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生態制劑對河蟹養殖成活率的影響

2017-01-11 20:16賈秋紅白海鋒張星朗問思恩馮小麗
河北漁業 2016年12期
關鍵詞:微生態制劑河蟹成活率

賈秋紅+白海鋒+張星朗+問思恩+馮小麗+高志

摘 要:為了進行河蟹生態健康養殖技術的示范推廣,研究了一種微生態制劑對河蟹養殖池塘水質及河蟹成活率的影響。結果顯示,使用含濃縮復合芽孢桿菌的微生態制劑(主要成分為枯草芽孢桿菌、納豆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和蠟樣芽孢桿菌)的試驗池水質優于對照池。與對照池相比,水體透明度增加26.1%,溶解氧降低22.6%,pH下降5.5%,電導率下降26.0%,氨氮含量降低75.1%,亞硝酸鹽含量減少51.4%,河蟹養殖成活率提高了11.5%,河蟹養成規格提高25.0%。研究表明,濃縮復合芽孢桿菌微生態制劑對養蟹池塘的水質具有一定的凈化效果,并可通過調節河蟹免疫系統減少病害發生,提高河蟹養殖成活率。

關鍵詞:河蟹;微生態制劑;水質調節;成活率

河蟹學名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在分類學上屬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甲殼綱(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絨螯蟹屬Eriocheir[1]。河蟹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是我國特有的珍貴水產養殖品種,同時也是出口創匯水產品之一。 河蟹的適應性強,餌料來源廣,養殖技術較容易,生產投資少、見效快,養殖前景廣闊。但是隨著養殖規?;?、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養殖環境不斷惡化,種質資源逐漸退化,使得河蟹小型化和病害的發生率越來越大[2]。此外,近年來河蟹養殖生產中出現的水體富營養化以及大量抗生素、激素、防腐劑、喹乙醇、喹諾酮等化學藥物的濫用,不僅對河蟹的品質造成了影響,而且還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微生態制劑(Microecologics),是一種活菌制劑,通過改善動物自身及其周圍的微生物群落來提高飼料利用率以及營養價值,具有增強動物對疾病的應答能力,提高其健康水平和保護環境的功能[3]。微生態制劑通常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素三種,其中芽孢桿菌是水產養殖中常用的益生菌種類。芽孢桿菌是一類好氣或兼性厭氧細菌革蘭氏陽性菌,目前在水產養殖生產中,比較常用的有三種,分別是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地衣芽孢桿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以及蠟樣芽孢桿菌Bacillus cereus [4]。近些年隨著人民大眾生活質量的迅速提高,以及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對食品質量安全的日益廣泛關注,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的綠色化、飼料的綠色化、環境的綠色化以及生態文明的綠色化,這致使河蟹養殖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生態之路。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上被公認為是眾多抗生素類藥物最有潛力的替代品,主要是因其具有綠色環保、無殘留、無污染、無任何毒副作用,而且不產生抗性、無記憶性和作用范圍廣等優點[5]。為此,2016年筆者在陜西黃河灘地進行了河蟹生態健康養殖試驗,旨在為陜西地區河蟹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的示范與推廣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池塘條件

在陜西大荔黃河蟹養殖基選取4口較為相似的池塘進行試驗,其中2口塘為實驗池,2口塘為對照池。池塘形狀均為長方形,東西走向,池底平坦,坡比1:2.6,池塘面積均為0.33 hm2,水深1.2~1.5 m,池底淤泥小于10 cm,防逃及排灌設備齊全,試驗用水取自黃河水。

1.2 試驗材料及實驗設計

試驗幼蟹購于江蘇高淳,選擇體質健壯、活動敏捷、附肢齊全,規格整齊,大小為160~200只/kg,運輸成活率大于95%。微生態制劑選擇使用超濃縮復合芽孢桿菌(Bacillaceae),復合芽孢桿菌主要成分為枯草芽孢桿菌、納豆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蠟樣芽孢桿菌等多種有益微生物活菌?;铙w有益菌總數≥1×1011個/g。試驗池塘使用微生態制劑,水深1 m時微生態制劑用量為50~60 g/畝,每10~15 d沿池邊潑灑一次,同時飼料中添加量2~3 g/kg,對照池塘不使用微生態制劑。

1.3 池塘消毒、肥水

池塘冬季排干水后對池塘進行清整,清除多余淤泥后曬塘凍土。蟹苗放養前7~10 d,采用生石灰消毒,用量2 400~3 000 kg/hm2。在生石灰藥效消失后,使用生物有機肥525~750 kg/hm2,促進生物餌料生長繁衍。

