率和競爭優勢的提升。東莞制鞋業由于有著完善的產業網絡而仍將保持較強的競爭力,但也應在區域轉移的同時積極轉向高端發展;中西部地區應以“全產業鏈”模式吸引臺商投資,注重感情招商,實現產業轉移從“外生性嵌入型”向“內生性根植型”的模式轉變。

關鍵詞:產業網絡;臺商投資;臺灣制鞋業;產業轉移;產業集群;交易成本;產業鏈集群

中圖分類號:F263;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131(2016)06006509

一、引言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在空間上出現了新的趨勢:一方面,“全球化”的趨勢使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上突破國界,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在國際間頻繁流動,各國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正日益加深;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的同時,地區的力量也在增強,“地區化”的趨勢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區域聚集并重組?!叭蚧笔墙洕l展過程中全球層面的創新網絡聯結與拓展,而“地區化”則是區域創新網絡的培育以及企業的地理鑲嵌性。就空間尺度而言,生產活動的全球化并沒有使企業空間布局走向分散,反而產生地理集群現象;由于兩者結合而出現的“全球地區化”或“地區全球化”趨勢,具體體現出來的便是企業的“集聚”或是“集群”。因此,“全球化”和“地區化”兩個看似矛盾的現象卻和諧地并存著:當跨國公司將資本投資于世界范圍尋求資源的優化配置時,卻又傾向于在某一區域的集中(段小梅,2007)。對成本極其敏感的制造業更是如此。

以制鞋業為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制鞋業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從未停止過區位轉移。先是從北美轉移到中美和南美、從歐美轉移到日本,隨后轉移到韓國和中國臺灣,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轉移到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進入21世紀之后,由于全球最大的制鞋基地珠三角的制造成本快速攀升,一些在珠三角扎根多年的鞋企開始掀起新一輪往越南、印度、孟加拉等亞洲國家轉移的熱潮,還有相當多的企業選擇遷往中國中西部地區,出現“南鞋北上、東鞋西移”的景象(李溯婉,2014)。隨著部分臺商把生產線轉移至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的中西部地區,一些中西部省市也紛紛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吸引臺資入駐。值得注意的是,臺商在投資過程中,往往以“中衛體系”形成全產業鏈投資模式,也就是一個中心廠家往往藉著產業網絡帶動數百家配套廠商集體進駐投資。因此,在臺商集聚的表征后面,往往是臺商之間緊密的產業網絡在起作用,但由于企業的供應鏈和銷售鏈資料多屬商業秘密,企業不愿公開,從而限制了學界在該領域的深入研究。本文選擇臺灣制鞋業投資廣東東莞為案例,以臺灣地區經濟部投資審查委員會歷年公布的《上市柜公司赴中國大陸投資事業名錄》和臺灣中華國貨推廣中心、外銷企業協進會編著的《大陸臺商名錄》為準,按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位置、投資的城市進行統計、分類,進而揭示產業網絡在臺商投資大陸形成產業集群過程中的作用和機制,以尋求產業轉移過程中企業空間集聚背后的網絡原因。

段小梅,孫娟,馮曄:臺商投資大陸的產業網絡分析與啟示

二、理論基礎:產業網絡的形成與作用

產業網絡(Industrial Network)指的是一群既各自擁有獨特資源,又相互依賴對方資源的企業組織,通過血緣宗親、人際互信關系以及資本往來等社會脈絡基礎,憑借專業分工和資源互補等合作關系,在要素投入、生產制造和銷售管理上進行互動,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互惠往來關系。此種關系可是松散的聯系,也可以藉由某種組織加以運作;企業可藉此在生產技術和管理上取得相互支援,并使相關資源有效地在各企業間多向流動,形成堅實的經營能力(李憶嵐,2005)。

產業網絡的形成原因一直是許多社會學家及經濟學家研究的議題之一,學者各自從不同角度來進行探討,大致上可分為交易成本論、資源依賴理論、組織學習論、競爭策略論以及社會環境論等。

