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十大亮點

2017-01-07 11:08張奎良
求是學刊 2016年6期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歷史觀世界觀

摘 要: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的標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理論突破:作為感性世界之基礎的實踐、人的實踐生成、作為全部人類歷史之第一前提的有生命的個人存在、人類歷史的四個前提、分工的歷史作用、唯物史觀的提出和論證、世界歷史思想、作為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的共產主義、作為實踐之唯物主義者的共產主義者以及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實現的個體自由。這些理論突破構成了完整的實踐唯物主義的思想體系。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實踐唯物主義;世界觀;歷史觀

作者簡介:張奎良,男,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A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6)06-0001-11

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迄今已170年了?!缎螒B》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的標志性著作,是馬克思的世界觀、歷史觀集中表述的思想搖籃《形態》的思想精華集中在第一章《費爾巴哈》中。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直觀唯物主義過程中,圍繞十大理論亮點,全面地闡發了剛剛誕生的實踐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歷史觀。仔細研讀、品味這十大亮點,對于我們深刻理解馬克思的哲學革命的實質具有重要意義。

一、實踐是感性世界的基礎,對世界的實踐理解

人生活在世界上,直接面對人與世界的關系,人時刻向自己提出世界是什么或是怎樣的問題。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中,馬克思對這個問題曾給出經典的答案。馬克思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1](P54)馬克思這里雖然沒有具體說明世界是什么,但是他給出了答案的核心,即不能離開人的感性活動和實踐去理解對象、現實和感性,不能超越人的主體方面,把世界當作是外在于人的東西,世界就在人的活動中,是人的實踐的過程和結果。但是這個經典答案畢竟過于精練,還缺乏直接性和具體性,有待于深入揭示?!缎螒B》作為《提綱》的繼續和詳盡發揮,在兩方面做了深入的補充,使實踐問題繼續成為本書的最大亮點。

首先,馬克思指出,既然對對象、現實和感性要從人的感性活動和實踐方面去理解,而一切感性活動和實踐都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任何事物和對象也都有自己生成、發展和滅亡的過程,而不可能恒久不變。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說:“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前一代的工業和交往,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盵1](P76)這就把實踐活動所鑄就的對象和現實動態化,引向一個發展的過程。實踐不僅生成對象和感性,而且發展對象和現實,存在和發展是事物的根本屬性,實踐正是在存在和發展層面,奠定了事物的基礎,體現了事物的普遍特性。

其次,《形態》較之《提綱》更加明確地認定了實踐對世界的基礎和生成的意義?!短峋V》告訴人們,對對象、現實和感性要從實踐和主體形式去理解,至于把對象理解為什么還有每個人自己的消化過程?!缎螒B》則以最明確的語言,指出:“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它哪怕只中斷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會很快就沒有了?!盵1](P77)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創造和活動是世界存在的基礎和根據,沒有這種活動,世界也就不存在了。馬克思還特別列舉費爾巴哈所強調的自然科學的直觀,提到只有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的眼睛才能識破的一些秘密,但是,馬克思說:“但是如果沒有工業和商業,哪里會有自然科學呢?甚至這個‘純粹的自然科學也只是由于商業和工業,由于人們的感性活動才達到自己的目的和獲得自己的材料的?!盵1](P77)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馬克思在隨后不久寫出的《哲學的貧困》中進一步引申說:“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東西,只是由于某種運動才得以存在、生活。例如,歷史的運動創造了社會關系,工業的運動給我們提供了工業產品,等等?!盵1](P139)此前的《提綱》第9條肯定,新唯物主義就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1](P56)的唯物主義。凡此種種都說明,馬克思是在世界的基礎和自身等同的意義上來理解實踐的,實踐既是世界存在的根基,也是世界存在的過程和結果,世界就是實踐本身的世界。

《形態》與作為讀書筆記的《提綱》不同,原來是準備發表的,所以構思嚴密,不存在任何邏輯上的漏洞。既然承認世界的屬人性,那么自然就會提出一個邏輯上的嚴肅追問,在人出現之前,世界存不存在?面對這個問題,馬克思表現了一個科學家的求實精神和一個哲學家的嚴謹態度。必須承認,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先有自然,然后才產生人,這是哲學和科學的共識,不能違反。所以馬克思認同“外部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仍然會保持著”[1](P77)。但是,馬克思又指出:“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不是費爾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現的一些珊瑚島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對于費爾巴哈來說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盵1](P77)在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今天,任何自然和社會的存在都是實踐生成的,是人化的結果。馬克思對世界的實踐理解的堅定態度在《形態》中再次得到了證實。

