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時期“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文化動員考論

2017-01-06 02:27馬小泉尚方超
中州學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抗日戰爭

馬小泉+尚方超

摘要:抗日戰爭時期,“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擎起了文化救亡的大旗,積極探索符合文化人士自身的方式,形成了常規化的輿論宣傳動員模式和非常規化的戰地實踐動員模式,并產生了良好的效果,為持久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其基于實踐基礎上的動員模式和助力抗戰的特殊功效,全面展示出了中國文化在應對民族危機過程中的特質。

關鍵詞:抗日戰爭;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文化動員

中圖分類號:K2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6)11-0137-06

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武漢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以下簡稱“文協”),是抗戰時期規模和影響最大的文化團體。它以“聯合全國文藝作家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完成中華民族自由解放,建設中華民族革命的文藝,并保障作家權益”①為宗旨,提出“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的口號,創辦會刊《抗戰文藝》,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動員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功效,為持久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學術界關于“文協”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多集中在文學研究領域。②本文從文化動員模式的視角,對抗戰期間“文協”的主要活動及其功效進行專題考察。

一、“以血淚為文章,為正義而吶喊”:“文協”的

輿論宣傳動員模式1.創作和發行抗戰素材的文學作品

創辦并定期發行會刊《抗戰文藝》以及出版各種書籍、宣傳冊等,是“文協”最基礎的工作。

1938年4月4日由馮玉祥召集的“文協”第一屆第一次理事會議上,決定發行會刊,定名為《抗戰文藝》。從1938年5月4日正式創刊到1946年5月4月終刊,前后歷時整整八年?!犊箲鹞乃嚒方洑v了三日刊、周刊、半月刊、月刊等演變歷程,雖然辦刊環境艱難,但從未間斷,共出版正刊74期。同時還根據時局發展需要出版了《武漢特刊》《文協成立五周年紀念特刊》《文協成立七周年并慶祝第一屆文藝節紀念特刊》等3個特刊。③

此外,“文協”各地分會也主辦有自己的刊物。如昆明分會的《文化崗位》,成都分會的《通俗文藝》,香港分會的《文藝周刊》,延安分會的《大眾文藝》,桂林分會的《抗日文藝》,等等。散居各地的“文協”成員也紛紛主辦或主編刊物。這類刊物主要有《文藝陣地》《青年文藝》《人世間》《藝叢》《民族文學》《文學新報》等。

“文協”廣大會員在極其艱苦的戰爭環境中,深入實際,積極創作,提供了大量通俗易懂的文藝作品。這些作品體裁豐富,形式多樣,感染力強,既有小說、散文、詩歌、劇本、漫畫、雜文,又有論文、隨筆、評論以及故事、歌謠等。同時,“文協”積極開展抗戰宣傳讀物的編寫工作,編寫了大量的易于傳播的文化宣傳教育小冊子。

總之,文化刊物的定期出版、通俗讀物的大量發

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相繼淪陷后,武漢成為中國抗戰新的“大本營”。1938年6月18日,“文協”發布《為時局告同胞書》,從全國的形勢、武漢的防御、兵民的職責、抗戰的前途等方面做了全面闡述?!拔膮f”認為,武漢在全國的重要地位不言自明,中國有保衛武漢和湖北的最大把握?!叭珖嗣駪摀碜o政府,各人盡最大之努力,并且,共同盡最大之努力,來保衛湖北,保衛武漢。同時,政府除了動員和配備大軍進行攻守大計以外,也一定要整理吏治,組織人民來幫助政府,在最有利的地方,作最勝利的戰爭”。④在聲明中,“文協”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措施。在中國抗戰局勢發生變化的關鍵時刻,“文協”都會及時發表這樣的聲明,幫助社會各界澄清認識,樹立信心,團結一致,堅持抗戰。

