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探討

2017-01-10 17:33龍江
商業經濟研究 2016年23期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動力機制新常態

龍江

內容摘要:經濟新常態意味著區域經濟發展必須轉變發展路徑,重構區域空間,調整產業結構,才能轉換增長動力,增創競爭優勢。在經濟新常態的形勢下,區域經濟發展中出現了發展差距不斷縮小的勢態,比較優勢逐步呈現,一體發展日益加速及生態發展趨于主流等特征。為了推動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理應從政策環境、區域條件、網絡經濟及生態資源等方面培育發展動力,以促進區域經濟合作,加快區際資源流動,發揮區域核心優勢,形成聯動發展格局。

關鍵詞:新常態 區域經濟發展 動力機制 “互聯網+”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然而,隨著世界經濟局勢的變化,國內經濟增速的趨緩,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也出現諸多新特點。其中一個重要特點是,經濟已脫離了高速發展的階段,逐步轉向中高速增長階段,并進入了“經濟新常態”的形態中。在這種新的經濟態勢中,區域經濟發展必然呈現新的特點,也需要尋找新的動力。為此,本文闡述了新常態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了新常態下的區域經濟特征,探索了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

新常態相關釋義

進入21世紀后,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都發生著巨大變化。其中,中國的崛起深刻地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影響了國際經濟秩序。2008年以來,伴隨美國次貸危機的蔓延,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致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拐點。經過學界的深入研判,這個拐點被稱之為“新常態”。

作為一個新興概念,“新常態”蘊藏著不同的理念。早在2004年,McNamee 和Diamond出版了一本名為《新常態—大風險時代的無限可能》的書。在書中,McNamee 和Diamond將現在所面對的一個不確定的時代稱為“新常態”(The New Normal)。在他們看來,不確定性常表現為恐怖主義、企業丑聞,以及海外就業外包等。他們進而指出,即便世界經濟復蘇,舊的安全網也不復存在,但新常態也會提供大量的機會。2009年,Gross與El-ErianMohamed用“新常態”來說明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世界經濟,特別是發達國家所發生的變化。2010年,在第40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再次使用“新常態”來描述世界經濟的新情況。自此以后,“新常態”開始進入公眾視野,描述了危機過后經濟緩慢而痛苦的恢復過程。

在我國,“新常態”又具有新的內涵。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時首提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階段。同年,在APEC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全面闡述了我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轉為中高速;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說明,經濟新常態中的“新”表明我國的經濟已不同于以往,主要表現是:第一,經濟增速降低,但發展效益增加;第二,經濟結構轉型優化升級,尤其在產業、需求、區域、收入等方面不斷優化升級;第三,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逐漸發揮了決定性作用。而“?!眲t體現出我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性,也意味著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態將持續一定時間,不會面臨突然的大幅波動。

新常態無疑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理念,將引領我國經濟提質增效。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面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各級政府要認識到,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改變了,但我國經濟發展仍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也改變了,但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梢?,我國經濟要持續發展,必須注重滿足人民群眾需要,重視市場和消費心理的分析,強化社會預期的引導,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推動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方能增強我國經濟發展動力,提高我國經濟質量。

新常態下的區域經濟現狀

(一)區域經濟發展狀況

在經濟學領域,區域具有產業分工協作,人力、資本、技術等資源有效配置,經濟、社會、生態等領域協調發展的特點。因此,區域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優勢互補。在經濟發展中,世界各國都十分注重區域經濟的發展。

不過,由于資源稟賦、政策差異及政府行為等原因,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自東向西梯度發展的格局。這不僅造成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也導致同一區域的內部發展的不均衡。如果把我國區域經濟板塊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及東北四個地帶,可以發現我國區域經濟的總量及人均量都表現出“東部大,中部、西部和東北小”的顯著特征。