二、人的實踐生成,現實、具體和歷史的人

《形態》在回答了怎樣看世界這個第一問題之后,立即轉向怎樣看待人的問題。世界是人化的,人是現實世界的生成的前提,如何看人與如何看世界是須臾不可分的問題。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和《形態》中,馬克思曾經表達了對人的經典看法,但都是和人的本質問題連帶在一起的,主要是為了回應費爾巴哈關于哲學最高問題的需要,才從人與動物根本區別的角度,闡發人的存在和本質。在《形態》中馬克思繼續沿著《手稿》的思路,把生產生活資料作為人的肉體組織的生命需求一下子提出來。馬克思說:“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盵1](P67)《手稿》中廣泛地使用實踐概念,而這里則直接使用最主要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生產概念,實踐是總概念,更是哲學意義的普遍感念,包括人類的一切感性的活動,但與人類生存直接關聯的是生產實踐,是滿足肉體需求的物質資料的生產。馬克思從生產視角來解說人,就把人直接鎖定在物質資料生產視界中,更能有說服力地回答人是什么。馬克思說:“人們用以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方式,首先取決于他們已有的和需要再生產的生活資料本身的特性。這種生產方式不應當只從它是個人肉體存在的再生產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是他們表現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盵1](P67)生活方式連接著人,把人圈定在具體的生活活動中,從生活方式可以看到具體的人。所以馬克思說:“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盵1](P67—68)

不同的物質生產條件和物質生活本身是人的現實表現,是人的分化并能加以區別的客觀原因。人是環境的產物,生產條件和物質生活本身是人生存的最大、最重要的環境,它直接把人固定在不同的聯系和環境中,使人呈現差別性和多樣性,因而每個個人都是現實的、具體的、歷史的人,總體的一般人只不過是對不同個人的共性的概括。馬克思在《形態》中特別重視人的現實性和具體性,他說,正確地認識生活和歷史的方法“這種考察方法不是沒有前提的。它從現實的前提出發,它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1](P73)。馬克思同時還有類似的表述方法,我們“也不是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1](P73)。

這樣,現實的、具體的、歷史的和發展過程中的人,不僅是馬克思對人的定位,而且是觀察歷史和現實的唯一正確的出發點。從人看歷史和世界,在現實人中窺視世界和歷史的奧秘。恩格斯后來在《費爾巴哈論》中就直接稱唯物史觀是“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2](P241)。

三、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生命與實踐的互動

人對世界的理解與人對自身的認識是同步的,人總是在認識世界的同時不斷地反觀自身,因為世界是人化的,不理解人也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世界。所以,自近代以來,尤其是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以來,人對自己的認識被提到空前重要的地位。舊唯物主義把人看作是純粹自然的產物,完全用生物學的眼光來看人,人的主體性、靈性和智慧被徹底抹殺了。宗教神學把人看作是神創的,帶著原罪而來,人生就是自我救贖。唯心主義倒是發展了人的能動方面,但是,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把意識看作是有生命的個人”[1](P73),而意識本身源于感性活動,唯心主義恰恰“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1](P54)。

馬克思開辟了正確理解人及其本質的新篇章。在《手稿》中,為了揭示人的類本質,馬克思首先指出,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動物也有生命,但人的生命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以此作為類本質把人和動物根本區別開來。馬克思首先推出以人的生命作為認識人的起點,這是一種科學的態度,是把人當作有生命來源又可以繼續進化的科學課題,與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在人的問題上的武斷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是《手稿》提出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是為了引導出類本質,指明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本身就是實踐活動的特征,動物的生命活動恰恰是不自由無意識的,因而人的類本質、發展本質、共同體本質、社會聯系本質和社會關系總和等一系列本質,都由實踐衍生出來?!缎螒B》在繼承《手稿》思想的合理內核的同時,又對人的生命活動進一步地展開和發揮,把生命活動作為認識和理解人的科學起點。