交易成本論:Williamson(1975)以Coase(1937)的交易成本經濟學為基礎,強調組織形成與組織型態受到交易成本的影響,若交易成本加上外部化價格的總和成本大于內部活動所需的成本,產業活動趨向于內部化;若交易成本加上外部化價格的總和成本小于內部活動所需的成本,產業活動傾向于外部化(Anderson et al,1986)。換言之,產業間網絡關系的建立與否是經濟主體基于純粹經濟理性的考慮,即建立產業網絡的目的是降低交易過程中的交易成本。

資源依賴論:Pfeffer & Salancik(1978)提出,企業生存的關鍵能力就是能夠獲取所需的資源,在資源有限情況下,為取得外界的資源,企業必須與外界環境建立關系;而當企業所需的重要資源被其他企業所控制時,企業需要通過與其建立某種關系以降低資源稀缺所帶來的危機與威脅。亦即產業網絡關系的形成根源于相關企業彼此的資源依賴,為尋求生存和發展所需資源,企業傾向于建立和維持某種網絡關系。

組織學習論:Kogut(1988)基于彼此學習的觀點探討產業網絡,認為企業有許多無形資產不像專利權是可以買賣的,而是屬于隱性的知識,且包含在整個企業中,例如組織慣例、經驗、商譽以及關系網絡等,無法通過市場交易相互移轉,從而使企業間的合作關系成為取得特定知識和能力最佳的選擇。

競爭策略論:產業網絡的建立,有助于企業取得更具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通過網絡連結形成集體力量,合作開發新產品、進行產品的改良或提供整體服務,均有助于企業市場競爭地位的提升。同時,當產業網絡體系形成后,內部成員關系的緊密度提高,相互配合的意愿增強,一旦新的市場機會出現,更能通過內部快速協調機制掌握先機。因此,產業網絡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整個體系對環境的響應速度,確保良好的競爭優勢,以群體的力量達成單一企業無法完成的目標。通常網絡成員關系緊密程度愈高,連結強度愈大,互惠層面愈廣,則愈有助于成員間信息、技術及經驗的交流,從而愈有益于取得競爭優勢,提高競爭地位。

社會環境論:從社會環境來看,投資者在從事經濟活動時,固然有自己的理性計算與偏好,但其行動必然是在一個社會網絡中進行的,也就必然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這些環境因素包括社會規范、價值觀、人際關系、親族關系、公司文化以及彼此的信任感等,而有著共同的社會規范和價值觀以及彼此之間有著較好人際關系的企業,往往會加強彼此的合作,從而形成相對穩定的網絡關系。

由此可知,產業網絡組織所強調的是企業與企業間的互補性合作,重視共同利益的互惠、規模經濟的發揮、信息與經驗的分享以及速度與彈性的競爭優勢。網絡內的企業在面對網絡外部競爭時,能以群體的力量實現單一企業無法完成的目標,進而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網絡。需要注意的是,產業網絡與產業集群是一對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產業集群強調的是在某一特定地域集聚著從事某一產業或相關產業的生產與服務;產業網絡強調的是企業之間憑借專業分工和資源互補等合作方式所形成的互惠往來關系。也就是說,產業集群強調的是企業在地域上的集中,產業網絡強調的是企業之間的關系。本文的研究主要針對在一定地域范圍內集聚企業之間的網絡關系,因而此處的產業網絡其實是一種特例,即產業集群下的產業網絡。

三、案例分析:臺灣制鞋業投資東莞形成的產業網絡

1.臺灣地區制鞋業向大陸地區的產業轉移

臺灣制鞋業發展始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70至80年代,憑借著充裕的勞動力和原材料以及臺灣當局的外銷輔導等有利因素,整個產業蓬勃發展。臺灣鞋類外銷金額自1974年起大幅增長,1988年創下高達36.92億美元外銷額的紀錄,從而使制鞋業成為臺灣三大外銷產業之一。但自80年代后期開始,臺幣持續升值、工資上漲、勞工短缺、土地成本上升等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導致經營環境的急遽惡化,臺灣制鞋業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再加上歐美等國紛紛要求對臺灣地區實施配額管制,東南亞與祖國大陸等地區的制鞋業也逐漸興起,更加縮小了臺灣鞋類外銷的發展空間。2010年其外銷金額僅為812萬美元,與1988年相比縮減了453.7倍;而且出口單價在1995年達到8.738美元后也日趨下落,從1999年起,大都維持在5美元左右資料來源:臺灣區制鞋工業同業公會網站(http://www.footwearassn.org.tw/)。 。為降低成本,維持企業生存,臺灣制鞋業企業紛紛投資外地,尋找較優的生產經營環境。

