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山西地區發現的幾件早期雕版印刷彌勒經典

2017-01-13 20:12李際寧
新世紀圖書館 2016年11期
關鍵詞:山西

李際寧

摘 要 迄今為止,山西地區已經發現了不少早期雕版印刷佛典,其時間段大約在晚唐五代至北宋遼金時期。這些雕版印刷佛典的產生與傳播,對中國雕版印刷術的廣泛應用,起到推波助瀾作用。論文擬介紹這些彌勒經典,并以此為例,分析早期雕版印刷佛典的基本特點,總結其在中國早期雕版印刷史上的意義及在山西地區民間彌勒信仰的基本狀況。

關鍵詞 山西 雕版印刷 彌勒經典

分類號 G25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11.014

Abstract There have been many Maitreya scriptures with woodblock printing technique at early stages found in Shanxi, specifically from Late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to the Northern Song Liao Jin period. These Buddhist scriptures had great effects on the widespread practices of Chinese woodblock printing techniqu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se Maitreya scriptures, in order to describe basic features of early woodblock printing techniques applied on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conclude the meaning of its status in Chinese early woodblock printing history. Meanwhil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Amitabha and Maitreya Faith in Shanxi would be introduced.

Keywords Shanxi Province. Woodblock printing. Maitreya scriptures.

0 引言

唐五代至宋遼金之際,在佛教作用下,中國已經萌芽的雕版印刷技術得到極大推廣和廣泛應用,雕版印刷技術迅速成熟。雕版印刷技術的變化,促使中國古代書籍從撰著到制作再到流通發生了一次革命性的變化,中國的典籍,從寫本時代進入到雕版印刷時代。當年那些誦讀、供養、抄寫佛教典籍的社邑組織,也結合本地區的造紙、雕版、印刷技藝和特長,轉向有組織的雕版印刷佛教典籍行業作坊。這種行業特色和民間宗教組織相結合,對中國社會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意義十分巨大。

山西地區是中國古代造紙和雕版印刷的重要區域,也是佛教興盛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和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使山西成為目前保存早期雕版印刷佛典最多的地區,這批豐厚的文化遺產,對研究中國早期雕版印刷技術史和文化史,均有特別重要意義。

筆者收集到的晚唐五代至宋遼金時期山西地區雕版或保存的早期雕版印刷彌勒經典有以下九件:

(1)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五代后唐天成二年刻本,國家圖書館收藏;

(2)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晚唐五代,2016年春季保利國際拍賣,私人收藏;

(3)彌勒下生經一卷,五代北宋初刻本,國家圖書館收藏;

(4)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陁天經,五代北宋山西隰州刻本,國家圖書館收藏;

(5)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遼代早期,保利2015年春季;

(6)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卷上,遼刻本,藏書家韋力收藏;

(7)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卷上,天圣二年刻本,山西省曲沃縣圖書館收藏;

(8)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卷下,趙城金藏本,國家圖書館收藏;

(9)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卷下,趙城金藏中無千字文號本,國家圖書館收藏。

本文以這批彌勒經典為例,希望藉此展示當時山西地區雕版印刷的特點,分析其在中國雕版印刷歷史上的地位,并進而探索彌勒經典在山西地區的流傳,以及該地區民間信仰的狀況。謹以此文,求教于方家大德。

1 彌勒經典

魏晉間,彌勒經典傳入中原,以翻譯和抄寫彌勒經典、繪制彌勒形象、開鑿和供養彌勒造像為內容的信仰活動,在中國社會各階層逐漸傳播,形成彌勒信仰,并演化成為中國佛教的凈土信仰。

1.1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

南朝宋沮渠京聲譯

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刻本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簡稱“彌勒上生經”“上生經”。