馬克思說,我們要面對的人“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1](P67),因此,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人雖然是一個集合和整體,但是相應的具體的人卻是單個個人,只有個人才是經驗的,是理解全部人的基點。人類歷史雖然紛繁復雜,但都建立在對個人正確的理解之上。所以馬克思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盵1](P67)但是馬克思不像《手稿》那樣一下子就從有生命的存在轉向人的生命活動的類本質,轉向人的感性活動和實踐活動,而是停下來,專門對生命進行詳解。馬克思認為既然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當然,我們在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們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們所處的各種自然條件……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1](P67)。馬克思特別重視人的生命的肉體組織,認為它與其他自然的關系是第一個需要確定的事實。肉體組織雖然屬生物學范疇,但不容否認,它也是人的生命基礎,人的實踐活動雖然重要,但是離不開人的肉體組織,實踐是這些肉體組織構成的人的實踐。沒有對人的肉體組織的深入認識,就不會明白人有手、腿能支撐身體直立、大腦發達,對人的實踐多么重要。人與動物的區別天然就表現在肉體組織及其與自然的關系上。

馬克思強調從實踐來理解人和世界,但并不因此而鄙薄人的生物學構成,這是馬克思為全面揭示實踐哲學對世界和人的理解所做出的補充和新的努力。從此,馬克思對實踐的理解才是完整的、科學的。

四、歷史的實踐展開,人類歷史的四個前提

馬克思的邏輯是考察了人及其生命肉體組織與實踐的互動后就立即進入歷史。人的活動過程構成歷史,歷史記載著人的實踐軌跡。馬克思說過,歷史不過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歷史因人而豐富多彩,人因歷史而彰顯自己活動的規律性和發展趨勢。所以考察歷史必須從現實的人出發,如馬克思所說,“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P78—79)。人們為了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而為了生活就必須生產滿足生活需要的生活資料,因此,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理解人要從生產入手,理解歷史也要從生產入手,沒有人就沒有生產,沒有生產也就沒有人,沒有人的歷史,任何歷史都聚焦在生產上,這是常識能夠理解的歷史的第一個前提。

然而,歷史的第二個前提竟然還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只不過不是簡單重復的循環生產,而是擴大的再生產。馬克思說:“第二個事實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盵1](P79)這里馬克思所說的第一個需要很顯然是維持生命需求的需要,這還是動物般的需要,只能維持生命底線。人之為人不僅是為了活著,還要活得更好,這就在第一個需要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的需要,世人所獨有的,是超越生命需求底線的真正的人的需要,所以馬克思說,新的需要和為滿足這種需要進行的擴大的再生產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沒有這種擴大的再生產,人類就只能進行維持生命的簡單的循環生產,停留在動物的消費水平上。

人類歷史的第三個前提是人口生產和種群繁衍。很顯然,無論是簡單的物質資料生產還是擴大的再生產,都需要以人口的不斷延續來保證。人口生產看起來很簡單,是人的自然生理行為,但是,這種行為必須通過家庭的形式來進行。馬克思說:“這種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會關系,后來,當需要的增長產生了新的社會關系而人口的增多又產生了新的需要的時候,這種家庭便成為從屬的關系了(德國除外)?!盵1](P80)所以,人口生產不僅是添人進口,而且是同時生產了相應的社會關系,是社會關系再生產的重要方面。所以馬克思說:“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達到的自己生命的生產,或是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含義在這里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盵1](P80)人口生產正是為這種活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馬克思人口繁衍理論為后來的兩種生產理論奠定了基礎,是當今科學的人類自身再生產理論的奠基石。

人類歷史的第四個前提是意識和精神的生產。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精神和意識是人與動物根本區別的重要特征。人由于有意識才成為人,動物由于沒有意識,一切全憑本能,所以永遠進化不到人的境界。人類的延續不僅包括物質資料生產和人口生產的延續,而且也包括意識和精神的傳承。意識在整個人類歷史的演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馬克思沒有從意識與物質和存在的關系方面論述意識來源和屬性,而是從意識與語言的關系方面闡明了意識滿足交往需要的特點。馬克思說:“意識并非一開始就是‘純粹的意識?!駨囊婚_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物質在這里表現為振動著的空氣層、聲音,簡言之,即語言?!盵1](P81)語言是意識的外殼,意識通過語言表現出來,但是語言并非完全處于從屬地位。馬克思說:“語言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實的意識。語言也和意識一樣,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盵1](P81)馬克思的意思是說,語言不僅是意識的外殼,它還是出于交往需要的現實的意識。人們單純的交往需要即使沒有什么深刻的意識內涵,語言也是絕對必需的。交往就是最大的需要,需要都是為我的,有了需要才彼此發生關系,至此馬克思說了一段名言,極為深刻,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意識的理解。馬克思說:“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動物不對什么東西發生‘關系,而且根本沒有‘關系;對于動物來說,它對他物的關系不是作為關系存在的。因而,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盵1](P81)馬克思的意思很明顯,意識和語言一樣都是為了溝通,而一切關系對人來說都是為我的,為了自身的生存和交往才發生關系。動物沒有意識,一切全憑本能,它們即使與別物發生關系,也不是為我的,不是作為關系而存在。因此馬克思斷言,一切意識從一開始就像語言一樣,都是為我的,為了我與他人的交流,為了建立我與他人的關系,一句話,都是社會的產物,是社會的意識。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根本原理不只是意識決定存在,而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這樣,全部人類歷史就在物質資料生產、擴大再生產、人口生產和意識生產四個前提下全面地展開了。其中,人口生產內在地包含社會關系的再生產,因此人類歷史上的四個前提也可以看作物質資料生產、精神生產、人口生產和社會關系生產。人類歷史就是在這四種生產的相互交織、緊密配合中展開的。