由表1可知,東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83%,占國內生產總值比率雖逐年下降,但均在50%以上。中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65%,占國內生產總值比率逐年增加,但皆在20%左右。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12%,占國內生產總值比率逐年增加且增幅較高。東北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27%,占國內生產總值比率波動較大,并在2013年后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表2顯示,東部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高于其它區域,但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10.02%)皆低于其它區域。中部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高于西部地區,但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12.21%)高于東部和東北地區。西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皆低于其它區域,但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13.52%)高于其它區域。東北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低于東部地區,但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11.21%)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區且高于東部地區。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盡管存在不均衡的狀況,但就發展的態勢看,其發展方向是朝向均衡的。統計數據表明,2014年,全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東部地區同比增長5.52%,高出全國水平0.52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同比增長4.65%,低于全國水平的0.35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同比增長5.54%,高出全國水平的0.54個百分點;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全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4.73%,東部地區同比增長13.19%,低于全國水平的1.64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同比增長14.35%,低于全國水平的0.38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同比增長18.24%,高于全國水平的3.51個百分點;在經濟發展速度上,全國國民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4%,東部地區同比增長7.6%,高于全國水平的0.2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同比增長7.06%,低于全國水平的0.34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同比增長8.78%,高于全國水平的1.38個百分點??梢?,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各區域發展日趨均衡。

(二)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的特點

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實質是一個新舊增長動力轉換、新舊發展路徑替代、新舊競爭優勢演化、新舊空間組織重構以及新舊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在這個背景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面臨大量機遇。各區域之間雖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發展差異,如東部地區始終比中部、西部及東北地區發達,但中部、西部及東北地區的發展空間更大??傮w看,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區域發展的差距不斷縮小。我國實施的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政策措施,一直致力于均衡各區域的發展,已取得一定成效?!笆濉逼陂g,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4.1%,超過東部的10.8%。2014年數據表明,東部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從2010年的近53.91%下降到51.16%。東部地區比重的降低意味著其它區域占比的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區域發展的整體差距雖在不斷縮小,但區域內部的發展還存在不均衡。東部、中部、西部及東北一些地區仍然存在貧困,各區域內的省級差距依然很大。

第二,區域發展的優勢開始轉換。過去,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主要靠投資或者出口驅動,但是在鋼鐵、煤炭、紡織等傳統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的壓力下,繼續依靠投資已難以為繼。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正在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其主要表現之一是通過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不斷消化過剩產能。如東北地區的沈陽機床,近年來不斷加大投入對智能機床的研發資金,將機床與互聯網相結合,加大中高檔機床的開發,原來的普通機床占比為75%,而現在的中高檔機床占比已達到72%,實現了產品結構的良性逆轉。

第三,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加速。區域經濟的一體化有利于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在我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在逐漸加強。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產業互補。各經濟區域都具有特殊的資源和發展優勢,致使區域之間合作可以更好地利用多方資源,實現產業重組。

二是人口流動。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涌向區域內的城市中,充實了城市的就業空間。另外,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地區也比較廣泛,這些都加劇了人口流動。隨著戶籍制度的日益寬松和放開,勞動力的流動將更為頻繁,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資源。

三是交通便利。交通的便利為區域之間的互動互通提供了基礎。高鐵、民航等交通設施的發展,逐步增加了區域經濟發展的聯動性,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

四是網絡普及?;ヂ摼W可以突破空間、時間及區域限制,加快了信息、金融等資源在區域間的流動和配置,進一步推進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

第四,生態化發展成為趨勢。過去,為了經濟發展,各區域可以不惜以環境為代價,大力發展高耗能、高污染及低效益的產業。近年來。隨著各種自然災害、霧霾等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各區域開始不斷反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尤其在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始終要將環境問題放在重要位置,主動借助技術創新等手段,結合區域實際探索一條綠色、低碳的集約型發展道路。

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的發展動力

新常態下的區域經濟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要想實現發展,就必須有足夠的動力。由目前的區域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有:

第一,政策動力。區域經濟要借助有利的條件進行發展。這里的“利”主要是政策方面的。我國在區域發展政策上力推東部、中部、西部及東北發展,但帶來的問題是割裂了區域之間的聯系,導致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執行不力。經濟步入新常態后,尤其是“十三五”規劃的出臺,我國將繼續推進區域之間的各種合作,并在原有的四大經濟區域的基礎上增加“京津冀”、“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三大經濟區域,從而形成“4+3”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這對于整合區域的“碎片化”,以及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區域優勢。一般意義上的區域經濟主要依據地理位置來制定發展政策。但從區域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看,可將這些區域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為落后區域、膨脹區域和蕭條區域。落后區域的主要問題是“窮”,它需要實現的轉型是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而轉型的目標就是步入現代化的軌道;膨脹區域的主要問題是“堵”,因而在轉型上要注重吐故納新和繼續保持發展的活力;蕭條區域的主要問題是“老”,其轉型重點在于怎樣恢復往日的活力。因此,不同區域面臨著不同的經濟發展問題,需要根據區域實際情況尋找發展優勢。