在“文協”的時局聲明中,還有一類占有很大的比重,那就是對通敵賣國的漢奸行為的堅決抵制。防范和避免漢奸行為,除了加強制度建設外,輿論宣傳引導也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周作人在文化界享有極高的聲譽,因此他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社會的關注。北平淪陷后,周作人沒有跟隨北京大學遷離,卻相繼擔任了日偽政權任命的很多職務。這自然引起了文化人士的極大不滿,并最終與其劃清界限。

1938年5月,老舍、茅盾、馮乃超、王平陵等人代表“文協”公開發表《給周作人的一封公開信》,說:“先生在中國文藝界曾有相當的建樹,身為國立大學教授,復備受國家社會之優遇尊崇,而甘冒此天下之大不韙,貽文化界以叛國媚敵之羞,我們雖欲格外愛護,其如大義之所在,終不能因愛護而即昧卻天良?!雹荽撕?,“文協”對周作人的批判從未停止。1942年6月,《抗戰文藝》同時發表《“謝本師”周作人:老人的胡鬧》《丑》《對周作人“謝本師”的果有其人》等文章,集中批判周作人的變節行為:“這樣偉大時代的振蕩,沒有健全的身心修養,只圖耽于安樂,明明見到正義的是非,也只得裝癡作傻。這種癡傻的人與其說是民族罪人,毋寧稱做民族廢人?!雹?/p>

除了公開發表批判周作人漢奸行為的文章,表明自己的立場,“文協”成員還積極參與社會上的各種輿論討論,宣傳政府對于漢奸行為的嚴厲懲戒措施。這些輿論宣傳,構成了“文協”在抗戰期間文化動員的特殊一環??箲饎倮?,“文協”專門組織了“附逆文化人調查委員會”,在全國調查附逆文化人,包括“任偽文化官者;主編及出版偽書報什志者;著述為偽方宣傳之作品者;從事偽教育文化工作者;偽特務文化人員;在敵控制下之文化事業機關中之工作者及其他不潔人物”⑦。同時,還制定了一些嚴厲的懲治措施。

3.加強對外聯絡與宣傳

在國際交往中,文化可發揮潛移默化的獨特作用,影響政治外交層面的決策?!拔膮f”成立之后,十分注重國際方面的聯絡與宣傳工作。在“文協”的成員里,有一些便是外國友人,例如日本作家鹿地亙和池田幸子夫婦。鹿地亙與中國的許多文化名流都有很深的交往,還被邀請在“文協”成立大會上發言。他從幾個方面闡述了中國必勝、日本必敗的理由。⑧同時,他表示要永遠同和平的中國人民攜手,“等待以正義打倒日本軍閥后,再踏那祖國的大地”⑨。鹿地亙的講話,極具說服力。他作為日本籍人士的特殊身份,更加增強了中國人民對抗戰必勝的信心。

抗戰時期,“文協”的國際聯絡與宣傳活動貫穿始終。1938年4月21日,“文協”招待英國著名詩人奧登和小說家伊粟伍特。他們暢談了對中國抗戰的看法,頌揚了中國軍隊的抗戰精神。6月25日,“文協”發表《致倫敦國際作家保障文化自由協會大會電》,希望中國的抗戰能得到世界文化作家的同情和支持。7月29日,“文協”在中法比瑞同學會熱烈歡迎《泥腳的日本》的作者阿特麗女士。⑩阿特麗女士對日本深有研究,她分析了日本的情形,做出了日本政府倒行逆施終將使其自決的結論。阿特麗女士的話使與會人員受到極大鼓舞。1939年4月9日,“文協”召開第一屆年會。大會總主席邵力子及與會“文協”代表聯合發布《致全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作家電》,向世界作家通報了“文協”一年來的工作情況。1941年1月1日,“文協”致書蘇聯文藝界,表達了希望蘇聯文藝界同人了解中國、同情和支持中國抗戰的強烈意愿,并希望蘇聯文藝界與中國的聯絡和交往更加深入,不只停留在輿論宣傳層面。1944年6月6日,盟軍實施了諾曼底登陸,也就是在當天,“文協”特意在《新華日報》上刊文,表示:“你們的勝利,就是我們的勝利。法西斯德國的崩潰就是法西斯日本崩潰的前奏,歐洲人民的解放就是亞洲人民的解放樞紐?!薄拔膮f”的判斷是正確的,它之所以對世界形勢變化那么敏感,是因為深刻認識到了國際因素對中國抗戰的巨大作用。