五、分工的歷史作用

馬克思的分工思想是《形態》的重要亮點之一。分工是哲學和經濟學交互使用的范疇,包含著人類進化和發展起始階段的重要密碼。馬克思在《手稿》中就已經傳達了極為重要的信息,認為分工是生產力的發展形式,是擴大再生產和滿足人的發展本質的物質前提。由于分工,出現剩余產品,私有財產成為現實可能。迄今人類社會的歷史恰恰都是在私有財產中運行的,所以,分工蘊藏著歷史發展的深層秘密?!缎螒B》的使命是整合歷史,把歷史的多重要素調配開來,它們都與分工關系密切,是馬克思擺脫《手稿》的局限,從人類歷史發展視角對分工的第一次全面和系統的說明。

馬克思認為,分工起初是純粹自然的分工,是由兩性和身體條件等自發形成的原始形態的分工,“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1](P82),在此之前的分工一般都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會分裂為單個的、互相對立的家庭這一點為基礎的”[1](P83)。與這個時期的分工相契合的還有分配,“而且是勞動及其產品的不平等的分配”[1](P83)。既然家庭中分工不同,產品的分配也相應地不同,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勞動和產品,這種形式稍加固定化,就如馬克思所說,因而產生了所有制。馬克思認為所有制的“萌芽和最初形式在家庭中已經出現,在那里妻子和兒女是丈夫的奴隸。家庭中這種誠然還非常原始和隱蔽的奴隸制,是最初的所有制”[1](P83—84)。所以,從最初起源來看,分工是所有制的基礎,沒有分工就不可能產生出所有制來。馬克思不僅從分工的淵源論述了分工與所有制的前后相繼的關系,而且還從分工與所有制的平行視角,揭示了分工與所有制的等同。馬克思說:“其實,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達方式,對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盵1](P84)分工是活動過程,所有制是活動的結果。

馬克思在《形態》中的重大貢獻之一是把分工和異化的揚棄對接起來,解決了異化的產生根源和消除了異化的必由之路。在《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異化產生的根源問題,但把它推向與私有財產的糾結中。一方面,馬克思說:“盡管私有財產表現為外化勞動的根據和原因,但確切地說,它是外化勞動的后果?!盵1](P50)另一方面,馬克思又說:“這種關系就變成相互作用的關系?!褪钦f,私有財產一方面是外化勞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勞動借以外化的手段,是這一外化的實現?!盵1](P50)讀者每讀到這里,都感到不得要領?!缎螒B》新打鼓,另開張,選擇分工視角,對異化產生的原因做了全新的論述。馬克思認為:“只要人們還處在自然形成的社會中,就是說,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還有分裂,也就是說,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盵1](P85)原因就在于,各個人的分工并不是生產的終極階段,分工完成的各道工序,還需要集合起來,進行整合加工,沒有分工就沒有擴大的生產力,沒有整合就不能成為最終的產品。而這種整合及其最終產品對每一個分工的勞動者是“某種異己的、在他們之外的強制力量。關于這種力量的起源和發展趨向,他們一點也不了解;因而他們不再能駕馭這種力量,相反地,這種力量現在卻經歷著一系列獨特的、不僅不依賴于人們的意志和行為反而支配著人們的意志和行為的發展階段”[1](P86)。這就是異化,馬克思說它是“迄今為止歷史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P85)。馬克思把異化與分工聯系在一起,這就為異化的產生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根源,分工是人類社會生產的普遍和有效形式,按照馬克思后來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的說法,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才能消除強制性的社會分工,如果從必然和自由的角度來理解異化,那么,人的一切行動永遠也不可能獲得絕對的自由,受必然性的制約是不可避免的。在這個意義上,只要人不能心想事成,異化必然存在,共產主義能不能徹底消除分工,能不能徹底洞悉必然,獲得絕對的自由,人們至今仍畫問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如果異化消除了,人的行動時時都會取得成功,人類就無事可干,歷史到此也就終結了。恰恰人類永遠努力求索,而又不能一下子達到目的,這才使人類在不斷的探求中永不停歇、永不止步、永遠前進,這才是真正的人類發展史。