本經主要敘述彌勒菩薩命終往生兜率陀天,教化諸天,晝夜六時說法。宣說天宮莊嚴妙麗,清凈快樂,往生兜率陀天、稱念彌勒菩薩名號諸種功德利益。

沮渠京聲,祖先天水郡臨成縣胡人,河西王沮渠蒙遜從弟。幼稟五戒,銳意內典。少年時代,跋涉流沙到于闐國求訪佛教,學習梵文。東歸途中,在高昌郡求得“觀世音觀經”“彌勒上生經”回到涼州,并譯為漢文。北魏攻陷涼州時,沮渠京聲南奔,避禍劉宋,以居士身份,常游止塔寺,并在此將曾已初譯的“彌勒上生經”等經典諷誦傳寫,成為彌勒信仰主要經典之一。京城內外、僧俗“咸敬而嘉焉”。劉宋大明年末(464年),沮渠京聲病逝于建康。事跡見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卷第十四。

1.1.1 外觀

卷軸裝。卷首殘,卷尾全,長115厘米,全卷存4版:八、九、十、十一。卷尾后有“功德主講上生經僧棲殷”“雕經人王仁珂”“天成二年(927年)十一月日邑頭張漢柔”三行題記。卷為保存原來木軸,軸頭涂棕色漆。

本件題記為“天成二年”雕,其雕版時間較咸通九年《金剛經》晚五十九年,是目前世界范圍內所知第二件有明確紀年的早期印刷書籍,也是國內保存有明確紀年最早的一件。

1.1.2 版式行款

本件各版紙張長度、文字行數,如表1。

從殘存的兩版可以看出以下一些信息:

(1)紙張的長度相當標準,即每紙31厘米多;標明紙張的加工工藝非常成熟;

(2)每塊雕版的大小相同,這從紙張尺寸、每版文字固定為19行可以推斷;

(3)每版文字皆19行,表明行款已經固定,這是雕版印刷典籍成熟的標志;

(4)本件的版片號,標在下邊欄以外,大體靠近第9行、第10行之間的位置。版片號的位置大體固定,表明版式安排已經比較成熟。版式與行款的固化,成熟化,這是寫本典籍向刻本典籍過渡過程中的進步。

(5)雕板大小的一致,表明開板工藝的成熟,由此說明書板的加工工藝水平已經較成熟。

1.1.3 字體風格

(1)本件字體風格,保留許多俗寫和古樸書法。

(2)本件雕版特色,具有典型北方地區粗獷、硬朗的雕刻刀法。

1.1.4 紙張

目前對這件的紙張正在進行檢測。

(1)從紙張簾紋觀察,厚薄均勻,纖維細膩,說明造紙加工工藝較好。

(2)用手感觸,紙張韌性較好,纖維束更長。

(3)據我們古籍紙張專家的研究,紙張成分以構皮纖維為主。

1.1.5 本件評價

(1)本件文獻內容,淵源于唐五代時期流傳與北方地區的寫本。

(2)已經使用適合印刷使用的紙張,不是用書寫用紙。說明印刷工藝和技術已經比較成熟。

(3)天成二年,時值五代后唐(927年)。本經是繼敦煌藏經洞所出咸通九年雕版印刷《金剛經》之后,世界上現存有明確紀年第二件雕版印刷書籍,其年代較咸通九年《金剛經》晚59年,是中國雕版印刷史的重要實物,具有極高文物價值。

1.2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南朝宋沮渠京聲譯

晚唐五代刻本

本件2016年春季保利國際拍賣上拍,私人收藏。

1.2.1 外觀

本件卷軸裝,首殘,尾全。全卷長337.5厘米,紙幅高22.5厘米,全卷6版,存文181行,行16至18字不等,以17字為主。存尾題“彌勒上生經”。卷后題記:“有雕經功德,普沾于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得離苦惱?!本砗笥幸患埻衔?,粘接木軸。

1.2.2 版式行款(如表2)

1.2.3 字體風格

本件字體保留了許多晚唐時代寫本字體的風格,異寫、俗寫較多,板框線粗細不均,寫版、雕板更粗率、簡陋,此件較上述天成二年時代或更早。此件為北方民間所刻,印刷質量亦不高。

