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及關鍵問題研究

2017-01-04 08:09王德利
中國集體經濟 2017年1期
關鍵詞:產業轉移保障措施發展戰略

王德利

摘要:通過區域協同發展可以在區域內依托各自的競爭優勢,實現產業的專業化分工,從而實現規模經濟,既有利于各區域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緩解首都的壓力。文章在對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分析的基礎上,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分析未來京津冀區域產業轉移策略及效應,提出促進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保障措施。

關鍵詞:發展戰略;產業轉移;保障措施;京津冀

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分析

“十三五”期間,京津冀區域應著重實施生態立圈戰略、大通道戰略、“京三角”戰略和國際化戰略。以大通道,連接東西,輻射南北,邁向國際化,建設國家創新型、生態型和文化型城市群,最終建成世界級城市群。

(一)實施生態立圈戰略,建設國家生態型首都圈

生態環境是“京津冀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未來應分區分類指導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建設,針對不同地域特征和自然稟賦的差異,采取因地制宜而又統籌考慮的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策略,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沿海防護工程以及河流廊道生態恢復工程為主,形成以北部農牧交錯帶、中部林草交錯帶、東南部平原區和永定河、灤河、海河河流廊道以及沿海生態廊道為主體的網絡化生態安全格局,逐步改善區域整體生態條件;同時加強海岸帶的保護,實現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二)實施大通道戰略,建設國家交通主樞紐

立足京津冀區域綜合區位優勢和交通樞紐優勢,適度超前建設國家鐵路主樞紐、國家公路主樞紐、國家航空區域性樞紐和國家通港口主樞紐,不斷提升京津冀區域作為國家交通主樞紐的地位,把京津冀區域建成國家交通主樞紐。適時建設京滬、京哈、京廣等區際鐵路客運專線,強化京津冀區域同全國其他主要城市間的長距離高速運輸聯系。繼續完善京津冀區域海鐵聯運的有效銜接,完善環渤海地區鐵路網絡建設,擴大環渤海港口的集散腹地。積極建設京津冀區域城際軌道交通,實現京津冀區域內部城際交通“快速公交化”,縮短京津冀區域內主要城市間的交通時間,合理引導城市和區域空間結構的發展。

(三)實施“京三角”戰略,建設國家北部崛起的戰略支點

“京三角”地區背靠燕山,俯視中原,依托京津,面向渤海,是我國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我國北方最大和發展程度最高的經濟核心區。建設京津冀區域的目的是疏散北京職能,促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京津冀區域建設的總體戰略布局設想為:形成華北地區“四區聯動”的輻射圈層布局,推進形成京津冀區域“一體四翼”的放射狀空間格局。未來應打造四區聯動京津冀區域,分別為核心區(北京)、緊密協作區(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廊坊、保定、張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島5市)、聯動支撐區(河北省的石家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秦皇島6市)以及廣義的“京津冀區域”。

(四)實施國際化戰略,建設國際型城市群

在全球化背景下,未來京津冀區域建設應突出“國際化”的城市取向,利用自身已奠定的國際合作與國際地位,在國際舞臺上,共享國際資源,培育全球產業鏈,堅定不移地實施國際化戰略。突出強調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扎實推進主導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傳統產業品牌化,積極利用先進技術、信息化手段和現代管理理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處在價值鏈高端的先進制造業和以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研發設計、教育培訓等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按照低端—中端—高端—終端的產品升級路徑,推動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向產業鏈高端發展,延伸若干個具有國際意義的產業鏈,走高級化和國際化的發展道路,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京津冀區域產業轉移類型及策略

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方法對北京市及京津冀區域內各城市產業類型進行劃分,研究發現京津冀區域增長優勢和競爭優勢均較強的產業為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家具制造業屬于增長優勢較強、競爭優勢較弱的產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業、煤炭采選業、塑料制品業、煙草輕工業、食品加工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飲料制造業屬于增長優勢較弱、競爭優勢較強的產業。北京最具發展優勢的產業為普通機械制造業和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雖然具有較強的增長優勢,但產業競爭力較弱,由于產業競爭力不足帶來的負效應超過了產業增長速度帶來的優勢,導致該產業整體增長水平低于京津冀區域;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食品加工業等也存在產業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天津市增長優勢和競爭優勢均較強的產業包括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增長優勢較大,但同時存在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廊坊增長優勢和競爭優勢均較強的產業包括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唐山、承德增長優勢和競爭優勢均較強的產業為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保定增長優勢和競爭優勢均較強的產業為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張家口沒有增長優勢和競爭優勢均較強的工業行業。另外,從計算結果中還可以看出,在增長優勢較強的行業中,還存在著許多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增長速度較快的高技術產業中,如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等。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未來產業轉移類型可歸納為兩類,包括衰退型工業行業和強資源環境約束型工業行業。衰退型行業最突出的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產業結構負偏離量和競爭力負偏離量均為最高;其次為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等。綜合考慮產業結構偏離量、競爭力偏離量以及產業總產值變化趨勢,在以上行業中這三個指標均為負值的產業包括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飲料制造業、橡膠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8大行業,這些行業在北京市工業發展進程中已表現出明顯的誰退跡象,屬于衰退性的行業。這些行業大多屬于工業化進程中的重化工產業或者初級產品加工業,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或者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均較低,這些行業應盡快退出北京,向其它具備比較優勢的地區轉移。