六、唯物史觀的提出和論證

《形態》是唯物史觀的開山之作,此前的《手稿》和《提綱》雖然不乏唯物史觀的若干表述,特別是對實踐問題的高度重視,但都不像《形態》那樣負有使命,全面系統地闡發馬克思新發現的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最具特色的理論創新,是全部馬克思學說中唯一不帶舊哲學遺跡的真正的哲學革命。

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唯物史觀一直被誤讀為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的運用,由此引發一系列邏輯和史實上的混亂?!缎螒B》以簡明而堅定的語言和清新的思維,揭示了這種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1](P92)。馬克思這段精湛的表述告訴人們,唯物史觀就是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學說,市民社會作為經濟和財產關系的總和構成整個歷史的基礎,上層建筑的各種實體的或非實體的社會意識形式建立在市民社會基礎上。它們的交互作用演繹了人類社會的全部歷史,所謂唯物史觀就是社會矛盾辯證運動的理論表現。

因此,唯物史觀不是用思想觀念來解釋歷史,而是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釋歷史的演繹過程。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要生活就要有滿足生命需求的物質資料,要獲得物質資料只能自己生產,形成生產力,而生產力一定要在一定的生產關系基礎上生成,生產關系總和構成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一系列形式就是在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物質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直接導致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觀特別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原理直接和生產實踐掛鉤,成為唯物史觀的現實起點。唯物史觀根本不是從辯證唯物主義推廣出來的,而是實踐唯物主義的自然結果,正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實踐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完美統一,表明了實踐對唯物史觀的發生學的意義。

為了進一步說明唯物史觀的實質,馬克思把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相對比,指出:“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盵1](P92)出發點對唯物和唯心史觀具有關鍵意義,唯心史觀從觀念范疇出發解釋生活和實踐,唯物史觀則從生活實踐出發來理解歷史觀念和范疇。這兩條截然相反的路線決定了對一系列重大問題的不同看法:

首先,觀念和意識的一切形式不能單純通過觀念和意識本身的批判來解決,它們既然產生于一定的社會關系,服務于特定的階級需要,“只有通過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歷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1](P92)。

其次,歷史絕不是在觀念和意識中消解或告終的,“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每個個人和每一代所遇到的現成的東西: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是哲學家們想象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實基礎”[1](P92—93),觀念的變革對于歷史進程的影響只有從屬意義。

最后,迄今一切歷史觀都忽視了歷史的現實基礎,把它僅僅看成與歷史過程無關或沒有任何聯系的附帶因素。歷史是逝去了的現實,現實的追溯就是歷史,因此看待歷史完全應該用現實的眼光,要有現實感??墒?,以往的歷史觀“總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種尺度來編寫的;現實的生活生產被看成是某種非歷史的東西,而歷史的東西則被看成是某種脫離日常生活的東西,某種處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東西”[1](P93)。這種歷史觀的最大惡果是忽視了人所生活其中的自然界,只看到政治歷史事件和宗教與一般理論的斗爭,造成了“自然界和歷史之間的對立”[1](P93)。沒有對自然界的正確認識,這種歷史觀自然是抽象的、不能成為“現實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

七、世界歷史思想的新篇章

《形態》中與唯物史觀同時提出的世界歷史思想是重大的理論亮點。歐洲歷史界視野寬廣,從古希臘起就有歷史統一和人類大同的思想傳統。到了近代,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民族史和地域史逐漸轉為世界史,世界歷史思想在這個轉化過程中逐步成為認識歷史的有力工具。