1.2.4 紙張

本件紙張所用原料,與上述天成二年刻經近似,但是整體厚薄不均勻,反映加工工藝較為簡陋。

1.2.5 本件評價

從字體風格、雕版印刷工藝、紙張加工狀況等因素綜合考察,本件雕版印刷之時代應該在晚唐五代之間。

1.3 彌勒下生經一卷

后秦鳩摩羅什譯

五代北宋初刻本

《彌勒下生經》,一卷,全稱“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名“彌勒當來成佛經”。

本經內容主要敘述彌勒菩薩下生、成道、說法等事。經文生動描述彌勒將來下生此世界,于龍華樹下,三會說法、救渡眾生,自己亦生此世界,于龍華樹下聽受說法成佛。

該經歷史上有多種譯本,本件為鳩摩羅什翻譯。

鳩摩羅什(343—413年),龜茲人。祖上為印度婆羅門族,父鳩摩羅炎為龜茲國師。建元二十年(384年),羅什被呂光虜至涼州,留拘十七年。弘始三年(401年),后秦攻陷涼州,羅什被迎請至長安。自弘始四年(402年)始,羅什在長安翻譯佛經,至十五年逝世止,前后翻譯佛經總三百余部。

1.3.1 外觀

卷軸裝。卷首殘,卷尾全。全件總長152.6厘米,高26.8厘米,全卷2版6紙,存經文87行。卷尾存原軸,軸頭涂黑漆。

本件存兩版六紙,由于經板過長,故印刷時由多張紙粘接,先接紙,后印刷。

第一版殘長46.5厘米,存27行,2紙;

第二版長106.1厘米,60行,存4紙。上下單邊。本經全卷應該有三版,目前僅存原長的一小半。

本件裝幀特點為板長紙短,先多紙拼接,后印刷裝幀。經文后存尾題:“彌勒下生經?!睕]有刻工、沒有題記。

本件古時已殘破嚴重,卷背有古人托裱修補,托裱紙用五代寺院文書,文書內容上保存有五代年號。

1.3.2 版式行款

本件的行款、版式,受版片和紙張兩方面約束。兩版六紙,第一版殘長47.5厘米;第二版長106.1厘米,如表3。

從存殘狀況看,版片相當長,這種狀況很少見。大概也因為總長度只有三版,即便不標識版片號,一般也不會致使經板混亂。

1.3.3 字體風格

(1)本件字體較為規整,反映該時代寫版工藝已經達到相當成熟階段。

(2)本件雕版細膩、精致,反映五代北宋間雕版技術已經趨于成熟。

1.3.4 紙張

(1)紙為皮質纖維;

(2)紙張厚薄均勻。

1.3.5 本件評價

本件古時已殘破嚴重,卷背有古人托裱修補,托裱紙張為五代時寺院文書,文書內容上保存有五代“廣順”□□年號,廣順,后周,共三年,951-953年。

本件是中國早期雕版印刷術重要實物證據,反映了雕版印刷技術從原始開始走向成熟。

1.4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陁天經

南朝宋沮渠京聲譯

五代北宋刻本

2002年入藏國家圖書館。

1.4.1 外觀

卷軸裝,卷首殘,卷尾全,無軸。全卷存9版,長391.4厘米,紙幅高31.5厘米,框高22.5厘米。尾題下有題記:“隰州張德雕板?!本砟┯小洞仁险嫜浴?、《生內院真言》。

1.4.2 行款版式

如表4,該件第三、四、五版長55厘米多,文字每版28行;第六、七、八版長52厘米多,文字每版27行,反映版片大小尚不統一。

版端的版片號已經有同一位置和統一標示方式,反映了滾動條式書籍的裝潢工藝已經非常成熟。

1.4.3 文獻內容

本件方廣锠先生做過??毖芯?,比較結果見表5。

經文最后一段比較見表6。

方先生的結論是:“從上表看,新刻本與中原系差距較大,與南方系、寫本系較為接近。但又自有特點?!盵1]