總之,通過與國際文化人士和世界文化團體的聯絡,“文協”加強了對外的輿論宣傳動員。這些輿論宣傳,及時將中國的抗戰情形向國際社會通報,加深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促進了國際的援華運動。

4.組織舉辦相關紀念活動

抗戰后期,受國內形勢和政府規定的影響,“文協”的活動越來越受限制,而以舉辦紀念活動的方式開展文化動員卻可以沖破這些約束。因此,紀念活動的舉辦實際構成了抗戰期間“文協”輿論宣傳動員的一個重要方式。

“文協”開展的紀念活動可以分為三種:一是文化名流逝世周年紀念,典型代表是魯迅逝世周年紀念,這貫穿抗戰始終;二是文化名流的創作生活周年紀念,典型代表是老舍創作生活20周年紀念、郭沫若創作生活25周年紀念等;三是文化名流壽辰紀念,典型代表是茅盾50壽辰紀念。這三種紀念活動,雖然規模有大小,方式有差別,但初衷和目的都是一樣的。紀念大會的召開,新聞媒體的報道,都鼓舞了社會各界的抗戰情緒。這里,僅以魯迅逝世周年紀念活動為例進行探討,說明“文協”是如何利用紀念活動來進行輿論宣傳的。

1938年10月,“魯迅先生逝世二周年紀念會”在武漢、重慶等地隆重舉行。這是“文協”成立后第一次舉辦大規模的紀念活動,又正值武漢保衛戰的關鍵時期,因此意義深遠。郭沫若說:“今天是魯迅先生逝世的二周年紀念日,我們在目前正同日寇作持久抗戰的時候,武漢又在十分危急中,我們留漢同人,還能在這里舉行紀念會,是有其特殊意義的!”在紀念會上,郭沫若、胡愈之、馮乃超、周恩來、田漢、邵力子、老舍等都發表了精彩的演講。周恩來認為,“紀念魯迅先生,更應該學習這種倔強奮斗至死不屈的魯迅,不退讓,不妥協”。邵力子指出,“我們今天紀念魯迅先生,一方面悲傷,一方面興奮;悲傷的是他逝世太快,興奮的是他戰斗了一生,熱切盼望的對外的民族革命戰爭終于到來。感情的悲傷固然不能免,但更重要的是繼續他的遺志戰斗”。

各界代表認為,魯迅先生留給社會的主要精神文化遺產就是不屈不撓、決不妥協的戰斗精神,紀念魯迅先生,就應該學習和發揚這種戰斗精神。因此,對這些文化名流的紀念,正是在提倡一種時代的價值觀念,樹立一種民族的精神標桿,對全國的文化人士形成示范和引領作用,繼而鼓舞社會各界的情緒,增強全國人民的信心。

二、“筆游擊”:“文協”的戰地實踐動員模式

1.對戰地軍民抗戰精神的觀察和宣傳

為了加強戰地工作,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于1939年1月設立戰地黨政委員會。同年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等有關部門出臺了《組設全國文化界戰地訪問團辦法草案》,著手對文化界開展戰地實踐進行綜合指導。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文協”積極組織作家奔赴戰地開展工作,形成了一個新的更具挑戰性的戰地實踐動員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作家戰地訪問團”。

