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時政新聞的創新與突破

2017-01-12 14:02邵曉軼
記者搖籃 2016年11期
關鍵詞:時政新聞突破預見性

邵曉軼

【摘 要】時政新聞是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表現形式,除具有一般新聞的特點外,最為突出的特點是觀點立場鮮明,內容真實具體,反應迅速及時,語言簡潔準確。黨報唯有把時政新聞辦成獨具時代新意和地方特色的新聞品牌,歷經從形式到內容的脫胎換骨式的變革,才能沖出網絡等新媒體層層圍堵,真正發揮其特有的優勢,成為地方黨報獨樹一幟的看點、賣點和亮點。

【關鍵詞】時政新聞 創新 突破 策劃力 預見性

如果把地方黨報比喻成一棵傳播社會正能量、宣揚時代主旋律和放飛中國夢的“消息樹”,那么時政新聞就是深入生活沃土里的“根”,更是地方黨報傳媒的精髓所在、優勢所在及特色所在。唯有根深方能葉茂,地方黨報做大做強的關鍵在于時政新聞能否推陳出新,真正成為吸引讀者眼球、搶占傳媒市場的核心競爭力。黨報唯有把時政新聞辦成獨具時代新意和地方特色的新聞品牌,才能沖出網絡等新媒體層層圍堵,重新尋回受眾、贏回市場,最終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高高在上”才是禍首

如今的受眾更關注網絡新聞,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的讀者正悄悄流失,一些黨報的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起直追,有的地方黨報先后開辦了電子版面、創辦新聞網以求自救,但結果還是收效甚微、輝煌難續。為什么?因為單就新聞報道的質量而言未提升,所謂改革只是新瓶裝老酒、換湯不換藥罷了。其實受眾喜聞樂見、普遍關注的時政新聞因采訪門檻高、審查程序嚴等客觀因素成為黨報等傳統媒體獨享的題材“蛋糕”,而這一資源性優勢被地方黨報利用得如何?歷年召開的黨報讀者懇談會上的群眾發言給出了答案:“時政新聞寫法老套,內容千篇一律”;“翻開報紙一、二版實在沒啥看頭兒,不是工作會議就是領導講話”;“看不進去,時政新聞里官話套話太多,還有各種數據太枯燥”……總之高高在上、板著臉孔說教是時政新聞可讀性差、不受讀者歡迎的罪魁禍首。造成這一弊病的固然有新聞渠道單一、宣傳口徑統一、報道形式劃一等客觀因素,但時政記者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畏難情緒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思進取的惰性心理等人為因素,更是不容忽視并完全可以逆轉的主導源。所謂事在人為,作為黨報的時政記者完全可以在做好常規性報道的同時,跳出領導活動,跑到會場外、深入到群眾中去抓新聞,用腳底板去跑新聞,而不是局限于領導講話和會議材料中去拼湊新聞。黨報時政記者要耐住性子、沉下身子、邁開步子和放開膽子,進田間、坐坑頭兒、鉆進巷子去關注老百姓的需求,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去報道解讀政策信息、焦點問題,徹底改變浮在表面、蜻蜓點水般不扎實的采訪作風。只有歷經從形式到內容的脫胎換骨式的變革,黨報的時政新聞才能真正發揮其特有的優勢,成為獨樹一幟的看點、賣點和亮點。

“接地氣兒”才有溫度

有人說時政新聞是枯燥而冰冷的,筆者實難茍同,反倒覺得時政新聞本應是鮮活而溫暖的。為什么?因為大到國家宏觀政策,小到部門具體舉措,上到經濟走勢,下到社情民意,每條每款每樁每件無不關乎百姓切身利益,涉及到教育、住房、醫療、就業等生活各個領域,豈會有人漠不關心?!但為什么有些時政新聞就是無法吸引讀者的眼球呢?究其根本就是其從形式到內容均是不接地氣兒的,不是生硬說教就是干癟枯燥的材料堆砌,自然不受讀者青睞。