1.4.4 字體風格

本件的字體,方先生認為:“一眼看去,寫經風格很濃。不少字的寫法,保留著唐代寫經的特點。從總體看,該刻經乃寫經上版,應該沒有疑問。就格式而言,我國的寫經,南北朝時已經出現28行17字的規格,但沒有成為標準。到了唐代,這種格式成為寫經標準。但我們現在發現的唐代刻經,無論是存在韓國的武周刻經,還是存在英國的咸通《金剛經》,都不是標準格式。而《彌勒上生經》的格式則完全符合唐代寫經標準?!?/p>

1.4.5 紙張

紙張已入潢,質地較粗糙,與盛唐的標準寫經紙不同。但我們知道,唐代多處生產紙張,各地紙張質量、規格各不相同。如有供城紙、蒲州紙等區別。晚唐五代敦煌當地所造的紙,質地也比較粗糙。而該《上生經》紙長55.6厘米,高31.6厘米,框高22.6厘米。與唐紙相類,而與宋紙、遼紙的規格、質地迥然不同??偟膩碇v,宋遼時期,刻本比較普遍,造紙業為了適應這一變化,所造之紙,薄而致密。我們從傳世的宋刻本及豐潤遼藏可以看到宋紙、遼紙的標本。唐代的紙張,主要用來書寫,要求自然不同。這一刻經的紙張,亦應是某地自造。

1.4.6 本件評價

方先生認為,“隰州,治所今山西隰縣。隋置,后廢。唐又置。宋有。遼有,但在遼寧,與前隰州不是同一個地方。金先為南隰州,后去“南”。此件應該是五代北宋間刻本。

1.5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南朝宋沮渠京聲譯

遼代刻本

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5年春季上拍,私人收藏。

1.5.1 外觀

本件卷軸裝,首殘,尾全。全卷存長93厘米,紙幅高26厘米,板框高21厘米。存3版,存文字56行,行16~17字。卷尾有《慈氏真言》3行。

本卷最后有發愿題記10行:“以此印經功德,莫限良因,得勝事以周圓,普沾于/群品。先愿神都肅靜,/□祚永興,社稷元臣長匡霸國,狼煙罷爇/鯨浪休飜,八纮之五稼登豐,九土之四人義泰。次愿星/辰順照,風雨依時,山岳靈祗威光赫奕,飛空走陸勝利通沾。法界含生,俱登樂果。然愿雕經施主及見聞持讀者,盡愿命終之后,同生兜率內宮,親禮彌勒毫/光,晝夜六時聞未曾有法,于無上道得不退轉。當來隨/彌勒下降閻浮,龍華三會第一會得度,早出生死,離苦解脫。若有受經者,各請轉讀四十九遍,共結良緣?!?/p>

1.5.2 版式行款

本件殘甚,所存三紙,除第二版可謂完整以外,余皆不能視為標準版式。因此,本件已經沒有各版的比較意義。

本件行款,姑且以第二版為例,該版28行,行16~17字,基本延續了唐代寫本之行款。

本件版式,具有明顯特征,即經文尾題,用雙線欄加以裝飾;《慈氏真言》和卷尾發愿文之間,亦有雙線欄裝飾。保利2016年拍賣圖錄介紹說:“此經特點是裝飾欄精美,此種裝飾欄以前最早見于遼代文獻中,并為遼、西夏時代的風尚,截止宋代幾乎不再使用?!贝硕谓榻B文字,的確具有重要啟發意義。這種特征,我們在應縣木塔所出遼代刻本佛經中,在黑水城出土的西夏和遼代刻經中皆有發現。因此,這幾乎可以視為確定本件為遼代刻本的重要依據。

1.5.3 字體風格

本件許多字體,保留了寫本時代異寫風格,這是北方地區刻本佛典受唐代寫本深刻影響的結果。比如文中“度”“般”“盤”等字均具典型早期手寫體風格?!笆馈弊秩惫P。

本件經文中“明”字之“日”旁,似為缺筆。盡管佛經中之缺筆不能視為版本的依據,但是,由于寫工的習慣,部分佛典中尚存“避諱不嚴”的缺筆,也透露出一些時代特點。我們知道遼穆宗(公元951—969年)是有避諱“明”字的歷史事實。如果此說成立,則本件的文物特征倒與這個時代背景相符合。

