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交易市場建設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分析

2017-01-10 17:00呂靖燁
商業經濟研究 2016年23期
關鍵詞:農村居民

內容摘要:商品交易市場是農副產品交易的主要場所,其建設不僅關系到農副產品能否實現貨暢其流,而且關乎廣大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問題。近年來,我國多地多次出現農副產品價格大幅波動、產品嚴重滯銷的情況,極大地挫傷了農戶生產積極性,嚴重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收入。隨著大型商品交易市場的迅速發展,分析我國商品交易市場數量、攤位數、市場規模、交易規模等變量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對發揮我國商品交易市場在農村居民增收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商品交易市場 農村居民 有效增收

引言

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指出,穩定發展農業生產,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保穩定,合力促進農民較快增收。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收入倍增計劃中收入倍增指的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翻一番,而我國二元經濟格局長期存在城鄉收入差距問題,廣大農村居民收入相對偏低。提高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是影響農村居民收入重要因素之一,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要通過商品交易市場的交易功能來實現。2014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大要求,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依靠改革創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

我國商品交易市場存在地方保護、市場分割,為了建立全國一體化的市場體系,必須通過創新驅動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勢必要求創新農產品流通機制,打破地方保護,加強商品交易市場建設,這將解決大量農村人口的就業,促進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相關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對農民收入水平提升的研究成果頗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研究我國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居民收入問題。主要觀點表明: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第二,從加快農村城鎮化角度研究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問題。研究發現城鎮化對農民的增收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第三,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農村居民收入的研究表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農民收入提高具有穩定的關系。

第四,研究商品交易市場對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作用,降低運輸成本促進各省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和外部因素要求改進和豐富流通領域的產業政策,這將促進國內商品交易市場的建設帶動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我國各項支持農村商業發展政策的實施,農村商品交易市場發展快,但其發展情況卻不盡如人意;我國目前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滯后,不利于帶動我國農產品流通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而且由于我國農產品流通市場機制不健全,給農村居民帶來收入的損失,豐收不增收的情況相對在一定區域表現得比較明顯。

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流通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高效率、現代化的農產品流通體系。類型多樣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實現了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及時順暢的轉移。發展中國家市場體系不健全,嚴重制約了農產品流通。農產品產量、銷量的增加可以促進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從流通對農業生產的作用來看,農業生產商品率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農產品銷售收入的實現。農產品銷售渠道是否順暢、交易機制是否完善,對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收入增長起決定性作用。

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開拓農產品市場,促進農業的市場化發展,以期帶動農村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從商品交易市場促進農產品流通的角度研究農村居民收入問題是不容忽視的,這不僅關系到農產品價值的實現,更是農產品銷售收入實現的根本保障。

商品交易市場與農村居民收入的關系及其假設

商品交易市場使商品交換演化為發達的商品流通,隨著流通規模的不斷擴大,對產品銷售的促進作用不斷增強。商品交易市場客觀地存在于商品流通活動之中,通過商品收購、運輸、存儲、加工整理、保管、銷售等商業行為,實現產品價值,在這一過程中,居民收入得到回報和增長。商品交易市場特別是與農產品相關的交易市場的發展,有利于形成大市場、大流通,繁榮農村乃至全國經濟,推動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近年來,我國大型的商品交易市場建設發展迅速,商品交易市場數量、攤位數、營業面積、成交額都實現了快速而又穩步的增長。全國8萬多個商品交易市場,不管是產地型、銷地型或集散型,都成為我國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批發與零售的主要業態,特別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已成為全國農副產品流通的主渠道。商品交易市場已成為城鄉結合、增加農村居民就業、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重要途徑。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商品交易市場的數量與農村居民收入正相關。

由于商品交易市場數量的增加,深化農產品經營的市場化程度,可以擴大市場的成交額,統籌規劃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市場結構,完善市場服務功能,規范農業生產者自身的規范化生產和經營行為,從而推動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