近代意大利思想家維科首先提出歷史的共同性問題,他把歷史分為覺醒、繁榮和衰落直至滅亡三個時期,認為每個民族都經歷這三個時期,從而將各民族的歷史連接起來,成為世界歷史。其他如赫爾德、康德等也都先后提出了有價值的世界歷史思想。但是,比較起來,黑格爾的世界歷史思想內容深刻,影響巨大,是馬克思之前世界歷史思想的一個高峰。黑格爾認為,人類歷史不是雜亂無章、無規律可循的,主宰歷史的是自由,自由展現的各個階段把人類歷史串聯起來,構成一個從東方不含詩意的帝國(中國)開始,向西方挺進的歷史過程。黑格爾認為,一致性是歷史的主流,它將民族和地域歷史的溪流匯成浩瀚的歷史大川,使歷史成為世界歷史。

黑格爾等對世界歷史的看法和主張顯然是正確和進步的。人類不能彼此隔絕,廣泛的世界性的交往有利于各民族彼此借鑒,取長補短,汲取別人的成果為我所用。但是,在黑格爾那里,世界歷史思想卻被神秘化了。黑格爾不是回歸生活和實踐,把世界歷史思想理解為人的正常交往,而是把它推向絕對精神,認為絕對精神具有世界歷史本性,所以世界才是一致和融通的。絕對精神高揚自由,因此黑格爾才把自由展現的各階段,看作是世界歷史的各個環節。本來世界歷史思想對全世界各民族的交往和統一是思想上的觸媒劑,但一經黑格爾的神秘化就被大打折扣,失去了應有的思想光彩。

馬克思十分重視世界歷史思想,把它看作是先人留下的重要思想遺產,但是在現成形態上不可用,必須去掉神秘化,把它改造成無產階級變革世界的銳利的思想武器。馬克思在兩點上對世界歷史思想動了大手術,使其發生根本變革,煥然一新:

首先,馬克思將世界歷史思想植入唯物主義的根基,把生產力的發展及在此基礎上的人們的普遍交往看作是世界歷史形成的原因和依據。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的發展及由此帶來的普遍交往,“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1](P88)。在馬克思看來,世界歷史根本就不是什么“‘自我意識、宇宙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怪影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行動”[1](P89)。

其次,馬克思把世界歷史與共產主義聯系起來,使其成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前提和條件。在馬克思看來,共產主義事業本身就是世界歷史性的,它絕不可能“作為某種地域性的東西而存在”[1](P86),因為“共產主義只有作為占統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生的行動,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1](P86)。在馬克思的心目中,沒有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人與人之間的普遍交往的純粹地域性的民族,不能借助世界歷史的發展財富,其結果必然是“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1](P86),這就根本不可能實現共產主義。

不僅如此,實現共產主義使命的承擔者無產階級也是世界歷史性的階級,無產階級與社會化大生產和世界市場聯系在一起,是世界歷史的真正體現者和承擔者。馬克思說:“當每一民族的資產階級還保持著它的特殊的民族利益的時候,大工業卻創造了這樣一個階級,這個階級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樣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獨特性已經消滅,這是一個真正同整個舊世界脫離而同時又與之對立的階級?!盵1](P114—115)無產階級的本色就是世界歷史性,它“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1](P87)。

實際上,馬克思發現的唯物史觀與他同時科學地提出和論證的世界歷史思想是里與表的關系。唯物史觀是理解歷史的內核,世界歷史思想是把握歷史的外殼和空間,表明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空間規模上展開自己的內蘊和發展。就像任何外在的量對事物的質不是無謂的一樣,共產主義就要求世界歷史性的規模與它相匹配,這也是馬克思科學共產主義理論的重要內涵。

八、共產主義是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

共產主義是全部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宗旨,馬克思歷來重視對共產主義學說的發揮和完善。在《手稿》中,馬克思從哲學的視野對共產主義做了精彩的說明,指出共產主義是異化的揚棄和人的本質向人自身的回歸,同時還提出了共產主義將要消滅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對抗,也引發了人們對這種哲學上的共產主義的不同理解和爭議?!缎螒B》作為共產主義理論第一次正式的表述,拋開了單純的哲學視角,從科學的角度對共產主義做了全面的、能夠在實踐上予以實施的說明。馬克思以前的共產主義的最大弊病是空想性和平均主義,因平均而粗陋,因缺乏實踐的可行性而空想。馬克思的科學共產主義是對粗陋和平均的共產主義的徹底揚棄。