另外,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區域經濟戰略空間也發生了變化。其中,區域經濟的戰略空間主要包括資源要素、產業技術、地區文化以及地緣政治等方面。這些要素與各個經濟區域的主導產業、基礎設施及區域政策等有密切關系。在新常態下,各區域經濟主體要立足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拓展區域經濟戰略空間,主動從區域發展的長遠角度來建設和開發區域經濟戰略空間。

第三,網絡經濟。網絡經濟主要是依靠互聯網的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的科學發展。目前以互聯網、電子商務等主要特征的新業態正在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不斷塑造新的商業模式,并且日益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比如,在電子商務的驅動下,浙江義烏青巖劉村形成了一條龐大的互聯網經濟產業帶。該村由最初的淘寶散戶或小額混批的商業模式,發展成為現在的綜合配套服務新模式。據數據統計,2013年青巖劉村就實現了20多億元銷售總額,成為名副其實的“淘寶第一村”,帶動了臨近地區電子商務的發展。

互聯網的發展對于培育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也起到重要的推動和激勵作用。尤其是“互聯網+”模式的催化作用,將使區域經濟的投資機會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這會推動區域內新產品、新技術、新商業模式、新業態的增長,從而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植入創新的動力。同時,傳統的以低廉的勞動力、以環境為代價、低成本生產及簡單模仿的區域經濟發展方式將遭遇重大沖擊。因此,區域經濟發展主體要發展網絡經濟,利用互聯網等網絡技術,加快區域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升區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區域經濟板塊。

第四,綠色發展。綠色發展需要完善的法律環境和健康的生態發展。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法律的指導和約束。十八屆四中全會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經濟。在經濟新常態下,國家和政府要為各經濟區域內的企業科技創新和市場開拓提供更多制度保障。更為重要的是,經濟區域內的政府應依靠法治來引領與規范區域內的企業市場行為,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可靠、公平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才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這也預示著,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將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加強區域競爭合作的重要動力之一。

此外,我國的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了很大傷害,尤其是煤炭、鋼鐵等工業,更是污染嚴重。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也表現出一定的區域性,例如產煤大省山西和河北等地,很多產業都與煤炭相關,成為當地支柱性產業,但是這些產業的高能耗、高污染及高排放的特性,損害了自然環境。西部地區相對東部沿海地區落后較多,很多東部淘汰的高污染產業也往往會轉移到西部地區,從而將污染轉移到了西部地區。在這些區域政策的影響下,區域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區域經濟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要擺脫“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主動淘汰“三高一低”的產業,積極轉型升級現有產業體系,構建低碳、綠色及創新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McNamee R,Diamond D. The New Normal: Great Opportunities in a Time of Great Risk[M].Portfolio Hardcover,2004

2.張占斌.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1)

3.張慧芳.新常態下的經濟結構:再平衡與新期待[J].經濟學家,2015(7)

4.張暉.實現經濟“新常態”下的區域科學發展[J].區域經濟評論,2014(6)

5.人民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12/c1024-26193058.html,2016-4-23

6.王繼崗.關于新常態下區域經濟轉型跨越的思考[J]. 當代社科視野,2014(11)

7.閆程莉,安樹偉.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十二五”回顧與“十三五”展望[J].改革與戰略,2016(3)

8.陳耀,皮亞彬.“十三五”區域政策思考[J].中國經濟報告,2015(10)

9.謝曉棣.新常態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特征及對策[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4(46)

10.新華網.從四大區域到“4+3”布局 城市群成“十三五”區域發展主抓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xa/2015-10-13/c_1116800462.htm,2016-3-10

11.劉世錦.中國經濟增長十年展望(2013—2022)[M].中信出版社,2013

12.金碚.新常態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思維[J].區域經濟評論,2015(3)

13.浙江在線.義烏青巖劉—中國淘寶第一村[EB/OL].http://zjnews.zjol.com.cn/system/2014/01/03/019790763.shtm,2016-3-12

14.沈玲.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轉換問題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6(5)

猜你喜歡
區域經濟發展動力機制新常態
重大交通設施項目風險復雜動態交互演化機理與仿真分析
我國創意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