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脊椎動物種類變化情況

2017-01-09 11:42古定豪王英姚倫貴李莉蒙春
吉林農業·下半月 2016年11期
關鍵詞:雷公山科考自然保護區

古定豪++王英++姚倫貴++李莉++蒙春紅++吳昌鞠++潘成坤

摘要: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共進行了二次綜合科學考察:第一次1985年~1989年,第二次2005年~2007年。2008年和2014年保護區的物種新記錄也有零星的研究報道。與第一次科學考察比較,近17年來,保護區脊椎動物發生了一定變化:鳥類增加了34種,獸類增加了27種,魚類增加了6種,兩棲類增加了3種,爬行類增加了4種。

關鍵詞: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脊椎動物資源;物種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 Q958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22.047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1982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2001年被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于1985年~1989年進行了首次科學考察,2005年~2007年進行了第二次科學考察,2008年~2016年保護區的物種新記錄有零星的報道,主要涉及鳥類和兩棲類。為了解保護區30多年來脊椎動物物種多樣性的變化情況,為保護區管理、決策及資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本文系在上述考察的基礎上,綜合整理成文報道如下。

1自然概況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省東南部,位于雷山、臺江、榕江、劍河4縣之間,總面積473平方公里,跨東經108°5′~108°24′,北緯26°15′~26°32′;保護區最低海拔為榕江縣平陽鄉小丹江村,海拔650米,最高峰雷公山頂,海拔2178.8米。雷公山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4℃~18.1℃,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300~1600毫米之間。區內植被垂直分帶明顯,水平分異較小,海拔1350米以下為低中山地帶性常綠闊葉林;1350~2100米為中山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2100米以上出現山頂苔蘚矮林(周正賢等,1989)。

2調查方法

2.1 鳥類資源調查

主要采用路線調查法進行。根據調查區域的環境情況和不同生境分布的連續性狀況設置調查路線,使調查路線盡量覆蓋不同生境,工作時沿調查路線以1.5~2公里/小時的速度步行穿越,目視和用10×42雙筒望遠鏡觀察計數沿線鳥類,記錄所見鳥類的種類及其個體數,對部分已熟知其鳴叫聲的種類,也根據聽見的叫聲進行記錄。參考《貴州鳥類志》(吳至康等,1986)進行種類鑒定。

2.2 獸類資源調查

主要采用樣線法、痕跡鑒定法和訪問法進行調查。利用現有的小路,從低海拔向高海拔布設。在沿樣線調查穿越不同植被生境時,詳細記錄所見到獸類活動遺留下來的痕跡,包括足跡、采食殘跡、臥(窩)跡、糞便、毛發等,進行獸類種類的痕跡鑒定。訪問法主要深入村寨進行調查訪問,重點訪問當地的老獵手和護林員等,還深入到集市,了解和調查商販對皮張收購的情況及種類。種類鑒定依據《貴州獸類志》(羅蓉等,1993)。

2.3 魚類資源調查

采集方式包括魚網(撒網和攔河網)和垂釣采集、集市收購等。種類鑒定依《貴州魚類志》(伍律,1989)。

2.4 兩棲動物資源調查

主要采用樣線法或樣法,重點調查水塘、溪流和河谷附近,以及進入村寨找熟悉情況的村民進行訪問了解。在樣線調查時,還要根據地形、植被、河流走向等情況,在布設的樣線外也進行擴展調查。種類鑒定依據《貴州兩棲志》(伍律等,1987)。

2.5 爬行動物資源調查

根據保護區的地形和植被分布情況,利用現有的小路和公路,從低海拔向高海拔擴展。并到村寨進行訪問調查和深入田邊地角采集鑒定種類。標本鑒定依照《貴州爬行類志》(伍律等,1985)進行。

