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機何以“轉”成了危機?

2017-01-10 17:36盛斯才
雜文月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英法郭嵩燾轉機

盛斯才

1850年,道光帝駕崩,皇四子奕佇繼位,年號咸豐。咸豐面對的,是一個內憂外患的爛攤子。內憂呢,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在廣西起事,迅速攻下廣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等一系列地區和城市,并于1853年將太平天國國都定鼎南京,稱作天京,且出兵北伐,兵鋒直撲京畿;外患呢,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與西方列強簽署了以《南京條約》為代表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之后,西方列強依舊對大清王朝虎視眈眈。

咸豐不能說是完全沒有責任感的國君。有史學家評價說:清朝皇帝都很勤政。這當然是相對明朝皇帝開幾十年不上朝紀錄而言的。但咸豐或有其心,但缺其力,尤乏其智。無論是在太平軍方面,還是在西方列強方面,咸豐都很難得力。頓感挫折的咸豐,漸漸地失去了奮發之心,開始在聲色犬馬中耽于享樂,而時間,卻是一晃就過去了。

郭嵩燾(1818年~1891),湖南湘陰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湘軍創建者之一,1863年任廣東巡撫,中國首位駐英法使節,洋務派名家和著名的近代啟蒙主義思想家。1957年因兵部尚書、軍機大臣陳孚恩舉薦,入翰林院,1859年(咸豐九年)被諭為“翰林院編修著在南書房行走”,遂成“天子近臣”。當日,咸豐召見郭嵩燾,君臣之間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奏對:

上曰:“汝看天下大局,宜如何辦理?”

曰:“天下大局,督撫與將帥并重。已失之城池,責將帥收復;未失之土地,責督撫保全,大局始有轉機?!?/p>

上曰:“究竟從何處下手?”

曰:“據臣愚見,仍當以講求吏治為本?!?/p>

上曰:“汝看天下大局,尚有轉機否?”

曰:“皇上,天也?;噬现?,即天心所見端?;噬险\能遇事認真,挽回天意,天心亦即隨皇上以為轉移?!?/p>

上曰:“如何便能轉移?”

曰:“不過認真兩字。認真得一分,便有一分效驗。湖南、北所以較優,亦由撫臣駱秉章、胡林翼事事認真,吏治軍務兩事,都有幾分結實可靠。一省督撫辦事認真,便也能轉移一省大局?!?/p>

這一段奏對包含豐富的內涵。首先,反映出咸豐對大局的深刻憂慮,大局糜爛已成咸豐心中沉重的包袱。天下大局本是你皇帝所應該決斷的,咸豐拿此就詢于下臣,顯然已是火燒眉毛非常急迫。其次,咸豐召對郭嵩燾的態度極其認真?!叭昕刺煜麓缶?,宜如何辦理?”“究竟從何處下手?”“汝看天下大局,尚有轉機否?”“如何便能轉移?”可以說是“打破砂鍋問到底”。這一方面說明咸豐對郭嵩燾的器重,另一方面也說明咸豐自己束手無策。第三,郭嵩燾面對垂詢,赤誠相對,直言“皇上誠能遇事認真”“天心亦即隨皇上以為轉移”。這等于是說,大局的轉機首在皇帝能否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并以“湖南、北較優”是因為“撫臣駱秉章、胡林翼事事認真”作為論據。第四,大局似尚有挽回的機會。召對中郭嵩燾理據充分,“認真得一分,便有一分效驗”“一省督撫辦事認真,便也能轉移一省大局”,說明大局雖然糜爛,但也許尚有一線生機。但前提是,要從你皇帝開始,澄清吏治,事事認真!皇上召對,不排除郭嵩燾有說“寬心話”的成分,但整個論述不失步步為營,有理有據。

那么,咸豐是怎樣“認真”的呢?