那么什么樣的時政新聞才稱得上是接地氣兒的?就內容而言,越是宏觀的政策法規越要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微觀落點;就形式而言,越是嚴謹規范的會議素材越要用靈活多變的寫作手法去呈現……雖時隔幾年,但至今回想起那篇“浙江省委書記因馬云遲到承諾五年治堵”新聞報道仍是堪稱經典、值得借鑒。其作者并沒有按常規程式化手法報道當年的那場民營企業峰會,而是抓住會場上的一個花絮:參會的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因遇堵遲到,時任浙江省委書記出面為此道歉并作出五年治堵的承諾。這一時政新聞報道十分討巧,雖著眼于治理城市交通擁堵的大背景,但卻從馬云遲到的突發小事件切入,帶出浙江省在治理城市擁堵方面態度堅決這一政治主題,既利用名人效應成功吸引關注,又滿足了配合宣傳省委領導工作的政治需求;既有應時應景的動態報道,又給后續的深入報道做足鋪墊,可謂以小見大、一箭雙雕的新聞佳作。

本著學習借鑒的態度,筆者近年來在時政新聞的求新求變上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并有幾篇稿件在省級以上的好新聞評選中獲獎,不僅提升了自身業務水平,也使得時政新聞的可讀性、貼近性和服務性在實際工作中得以體現,可謂受益匪淺。近年來撫順市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項目年”的要求部署,做出了一系列的舉措,如果按常規手法很容易淪為工作總結式空泛報道,本著大局著眼、小處入手的創新原則,筆者選取了市長葛海鷹親自帶隊赴京一事切入,在有限的篇幅中著重描述了招商活動中市長拿出航拍資料親任講解員、兩三天時間里夜以繼日地會見了50余人次等細節,以白描手法用生動的現場畫面代替了材料堆砌的空泛,以動態事例牽出了撫順招商引資取得長足進展的大命題,既有政治內容的正面宣傳,但又不失靈動鮮活的文字描述,使讀者更易于接受而不覺得直白生硬。

總之,時政新聞“接地氣兒”就是要有靈活多變的表現手法,就是在事件中彰顯人性關懷、在人物勾勒中反映事件的可感性,就是要通俗易懂,就是要在看似冰冷的政策條文中彰顯出隱于背后的有溫度的人文情懷來。

“生了根兒”才顯力量

根深葉茂才會成為參天大樹。時政新聞若失去了報道的深度也就沒有了力度,必如植根淺土的樹般風吹即倒、過目即忘,引不起讀者的共鳴,自然也談不上什么社會影響力。

時政報道的深度依賴于記者的事先預見性和嚴密的策劃力。每年都有些大型活動和重要會議,如果本著一事一報、就事論事的常規打法去報道,雖然能沒有疏漏、四平八穩完成宣傳報道任務,但卻沒有什么深意和力度。如果想時政新聞叫得響,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社會反饋,那么組合拳遠比單擊一拳有力度得多。這就要求記者有預見性,依靠日常新聞素材的累積做好提前量,圍繞全市工作中心這一主線精心周密地策劃出一系列的新聞報道,把大型活動的來龍去脈、重要會議的前因后果及背景意義說全說透。

時政報道的深度體現在事件關聯性上。就像參天大樹必是盤根錯節的一樣,一件看似偶然的突發事件一定與其他事件存在必然關聯。比如一年一度的打假維權行動,這其中制假售假的商家固然罪不可恕,但相關部門的監管缺失、消費者的自我保護及維權意識淡薄、媒體廣告見利忘義的助紂為虐就脫得了干系嗎?!可見有深度的時政新聞報道必然涉及到相關聯的方方面面,如果新聞延展性不強的話勢必有失偏頗,那么在新聞輿論導向的營造上也難成大勢。

時政報道的深度有利于黨報輿論監督作用的發揮。如果時政新聞不能針砭時弊、扶正祛邪,不敢碰硬地進行批評報道,缺少辣味兒一味唱贊歌,那么黨報的核心競爭力就會大打折扣,輿論監督作用更是淪為一紙空談。只有敢于講真話、善于申張正義,有效引導輿論,黨報才能凝聚民心,才能傳遞正能量,黨報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才會日益加強。

(作者單位:撫順日報社)

【參考文獻】

[1] 雷平 論時政新聞的重要性和寫作技巧[J] ,《新聞研究導刊》,2016年第01期,11頁;[2]小編 《浙江省委書記致歉馬云 并承諾五年治堵》 新浪網 2012年12月27日;[3]邵曉毅 《市長葛海鷹率隊赴京爭取國家部委支持 招商引資推進項目》,撫順日報,2016年2月26日(頭版頭題)

猜你喜歡
時政新聞突破預見性
全媒體時代的時政新聞創新
減少胸腰椎術后腹脹的預見性護理策略及其成效
政治傳播中非語言符號在編解碼過程中的非同步性變化
預見性護理在手術室感染控制中的應用效果
預見性護理在無痛人工流產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預見性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便秘的預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