由13位文化界人士和1位助手組成作家戰地訪問團于1939年6月18日從重慶出發,到四川、陜西、山西、河南等地采訪。途中克服了重重困難,付出了從未有過的艱辛,團長王禮錫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當時的訪問團同人,為自己取了個簡捷的名字:“筆游擊”?!耙驗槟康脑跀澈蠓?,即叫著筆游擊隊”。他們希望像一支“筆部隊”一樣,或走訪觀察,或采訪慰問,或搜集材料,采用多種形式對戰地進行訪問。在6個月的時間里,戰地軍民抗戰精神始終是訪問團關注的重點。這主要包含對前線軍人抗戰精神和對戰地軍民關系兩個方面的觀察和宣傳。

在前線軍人抗戰精神方面,訪問團成員不管是在集體日記還是在私人日記中都有不少記載。這些記載,來自于每天的悉心觀察和切身體驗,是對當時軍人抗戰精神最真實的描寫。在前線,軍隊的生活是“艱苦的、單純的,然而每一個人——不論是官長或是士兵——卻都有著飽滿的精神”,“他們是愉快的,有自信心的,因為在今天,他們已經認識了自己所擔當著的任務底意義?!?月19日,訪問團參觀了炮兵旅的克洛式野炮,并對炮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填充在那神態之中的新中國新軍人的新氣魄和活躍的生命動力,卻更使人感到了民族抗戰的前途,被他們炫耀的像白晝一樣的光明”。7月29日的主要工作是訪問士兵,從訪問之后留下的日記來看,軍人的狀態還是得到了訪問團的認可和稱贊:“士兵同志,絕不是過去那樣的魯莽、粗野,而是今天大時代中的新軍人。半舊的軍裝,穿得十分干凈、整齊,規規矩矩的樣子,顯得英明;有豐富的抗戰認識和經驗,有濃厚的國家民族意識。問不短,說不窮,這真是有素養有教育的新軍人?!?/p>

關于軍民關系,訪問團也有自己切身的體會。白朗在日記《我們十四個》中記載:“老百姓和士兵混攪在一起,看著他們那融洽得像親人一樣的情形,心里有說不出的感動和愉快?!?月2日,白朗記錄下了一位軍官說的兩句話:“官長士兵化,士兵民眾化,于是軍與民,官長與士兵才能打成一片;軍隊有三信:官長絕對信任部下,部下絕對信任官長,這樣做出來的事才能使民眾信任”。此外,葉以群也對戰區的軍民關系有翔實的記載。一個軍隊中的馬夫在接受他的采訪時說道:“咱們這隊伍,官兵都一律平等,誰也不能打罵誰,就像我當這末一個馬夫,誰能欺侮!開起大會來,總司令也和我們站在一塊兒——這隊伍好就好在這兒?!?

可以看出,這些記載,有當地民眾對軍隊的真實看法,有對前線軍人精神狀態的細致觀察,更有軍隊干部對軍民關系的精辟闡述,展現出抗戰時期戰地軍民共同抗敵的精神風貌。更重要的是,這些記載沒有束之高閣,而是通過報紙雜志第一時間刊發出來,讓全國人民了解到了戰地的真實信息,增加了齊心協力共同抗戰的決心。

2.對戰地文化工作現狀的調查和改進

抗戰時期的中國,前線與后方交通不便,信息阻隔?!拔膮f”派出戰地訪問團,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調查前線文化工作的現狀,充當前后方橋梁,溝通前后方意志。因此,訪問團特別注重利用各種方式調查和改進戰地文化工作。

在戰地,演劇是最常見的一種文化工作形式。7月29日,在參加某師部舉行的軍民聯歡大會并觀看話劇表演的過程中,訪問團發現了其中存在的問題:“當前最需要的是短小精悍的宣傳劇。劇團的干部也缺乏,而且修養不夠,以致宣傳不能更深入”。8月4日,西桑池某師部以演劇的方式歡迎作家戰地訪問團,“只可惜沒有能夠利用這一在民眾中間已扎下深根的舊玩意兒,裝進去一些新的內容,作更有益于抗戰的宣傳”。也就是說,訪問團希望部隊中的文化宣傳工作能夠充分利用已經融入民眾生活的大眾形式,并且添加進一些宣傳抗戰的新內容。

