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霧霾風險認知與應對行為調查研究

2017-01-12 06:54趙思茹
改革與開放 2016年24期
關鍵詞:霧霾天氣問卷

趙思茹

大學生霧霾風險認知與應對行為調查研究

趙思茹

霧霾天氣頻繁出現,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同時也使環境、社會、經濟等受到巨大沖擊,這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公共問題,時刻提醒著人們空氣質量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霧霾天氣作為風險事件,對社會公眾產生重要影響,而大學生也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龐大群體。本文以風險社會理論為切入點,以霧霾天氣為事實根據,以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分析為依據,提出了加強大學生風險認知與行為應對教育的建議。

大學生;霧霾;風險認知;應對行為

2012年以來,霧霾天氣逐漸進入公眾視野。特別是2013年,我國平均霧霾天數36天,全年霧霾天數超出以往27天,這是自1960年以來出現霧霾天數最多的一年。[1]事實上,現代社會置于風險中,風險與人們的生活與社會的發展關系密切。霧霾天氣作為風險事件,對社會公眾產生重要影響,大學生也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龐大群體。

一、風險、霧霾風險認知及其理論基礎

1.風險與霧霾風險認知

風險,最早指人們出海遭遇的風暴等不確定因素。在吉登斯看來,風險的產生有其背景:“它源于探險家們對未知區域的探索,還源于重商主義資本家們的行為?!盵2]這里風險指自然危險。在現代風險的研究中,德國學者烏爾里?!へ惪苏J為,“風險是系統地處理現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險和不安全感的方式?!盵3]廣義上,風險是指未來給人們帶來損失的行為或者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風險認知指人們面對某一確定或不確定的危險或損失時的主觀判斷,并且不同人們=的個體特征對這種主觀認知有一定影響。[4]霧霾風險認知指人們受自身已有知識水平、實踐經驗等影響,對頻發的霧霾天氣的主觀認識。霧霾風險認知同樣受到個體差異的影響,如:對霧霾關注度、生活閱歷的影響,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風險社會理論

德國學者Ulrich Beck根據社會形態將風險分為三類:一是前工業社會的風險,即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二是工業社會初期的風險,如貧富差距、勞資沖突等;三是現代化風險,即工業社會晚期的風險,指環境污染等。[5]顯然,霧霾應歸結為第三類風險。在風險社會中,社會隨機性與日俱增,風險系數日益增加,造成人們生存與發展的危險指數上升。就霧霾而言,人們對于霧霾的風險認知及采取的應對行為影響著人們的損失程度。

二、大學生霧霾風險認知與應對行為調查分析

1.調查樣本概況

筆者對燕山大學大學生的霧霾風險認知狀況及應對行為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為:被調查學生的個人基本情況、被調查學生對霧霾風險的認知狀況、被調查學生的霧霾應對行為。問卷隨機發放,當場填寫并收回。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48份,問卷有效率82.67%。通過對有效問卷的整理,利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其中,選取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2.燕山大學學生霧霾風險認知狀況

(1)霧霾風險熟悉性認知。霧霾風險熟悉性認知,指人們對于霧霾的熟悉程度。關于霧霾風險熟悉性認知,筆者從“霾的天氣符號是什么”“霧霾形成原因了解程度”等方面設置問題進行調查。以“霾的天氣符號是什么”為例,筆者在設置問題選項時,將“霧”的天氣符號“≡”與“霾”的天氣符號“∞”分別列出來。經調查發現,23.4%的學生能夠選出正確答案,大多數學生將“霧”的天氣符號當做“霾”,這說明學生對于“霧”和“霾”的認知模糊,對于霾的熟悉性認知有待加強。

表1 調查樣本基本特征

(2)霧霾風險敏感性認知。霧霾風險敏感性認知指人們對于霧霾風險的感知程度、關心程度以及霧霾對人們的影響程度的主觀感受。對于霧霾風險的感知程度,在對“您是否感受到霧霾給您帶來的影響?”調查中,15.3%的學生感受強烈,50%的學生感受較深,27.4%的學生表示可以接受,7.3%的學生沒什么感受,這說明有接近70%的學生對霧霾風險的感知程度較高。對于霧霾對人們的負面影響,學生們主要認為霧霾影響身心健康,對其他方面的認知較少。綜合來看,學生的霧霾風險敏感性認知相對較高,但對霧霾危害性認知有待加強。