首先是莽撞。1858年前后,第一次鴉片戰爭與英法等列強簽署的條約,按照條約內容是已經到了要修約的時候了,英法方面早就叫嚷開了。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遵約修訂條約無疑是明智之舉,但年輕氣盛的咸豐,卻開始耍起性子來了。1859年,咸豐與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合謀在大沽口誘擊英法前來換約的船隊,取得小勝。這樣的小勝是勝利嗎?人家本是來換約的,沒準備與你開戰。這下好了,是你自己主動挑起了戰爭。1860年7月30日,英法聯軍軍艦數十艘再次闖入渤海,要復上年戰敗之恥。但同時人家也還是愿意談判解決問題,卻由于咸豐與僧格林沁愚蠢而野蠻地囚禁英法談判代表,虐殺其中的二十多人,導致英法聯軍直搗北京,劫掠并火燒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在咸豐倉皇逃往熱河之際,讓在與自己爭皇位中落敗的六弟恭親王奕訢辦理與英法聯軍的屈辱和局。

其次是無識。在中西交往中,咸豐對西方列強的一切條件皆可置之不論,唯一對其中一條,可謂萬分“認真”。

早在1858年4月,大清朝在列強炮口之下與英、法、美、俄分別簽署《天津條約》。四國條約中的第一條就是:公使駐京、覲見皇帝時用西方禮節。對于條約中賠款、減稅、增開通商口岸,以及片面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協定關稅、清政府保護傳教等項,咸豐都不在意,咸豐最恐懼和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公使駐京和覲見皇帝。

1858年7月15日,咸豐授桂良、花沙納為欽差大臣,會同兩江總督何桂清,在上海與英國等國談判修訂關稅則例。桂良向咸豐帝請訓。咸豐當面布置了上海談判的機宜:桂良等人到達上海后,首先向英、法使節宣布大清皇帝的“新恩”,全免一切海關關稅,鴉片開禁合法輸入,讓“各夷感服”,然后再談判取消公使駐京等《天津條約》載明的條款。如此直接犧牲國家權益的荒唐主意,連咸豐屬下大臣也難以接受。兩江總督何桂清冒著抗旨的風險,立即上奏:輕改條約,必起風瀾;關稅決不可免。桂良等人亦一再上奏陳述。至10月18日,咸豐帝終于同意不談免稅之事。

咸豐為何對公使駐京和親遞國書一事如此忌憚呢?答案是:面子。即外夷見中國皇帝不是不可,但必須像藩屬國的使臣一樣,對清朝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又要見皇帝,又不肯行此大禮,那么,清朝皇帝的對策只有一個:拒見。

而此時國際大勢,交往國家之間互派使臣,開設使館,由大使向駐在國元首親遞國書,是兩國友好的體現,已是國際關系的常識,咸豐卻畏之如虎。

1861年8月22日,咸豐病死熱河,遺詔立六歲的載淳為皇太子,繼承皇位。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從此開啟了由這位連傳統蒙學教育都沒有受過的慈禧太后專權誤國達47年的歷史進程,大清王朝終于無可挽回地走向了滅亡。

其實,就在距咸豐與郭嵩燾奏對十年不到,這一結局就已為人看破。

1867年7月21日,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與心腹幕僚趙烈文晚間暢談。曾說:“京城中來人說,都城氣象甚惡,明火執仗之案常發,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婦女也裸身無褲可穿,民窮財盡,恐怕會有異變。為之奈何?”

趙說:“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分崩離析。然而主德素重,風氣未開,若無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我估計,異日之禍,必先顛仆,而后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曾國藩蹙額良久,說:“會否南遷呢?”

趙說:“恐怕未必能像東晉、南宋一樣偏安一隅?!?/p>

曾說:“本朝君德本正,或不至于此吧?!?/p>

趙說:“君德正,然而國勢隆盛之時,士大夫食君之祿報君之恩已經很多。本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奪取天下太過機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后君之德澤,未足恃也?!?/p>

曾說:“吾日夜望死,憂見宗廟之隕落?!?/p>

歷史果如趙烈文所言,清朝于1911年滅亡,未出50 年。

郭嵩燾力言的“轉機”,咸豐關注的“大局轉移”,終于轉成了大清朝萬劫不復的危機。

【小黑孩/圖】

猜你喜歡
英法郭嵩燾轉機
湖湘文人日記中的郭嵩燾形象
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
郭嵩燾政教思想的內在理路
轉機
省思與超越——新世紀以來郭嵩燾研究回顧與展望
大型立式容器翻轉機旋轉支架的有限元分析
借鑒英法經驗,促進我國PPP模式健康發展
左宗棠與郭嵩燾的不同境遇
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現轉機
變革中的轉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