馬克思在《形態》中多方面地涉獵共產主義問題,從不同的視域揭示了共產主義的重要規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共產主義必須消滅強制性的社會分工。社會分工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但分工也把人肢解,使人成為機器的工具,分工還是異化的根源,是私有財產和私有制得以興風作浪的物質前提。共產主義是與私有制的徹底決裂,必須在分工問題上表明自己的嚴正態度。馬克思認為:“當分工一出現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是強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這個范圍:他是一個獵人、漁夫或牧人,或者是一個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他就始終應該是這樣的人。而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盵1](P85)由于分工聯系著私有制、異化和人的全面發展,所以馬克思把消除強制性的分工看得很重,認為是共產主義的重要標志之一。后來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也把消除強制性分工當作是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前提之一。

其次,共產主義是理想的未來,也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但馬克思在《形態》中更強調的是共產主義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1](P87)。理想目標十分重要,但是共產主義的第一步是消滅資本主義,然后才可能在資本主義的廢墟上建立共產主義,沒有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共產主義就不會到來。所以,在人們醉心于妄談共產主義美好未來時,馬克思給人們提供一服清醒劑。首先要解決當下的消滅資本主義問題,這個任務實現之后,還要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才能把建設共產主義的任務提到議事日程上。恩格斯說,對共產主義不要想得太多,構思得太細,越多越細越會陷入空想。

在馬克思看來,消滅資本主義與建設共產主義是同一過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建設共產主義必須消滅資本主義,消滅資本主義也就是建設共產主義,它們互為前提,互為結果,一定要把消滅現存狀況的革命斗爭納入到共產主義的洪流中。不能對共產主義只是耽于目標和理想,共產主義在途中,在路上,一切為消滅現存狀況的革命斗爭都是共產主義運動的有機構成部分。

最后,馬克思在《形態》中還格外地觀照了共產主義的所有制問題,這是馬克思思想寶藏中較為稀缺的資源?!豆伯a黨宣言》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就是消滅私有制。由于所有制問題關系重大,既不可過于更多更細地糾纏,也不可置之不理,適當地表明對未來理想社會的所有制的態度還是必要的?!缎螒B》就是在這個限度內規定了共產主義所有制的基本立場。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和所有過去的運動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舊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基礎,并且第一次自覺地把一切自發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創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性,使它們受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盵1](P122)而“隨著聯合起來的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終結了”[1](P130)。馬克思沒有具體說明共產主義的所有制的形式和性質,但是強調,聯合起來的個人占有生產力就是消滅私有制。這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并未排除共產主義的個人所有制,只不過是必須聯合起來的個人,而不是小生產者個人。后來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又提出“重建共產主義個人所有制”和“社會所有制”,現在雖然大家理解還不一致,但從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心目中始終縈繞著個人的權利和責任,共產主義與個人的全面發展是并行不悖的。

九、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

這是馬克思在《形態》中提出的一個著名的命題,此前手稿缺五頁,人們不知道這個命題是怎么得出來的,但是從接續的后文可以看出,馬克思還是強調共產主義的使命是“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1](P75)。但是,為什么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就是共產主義者?這個命題是需要論證的,其中包含許多需要闡發的深刻道理。馬克思在此前的《神圣家族》中專門開辟一節“對法國唯物主義的批判戰斗”,對這個命題做了充分的論證和發揮,《形態》的這個命題是這一節思想的延續。

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在歷史觀上是唯心的,但這并不妨礙他們作為唯物主義者如實地反映社會生活,并對某些社會現象做出正確的判斷。以愛爾維修和霍爾巴赫為代表的經驗論者,重視理性,強調感覺經驗,主張用健全的理智思維直面社會生活,形成了人性本善、人是環境產物等一整套較為完整的社會政治觀點和倫理思想。這些觀點作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算是比較精良的,但它的意義遠不止如此,馬克思發現這些思想還可以進一步做邏輯上的延伸,可以從中引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結論。馬克思自己就做了這種推論,他說:“并不需要多么敏銳的洞察力就可以看出,唯物主義關于人性本善和人們天資平等,關于經驗、習慣、教育的萬能,關于外部環境對人的影響,關于工業的重大意義,關于享樂的合理性等等學說,同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有著必然的聯系。既然人是從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經驗中獲得一切知識、感覺等等的,那就必須這樣安排經驗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體驗到真正合乎人性的東西,使他常常體驗到自己是人。既然正確理解的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原則,那就必須使人們的私人利益符合于人類的利益。既然從唯物主義意義上來說人是不自由的,就是說,人不是由于具有避免某種事物發生的消極力量,而是由于具有表現本身的真正個性的積極力量才是自由的,那就不應當懲罰個別人的犯罪行為,而應當消滅產生犯罪行為的反社會的溫床,使每個人都有社會空間來展示他的重要的生命表現。既然是環境造就人,那就必須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環境?!T如此類的說法,甚至在最老的法國唯物主義者的著作中也可以幾乎一字不差地找到?!盵3](P334—335)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包含的這些邏輯結論顯然在資本主義社會無法達到,只有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才能消滅犯罪行為的反社會根源,真正形成合乎人性的生存環境。所以馬克思又說法國唯物主義直接導向社會主義,成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財產。[3](P334)

