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環境對英語學習的影響研究

2017-01-11 15:00晁夢雨
未來英才 2016年16期
關鍵詞:應試教育英語教學

晁夢雨

摘要:文章通過課堂觀察、作業評估,及對留學生的深度訪談,將漢語環境下影響英語學習的主要因素概括為文化差異、思維方式差異以及國內應試教育影響三個方面,為解放傳統英語教學中漢語環境的禁錮提供了多視角的參考。

關鍵詞:漢語環境;英語教學;應試教育

2012年底, 全球最大私人教育集團—英孚教育發布的全球首份《英語熟練度指標報告》顯示:中國大陸每年花費300億元用于英語培訓,但實際效果不佳,在全球54個非英語母語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36位,亞洲區域排名倒數第二,屬于低熟練度水平。造成這個令國人詫異的結果源于多方面原因,一方面,我國目前英語教育資源分布嚴重不均衡,僅有少數發達地區的英語學習者達到熟練水平;另一方面,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傳統英語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教法、選取的教材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對語言本身的理解和運用。除此之外,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水平還受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限制,即漢語環境對我國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

在我國,英語教學主要以漢語為基本交流方式進行。學生在接觸英語知識的學習之前早已獲得漢語言知識的儲備,形成了漢語環境下獨有的漢語語言知識體系。為了論證漢語環境對英語學習的影響,筆者隨機旁聽了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大二學生的口語課,評估了十位大三學生高級寫作課程作業和翻譯練習,并對三名有留學經歷的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最終,筆者將漢語環境下,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因素概括為文化差異、思維方式差異以及國內應試教育影響三個方面。

一、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語言的使用會受文化的制約,不同文化奠基下的習俗,傳統和思維方式都在語言中有所反映,并根深蒂固。在課堂觀察中筆者發現,學生學習英語時會在某種程度上受本族文化和語言的干擾,不自覺地將母語文化和語言搬到英語學習中。例如,漢語環境下常尊稱上了年紀的人為老人,因此學生在口語課上就錯誤地使用了“old people”來表達“老人”,殊不知在西方,形容人“老”是很不禮貌的,應該委婉地表達為“the aged”或者“the elderly”。類似因文化差異導致的表達誤用還有很多。筆者在訪談一位留英學生時得知,中西方文化差異遠比人們想象的要大,因此說話方式、開玩笑方式也都大不相同。這位訪談對象曾因屢次錯誤地表達“想要”這個意思而被同伴誤解為不禮貌。在中國,人們傾向于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所想所要,在用英語表達的時候會很自然地說“I want to……”,而西方人則認為這種表達方式很唐突而不能接受,他們習慣于說“could you please……?”在閉塞的漢語環境和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下,中國學生很難全面、真實地了解西方文化,因此很容易出現此類因“無知”導致的“冒犯”。

此外,在課堂觀察中筆者還發現,學生們對于西方國家的文化只有一個籠統、模糊的印象,往往會混淆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錯誤地對號入座。例如,口語課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根據圖片對比討論中西方文化差異,當圖片呈現出筷子和米飯時學生能意識到是中國特色,但當呈現刀叉和香腸時,學生們幾乎一致認為是美國飲食的代表,卻不知美國、德國、英國等眾多西方國家在飲食上也是有典型特色與差異的。

二、中西思維方式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英語思維方式既包括用英文進行抽象、概括、分析、判斷、綜合、推理的能力,也包括用英文遣詞造句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很多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常強調英語思維,但事實上很少有學生能真正用英語思維。國內的英語學習者大多數在掌握漢語之后學習英語,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將漢語思維帶入到英語學習中。

通過口語課堂觀察和寫作翻譯作業的評估,筆者發現英語學習者在表達中所出現的中式英語大部分是由于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等遷移作用所致,往往生搬硬套地將漢語意思逐詞直譯成英語。例如,學生會直接用“black” 而非“tan或tanned”來表示“皮膚黝黑”;錯誤地將“學費高昂”表達為“the tuition is expensive”;以及類似“Benefit from each others strengths”此類經過漢語直譯后產生的語義繁瑣累贅等問題。

透過一堂英語專業的口語課和10份隨機抽取的高級寫作課程作業,漢語思維及母語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見一斑。而談到中式英語和此類漢語思維導致的表達失當在國外是否常見時,三名訪談對象均表示,中式英語在國外很常見,在非漢語環境下,不斷的模仿和練習會有助于他們更習慣于用英語思維去組織語言,從而表達得更加地道。同時,他們指出,培養純正的英語思維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三名訪談對象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在留學期間雖然有所提高,但并不顯著,與其他因素有著密切聯系。