1.4 種草移螺

2月底全池種植伊樂藻,面積控制在全池的25%左右,水位保持在30~40 cm。3月初移栽金魚藻和輪葉黑藻,種植面積控制在40%左右,水位保持在50~60 cm。至高溫季節,水草覆蓋率保持在80%左右。4月初,開始全池均勻投放活螺螄,投放7 500~9 000 kg/hm2。

1.5 苗種投放

3月上旬開始投放蟹種,放養密度為30 000~45 000只/hm2,分別混養青蝦蝦苗(1 000~2 000尾/kg)75~150 kg/hm2。蟹苗在放入池塘前要進行消毒處理,用食鹽水(3%~4%)浸洗3~5 min。蟹苗投放時間選擇在晴天水溫較高時,進行多點投放,讓蟹苗自行爬入水中。

1.6 日常管理

在養殖過程中,飼料的投喂以全價配合飼料為主,搭配一些動物性餌料(例如新鮮的小魚小蝦和冰鮮的魚蝦等)和植物性飼料(例如浸泡的小麥、玉米、高粱、菜類等),堅持兩頭精、中間粗的投喂原則,日投餌量控制在3%~5%。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及時掌握水位變動和水質變化情況,以及河蟹的晚上攝食和活動情況,做好防逃、防盜以及防敵害工作,堅持每日做巡塘記錄。視水溫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水體透明度在30~40 cm,高溫季節5 d加水 1次,保持水位在1.3~1.5 m。定期(15~20 d)對池塘進行水質調節和改良,具體方法是用150~225 kg/hm2的生石灰化漿全池潑灑,生石灰的使用不僅有利于疾病預防,更有利于水體中鈣離子的增加,能夠有效促進河蟹的蛻殼 。

1.7 水環境指標測定

試驗期間, 每10~15 d對各個池塘的水溫(T)、水深(D)、透明度(SD)、溶解氧(DO)、pH值、電導率(EC)、氨氮(NH4+-N)、亞硝態氮(NO2--N)等水質理化指標進行跟蹤測定,從4月1日至7月1日共測定6次,每次采樣監測時間固定在上午8:00-9:00,每口池塘設置4個固定監測點。

2 結果

2.1 水環境變化

經過6次水質理化指標測定,對照池塘與試驗池塘除水溫(變化范圍為12.0~21.5 ℃),和水深(變化范圍為0.5~1.4 m)無差異外,其他水環境參數變化差異見表1。試驗池透明度相比對照池增加26.1%,溶解氧減低22.6%,pH下降5.5%,電導率下降26.0%,氨氮含量降低75.1%,亞硝酸鹽含量減少51.4%。

2.2 河蟹規格及成活率

從3月10日開始放苗,經過4個月的對比試驗,7月10日分塘時,統計出對照塘蟹苗養殖平均成活率為56.3%,平均規格為30.8 g/只,蟹苗生長參數:殼長平均為40.5 mm,殼寬平均為44.6 mm。試驗池塘蟹苗養殖平均成活率為67.8%,相比對照池提高了11.5%,平均規格為38.5 g/只,相比對照池提高了25.0%,殼長平均為45.2 mm,殼寬平均為48.7 mm。

3 討論

3.1 微生態制劑與水質調控

陜西大荔黃河灘地為陜西省最大的鹽堿地,其水體pH值相對較高,導致養殖池塘水體酸堿度波動較大。本試驗結果中微生態試驗池的pH值低于對照池,而且變化幅度較小,這說明微生態制劑對降低和均衡水體pH值有顯著作用,這與白丹利等研究結果相一致[6]。濃縮復合芽孢桿菌是多種復合型有益活菌,由繁殖速度快、競爭能力強,凈水、脫氮效果好的多種功能的芽孢桿菌濃縮而成,是目前常用的一種水質調節劑。由于芽孢桿菌屬于需氧型微生物,其在水中繁殖和分解有機化合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導致實驗池溶解氧低于對照池。但是從養殖過程來看,試驗池的平均溶解氧在5.0 mg/L以上,對河蟹的生長無顯著影響。在河蟹養殖水體中,投餌、施肥以及河蟹自身的排泄物均會產生大量的氨氮,對河蟹產生毒害作用,其毒性不但與水溫有關,而且與水體pH的關系密切,當其在水中濃度累積到一定程度,將會引起河蟹出現病狀,導致其死亡。氨氮的毒害作用不僅出現在河蟹養殖中,在養魚池中對養殖對象的毒害作用也已經見到很多報道[7-8]。微生態制劑中的一些益生菌可直接利用池塘中的有機質、氨氮和硫化氫等物質進行光合作用,并通過生物頡頏和生物絮凝作用,抑制浮游生物的生長,提高水體透明度。同時又能通過轉化鐵、汞等有毒物質以及進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改善水質,營造和穩定養殖池塘良性生態循環[5]。

