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學“微專題”復習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2017-01-06 08:20李春平
化學教與學 2016年12期
關鍵詞:微專題專題復習復習教學

李春平

摘要:專題復習教學是化學復習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是聯系知識梳理與綜合訓練的重要紐帶。鑒于傳統專題復習切口寬、內容多、跨度大,缺乏針對性、靈活性和選擇性的問題,嘗試開展“微專題”復習教學,從“微專題”的內涵特征、“微專題”復習教學的實施流程、“微專題”復習教學的教學反思三個方面說明。

關鍵詞:化學教學;微專題;專題復習;“微專題”復習教學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12-0067-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23

化學復習教學通??梢苑譃橹R梳理、專題突破、綜合訓練三個階段,其中專題突破階段的復習效果尤其重要。專題復習一方面對基礎知識進行精煉提純、鞏固提升,同時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指導學生學科思維方法,從而全面提升學生解決綜合問題能力。傳統專題復習比如“物質的組成與結構”“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化學計算”等,其設置切口寬、內容多、跨度大,缺乏針對性、靈活性和選擇性,教學時間和教學效果的關系往往不能令人滿意。針對上述存在問題,同時考慮到選修學科教學時間限制,在專題復習教學中采用“微專題”復習形式,取得了比較好的復習效果。本文從“微專題”的內涵特征、“微專題”復習教學的實施流程、“微專題”復習教學的教學反思三個方面展開敘述。

一、“微專題”的內涵特征

“微專題”是指以某一知識、方法或者某個問題情景為中心,整合相關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模型和基本規律,所形成的一種聯系緊密、邏輯清晰的微型專題復習結構?!拔n}”切口窄、內容少,強調知識深度而非知識跨度,學習目標簡明而清晰,其教學時間相對也比較短,一般控制在35-45分鐘左右,課堂復習教學中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使用?!拔n}”容量小因而其數量相對可以多一些,可以將高考考點量化分解設置成若干“微專題”,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如“抓住重點”“圍繞疑點”“關注熱點”等方式選擇性使用。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微專題”復習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往往與綜合訓練穿插進行,并不一定嚴格區分專題突破與綜合訓練的界限。因此學生通過“微專題”在復習基本知識的同時,深化對知識內涵和外延的理解,形成邏輯清晰的知識網絡和應用體系,有效提升綜合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傳統的高三專題復習“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和“化學實驗基礎”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可以在其基礎上設置系列“微專題”如圖1和圖2所示。

二、“微專題”復習教學的實施流程

課堂教學中實施“微專題”復習教學一般按照問題背景、思維模型、問題解決的邏輯順序進行。教學時間根據“微專題”難易程度而定,有些僅需要3~5分鐘,一般需要30分鐘,最長不超過一節課。下面選取圖2所示“微專題10:新情境下物質制備方案的設計”(下簡稱“微專題10”)為例說明“微專題”復習教學的實施流程。

1. 堅持目標導向,把握高考脈絡

專題復習的時間一般距離高考比較近,因此其目的應該非常明確,必須針對化學高考中出現的熱點、疑點、難點問題?!拔n}”復習教學中首先就必須將每個問題所對應的高考背景揭示出來,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一開始就能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從而將有限的學習時間和精力集中到必須完成的問題情景中。這種目標導向策略,既符合高考考查的實際需求,同時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作用,增強了復習的有效性和參與度。比如“微專題10”可以按照如下教學片段展開問題背景。

[教學片段1]問題背景

考試說明要求“了解常見氣體和一些簡單化合物的制備原理和實驗室制備方法;能綜合運用化學實驗原理和方法,設計實驗方案解決簡單的化學問題”。

高考命題方向:以一定情境下某物質的制備為背景,要求設計或“補充完整”物質制備的實驗步驟。

2. 構建思維模型,萃取知識精華

“微專題”復習教學中與學生共同構建某問題背景下的思維模型,這是每個“微專題”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也是“微專題”能以小見大的原因之一。教育心理學家麥基奇認為:保持和理解知識的學習策略主要包括復述、精加工和組織策略?!拔n}”復習教學通過對已有知識的再現和重演,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解和優化,進而建立更高級的邏輯認知和更深刻的知識網絡。課堂教學實踐中通常指導學生重溫教材基本知識和基本情景,按照問題中隱涵的邏輯關系進行梳理歸納,最終以思維導圖形式展現出來并加以解讀,對于某些必要的“微專題”還可以輔以某個案例進行說明。比如“微專題10”可以按照如下教學片段展開思維模型教學。

[教學片段2]思維模型

[設計意圖]通過圖3所示思維模型圖可以看出,“微專題10”綜合考查學生對元素化合物性質、物質的分離提純、實驗條件控制等的理解與把握,同時考查思維的全面性、縝密性,以及文字表達的準確性和規范性。引導學生明確解題時,通常先理順“整體”思路,再進行“除雜設計”,“產物獲取”則需根據物質制備的基本要求和試題提供的信息,分析應如何控制條件。

[教學片段3]案例:某研究性學習小組以硫鐵礦燒渣(主要成分為Fe2O3、SiO2、Al2O3)為原料制備綠礬。請結合如圖的綠礬溶解度曲線,補充完整由硫鐵礦燒渣制備FeSO4·7H2O晶體的實驗步驟(可選用的試劑:鐵粉、稀硫酸和NaOH溶液):向一定量燒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應, ,得到FeSO4溶液,