大陸是臺商投資的主要地區之一,同時也是制鞋業投資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根據臺灣業界的調查,截至2001年,在大陸設廠的臺灣鞋廠在3 000家以上,80%以上的臺灣外銷制鞋廠都把生產基地轉移到了大陸;而仍然留在臺灣的制鞋廠商已經不到1 000家,且這部分廠商大多轉型生產品質較佳或價位較高的高檔商品。大陸的制鞋業主要集中在三個地方,即廣東東莞、福建晉江和浙江溫州,臺商雖在三地都有投資,但主要集聚在東莞臺灣制鞋業在大陸投資早期主要在福建莆田,后期以廣東居多;從總量上看,廣東遠多于福建。 。筆者對《大陸臺商名錄》和《上市柜公司赴中國大陸投資事業名錄》中所登記的企業進行整理,東莞共有196家企業有少數企業既生產成品鞋,又生產鞋材,統計時按列在最前面的項目統計,以免重復計數。 ,遠遠高于其他地區(見表1),因此本文以東莞為例做進一步的分析。

2.臺灣制鞋業在東莞的產業網絡概述

制鞋工業是綜合了皮革、橡膠、塑料、紡織、五金、合成化學等多項產品而成的下游加工業。制鞋業所需要的原料與材質種類繁多,零組件包括鞋面、內層材料(鞋面內里、前襯、后襯、后套里、港寶、鞋墊、海綿等)、底材(中底、鞋底或鞋跟等)、貼合材料(線材、膠水等)、外觀裝飾品(金屬配件、塑料配件等)及包裝材料(商標、鞋盒、干燥劑、包裝紙等);鞋面使用的材質包括皮革、橡膠、塑料及紡織材料等,鞋底或鞋跟的材料多為塑料或橡膠制品,內層材料包括紡織材料、皮制品、不織布、橡膠、塑料材料等。因此,制鞋業是涉及多項制品的加工業,而以中小企業為主的臺灣制鞋業不可能由自身提供所有的原料,而必須由相關的企業彼此配合,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臺灣制鞋業廠商在東莞的集聚,固然與臺商以外銷為主有關(該地毗鄰香港,便于出口),同時也是由于當時廣東匯集著全國各地的打工者,勞動力價格非常便宜,這對勞動力密集型的制鞋業來說,無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近年來,隨著東南沿海地區出現民工短缺,勞動力價格上漲,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逐步向內地轉移,但仍有相當多的臺灣制鞋企業選擇繼續留在東莞發展,其重要的原因便是該地區有著完整的產業網絡,使企業不愿單獨遷往內地發展。

不同的鞋類,其需要的材質和原料也不一樣,倘若產業集聚未達到一定規模,沒有形成完善的產業網絡,而造成某一原材料的缺乏,無疑會制約下游企業的生產和新產品開發。臺灣制鞋業在東莞生產的品種非常齊全(見表2),原料和配套產業也非常齊全(見表3),上、中、下游產業鏈非常完整。眾多的鞋材廠和制鞋廠在東莞的聚集可以通過廠商之間的上、下游關系,進行專業化分工,提升組織的競爭力,以達到利益互補、共存共榮的目標,這種關系是垂直性網絡關系。同時,眾多臺灣制鞋廠商集聚在一起,生產相同或類似的產品,雖然并無直接的供應鏈關系,但可以創造更大的需求和分享市場,生產和創新的相關信息也可以得到更快的交流,還可以了解對手的行動,這種關系則是水平網絡關系。

3.臺灣制鞋業在東莞形成產業網絡的模式

臺商投資大陸形成產業網絡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下游先行、上游尾隨而至”,開始是下游的廠商先赴大陸尋找廉價的勞動力,起初工廠所需原料和關鍵性的零部件都還在臺灣,不久上游企業應下游企業的要求,也赴大陸投資。第二是“中衛模式”:在臺灣島內由于地理上的方便性,也使廠商間的網絡自然形成聚落;當要產業轉移時,若單個企業獨立進行則會喪失整體競爭力,而且轉移目的地的配套條件也不足,因此中心企業欲赴大陸投資時,會在出發前再聯絡臺灣的相關衛星企業,最后以團隊形式共赴大陸投資,以確保競爭力的持續(段小梅,2007)。