3結果

3.1鳥類物種多樣性變化情況

第一次科考記錄鳥類13目28科121種(周正賢等,1989),第二次科考記錄鳥類14目31科154種(張華海等,2007),鳥類零星報道有1種(李筑眉等,2008)。增加了34種,即:海南虎斑鳽 Gorsachius magnificus、普通鵟 Buteo buteo japonicus、禿鷲 Aegypius monachus、白尾鷂 Circus cyaneus cyaneus、鵪鶉 Coturnix japonica、白頸長尾雉Syrmaticus ellioti、鷹鵑 Cuculus sparverioides sparverioides、大杜鵑 Cuculus canorus fallax、中杜鵑Cuculus saturatus saturatus、小杜鵑Cuculus poliocephalus poliocephalus、普通夜鷹Caprimulgus indicus jotaka、冠魚狗Ceryle lugubris guttulata、白胸翡翠Halcyon smyrnensis perpulchra、黑眉擬啄木鳥Megalaima oorti faber、小云雀Alauda gulgula coelivox、長尾山椒鳥Pericrocotus ethologus ethologus、赤紅山椒鳥Pericrocotus flammeus fohkiensis、紅脅藍尾鴝Tarsiger cyanurus cyanurus、北紅尾鴝Phoenicurus auroreus auroreus、白腹短翅鴝Hodgsonius phoenicuroides ichangensis、紫嘯鶇Myiophoneus caeruleus caeruleus、長尾地鶇Zoothera dixoni、小鱗胸鷦鹛Pnoepyga pusilla pusilla、矛紋草鹛 Babax lanceolatus latouchei、畫眉 Garrulax canorus canorus、金胸雀鹛Alcippe chrysotis swinhoii、白腹鳳鹛Yuhina zantholeuca griseiloris、強腳樹鶯Cettia fortipes davidiana、黃腹樹鶯Cettia acanthizoides acanthizoides、山鷦鶯Prinia criniger parumstriata、橙胸姬鹟Ficedula strophiata strophiata、銅藍鹟Muscicapa thalassina、三道眉草鹀Emberiza cioides castaneiceps、白眉鹀Emberiza tristrami。經統計記錄鳥類14目31科155種,見表1。

3.2獸類物種多樣性變化情況

二次科考分別記錄到獸類52種(周正賢等,1989)和79種(陳繼軍等,2008)。第二次科考比第一次科考增加了27種,即:華南缺齒鼴 Mogera insularis、長吻鼴 Euroscaptor longirostris、大臭鼩 Suncus murinus、華南中麝鼩 Crocidura rapax、灰麝鼩 Crocidura attenuata、小菊頭蝠 Rhinolophus pusillus、中華菊頭蝠Rhinolophus sinensis、大馬蹄蝠 Hipposideros armiger、扁顱蝠 Tylonycteris pachypus、亞洲長翼蝠 Miniopterus fuliginosus、狼Canis lupus、豺 Cuon alpinus、紋鼬Mustela strigidorsa、云豹 Neofelis nebulosa、金錢豹Panthera pardus、川西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紅腿長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毛耳飛鼠 Belomys pearsonii、灰頭小鼯鼠Petaurista canieps、海南小飛鼠 Hylopetes phayrei、滇絨鼠Eothenomys eleusis、東方田鼠 Microtus fortis、東亞屋頂鼠Rattus brunneusculus、黃毛鼠Rattus loswa、白腹巨鼠 Leopoldamys edwardsi、錫金小家鼠 Mus pahari、中華竹鼠 Rhizomys sinensis。本次記錄獸類有8目23科79種,見表2。

3.3魚類物種多樣性變化情況

雷公山保護區第一次科考記錄魚類有4目10科29種(周正賢等,1989),第二次科考記錄魚類有4目10科35種(陳繼軍等,2009)。增加了6種,即:桂林薄鰍 Leptobotia guilinensis、草魚 Ctenopharyngodon steindachner、刺鲃 Spinibarbus hollandi、犁頭鰍 Lepturichthys fimbriata、瓦氏黃顙魚 Pelteobagrus vachelli、中國少鱗鱖 Coreoperca whiteheadi?,F記錄魚類有4目10科35種,見表3。

3.4兩棲類物種多樣性變化情況

兩次科考記錄兩棲類種數都是36種(周正賢等,1989;陳繼軍等,2007),兩棲類零星報道有3種(陳繼軍等,2014;潘成坤等,2016;姚倫貴等,2016),為鎮海林蛙,無聲囊樹蛙,仙琴蛙為保護區的新記錄?,F保護區兩棲類有2目8科39種,見表4。