(3)霧霾風險可控性認知。霧霾天氣頻發,各相關責任主體,能否應對、如何應對,以及在應對過程中如何承擔責任,這都是人們對于霧霾風險可控性的認知。在對“您認為霧霾可以被控制嗎?”的調查中,有26.6%的學生認為霧霾完全可以控制,有50%的學生認為霧霾基本可以控制,只有4%的學生認為基本不能控制,這說明,有將近80%的學生對治霾抱有較大信心,認為霧霾能夠被控制。在被問到“您認為政府的治霾措施成效如何?”的問題時,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完全沒有或基本沒有成效,也有一部分同學認為成效不明顯,時好時壞,只有少部分同學認為略有成效,這說明雖然同學們認為霧霾能夠被控制,但政府的治霾措施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并沒有得到認可,因此治理霧霾不能松懈。同時,學生們還列舉了諸如政府、企業、公眾和媒體在內的相關主體都應承擔起治霾責任,合力治理霧霾。

3.燕山大學學生應對霧霾風險的行為分析

首先,在防霧霾用品方面,較大多數學生(69.4%)采取的措施為佩戴防霾口罩,對于購買綠植以及使用空氣凈化器,統計結果顯示采取此行為的學生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是學生的購買能力有限以及對霧霾的危害性認知不足。其次,在霧霾應對方面,每天查看空氣質量的學生很少(3.2%)。在霧霾天氣出現時,選擇少開窗,減少外出,或外出回到宿舍做好清潔工作的學生數量也并不樂觀,僅占比33.1%,學生們顯然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并沒有因為霧霾影響其做其他事情。第三,在治理霧霾方面,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治理霧霾不是一方的事情,而是各主體共同的責任,在對各霧霾主體的排序中,學生們對政府給予的希望最大,其次是企業,再次是公眾,最后是媒體和環保組織。所以,治理霧霾需要各方的重視與協調。

三、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學生的霧霾風險認知有待提高:首先,學生的霧霾風險熟悉性認知僅僅停留在借助手機查看是否有霧霾上,對于霧霾的基本常識了解不多。其次,霧霾風險敏感性認知較高,但霧霾危害認知有待加強。第三,學生對于治霾抱有較大信心,但對目前的治霾效果感到不理想。對于霧霾風險應對行為,由于學生的霧霾風險認知還停留在表面,因此并沒有形成防霾習慣,普遍做法是佩戴防霾口罩,選擇其他措施較少。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深化霧霾風險認知。充分利用校園環保組織、廣播站及宣傳欄等,加大宣傳霧霾知識,讓學生們了解霧霾常識,不僅是對霧霾的主觀感知,而且更應該從科學的角度防霾、治霾。第二,培育霧霾風險意識。盡管霧霾給人們帶來的危害不能即時表現,但適時地培育霧霾風險意識,盡早認清霧霾本質,才不至于當危害真正到來時臨時抱佛腳。第三,掌握霧霾規避方法。學生們應從自身做起,例如:課余時間加強身體鍛煉,注意合理飲食,尤其在霧霾天氣下,盡量減少外出。在霧霾天氣下,掌握一些規避霧霾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應對霧霾。

[1]2013年中國氣候公報[EB/OL].http://www. zsqx.com/weather/middle/detail_27178.html.

[2]安東尼·吉登斯.尹宏毅,譯.現代性:吉登斯訪談錄[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75.

[3]烏爾里?!へ惪?何博聞,譯.風險社會[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19.

[4]謝曉非,徐聯倉.風險認知研究概況及理論框架[J].心理學動態,1995(2):17-22.

[5]丁烈云.中國轉型期的社會風險及公共危機管理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4, 23.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文法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4.034

猜你喜歡
霧霾天氣問卷
天氣冷了,就容易抑郁嗎?
Weather(天氣)
可以消除霧霾的新型無人機
問卷網
從霧霾中突圍
霧霾的中醫認識及其防治
霧霾下的清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