2 彌勒經疏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又名《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贊》《彌勒上生經瑞應疏》,二卷,唐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釋窺基,唐京兆長安人,俗姓尉遲氏,贊寧《宋高僧傳》卷四記載。窺基為玄奘弟子,祖張玄奘之學,盡領唯識之妙,守文述作,曾經著有《成唯識論述記》《法華經玄贊》《百法論述記》《金剛經贊述》等眾多經疏,號稱“百本疏主”。然其著作大多已經佚失,至今僅有少量存世。關于窺基所著《上生經疏》的緣起,《宋高僧傳》本傳中有一段傳說,反應出該疏在窺基眾多著作中的重要地位。

關于《上生經疏》的著錄和入藏情況、存本情況如下。

北宋以前,未見經錄記錄,亦未見有入藏記錄。

北宋時期,經錄記載不詳。呂夷簡《景佑新修法寶錄》卷第十七記錄窺基撰著之經論章疏情況說:“(天圣四年)五月,復出唐慈恩寺翻經法師窺基所著經論章疏四十三卷,令編聯入藏。惟浄等請以智者、慈恩二書附于開元錄東土集撰之次?!蓖瑫翱備洝碧焓ニ哪陾l下記:“詳定天臺科教并慈恩章疏,編聯入藏?!雹僦皇莾H憑上述寥寥幾句,很難確定《上生經疏》是否入藏。以目前資料所見,學術界基本認定《開寶藏》中沒有收錄《上生經疏》。

遼代的著錄,由于經錄和遼藏資料甚少,未見有關《上生經疏》的記錄。

金代有《趙城金藏》見在。該藏“黍”字號收錄有《上生經疏》卷下。關于《趙城金藏》中收錄的“入藏著述”,呂澄認為:“……因為《趙城金藏》是私刻性質,不受任何限制,所以在蜀版已有各種而外,還收入一些當時北方流行的書?!盵2]他認為《趙城金藏》中有關窺基幾種入藏典籍,依據的是當時在中國北方地區流傳的本子。

另外,與中國國家圖書館《趙城金藏》收藏在一起的,還有一件沒有千字文號的單刻本《上生經疏》卷下。關于這一件,蔣維新曾寫到:“廣勝寺印造大藏經后似曾搜集若干零本之經疏,今雜見于藏經中者,猶存《圓覺略疏》……《觀彌勒上生經疏卷下》等,皆金代刻本,略仿藏經卷式,而行繁字密……”蔣氏認為這是金刻單行本[3]。

高麗和日本的早期著錄,有以下幾種:

高麗沙門義天錄(1055—1100年)撰成于高麗宣宗庚午年(1090年)的《新編諸宗教藏總錄》著錄:“彌勒上生經瑞應疏二,窺基述?!北藭r高麗新雕大藏經,收集流散的諸宗經論章疏,成為義天一項重要事業。義天在《代宣王諸宗教藏雕印疏》中談到對諸宗章疏失收的憂慮:“顯祖則雕五千軸之秘藏,文考乃鏤十萬頌之契經。正文雖布于遐邇,章疏或幾乎墜失?!痹凇洞雷蛹滩匕l愿疏》中他表露了想法:“……雖經論而具矣,然疏鈔以闕如。欲以于古于今,大遼大宋,凡有百家之科教,集為一藏以流通?!盵4]他的目標是不論“新舊制撰諸宗義章”的來源,不論古代今天,亦或“大遼大宋”,都在他收集的范圍。因此有《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序》中所稱:“予甞竊謂經論雖備,而章疏或廢,則流衍無由矣。輒効升公護法之志,搜訪教跡以為己任,孜孜不舍,僅二十載于茲矣。今以所得新舊制撰諸宗義章,不敢私秘,敘而出之?!?/p>