但是傳統哲學,包括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輕視實踐、脫離現實,在他們看來,哲學的使命就是解釋世界,要永遠保持哲學的超然和高貴性質,不要陷入現實和實踐的紛爭,那是“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1](P54)。因此,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空有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內蘊,這些極為寶貴的思想財產都被封閉在書本中,根本無法在實踐中得到兌現,對于實踐,他們既輕視,又外行,可謂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為了不辜負法國唯物主義的思想貢獻,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趨勢和導向落在實處、兌現在現實中,必須從根本上變革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把哲學從解釋世界的形態變為改變世界的形態,這就必須依靠實踐,通過變革世界的實際行動,發揮法國唯物主義的思想威力。只要行動起來,把思想付諸實踐,那么實踐的唯物主義也就把共產主義的內蘊化為共產主義的現實,于是,實踐的唯物主義者也就成為共產主義者。

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的命題,不僅反映了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內在關聯,第一次把哲學唯物主義與科學共產主義連接在一起,而且還揭示了實踐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極端重要性,既然共產主義在實踐中發生,那么,共產主義也必須在實踐中檢驗和校正。社會主義不在書本的規定中,而是要通過實踐來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真諦。鄧小平就是通改革開放的實踐,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十、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這是一個由于翻譯的變故才引起大家關注的著名命題。在此前的所有的《形態》譯本中,都是把共同體譯為集體。仔細揣摩,集體與共同體的意義確實不同。集體是人的各種不同的集合,比如學習集體是班級,運動集體是球隊和各種運動隊,生產集體是車間,生活集體是敬老院、幼兒園,如此等等。這些集體對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與共同體不可同日而語。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人類要生存和延續必須采取共同體的形式,共同體層次不一樣,但都牽涉人類的利益和命運,如民族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地域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文化共同體等等。人類將自己的全面的生存和生活托付給這些共同體的形式,在這些形式及其交匯中掌控著人類的命運。

共同體也是個人的集合,但是共同體對個人的成長和命運具有終極意義。馬克思曾把人的社會本質首先概括為人的共同體本質,而共同體本質又首先表現為共同體內部的社會聯系,指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人的社會聯系和交往猶如多條經緯線,它們的交織構成人的社會關系和生活環境,每一個個人都是在這些關系和環境中成長和培養出來的。所以共同體作為外部的客觀條件和環境是人的成長和發展的基礎。

個人的自由是人的進化和發展的終極追求,是人與生俱來的呼喚和吶喊。但是個人的自由不是放任和無法無天,個人自由追求的是擺脫自然和社會強加給人類的束縛和限制,力求在自然和社會面前挺起腰桿,取得平等甚至是掌控權。但這一刻也離不開共同體的環境和條件。健全的、和諧的、強大的共同體會造就強有力的個人,他們不僅能夠自強、自重,而且能夠彼此間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既尊重自己的自由,也尊重別人的自由,像《共產黨宣言》所說:“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1](P294)這樣的聯合體也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的共同體,只有在這種共同體中,才會有個人的真正的自由。

參 考 文 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付洪泉]

Abstract: As the symbolic works of the birth of Marxist Philosophy, German Ideology has some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practice as the basis of perceptual world, practical generation of man, living existence of man as the first premise in all human history, four premises of human history, historical func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the present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materialistic historical concept, world historical idea, communism as a realistic movement to annihilate existing state, communist as practical materialist and individual freedom only realized in a community. These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construct a complete practical materialistic thinking system, marking the birth of Marxist philosophy.

Key words: German Ideology, practical materialism, world view, historical view

猜你喜歡
德意志意識形態歷史觀世界觀
智能化的“世界觀”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歷史觀
遠洋東方境世界觀售樓處
“大歷史觀”與歷史思維培養——以《洋務運動》為例
走向理性:近代以來中國世界觀的嬗變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啟示
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習近平的歷史觀
顛覆與重構——當代新歷史小說的歷史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