3.5爬行類物種多樣性變化情況

第一次科考記錄爬行類有3目8科56種(周正賢等,1989),第二次科考記錄爬行類有3目10科60種(陳繼軍等,2008)。第二次調查比第一次調查新增物種為4種,分別是多疣壁虎 Gekko japonicus、紫棕小頭蛇 O.swinhons 、眼鏡王蛇 Ophiophagus Hannah、白頭蝰 Azemiops feae Boulenger?,F在有3目10科60種,見表5。

4保護管理建議

4.1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

重點向社區群眾宣傳野生動物在農、林業生產上的益處,尤其在控制農、林害蟲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讓社區群眾充分認識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重要性,從而扭轉“要我保護”轉為“我要保護”的自覺行為上來,并嚴厲打擊非法捕捉和不法收購行為,嚴格執行國家野生動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使這寶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4.2 加大保護區人才隊伍建設力度

雷公山物種多樣性極其豐富,具有很高的科考價值,加強與國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系和合作,大力開展科研,爭取資金和技術支持,把雷公山作為其科研及教學基地。

4.3 繼續開展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工作

實施和做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等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力度,加大造林綠化進程,提高森林覆蓋率,使野生動物棲息地面積得到擴大,有效保護物種多樣性。

4.4 加大野生動物資源的監測工作

重點監測種群密度、物種組成、生境要求、受威脅情況等,從而為制定保護措施提供綜合資料。

4.5 建立繁育基地,提高經濟利用價值

雷公山野生動物資源豐富,許多種類都具有很高的藥用和食用價值。例如,烏梢蛇、尖吻蝮等為我國傳統的中藥材;棘胸蛙、棘腹蛙、鱉、蛇類味美,營養豐富,蛋白質高,有強壯滋補作用;王錦蛇、烏梢蛇、尖吻蝮等這些種類市場需求比較大??梢越⑷斯し庇行?,組織人員進行技術公關,對它們進行人工飼養,或進行由野外到家養的馴養繁殖,使其增殖繁衍,提供給市場。

參考文獻

[1]周政賢,等.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M].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3-19,393-400,380-391,425-427,401-412,413-

424.

[2]吳至康,等.貴州鳥類志[M].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

[3]羅蓉,等.貴州獸類志[M].貴州科技出版社,1993.

[4]伍律.貴州魚類志[M].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

[5]伍律,董謙,須潤華.貴州兩棲志[M].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

[6]伍律,李德俊,等.貴州爬行類志[M].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

[7]張華海,張旋.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研究[M].貴州科技出版社,2007:266-279

[8]李筑眉,王子明,等.雷公山發現海南虎斑鳽 [J].動物學雜志,2008,43(04):139.

[9]陳繼軍,謝鎮國,等.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獸類調查[J].凱里學院學報,2008,26(06):92-95.

[10]陳繼軍,張旋,等.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魚類物種多樣性及其資源保護[J].動物學雜志,2009,44(03):57-62.

[11]陳繼軍,張旋,等.貴州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兩棲動物調查報告[J].四川動物,2007,26(04):826-830.

[12]陳繼軍,李仕澤,等.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棲類新記錄鎮海林蛙[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8):9797-

9820.

[13]姚倫貴,潘成坤,陳繼軍,等.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棲類新記錄仙琴蛙[J].貴州林業科技,2016,41(01):51-

53.

[14]潘成坤,王英,陳繼軍,等.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棲類一新記錄無聲囊泛樹蛙[J].貴州林業科技,2016,41(01):

54-64.

[15]陳繼軍,張旋,等.雷公山保護區爬行動物調查報告[J].貴州林業科技,2008,36(02):25-30.

作者簡介:古定毫, 本科學歷,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管理。

通訊作者:潘成坤,本科學歷,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研究方向:野生動植物保護與管理。

猜你喜歡
雷公山科考自然保護區
進軍“世界第三極”的科考
“科學”號科考船完成今年首個科考
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科考延期為哪般
保護自然保護區刻不容緩
淺淡黃崗梁自然保護區的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
雷公山區生物多樣性與苗族傳統文化耦合傳承關系析略
基于生態足跡的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標準研究
閱讀理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