假設2:商品交易市場的攤位數與農村居民收入負相關。

商品交易市場的攤位數越少,表明市場集中度越高,有利于發揮市場的規模經濟效益。在商品交易市場中,如果存在大量規模較小的攤位,就會導致農產品流通缺乏系統性,市場中的小規模、低集中度主體之間的過度競爭,不僅會擾亂市場正常交易秩序,而且會造成市場各交易主體之間價值分配機制的混亂,形成農產品交易過程中的流通環節利潤分配相對較多,而作為生產環節主體的農村居民的收入將會減少。

假設3:商品交易市場的營業面積與農村居民收入正相關。

在商品交易市場運行中,營業面積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市場形成的信息流,這些因素也會間接影響農民的收入。營業面積的增大可以理解為市場對保證供需在合理范圍內波動和促進農村居民收入穩步提高起著積極的作用。農產品生產的周期較長,營業面積越大則對整體市場的供需量反應更加準確,農村居民在生產過程中更容易得到及時準確、具有前瞻性的信息,不容易出現“谷賤傷農”的局面,這對促進農村居民收入穩步提高起著積極的作用。

假設4:商品交易市場的成交額與農村居民收入正相關。

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直接促進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水平直接決定著農產品交易規模的大小,決定著農業生產規模的水平,那些技術力量較強、交易規模大、交易活動集中、勞動生產率高的商品交易市場,往往成交額也高,對農產品流通效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社會效益綜合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我國農村居民收入與商品交易市場發展現狀

(一)我國農村居民收入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居民收入出現多元構成結構。其收入來源按生產經營方式有以下部分:

第一,家庭農業生產經營收入,這部分以農業種養業為主的收入來源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第二,家庭在鄉從事非農經營收入,這是在鄉農民的一個重要增收點,也是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內容;第三,外出務工收入,這種收入以其廣闊的增長空間成為了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切入點;第四,集體經濟收入;第五,其它各種收入。

從2000年到2015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情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2000-2003年是恢復性增長階段。200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366.4元,比上年增加113元,增長5%,扭轉了增幅連續四年下滑的局面。2004-2007年是穩定增長階段。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量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連續4年超過300元;增幅實現了1985年以來首次連續4年超過6%。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60元,比上年實際增長14.98%。2009-2013年是快速增長階段。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量突破了700元,2011年農村人均純收入增量達到了1058元,這是史無前例的增量,2011年的人均純收入是6977元,比上年實際增長17.88%。2013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8895.9元,較上年提升了12.37%。2014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0488.9元,較上年增加了1593元,增幅達到17.9%。

(二)大型商品交易市場建設現狀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加深和國內市場經濟環境的改善,商品交易市場在數量、攤位數、營業面積、成交額規模等方面發展迅速。如表1所示,2000年以來我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特征:

第一,市場總體規模不斷擴大。2006年我國商品交易市場延續了持續增長的態勢,是我國入世以來市場數量增加最多、成交額增長最快的一年,增幅達16%。2012年底全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達5194個,市場攤位數、營業面積分別為349.4萬個、2.78億平方米,年成交額9.3萬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4%、4.78%、6.35%和13.42%;其中營業面積和成交額比入世初期增長了154.38%和313.39%。但2013年我國商品交易市場出現了數量減少的情況,比上年減少了0.18%,說明我國商品交易市場在整合和完善。

第二,單個攤位規模與效益增速顯著。2012年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平均攤位營業面積達78.67平方米,平均攤位年成交額245.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6%和8.03%,比入世初期增長67.12%和171.58%。統計顯示,市場規模越大,平均攤位的成交額越高,100億元以上市場攤位的年平均成交額達506.4萬元,是億元市場的3.4倍,10億元市場的2.5倍;100億元以上市場單位營業面積創造的年成交額達6.6萬元,是億元市場的2.4倍,10億元市場的1.6倍。

商品交易市場對我國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擇與解釋

首先以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作為因變量,前文提到農村居民收入的五個來源,在很大程度上都與商品交易市場高度相關,因此筆者就以中國統計年鑒中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來度量農村居民收入,我國商品交易市場的數量、攤位數、營業面積和成交額等指標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回歸方程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