綜上所述,由于北京產業生產成本較高,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較差,未來比較優勢較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應盡可能外遷,但制造業中的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的技術研發密集環節可以繼續留在北京,今后的發展重點應該是把重工業建設發展空間變為對重工業進行技術服務的高端市場空間。

三、京津冀區域空間組織與要素整合的保障措施

(一)構建合理的城鎮職能及空間結構,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

綜合考慮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城鎮體系發展現狀及交通體系概況,未來京津冀區域城鎮體系的空間結構將打破北京—天津雙核結構的舊有模式,形成以北京—廊坊—天津—濱海新區為主軸,以北京—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為左翼,以北京—唐山—秦皇島為右翼的空間結構;為了保障京津冀區域的生態建設,在京津冀區域北部打造北京—張家口和北京—承德兩條生態發展軸。同時要著力構建京津冀區域北部生態保護和生態產業發展區、中部京津廊產業發展區、東部濱海臨港產業發展區、南部制造業與農業產業發展區四大功能區,推動生態、產業、城鎮、基礎設施等協同發展。

(二)優化區域產業分工與布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目前京津冀區域大部分城市正處于轉型發展與提升發展的重要時期,加快發展以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及現代農業等高端產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不僅是京津冀區域轉型發展的需要,也是增強京津冀區域綜合經濟實力的需要。北京應將重點發展以計算機、微電子、通信、新材料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以文化、科研、教育為主的創意文化產業,以及以金融、會展旅游、商貿物流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天津要更多地承擔北京的城市功能,在現有港口優勢與加工制造業優勢基礎上,重點發展汽車、電子信息、現代醫藥、裝備制造等高技術產業及先進制造業,壯大金融保險、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河北11市應加強與京、津之間的產業對接,尋求高端差異化的發展路徑,定位在發展原材料重化工產業、現代化農業、旅游休閑等方面,同時也是京津先進制造業研發轉化及加工配套基地。

(三)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高端服務水平

京津冀區域是我國科研機構和高素質人才最為集中的地區,和國外發達都市圈在科研力量和科技人才上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真正的差距在于產、學、研一體化水平和科技成果整合及轉化服務效率上。借鑒發達國家都市圈科技創新模式,京津冀區域應該在未來整合京津冀區域創新體系,以推動京津冀區域建設為目標,拓展整合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家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實現京津冀區域區域創新體系的一體化建設。加強科研機構、大學、企業之間的相互溝通和聯系,充分發揮區域內部的科技優勢,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區域創新服務體系。

(四)完善區域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

京津冀區域雖然是中國交通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地方,在京津冀區域地區內部基本形成了以北京為主中心(陸路及空路)、天津為副中心(水路)的陸??站C合交通運輸網絡,但是對于滿足區域內各地區日益增強的社會經濟交往需求來說,仍然需要加強該區域的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就具體措施而言,首先,未來京津冀區域需打造以下六條指狀快速綜合運輸大通道,分別為:京津廊綜合運輸通道、京唐秦綜合運輸通道、京承綜合運輸通道、京張綜合運輸通道、京石邯綜合運輸通道、津滄綜合運輸通道;其次,繼續完善京津冀區域海鐵聯運的有效銜接,完善環渤海地區鐵路網絡建設;最后,積極建設京津冀區域城際軌道交通,縮短京津冀區域內主要城市間的交通時間,合理引導城市和區域空間結構的發展。

(五)建立可行的跨行政區域協作機制及法律保障體系

體制機制建設是未來京津冀區域建設的重中之重,目前,國務院已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以及相應辦公室,負責制定京津冀區域內的區域規劃,協調區域各利益相關部門。建議同時建立與京津冀區域發展相匹配的具有空間意義的法律保障體系,包括產業保障體系、財政金融體系、區域環境體系、監測評估體系等一系列區域規劃專項法律保障體系;制定《京津冀區域規劃法》和《京津冀區域建設法》以及其他支撐京津冀區域建設發展的專項法規,以保障未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周彩紅.基于SS分析法的寧、杭、滬制造業競爭力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1(01).

[2]譚維克,趙弘.論“首都經濟圈”建設[J].北京社會科學,2011(04).

[3]趙孟孟.邳州市產業結構演進分析與工業主導產業選擇[D].南京師范大學,2011.

[4]劉楊.甘肅工業行業結構分析及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

[5]張同升.京津冀都市圈城市產業分工與協調發展[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6.

*基金項目: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項目(2014000020044ZS02);北京市社會科學院課題(2016C3432)。

(作者單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猜你喜歡
產業轉移保障措施發展戰略
河北承接京津服務外包產業轉移研究
湖南加工貿易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
企業生態視角下產業轉移實證分析
外商直接投資與吉林省城鎮化發展的相關性:一個文獻綜述
高職院校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民航運輸企業的發展探究
從財務角度分析公司發展戰略問題探討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資源發展戰略研究
淺談在校大學生兼職權益侵權現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