日本興福寺僧人永超撰成于寬治八年(1094年)的《東域傳燈目錄》記載:“彌勒上生經疏二卷,基撰;三卷,可勘?!?/p>

日本興福寺僧人藏?。?104—1180年)撰成于安元二年(1176年)的《注進法相宗章疏》著錄:“彌勒上生經贊二卷,大乘基撰?!?/p>

《高麗藏》覆刻《開寶藏》,沒有《上生經疏》入藏的記錄。

梳理以上史料可以知道,雖然未見《上生經疏》早期入藏的記錄,但是,正如前文所述,除早期寫本外,《上生經疏》的單刻本在中國北方廣大地區曾有流傳,如北宋天圣二年單刻本、遼代單刻本等實物。這些實物資料都與收入《趙城金藏》的《上生經疏》有密切關系。

以下介紹幾件實物資料。

2.1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卷上

唐釋窺基撰 遼詮曉定本

遼刻本

本件1999年北京古籍拍賣會出現,由中國私人收藏家韋力收藏。

卷軸裝。卷首殘,卷尾全①??傞L805.6厘米,存16紙。紙幅寬28.3厘米,上下邊距21.6厘米。每紙長51至52厘米,末紙略短,為34.4厘米。每紙30行,行20字,間有19至21字不等者。每板端小字刊板片號,作“上 二十”。通卷有朱筆斷句、批校。卷尾題名“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卷上”“燕京憫忠寺講唯識論法華經釋詮曉定本”。

以目驗判斷,本件為皮紙印刷②。這是一件單刻本,詳審其版刻風格,行字較密,而筆劃刀法更具有典型的北方刻書形態,整體風格與應縣木塔發現的“遼代秘藏”頗為接近。證之卷末題記,可以確證為遼刻遼印無疑。惜本件僅為卷上,卷下佚失。

韋力所藏這部遼本的重要價值在于該卷題記“燕京憫忠寺講唯識論法華經釋詮曉定本”一句。詮曉的生平事跡,文獻疏于記載。根據高麗沙門義天《新編諸宗教藏總錄》記載,詮曉原名詮明,后改“明”為“曉”。后人一般認為,其改名原因蓋為避遼穆宗諱。詮曉為遼燕京大憫忠寺(今法源寺)義學僧人,據張暢耕、畢素娟推測,詮曉生活時代約在后唐天成年間(926—930年)至遼圣宗統和(983—1012年)末年,其活動時期當在十世紀中晚期至十一世紀初。

詮曉數據向來較少見,2004年,韓國松廣寺修繕四天王像,發現朝鮮世祖(1456—1468年)時代刻本《妙法蓮華經玄贊會古通今新抄》,卷前有“翰林學士金紫崇祿大夫行尚書工部侍郎知制誥上柱國彭城劉晟”所撰《妙法蓮華經玄贊會古通今新抄序》?!缎颉奉}下有小字雙行注:“宋本無序,遼本有之。寫而雕出,以補其闕?!薄缎颉贩Q:“今我皇朝燕臺憫忠寺故左街僧錄無礙大師明公,……俗姓劉氏,世為燕人焉。族遠系于人王,慶由善積。年纔成于童子,行與愿符,脫略紅塵,精勤白業,……該通經律論具足,聞思修允,所謂可軌可持,可席可范者也?!盵5]劉晟,又名劉慎行,《遼史》記載官至圣宗朝北府宰相。此《序》署“彭城劉晟”者,蓋用上古“涿鹿在彭城”之意,與《遼詩話》謂劉晟為“河間人”相合。世所傳宋本《新抄》無此序,遼本有之,韓國松廣寺傳刻本《序》,為了解詮曉族屬郡望提供了重要數據。

詮曉義學成就很高,故《釋門正統》卷八引高麗義天記述云:“近者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薄霸俣ń涗洝币徽Z,學術界一般認為是指詮曉編纂《新續開元釋教錄》,并參與主持刊刻《契丹藏》,也因此被遼圣宗賜號“無礙大師”。