在訪問團組織的多次座談會中,不少部隊干部和士兵都提出了前方文化食糧的缺乏問題?!皬奈覀兲と胫袟l山,這聲浪,這情況,幾乎是不斷地聽到,不斷地看到;前方的文化,正如荒旱的地域,戰士們也正如災區中的將為餓莩的災民,他們在天不雨、官不賑的處境下,度著慌恐的、頹廢不振的生活,這現象是極端可怕的!因此,凡是重視前方文化食糧的將領,都把我們視為‘沛然之雨。其實呢?我們不過是一塊‘云霓而已。我們愿望這一塊云霓,能夠很快地和遠在后方的云霓相匯合,來共同滿足前方戰士的殷殷企望”。白朗也認為,“他們相信我們會用我們的筆寫出他們的痛苦傳達給后方;相信我們會用我們的筆召號大批的文化工作者到前方來制造精神食糧。這的確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此行的任務,我們不能忽略了這個嚴重的問題”。從這些文字中可以體會到,戰地軍人對精神食糧的渴望,以及訪問團號召全國文化界為前線提供文化食糧的真實心聲。

當然,除了調查戰地的文化工作現狀外,訪問團還嘗試建立“文協”的分會,積極探索和改進戰地文化發展的模式。1939年11月,訪問團進入日軍包圍圈中的晉東南武鄉縣一帶,利用當地資源,成立了“文協”的晉東南分會,“分別在太南、太岳、太北、冀西等區開展文藝通訊員運動,及出版文藝刊物”。成立宣言指出:“我們在這里成立文協分會,應該說是值得慶幸的一件事,這事實說明了到底這里有一群文藝工作者,在敵后方參加了艱苦的斗爭,他們沒有忘掉了他們的武器,而且他們還帶著筆到群眾中去,到戰壕里去?!边@是“文協”在敵后成立的第一個分會,無疑是一個有益的嘗試和探索。為了滿足前方軍民急迫的文化需求,訪問團還因地制宜,成立“文協”的通訊處,將戰地文化工作推向了深入。

3.對前方經濟發展模式的考察和介紹

工業經濟是持久抗戰的物質基礎,這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考察戰地經濟發展模式也是訪問團的重要任務之一。1939年6月28日,訪問團到達陜西寶雞。為了適應戰時的迫切需要,這里展開了大規模的工業合作化運動。顧名思義,工業合作化就是組織民眾以合作社的方式進行工業生產,在抗戰的特殊背景下,具有生產自救的特殊意義,曾被譽為“經濟國防線”。經過實地考察,訪問團著重向全國介紹了中國工業合作社西北分社的經營方式,認為這是戰時中國應該借鑒和推廣的經濟模式。

王禮錫認為,與一般的工業相比,“他們有意的提倡小規模工業,并且有意使他不集中。因為規模小,就容易舉辦;因為分散,就容易普遍,而敵人無法破壞”。由于機動靈活,合作社可以根據市場需要和抗戰形勢生產相應的物品。同時,還可以起到抑平物價的作用。根據王禮錫的調查,參加合作社的除本地人外還有外地逃亡過來的工人和難民。顯然,西北地區的工業合作運動,既可以利用合作社機動靈活的特點,合理地、有計劃地發展各種工業生產,為抗戰提供經濟支持,又可以安置外來的失業工人和難民,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集中力量為抗戰服務。這一模式得到了訪問團的高度贊賞,他們返回重慶后向國民政府報告,建議向全國推廣。文化人士談經濟問題,這是戰時特殊情況下文化動員的一個方面,而在以往的抗戰文化研究中很少關注這一點。

綜上所述,在“文章入伍、文章下鄉”口號的指引下,“文協”發揚了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派遣文化人士進行戰地訪問。這些努力,打破了單純的輿論宣傳動員模式,開辟了一條新的非常規化的戰地實踐動員模式?!拔膮f”的戰地實踐滿足了“許多作家有到前線去的渴望”,促進了戰地文化工作的開展,推動了全國的文化動員。