其中:Y代表農村人均收入(元);X1代表商品交易市場的市場數量(個);X2代表商品交易市場的攤位數(十萬個);X3代表商品交易市場的營業面積(萬平方米);X4代表商品交易市場的成交額(億元)。

(二)多重共線性檢驗

由于選擇的指標之間高度相關,比如市場數量和成交額、攤位數和成交額、營業面積和成交額之間從理論角度來看都是高度線性相關,則必然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因此,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先進行各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檢驗,以確定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相關系數矩陣可知: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與商品交易市場的各個指標之間高度線性相關,而且商品交易市場各指標之間相關性也非常高,模型中各個解釋變量相互之間的相關系數較高,確實存在嚴重多重共線性。筆者采用逐步回歸法,檢驗和解決多重共線性問題。

為了確定不同解釋變量的解釋程度,分析分別作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之間的一元回歸,通過觀察可決系數和T檢驗結果,找到影響農村居民的核心解釋變量,逐步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逐步回歸結果顯示:成交額是影響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核心因素,市場攤位數次之,后面兩個因素分別是營業面積和市場數量。

(三)回歸模型結果

運用Eviews5.0軟件分析,以成交額為核心逐步增加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得到的模型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逐步回歸后進行假設檢驗:模型二中,F統計量顯著,調整的可決系數接近1,各個變量均是農村居民收入的顯著影響因素,回歸方程的總體線性關系顯著成立,且模型二消除了多重共線性的影響。而模型三和模型四回歸均出現了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導致變量符號相反和原本顯著的變量變得不顯著,因此模型三和模型四應該剔除。

通過模型二的回歸分析發現:各個變量的t檢驗和AIC信息準則均說明變量選擇合理,商品交易市場的成交額對農村人均收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攤位數與對農村人均收入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市場數量和營業面積不是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顯著影響因素。

因此,回歸方程應為(括號內為T檢驗結果):

Y=(3.625049)+(-2.927006)X2+(8.678866)X4

(四)回歸結果討論

第一,商品交易市場數量與農村人均收入負相關,假設1不成立?;貧w結果表明:假定其它因素不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增加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反而減少,這與理論相悖。雖然理論上,商品交易市場的數量與農民的收入成正相關,但是由于我國在商品交易市場建設過程中往往重形式、輕內涵,忽略了市場在信息暢通等方面的內涵建設,盲目擴大商品交易市場的數量,從而在促進農民收入增加方面作用并不顯著。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各級政府雖然加大了商品交易市場的建設,數量大幅增長,但由于部分商品交易市場仍然片面地認為管好商戶、收繳管理費就是市場管理的主要任務,忽視了市場調節生產、融通信息和資金的重要作用。無品牌管理和建設意識、對經營產品品質和進駐商家監管不嚴、經營產品缺乏地方特色和地域優勢,這些因素造成我國部分商品交易市場特色不鮮明、優勢不突出、品牌意識淡薄的局面,因此在這種傳統的經營方式下,無法起到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

第二,商品交易市場的攤位數與農村人均收入顯著負相關,假設2成立。T檢驗結果表明:商品交易市場的攤位數是農村人均收入的顯著負相關影響因素,當商品交易市場的攤位數每減少10萬個,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增加0.002084元,2013年我國商品交易市場的攤位數減少了近1000萬個,農村居民平均收入增加了0.02元,雖然目前這一變量對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是隨著攤位交易規?;?、系統化和技術化水平不斷提升,這一變量對農村居民收入的顯著影響會逐步顯現出來。目前,從2013年我國商品交易市場攤位數的降低可以看出,我國商品交易市場的攤位的規模經濟效應正在逐步顯現,商品交易市場的集中度正在不斷提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也在穩步提高。2014年我國商品交易市場攤位數的出現增加態勢,這可能與有效攤位水平的提升有關。