詮曉著述目錄保留在《新編諸宗教藏總錄》中的有如下幾種:《法華經會古通今鈔》十卷;《法華經科》四卷;《法華經大科》一卷;《金剛般若經宣演會古通今鈔》六卷;《金剛般若經宣演科》二卷;《金剛般若經消經鈔》二卷;《金剛般若經科》一卷;《彌勒上生經科》一卷;《彌勒上生經大科》一卷;《彌勒上生經會古通今鈔》四卷;《成唯識論詳鏡幽微新鈔》十七卷;《成唯識論應新鈔科文》四卷;《成唯識論大科》一卷;《百法論金臺義府》十五卷;《百法論科》二卷;《百法論大科》一卷;《續開元釋教錄》三卷。

目前尚能見到的詮曉的著作有如下六種:《法華經玄贊會古通今新抄》卷二、卷六(見《應縣木塔遼代秘藏》); 《上生經疏科文》一卷(見《應縣木塔遼代秘藏》);《成唯識論述記應新抄科文》卷二、卷三(見《應縣木塔遼代秘藏》);《上生經疏隨新抄科文》一卷(見《趙城金藏》);《上生經疏會古通今新抄》卷二、卷四((見《趙城金藏》,誤為唐釋);《妙法蓮華經玄贊科文》卷二(敦煌遺書伯二一五九背)。

詮曉為遼代慈恩學派巨擘,繼窺基注疏更作鈔解科文,以傳慈恩之學。如上述敦煌傳本所見,窺基《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之后代傳本,訛誤脫漏頗多,故有詮曉再做定本也。

以“詮曉定本”與《大正藏》本對勘,發現許多差異,略舉二例,見表8。

兩本比較,詮曉定本經、贊分明,文義完整、順暢。類此者比比皆是,可見“詮曉定本”已經可以稱為一個獨立的章疏本,有其獨特價值;遼刻本卷末有“詮曉定本”之語,言此之前寫本流傳,未見勘定。詮曉厘定諸本,詳勘精校,成《上生疏》“定本”,此遼刻本彌足珍貴。

2.2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卷上

唐窺基撰

天圣二年(1024年)刻本

本件山西省曲沃縣圖書館收藏,《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一九六一年山西曲沃縣發現,原曲沃東凝廣福院佛腹裝臟物。廣福院,金大定三年(1163年)建。

本件卷軸裝,首殘尾全。長1586厘米,總應有50板,現第1至5板缺,存45板,紙幅長35厘米,高30.5厘米,板框高23.4厘米。每版21行,行20字。版端刊一我版片號,寫如“上六”。尾題:“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卷上”。

尾后題記云:“即將以此雕板印造,功德上報四恩,下資三有,講聽之者,得大惣持,施主檀那,獲無礙辯。/時天圣二年七月十五日,于滄州歸化鎮彰教院內雕就全部疏鈔科文印板記。彰教院主僧法真。/東京左街景德寺開化禪院慕緣雕板舍身不執寳沙門法慶。/五臺山大華嚴寺般若院助緣雕板當坐沙門文踵。/焚修大德文沼管此板。/東京秘閣候安用雕。/”

??庇涗浺姳?。

筆者初步??焙蟮挠∠笫?,曲沃天圣二年本,通卷版式行款與遼“詮曉定本”幾乎完全相同,許多文字寫法風格亦相同,兩者之間雖有文字??钡牟顒e,但是整體上看,二者版本相當接近,兩本顯然有非常密切的淵源關系。

如上所述,詮曉生活時代約在后唐天成年間(926—930年)至遼圣宗統和(983—1012年)末年,其主要活動時期當在十世紀中晚期至十一世紀初。天圣二年為公元1024年,從時間上說,天圣二年本流傳的時代,似乎要比詮曉活動時代稍晚。天圣二年本刻經地點在滄州,即今河北省中東部,詮曉活動地區在燕京,即今北京市,而發現該經的曲沃縣,在山西省的南部。這個“大三角”地區曾經是北宋、遼、金三代交互更迭地區,其文化交流的復雜性,亦可見其一斑。