三、國內應試教育背景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學生在漢語環境下學習英語效果不盡人意,然而培養英語思維方式的阻力不僅僅在于以上三方面因素的影響,更受國家教育體制、教學方法以及教材選用的牽制和左右。自古以來,以“學而優則仕”為價值導向的中國教育就極具功利性。學生為所謂的成功而學習、考試,學校更是只講效益和效率,把升學率看作是教師業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學校教育成敗的唯一重要標志。在如此價值導向下,出現了空前的應試教育教學,制造出大批高分低能的聾子英語和啞巴英語學習者。

Brown指出,如果學習者學習外語的目的是因外語有價值——能幫助自己在工作中有更大的發展,閱讀技術性資料,翻譯等,這種動機叫工具型動機;如果他學習外語的目的是“希望能融入到第二外語(目標語)所在那個社會的文化團體,并成為該團體的成員,這種動機叫融合型動機。長期以來,中國的應試教育和教育的追逐功利以及用人單位的畸形要求,使學生把學習英語的動機停留在表層——升學考試,獲取畢業證書,過四六級,找個好工作等工具型動機。很明顯,在工具型動機的驅動下,在應試教育指揮棒的揮舞下,學生難以更深層地去學習英語國家的人文知識和歷史文化。為了考取高分,他們的思維、學習的欲望以及動力已經被考試的條條框框所束縛,只學習考試規定的內容,只做標準化的試題。盡管在這些年的英語教學中,我們一再強調創設英語情境,但情境教學法的使用僅僅流于形式。實質上,我們的英語教學外殼是英語,內核還是漢語。以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口語課程為例,盡管教師的課堂教學以及活動的組織均用英語進行,但通過課堂觀察筆者發現,在歷時一個小時的Free Talk環節,學生獨立說英語的時間累計僅有19分鐘,約占這一環節的32%,占整節口語課的21%。此外,在與同伴討論環節中,該班30名學生中有4名學生整個環節沉默不語,大部分學生雖然討論熱烈,卻只有少數使用英語交流。

因此,筆者認為,中國學生擺脫不了漢語環境對英語學習的影響,根源在于應試教育背景下的考試導向。正是這樣,漢語環境下的英語教學才充斥著語法、字詞句,學生們整日記誦單詞、固定搭配,卻連一個完整、地道的句子都說的磕磕絆絆。此外,中國傳統教育只重灌輸而忽視師生間互動交流的理念是導致學生課堂沉默,氣氛不活躍的重要原因。中國教師把英語當作數學物理之類的理論課程去教,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課堂上所講知識,而不是把英語當作一個交流工具讓學生在交流中實現提高。久而久之,學生就習慣于教師的單方面灌輸,沒有意識開口說英語了,而作為一個交流工具,聽說能力嚴重缺失,這必然是英語學習的失敗。訪談對象當中的一位留德學生就明確談到,在德國大學課堂中,踴躍發言的學生有很多,但當中極少有中國的留學生。因此他認為,中國學生即使身處非母語環境,他們學習英語還是會受之前接受的中國傳統教育觀念影響,很難在短時間內有所改觀。也正因為此,可以說英語學習者的年齡越小,越容易通過非母語環境來改善英語學習。

英語學習真正擺脫漢語環境的影響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由于時間等客觀條件限制,筆者總結的以上三個方面也并未能全面、綜合地反映漢語環境下影響英語學習的諸多因素。但通過實際的課堂觀察、作業評估以及深度訪談歸國留學生的切身感受,筆者深刻地認識到,打破漢語環境對英語學習的影響須先從國家宏觀教育體制入手,只有改變英語學習的應試價值導向,才能從根本上深入對英語語言本身的學習和掌握。作為英語教學者,也應盡可能打破陳規,探索出一條真正適于英語教學的務實道路。參考文獻

[1] 陳丹華.(2013).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重視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青年科學:教師版,34.

[2] 梁紅英.(2007).應試教育使學生英語應用能力低下——學習動機影響英語學習.大學英語:學術版(01),394-398.

[3] 林紅.(2015).漢語環境對初中英語教學的影響.校園英語旬刊,15.

[4] 張永席,&劉亞飛.(2009).淺析英語思維方式的培養.科技信息,19(19),152-152.

猜你喜歡
應試教育英語教學
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初、高中英語教學銜接漫談
有關中國教育命題的證偽
Long的互動假說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中EGP+ESP模式的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