臺灣制鞋業在東莞形成產業網絡,以上兩種模式都有。下游的成品廠家,受勞動力成本的影響更為敏感,先行到大陸投資;而上游的中間產品,為維護穩定的客戶關系以及節約成本,追隨至大陸投資。同時,也有核心廠商考慮到大陸當地的中間產品不能與之配套,便邀約其他衛星廠家,以“中衛模式”集體進駐某地,抱團發展。不過,也有個別實力雄厚的廠家,自身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從而對其他零部件廠商的依賴度降低。譬如寶成國際集團就是個例外,它是國際分工的跨國性集團組織,在鞋的研發、設計、制造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能力,產業配套非常完善。

4.產業網絡的形成與政策引導、商譽和信用以及人際關系有關

在臺商投資大陸的產業網絡形成過程中,臺灣當局的種種政策引導起到了促進作用。比如臺灣地區“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和“臺灣區制鞋工業同業公會”等都對制鞋業的海外投資提供幫助和輔導。臺灣地區“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專門協助島內中小企業拓展商機,鼓勵企業不要單打獨斗,要借助團隊力量創造商機;并于2002年輔導成立“臺灣鞋盟國際行銷股份有限公司”,推進產業結盟,共同提升競爭力?!芭_灣區制鞋工業同業公會”成立于1968年,在1989年會員廠商總數達1 423家,后因制鞋業產銷結構改變,產業不斷外移,目前有會員451家、贊助會員60家。該公會還在臺中設立了訓練中心,主要進行制鞋業的研究發展、人才培訓、工廠輔導、品質檢驗、設計開發等業務。這無疑有利于制鞋業廠商之間的咨詢溝通和業務往來,為企業尋求適宜的合作對象提供了平臺,因而有利于他們建立較為穩定和完備的產業網絡關系。

商譽是廠商長期累積的成果。在陌生的環境中進行交易是有風險的,當廠商面臨新的交易伙伴時,所要做的決定不是信任與否的問題,而是該去信任誰的問題。商譽主要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在業界流傳,也就是一種“口碑行銷”。臺商在大陸選擇合作伙伴,往往會以臺商為主,且以對方在島內經營的商譽作為重要的參考指針,甚至直接是以前在島內的合作伙伴。同時又因多年的穩定合作,雙方都傾向于以良好的商譽來進一步增強彼此信任,從而更加降低了交易的不確定性。

經濟利益的滿足可以藉由價格、供貨品質、技術與商譽來獲取,這是產業網絡建立的基礎;而企業主之間的人際關系也是建立和維系網絡關系的重要力量。臺灣的中小企業幾乎全為家族企業,而家族就是建立在廣義的“同”(同學、同事、同姓、同鄉)與“緣”(血緣、姻緣、地緣、學緣)之上,基于“同”“緣”的情義,再加上“利益”的結合,使企業對外的原料采購、代工戶的選擇、產品的加工裝配及銷售,都極易通過廣義的家族關系形成較為穩定的產業網絡(陳明璋,1990)。再加上臺灣面積小,廠商間技術水平也較相近,有利于產業網絡的形成。臺商到大陸的某地立足后,往往介紹其親朋好友也來此創業,從而把以前在島內的人際關系與產業網絡延伸到大陸。

5.產業網絡有利于降低企業交易成本、提高生產技術和分散營運風險

產業網絡成員間具有長期合作的關系,不用花很多時間來篩選交易對象以及搜尋產品信息,減少在交易程序以及價格上進行協商所花費的成本。因此,制定契約的成本相當低。在臺灣的網絡成員之間,有的不用每批購貨都訂合約,沿用很多契約,有的是一年換一次,還有的甚至口頭制定契約即可。因此契約的制定、執行和監督成本都很低。但純粹的市場買賣關系則無法建立這種長期的穩定關系,完全自行投資經營,又可能缺乏彈性與效率,網絡關系則可兼備兩者的優點。