還應該特別注意到的是,題記中提到“于滄州歸化鎮彰教院內雕就全部疏鈔科文印板記”一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在“滄州歸化鎮彰教院”,曾經刊雕過“全部疏鈔科文”的經板。那么,這些所謂“全部疏鈔科文”是指什么?是一部大藏的“全部”,還是“慈恩”一派的著述,亦或是詮曉個人的“全部”著作?惟資料過少,有待后續關注??傊?,在這里刊雕了相當數量的“疏鈔科文”,其中就包括這部《上生經疏》。

2.3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卷下唐窺基撰

趙城金藏本(“黍”字號)

中國國家圖書館《趙城金藏》中,收有一卷帶有“黍”字號的《上生經疏》卷下,卷軸裝。該卷首尾題全,題“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卷下”,首題下有千字文編號“黍”,次行題“京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全卷總31版,每版29行,行20—23(如第二十版末幾行)字。板框高21.8厘米,紙幅高28.4厘米,每紙長度,一般在50厘米左右,間有55厘米者(如第八、九版)。行間無界欄。版端刊版片號,寫如“上生經疏卷下 二 黍”、“上生經疏卷下 第十八張 黍字號”等字樣。經文后,有刻工題記“太原路平遙縣僧海松刁”。該經卷紙張較為粗糙,紙張表面較為均勻,但未砑光。

2.4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卷下

唐窺基撰

金代單刻本(趙城金藏中無千字文號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趙城金藏》中,另有一卷不系千字文編號的《上生經疏》,可與“黍”字號本比勘。該件卷軸裝,殘破嚴重,全卷存板數量待查,每版24或25行,行20~22字。版端刊版片號:“疏下 三十九”。紙幅高21.5~22.3厘米,每紙長38.7厘米左右。

上述兩本版式行款有許多可以比較的地方,見表10。

上述兩本文字亦有可以??钡牡胤剑?/p>

“黍”字號本為“大慈大悲法者,大慈以無嗔不害為性……”。無字號本為“大慈大悲法者,大慈以無嗔無癡為性……”。

即便如此,還是看得出來兩本之間有密切關聯。無字號本字體更工整,通篇筆劃布局更均勻。寫版和雕刻風格更接近曲沃“天圣二年”之宋本?!笆颉弊痔柋?,盡管由于刻工風格不同,相當一部份字體相當硬朗、更粗獷,但是仍然掩蓋不了許多細節的相似性。

3 上述四種《上生經疏》評價

上述四種《上生經疏》之間,有著密切關系,筆者總結其特點如下。

(1)目前收在《趙城金藏》中的兩部《觀彌勒菩薩上生經疏》卷下,兩個版本之間當有密切關系,單刻本甚至可能是入藏本的“底本”。

(2)目前傳世的四件刻本,遼刻“詮曉定本”與宋刻“天圣二年本”雖有一定關系,但兩者間的不同仍然較多,二者并非同源。

(3)通過???,筆者傾向認為,《金藏》本與“天圣二年”宋本關系更為密切,而與遼本相去較遠。

以上為筆者經眼或為山西地區雕版印刷、或為山西地區保存的早期雕版印刷彌勒經典,為我們研究早期印刷術提供了重要資料,也是研究山西地區民間宗教信仰的重要資料。

參考文獻:

[ 1 ] 方廣锠.新入藏刻本《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側記[J].文津流觴,2003(9).

[ 2 ] 呂澄.佛學論著選集三[M].濟南:齊魯出版社,1991.

[ 3 ] 蔣唯心.金藏雕印始末考[J].南京支那年學院刊單行本,1935.

[ 4 ] 高麗大覺國師文集[M].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 5 ] 西脅常記.中國古典社會における佛教の諸相[M].東京:知泉書館,2009.

猜你喜歡
山西
嘔心瀝血,奉獻山西農業
山西運城:冬日鹽湖色彩斑斕
山西文旅資源集中亮相成都國際旅游展
Right to Roam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送給奶奶的信
回鄉記
山西師范大學研究生作品
尋找山西醋的老先生
山西反腐進行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