3.2 微生態制劑與病害防控

目前,微生態制劑在動物病害防治上表現出的生態效果已有很多研究,例如有學者在用微生態制劑提高魚蝦免疫力的研究顯示,復合芽孢桿菌中的一些非致病菌群,通過在魚蝦的腸道內和體表定植和擴繁,形成規模有益菌群落,通過促進該部位有益菌的迅速生長繁殖,競爭性地抑制體內和體表病原菌滋生,從而達到提高養殖動物免疫力的效果[9]。本試驗中,試驗池塘河蟹發病率較低,其成活率高出對照池塘11.5%,分析認為在水體中使用和在飼料中添加微生態制劑,其大部分在擴繁進程中分泌大量酶(包括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等),這些酶針對性地迅速將池塘中殘留的飼料和河蟹排泄物中的淀粉、蛋白和脂肪等有機質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減少了水體負荷,從而凈化水質。

有研究報道[10],在蝦池中使用以芽孢桿菌為主的復合微生態制劑后,增加了沉積物好氧菌數量,從而抑制了有害弧菌類的繁殖和生長,減少了蝦的細菌性疾病發生率。此外,通過促進底泥異養細菌的生長和繁殖,加速了池塘有機質的降解進程,維持并調節了系統的微生態平衡,有效促進了蝦池水質的自我凈化。此外,微生態制劑中的有益菌通過產生非特異性免疫調節因子等,剌激免疫系統,產生免疫抗體,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抑制病害發生[11]。

3.3 微生態制劑應用前景

盡管我國微生態制劑應用于水產養殖業比較晚(20世紀90年代),而且自身存在諸如菌體穩定性差、活性很難維持、與抗生素的使用存在矛盾、對突發病作用效果不顯著、難于示范推廣等缺點,但是微生態制劑在病害防治途徑上,與一些方法相比至今仍然是綠色、環保、安全的生物藥物。雖然目前在水產養殖生產上微生態制劑的使用還要考慮到水域生態安全以及自然生態平衡等眾多環境問題,但是近年來隨著水產微生態理論的發展以及分子生物學技術的迅速應用,特異性新菌株的培育技術不斷獲得突破,同時微生物制劑的穩定性得到大幅度提高,水產動物微生態制劑將作為抗生素、化學促生素等的替代物而成為飼料工業和養殖業中最具潛力的添加劑之一[12]。微生態制劑的推廣應用目前是世界性的生態安全需求,通過廣泛使用可有效提高動物產品的無公害化,實現環境友好、生態平衡的目標,對我國水產養殖的生態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克行. 蝦蟹類增養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

[2] 王武,李應森.河蟹生態養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3] Laurent Verschere,Geert Rombaut, Patrick Sorgeloos, et al. Probiotic Bacteria as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in Aquaculture [J]. Microbiol. Mol. Biol. Rev. Dec 2000,64:655-671

[4] 付天璽,魏開建,許國煥.芽孢桿菌在水產養殖中的研究和應用概況[J].水生態學雜志,2007,27(3):102-104

[5] 王亞敏,王印庚.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中的作用機理及應用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08,29(6):72-75.

[6] 白丹利,王海.復合芽孢桿菌對養魚池塘水質因子影響的試驗研究[J].漁業現代化,2015,42(3):8-11

[7] 黃秀梨.微生物學(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 秋天寶,金紅星,王剛等.三種水質改良劑對水中三態氮降解效果初步測試[J].水產養殖,2007 (4):16-18

[9] Thimmalapura N D, Fatimah M Y, Mohamed S. Changes in bacterial populations and shrimp production in ponds treated with commercial microbial products[J].Aquaculture,2002,206:245-256

[10] 李卓佳,郭志勛,馮娟,等.應用芽孢桿菌調控蝦池微生態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學,2006,30(11):28-31

[11] 陳永青,林亮,楊鶯鶯,等.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J].生態科學,2005,24(1):80-83

[12] 許金花,肖克宇.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及前景[J].河北漁業,2006,(2):1-4

(收稿日期:2016-08-24)

猜你喜歡
微生態制劑河蟹成活率
關于北方河蟹養殖關鍵技術的探討
不同栽植模式對花椒成活率的影響
提高干旱區造林成活率的理論與實踐
微生態制劑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預防作用
血漿置換術聯合口服微生態制劑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臨床研究
TCP植物蒸騰抑制劑
不同扦插處理對爬地柏成活率的影響
吃掉它不如放它回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