完整的產業網絡有利于企業分工。企業通過網絡關系,將不擅長的活動外部化,本身只從事最擅長的部分,從而可以分散研發成本、減少產品開發時間,促進互惠創新和品質改良,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競爭力。從東莞的鞋材廠家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僅各類鞋跟、鞋面有專門的廠家生產,甚至有的廠家就只從事鞋生產工藝中的一道工序或者一個配件比如,巨航鞋材有限公司只生產各種松緊帶、織帶、鞋帶,東莞鉅舜五金塑料制品廠專門制作四合扣、登山扣、空心扣等鞋扣,正大鞋材廠則專門進行鞋類噴漆、移印、絲印、水轉印,甚至連烙印商標也可以由專門的公司負責,如滕田鞋材有限公司。 ,如此細致的專業分工非常有利于整個制鞋技術的提高。眾多企業的集聚還有利于在技術上的相互模仿和學習。Porter & Fuller(1986)認為通過學習的方式獲取技術,比內部發展的成本低,且比并購更可行;而且網絡成員保留著某種程度的獨立性,網絡組織可以處理更多的信息,引進不同的思考邏輯,并將相互流通的信息重新組合,從而達到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的目的。制鞋業和鞋材業的集聚,同樣有利于企業在技術上的彼此交流,而且當業主面臨技術問題時,往往傾向先從周邊的朋友中獲取技術咨詢比如,東莞鞋軟科技有限公司精心研制出計算機開版軟件替代手工開板,不僅使工藝標準化、管理透明化,而且簡化流程,減少用人數量,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而該公司的制鞋計算機化影響了行業內一大批企業,追隨者紛紛效仿,采用其研發的計算機開板軟件,很大程度上縮短了新品開發周期、生產周期,既節約經營成本,又提高生產效率,并且適應了現代鞋業品種多、批量小的生產模式,給眾多制鞋企業帶來新的競爭優勢。 。

一方面網絡內的成員間仍是獨立營運的個體,具有很大彈性;另一方面,網絡中的成員基于長期合作的信念,在品質、交貨時間等方面彼此均能較好配合,從而降低了交易風險。對下游成員而言,也降低了原料供應不確定的風險。另外,企業在發展新科技、進入新產業和新地區時,都是有高度風險的,通過網絡關系則可以實現風險分擔,當參與者較多、資源較豐富、信息較靈通時,整體承受風險的能力也較高。鞋屬于流行商品,產品的生命周期短,新材料的開發、新產品的生產都會使企業面臨市場風險,而產業網絡有助于降低風險。同時,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網絡成員還可以采取更彈性、靈活的協同生產方式。在景氣佳時,不必投入大規模固定資本投資即可迅速擴大生產規模;反之,在景氣不佳時,亦可避免大量固定資產和人員的閑置,減輕經營風險比如,2008年大陸實行新勞動合同法、人民幣升值等外在因素直接影響到制鞋企業的成本和費用,再加上因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宏觀經濟不景氣,面對快速變動的環境,倘若應變能力不足,將會因為需求的快速變化造成庫存增加;而利用上、中、下游網絡信息系統,能迅速及時傳遞資訊,進而通過供應鏈的整合積極應對危機。 。

6.產業網絡可以保持企業間穩定的關系,保證貨源的充足和供貨的及時,有利于營運效率和競爭優勢的提升

建立產業網絡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取得短缺資源、分享技術和知識、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分散經營風險,以群體力量達到單一產業不能達到的目標,并以社會關系作為維系產業網絡的基礎和紐帶。臺灣的制鞋業主要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中小企業與國際大企業相比在諸多方面處于劣勢,其在大陸能夠生存發展,并能在拓展國際市場中取得很好的成效,在相當程度上得益于產業網絡帶來的“專精化”與“成本極小化”,通過技術、資本及人力資源合作,取得彈性、快速的競爭優勢,使中小企業能避開國際行銷的規模經濟約束,也使中小企業能融入國際分工的運作模式。