,得到FeSO4·7H2O晶體。(已知:Fe2+、Fe3+、Al3+完全生成氫氧化物沉淀的pH分別為8.8、3.2、5.0)

[設計意圖]首先理順“整體思路”,根據硫酸鐵礦渣中的主要成分,其中SiO2與稀硫酸不反應,可以直接過濾除去,然后設法除去Al3+并還原Fe3+。因此制備FeSO4·7H2O晶體的整體思路為:首先考慮雜質的除去,獲得FeSO4溶液,其次通過再結晶獲得FeSO4·7H2O晶體。其次進行“除雜設計”,Al3+的除去可以利用NaOH溶液調節pH至5使其轉化為氫氧化鋁沉淀,還原Fe3+可以利用鐵粉,這里還需要考慮雜質的除去是否有先后順序??梢杂袃煞N方案實現該實驗的目的:方案一先將Fe3+還原為Fe2+,后分離Fe2+和Al3+;方案二先分離Fe3+和Al3+,后將Fe3+還原為Fe2+,無論哪種方案均可獲得FeSO4溶液。最后再分析如何控制條件來獲得FeSO4·7H2O晶體。根據溶解度曲線,應加熱濃縮至60℃得到FeSO4飽和溶液,再冷卻至0℃結晶,過濾、洗滌、干燥。為了減少損失,應用冰水洗滌,并采用低溫干燥。

3. 優化訓練反饋,提升課堂效率

專題復習為了強化學生應考能力,通常都會設計相關反饋鞏固訓練,以供學生在訓練中反思、反思中提升?!拔n}”復習同樣如此,也設計有問題反饋訓練環節,但和傳統專題復習教學又存在不少區別。首先是教學時間安排,每個“微專題”最長不超過一節課,去除目標導向、思維模型教學環節后,剩余時間當堂完成反饋訓練。其次是訓練內容安排,統籌考慮教學時間安排,要求問題反饋內容精煉、針對性強,一般2-3個問題限時完成。再有問題情景精心設計,限于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的要求,一般不采用原有習題或者問題情景,通常都會對原有問題進行拆分、優選、重組等,要求即能在規定時間完成,同時又要做到與思維模型緊密契合,從而有效提升訓練效率和應考技能。

三、“微專題”復習教學的反思

1. 內容安排靈活

現行江蘇高考模式導致選修學科教學時間,相比過去明顯減少,不可能采用傳統“大”專題復習形式。在專題復習教學實踐中,“微專題”復習教學因其固有特點,自然成為一種比較適合的教學方式。具體教學安排時,對于學生掌握比較扎實、知識難度比較低的教學內容,可以進行必要刪減以提高教學效率。還有一些“微專題”教學時間很少,遠遠低于一節課教學時間,有的只要10-15分鐘左右,可以將2-3個“微專題”置于同一節課完成,或者利用一些邊角時間完成。事實表明,采用“微專題”復習教學后,專題復習教學效率顯著提升,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2. 學生深度思考

“微專題”切入口比較小,思維專注程度比較高,通過目標導向、思維模型、反饋訓練三個教學環節,逐步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特別是思維模型教學,通過思維導圖展現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回憶梳理相關化學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加深對化學知識本身的理解,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體系邏輯關系的理解。通過典型案例教學,學生思考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推進,在案例解決中不斷深化認知、提升能力。通過針對性的反饋訓練,圍繞思維模型,優化問題設計,在訓練中拓展學生思維深度,促使學生思維向更深層面發展,從而形成對問題深刻的洞察力和持久的理解力。

3. 教學方式多元

“微專題”復習教學在實踐中,由于其涉及的知識面相對比較小,學生更容易切入問題的研究,一般而言可以利用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展開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主要針對相關知識的回憶梳理,形成對本專題知識的初步意象;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分析、討論、探究、展示等,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各抒己見,基本達成知識體系的建構和思維模型的建立。同時在思維模型建立的過程中和案例分析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根據實際需要,在思維關鍵節點進行點評提升,充分發揮教師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課堂教學實踐表明,“微專題”課堂學生既有獨立思考的過程,又有合作探究的機會,教師亦有點評提升的空間,整個課堂具有多樣性和生成性,教師和學生都具有相當的思維發展空間,切實體現了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發展的美好愿景。

“微專題”以全新的組織形式展開專題復習,有效解決了傳統專題復習內容跨度大、教學時間長、教學效率低等問題。新的目標導向、新的思維模型、新的反饋訓練,都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事實表明,“微專題”復習教學打破原有知識體系、探索優化教學策略,符合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基本要求,應該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 郭建虹.固本浚源 見微知著——“微專題”復習的實踐探索[J].化學教與學,2014(10):19-21,37

[2] 谷輝.“微專題”引領高效生物復習[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5(1·2):89-91

[3] 李寬珍.微專題教學中實現深度學習的思考[J].中學數學,2015(6):52-55

猜你喜歡
微專題專題復習復習教學
談中考專題復習之動態型問題的教學
初三語文復習教學的有效方法
高考語文復習微專題設計的原則
論高中物理電路知識的學習方法及解題思路
百分數的應用專項復習教學設計
中考語文復習之我見
初中歷史“微課程”初探
“微專題”引領高效數學復習的思考
基于薄弱校學生的高考化學微專題復習模式構建
基于生本教育的教材處理與重構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