第三,商品交易市場的營業面積與農村人均收入相關性不顯著,假設3不成立。T檢驗結果表明:商品交易市場的營業面積不是農村人均收入的顯著影響因素。這主要體現在當前我國很多商品交易市場仍然處于依賴承包收租金來維持生存的狀態。單位面積交易額不足,個別市場面積空置率偏高,在全國億元市場的發展中,仍存在缺乏合理規劃、盲目發展的現象,出現了一些“有場無市”的空殼市場;有的市場面積空置率高達50%以上,造成資源的浪費,忽視了商品交易市場的內涵建設,商品交易市場在調控農戶生產經營、引導貨暢其流、指導農戶進場交易等方面作用顯現不足。導致商品交易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降低,無法起到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作用。

第四,商品交易市場的成交額與農村人均收入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假設4成立。通過回歸結果可知,表明成交額每增加100億元,假定其它因素不變,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加11.3019元??梢?,我國近年來商品交易市場建設發展迅速,商品交易市場的成交額增加,促進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以2012年為例,當年我國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較上一年增加了接近1000億元人民幣,使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113.019元。2000年至今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增加了接近6000億元人民幣,農村居民收入增加了大約700元。商品交易市場交易額的迅速增加,起到了促進農業生產者生產增收的作用。

結論

本文利用2000-2014年間的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探討了商品交易市場與農民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商品交易市場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之間存在相關的關系,商品交易市場數量增多、營業面積增大對農村居民收入的作用不顯著,而成交額的增大、攤位數的減少對農民收入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一結論的政策含義表明,現階段推進商品交易市場化進程的過程中,市場建設與管理相關部門注重商品交易市場的數量發展,而忽視了其內涵建設,因此今后必須在商品交易市場的數量、攤位數以及營業面積方面深挖潛力,大力提升市場的整體實力與水平,以期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

在市場化的過程中,要做到“辦一個市場,帶一門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百姓”,對政府的政策有很高的要求,政府既不能無所作為,又不能替代和阻礙市場的成長,政府需要協調好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關系。合理正確的政策可以促進和推動市場的成長,而錯誤的政策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加強政府對商品交易市場的引導和規劃是增加農村居民收入的政策保障;以良好的市場秩序和創新機制確保農村居民收入的可持續增長;用科學管理方式提升商品交易市場的效率是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突出特色完善市場體系建設是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優勢基礎。只有建立機制健全、流轉通暢、組織有序、信息準確、秩序井然的現代商品交易市場,才能擴大成交額、提升單位面積和攤位的效率,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

參考文獻:

1.吳意云,朱希偉.接入效應、市場分割與商品交易市場發展[J].經濟學(季刊),2012(1)

2.陳瑤.農業產業化經營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12)

3.覃業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的實證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5)

4.費佳麗.農業產業化經營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2(5)

5.馬遠,龔新蜀.城鎮化、財政支農與農民收入增加的關系[J].城市問題,2010(5)

6.王鵬飛,彭虎鋒.城鎮化發展影響農民收入的傳導路徑及區域性差異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3(10)

7.曾慧敏,謝珊珊.城鎮化、農產品流通效率與農民收入增長關系研究[J].商業時代,2014(36)

8.王曉東,謝莉娟.論流通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增長[J].財貿經濟,2010(2)

9.谷克鑒,陳福中.外部因素對中國商品流通影響的長期性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2(2)

10.李駿陽,肖曉丹.農村商業網點變化趨勢及原因探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3(12)

11.呂靖燁.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的問題與策略[J].農業經濟,2007(2)

12.李思霖.農產品流通公共投入與農民收入關系分析[J].商業時代,2014(9)

猜你喜歡
農村居民
住在養老院,他們過得好嗎?——陜西農村居民養老情況調查
云南富民縣農村居民高血壓的變化趨勢及與肥胖指標的關系
70年來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40倍
促進農村居民心理健康與實現精準扶貧
農村居民人力資本投資研究
2017年山西省農村居民醫療保健支出大增
我國北方35歲及以上農村居民高血壓患病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北京市平谷區農村居民慢性病控制現狀分析
做強農村居民的健康防線
俄羅斯農村居民就業、收入狀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