鞋既是民生用品,又是流行商品。為迎合大眾對流行時尚的追求,鞋的樣式與品質更換很快。囿于其商品生命周期的縮短,很多制造商采取以“少量多樣”的方式下訂單,這就需要產銷間的快速配合。因此原料產業的完備和交貨的速度與彈性成為日益重要的競爭優勢。司徒達賢(2001)認為有些產業的上下游廠商在鄰近地區設廠,形成“集群現象”,其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地區鄰近,利于下單交貨、產銷配合、共同設計及產能的相互支持。同時新產品的時效性還要求若干同業組成聯盟、分工合作,這樣才能在新產品的生產上搶得先機。而這種互相密切配合的競爭優勢的形成,需要企業間有長期的合作關系,需要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主動配合才能成功。這也是臺灣制鞋業共處同一地點的重要原因。

產業網絡中的這種穩定關系,還有利于保持合理的產品價格。制鞋業屬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價格因素是其占領國際市場的重要手段,而網絡內的臺商往往依靠適宜的價格來維持彼此的關系。通過彼此的互動,防止少數人不計后果地進行價格競爭,進而促使大家在合理的價位下進行品質差異化、服務優質化等非價格競爭。

四、展望與啟示

1.東莞制鞋業發展展望

東莞的制鞋業比較成熟,厚街鞋業是省級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除了制鞋業之外,還聚集著設計、研發等服務業以及皮革等上游原材料產業,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集群。從規模上看,制鞋業仍是東莞目前的第三大產業(張俊杰,2014)。東莞制鞋業因為有著完善的產業網絡仍保持較強的競爭優勢。在東莞,包括臺商在內的制鞋業已經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產業網絡。在多年的共同發展中,產業鏈上下游、同一產業的企業逐漸形成了一個整體,一些企業因而能夠在危機中合作抱團發展,共渡難關。例如在金融危機中,一些鞋企遇到資金鏈問題,其上游的鞋材供貨商往往會給予理解和支持,延長其貨款支付時間。在長期經營中,產業鏈上各企業往往能保持較好的互信。因此東莞制鞋業通過產業網絡共同謀求發展,仍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和優勢。

當然,東莞制鞋業還需積極轉型。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中,東莞有不少鞋企倒閉的同時卻又新增了更多的鞋企,而倒下的大多數都是低端鞋企。越來越多的制鞋企業開始從低端加工向高端服務發展,探索轉型之路:一是小微鞋廠迅速崛起,二是以“機器換人”實現產業智能化生產,三是東莞市政府正在大力支持發展電子商務。同時,東莞制鞋業也出現轉移趨勢,但基本只是加工環節的轉移,而不是整個產業鏈的轉移,東莞制鞋業在規模、產業鏈配套、產業網絡等方面優勢依舊明顯。東莞制鞋業向中高端轉型將促使其發展更成熟、更穩健,而產業網絡下的抱團發展將為東莞制鞋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的支撐。

2.對西部地區吸引臺商投資的啟示

吸引臺商投資,需實現“外生性嵌入型”到“內生性根植型” 的模式轉變。目前,臺商投資大陸所形成的產業集群,往往是由臺資企業“嵌入”形成的,雖有核心廠商進駐,但企業根植性不足,缺乏與當地產業發展的關聯,形成飛地型經濟。如何促使臺商產業轉移與當地產業緊密融合,形成完善的產業網絡關系,以提升區域自我發展能力,加強臺商的“根植性”,使兩岸的經貿合作從目前的“結合”向“整合”、直至“融合”發展,無疑是未來兩岸經貿研究的一個重點。

西部地區低廉的經營成本,有利于吸引臺商轉移。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以及新勞動法的實施,我國的制造成本逐年攀升,一些外資企業開始掀起往越南、印度、孟加拉等亞洲國家轉移的熱潮。但外遷之路也并非平坦,東南亞國家也面臨著諸多承接產業轉移的制約因素,除了一些東南亞國家由于政局不穩、罷工事件頻發、人口相對較少等原因承接不了大規模的產業轉移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制造業發展需要產業網絡的支撐,而生產配套的形成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相比東南亞國家,我國投資環境以及工人素質等更勝一籌,而且中西部一些省份的勞動力成本并不比東南亞高。尤其是大型的代工廠,遷移到西部地區,一方面可降低企業的勞動力成本,另一方面工人也無須遠離家鄉而節省往返費用和心里成本。