三、“烽火文心”:“文協”文化動員的功效評析

1.創作了豐富的文藝作品,為抗戰中的中國人民提供了精神食糧

在精神食糧供不應求的抗戰時代,文化作品的傳播,可以引起社會的心理共鳴,激發民眾的抗戰情緒?!拔膮f”始終將文化作品的創作當作一項最基礎的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抗戰期間,“文協”利用會刊《抗戰文藝》,推進文藝大眾化工作,鼓舞和動員一切力量投入為抗戰提供精神食糧的事業中?!拔膮f”各處分會的會刊及散居各地的“文協”會員所創辦的刊物也從未間斷,聚集在“文協”大旗下的文化人士所創作的文學作品持續面世,為各區域的文化動員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拔膮f”編印的《抗日三字經》等通俗讀物,深受前線官兵和普通民眾的歡迎。

在戰地實踐的基礎上,“文協”以所搜集的戰地資料為素材,寫出了大量文化宣傳教育小冊子,并出版了不少現實意義很強的文學作品。其中既有訪問團成員的日記,又有戲劇劇本、報告文學、小說、畫冊、詩歌等。這些作品不僅向社會大眾傳遞出了團結抗戰的精神理念,增強了全社會的凝聚力,而且堅定了全國民眾抗戰必勝的信念。

2.為持久抗戰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鞏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國防”

“文協”是在全國文化動員的輿論高潮中誕生的,是抗戰時期規模和影響最大的文化團體。它不僅集中了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名流,而且將各地的文化人士聚集起來,擎起了文化救亡的大旗,成為文化界的標桿。因此,“文協”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抗戰文藝》《申報》《新華日報》《大公報》《文藝月刊》等報刊都會第一時間向全國報道。在抗戰期間,“文協”始終肩負使命,為抗戰鼓與呼。

為了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文協”自覺擔當起兩個使命:第一,團結國內文化界;第二,聯絡國際社會?!拔膮f”成立之時,時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的邵力子便指明了“文協”的使命:“今日能不分軫域的聚集全國文藝作家于一堂,這是非常興奮的,希望能真誠團結起來,在抗戰的總目標之下共同努力,本會的成立,目的亦即在此?!敝芏鱽硪脖硎荆骸耙欢ㄒ芘c世界進步的文藝聯系起來,使我們的文藝在世界上也有輝煌的地位!”親歷“文協”大會的胡紹軒先生聽了周恩來的講話后深受鼓舞,他在60年后回憶說:“周恩來的這篇振奮人心的演講詞,贏得了全場的熱烈掌聲。我是與會者之一,60年了,記憶猶新?!痹趶娏业氖姑序屖瓜?,“文協”致力于連接政府與民眾,溝通中國與世界,為“精神國防”的鞏固做出了重要貢獻。

“文協”的戰地實踐更使抗戰輿論達到高潮。1939年12月23日,文協在重慶舉行招待會。訪問團成員任勞任怨的精神、抗戰軍人昂揚向上的斗志、前線民眾熱情澎湃的面貌等,使與會人員深受震撼。經過《新華日報》《申報》等媒體的報道,大會情況迅速向全社會傳播,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情緒,促進了全國輿論的持續發酵,在社會上掀起了文化人士赴戰地工作的高潮,為持久抗戰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3.積極向政府建言獻策,助力全國抗戰事業

“文協”文化動員的功效,除了表現在“精神食糧”的供給和“精神國防”的鞏固之外,還突出地表現在積極向政府建言獻策,很多建議最終得以實施,支持了全國的抗戰事業。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文協”的戰地實踐所產生的積極效應。