應積極以“全產業鏈”模式招商,成立專門的“臺商工業園區”。臺商在大陸的產業網絡往往是建立于過去在臺灣的交易基礎上的,使得大型臺商聯合小型臺商在異地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建立生產體系。重慶的筆記本電腦產業能夠異軍突起,就與臺商“抱團發展”密切相關,臺灣的六大筆記本電腦代工制造商投資重慶后,帶動了700多家配件廠商的進駐。所以,中西部地區在吸引臺商的過程中,不能像曾經的某些東部地區,擅自出臺多種優惠措施進行惡性低質競爭,而是要根據臺商的投資偏好和轉移特性,采用“全產業鏈”模式,有針對性地吸引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企業集體進駐。

要以感情招商,打造相應的人文環境吸引臺商。臺商最初投資大陸,主要集中于福建、廣東兩地,因為其與臺灣有著緊密的地緣和血緣關系。臺商受文化傳統的吸引,會偏好與自身文化習俗及語言相近的區域,以達成自己“回歸故里、造福家鄉”的回饋心愿。比如,慶豐集團選擇在廈門設置廈杏摩托車公司,多少與集團負責人黃世惠先生是泉州人有關;而福建省福清市的臺商聚落,在其形成過程中,印尼林紹良集團的媒介作用相當重要,林紹良集團在福建福清投資籌建工業園區,而其招商對像幾乎全部是臺灣商人。西部地區可挖掘與臺灣的歷史、血脈淵源,以感情招商。比如西部的重慶作為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首都,與臺灣有著深厚的淵源,與臺商有著血緣親情、故土鄉情。此外,還應與臺灣的同業公會建立其良好的互動關系,尤其要根據本地重點打造的產業有針對性地與臺灣相關的同業公會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

參考文獻:

陳明璋.1984.家族文化與企業管理[C]//楊國樞,黃光國,莊仲仁.“中國”式管理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國立臺灣大學與中國時報合刊.

段小梅.2007.臺灣制造業投資大陸的產業集群分析[J].臺灣研究集刊(2):4049.

李溯婉.2014.中國制鞋業下一站在哪里?[N/OL].(20140521)[20160411].第一財經日報,http://www.qstheory.cn/economy/ 201405/ 21/c_1110790133.htm.

李憶嵐.2005.大陸臺資企業供應鏈伙伴關系的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概念性架構與分析方法[M].臺灣:智勝出版社.

張俊杰.2014.走向高端,東莞鞋業轉型升級[N/OL].(20140120)[2060412].南方都市報,http://finance.ifeng.com/a/ 20140120/11505384_0.shtml

ANDERSON E,GATIGNON H. 1986. Mode of foreign entry: A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and propor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7(Fall):126.

KOGUT B. 1988. Joint ventur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8:319332.

PFEFFER J,SALANCIK G.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78.

WILLIAMSON O E.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 New York : Free Press.

Analysis of Industrial Network Invested by Taiwanese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Its Enlightenment

—Taking Taiwanese Shoes Industry Investment in Dongguan as an Example

DUAN Xiaomeia, SUN Juanb, FENG Yea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a.Yangtze Upriver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 400067, China; b. Paisi College, Chongqing 401520, China)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network locally formed by the investment of Taiwanese in mainland is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ir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The 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network of Taiwanese shoe industry in Dongguan is not only mainly related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but also is related to policy guide of Taiwanese Government, business credi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 is helpful for Taiwanese businessmen to reduce transaction cost, to disperse business risk, to upgrade production technology, to keep stable relation between the enterprises and to ensure sufficient goods supply and in time supply of goods,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business efficienc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cause there is complete industrial network, Dongguan shoe industry can still keep relatively strong competitiveness but should actively turn to highend development while regional transfer. The middle and west region should use overall industrychain mode to attract Taiwanese investment, attach the importance to emotional attraction of investment and realize the mode chang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external embeddedtype to internal rootingtype.

Key words: industrial network; Taiwanese businessmen investment; shoes industry of Taiwanese; industrial transfer; industrial cluster; transaction cost; industrial chain cluster

CLC number:F263;F127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6748131(2016)06006509

(編輯:朱德東;段文娟)

猜你喜歡
產業轉移產業集群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對西藏青稞種植農戶縱向協作選擇行為的影響
試論工程采購合同談判中的交易成本
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及關鍵問題研究
阿里巴巴并購新浪微博的動因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的視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