從戰地歸來之后,作家戰地訪問團針對戰地文化工作和戰區生產問題正式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這些建議,切中要害,切實可行,且主要基于訪問團長達半年的實地觀察,因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1939年12月26日,《新華日報》發表題為《積極加強戰地文化工作》的社論指出,“從這次南北兩路慰勞團及戰地作家訪問團歸來之后,使我們更意識到有加強戰地文化工作的必要,所以我們在此號召一切從事文化的人能到戰區去,負起加強文化宣傳的工作,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和粉碎敵人的一切進攻和陰謀”。1940年4月2日,針對訪問團指出的戰地敵偽宣傳嚴重的問題,國民政府專門下達文件,要求地方政府“迅籌對策,加強戰區及游擊區之文化宣傳工作,以粉碎敵偽之反宣傳”。1940年5月1日,河南省政府擬定了針對敵偽宣傳的相應對策,要求各縣切實推行。在政府號召下進入戰地,在實地訪問中發現問題,在總結經驗后提出建議,最終政府制定政策改進工作,體現了“文協”文化動員的直接功效。

注釋

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章》,《文藝月刊》1938年第1卷第9期。②尚方超:《“烽火文心”: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研究》,《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③王大明等編:《抗戰文藝報刊篇目匯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年,第305-324頁。④《為時局告同胞書》,《抗戰文藝》1938年第1卷第9期。⑤《給周作人的一封公開信》,《抗戰文藝》1938年第1卷第4期。⑥孤獨旦:《對周作人“謝本師”的果有其人》,《抗戰文藝》1942年第7卷第6期。⑦《中華全國文藝協會對于懲治附逆文化人的決定》,《文藝生活》1946年光復版第2號。⑧《全國文藝界抗敵會昨晨正式成立,通過告世界文藝界書,日反戰作家參加》,漢口《申報》1938年3月28日。⑨《全國文藝界空前大團結》,《閩政與公余旬刊》1938年第23期。⑩文天行等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資料匯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第407頁?!吨腥A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向全世界反法西斯作家致敬》,《新華日報》1944年6月8日?!遏斞甘攀蓝苣昙o念會》,《新華日報》,1938年10月20日?!秶烂C的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兩周年紀念會特寫》,《抗戰文藝》1938年第2卷第8期。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2編文化(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19頁。作家戰地訪問團:《中條山中(筆游擊)》,《抗戰文藝》1940年第6卷第1期。作家戰地訪問團:《在洛陽(筆游擊)》,《抗戰文藝》1940年第5卷第4、5期合刊。作家戰地訪問團:《漢奸和紅槍會代表的談話(筆游擊)》,《抗戰文藝》1940年第5卷第6期。白朗:《我們十四個》,上海雜志公司,1940年,第94、114、180頁。葉以群:《渡漳河:敵后散記》,《抗戰文藝》1940年第6卷第2期?!豆P游擊》,《抗戰文藝》1939年第4卷第5、6期合刊?!稌x東南文協正式成立》,山西省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編:《山西文藝史料》第一輯(晉東南抗日根據地部分),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頁。劉增杰等編:《抗日戰爭時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據地文學運動資料》(中),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97頁。王士志、衛元理編:《王禮錫文集》,新華出版社,1989年,第168頁。文天行:《國統區抗戰文學運動史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43頁?!度珖乃嚱缈涨按髨F結》,《新華日報》1938年3月28日?!赌戏骄贮h史資料》(文化工作卷),重慶出版社,1990年,第29頁。胡紹軒:《現代文壇追思錄》,重慶出版社,2000年,第25頁?!渡缯摚悍e極加強戰地文化工作》,《新華日報》1939年12月26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2編文化(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31、231-232頁。

猜你喜歡
抗日戰爭
讓聽課高效起來——以《抗日戰爭》為例
論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戰爭(第一卷)
抗日戰爭史研究的可喜成果——“抗日戰爭史叢書”首批著作出版
略論抗日戰爭時期的精兵簡政
《抗日戰爭研究》創刊三年
《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卷簡介
抗日戰爭期間蘇聯在華軍事顧問及其作用
抗日戰爭中的新四軍
抗日戰爭時期的精兵簡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