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警務:威權走向民主》的西中“雙重”審視

2017-01-13 20:21王燕飛
犯罪研究 2016年6期
關鍵詞:書評

王燕飛

內容摘要:《臺灣警務:威權走向民主》一書西方Peter K.Manning、Shun-Yung K.Wang以及Laurence Armand French三位學者主要從西方警學視角均作了中肯評價,中國學人即“本人”主要從中國學術語境表達了“孰重孰輕”的見解。學術是純真美,需要重鑄學術的度量天平,從而推動學術發展與交流。

關鍵詞:《臺灣警務:威權走向民主》;書評;雙重審視

《臺灣警務:威權走向民主》 一書英文版由英國最大的社科出版社Routledge 2014年出版,第一作者曹立群教授通過另一作者孫懿賢教授轉達希望我能夠為此書作中文書評之意。我樂意接受了。但是當時正在美國訪學的我并沒有馬上執筆,只能等到訪學結束回到大陸后才開始有閑暇時間欣賞這部大作,認真閱讀后談些個人體會,與只識中文的大陸中國諸君一起共同分享這一文化西餐?;蛟S,這種交代并不讓人愉快、讓人完全明白。其實,在這“托辭”之背后確實還隱含耐人尋味的“學緣”故事與更深的西中文化沖突的意蘊。對我而言,所能告白的:在美國訪學研修犯罪學一年期間,我有幸聆聽了孫懿賢教授近一個學期的警察學本科課程,加之閱讀了其主編的“Problems in Law Enforcement” 教材,才激發了對于這門學問的興趣,才對這個陌生領域有所了解、理解。在之后,我偶然發現特納華大學 圖書館書架上豎插著Kam C.Wong (黃錦就)著的厚厚的“Police Reform in China” 大作時,也就進一步了解到這項研究臺灣警務“小冊子”的稀有獨創價值。本來,按照中國學界傳統,為書評者,大凡為該領域精通造詣高深之人,而我只算是一個入門漢。然而,在美訪學期間作為讀者對于研究成果發表自己看法,應該是讀者的表達權利。大體基于這種文化侵染熏陶,我也就樂意接受了“教授”之邀寫此書評,不揣貽笑大方。

一、西方學者評析:見智見仁

這本著作用英文完成,在英文世界一發行,就有不少國外同行做了評說。因此,讓國內同行對其在英文世界上所產生或者可能產生的影響有所知曉,更為直接地說,西方同行是如何品評這部著作的,比較引人注目。這不僅是西洋人的眼光對于問題的認識與中國人本土人是存在文化的不同,而且觀察事物視角的不同對于事物認識程度也有差異;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研究中國問題的“西洋貨”本身在西方與中國本土功用可能出現很大差異,導致了價值截然迥異。這可能對于當下學術跨國出境轉口銷售面臨的一個新問題。由此,對其衡量確定中西雙重標準綜合判斷似乎更為公允合理。湊巧,筆者早就得知西方同行對于這本專著的慎重推薦:在其出版之際,已經有三篇國外教授用英文撰寫的介評予以發表。在此,分享他們的睿智與仁見,不失為施之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明主風采,是為明智之舉也。

1.Peter K.Manning 的“preface”。在這本專著前言之中,東北大學著名警務教授的行內評價主要側重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這是比較警察研究優秀的代表(fine representative),尤其是相對民主警務(democratic policing)研究。學界雖然有很長歷史在民主背景下關注警務和研究法國憲兵(French gendarmerie)、皇家愛爾蘭警察(the Royal Irish Constabulary)等,但是幾乎很少從事警察在促進民主實踐(promoting democratic practice)地位(role)與民主政治如何影響警務的研究。從這個意義上,這本著作是對學界前輩米哈爾·班頓(Michal Banton)(1964)與大衛·貝利(David Bayley)(1969)相應領域奠基性著述的推進與發展。第二,這是跨文化(cross-cultural)、國際性(international)視角下首次系統概述(the first systematic overview)臺灣警務。在1970之后許多用英語出版的警察研究尤其是歷史分析(historical analyses),只是有關于單一國家(single nations),但是其研究的視野漸次超越了歐洲大陸(European continent),加之美國不斷擴展與占據話語權、社區警務的輸出(export),國際、比較、跨文化的警務研究的學術興趣不斷提升了(escalated)。這本著作就是共享了其中一些同時兼備的議題(shares some of these concurrent themes)展開的。突出表現在:涉及殖民征服的主題;文化和民族沖突,國際社會的關注和其他國家如愛爾蘭和南非民主化進程所回應的(echo)暴力爆發(outbursts of violence)。此外,作者一方面描述了新興的(emerging)民主情境下臺灣警務變化,另一方面又分析了傳統儒家信條或警句(traditional Confucian tenets or epigrams)對其型塑(shaping)。正是這樣,在通篇文中,所使用的關鍵術語(key terms)如警察(police)、警察模式(model):高壓警務((high policing)與低壓警務(low policing) 、民主(democracy)以及民主警務(democratic policing)等皆是舶來品,作為解構東方社會的基本概念架構;而研究者在其預設中又是將被標簽為后儒家社會(post Confucian societies)與西方社會進行了學術自覺的區分與對比的。這樣達致東、西問題比較的深刻完美。

2. Shun-Yung K.Wang (王舜永)的“Book Review”。 美國南佛羅里達、圣彼得堡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St Petersburg, USA)王教授大體上是循著著作內容與內在邏輯線索,采取逐一點評的方式作出了較為全面的述評,認真嚴謹的態度令人可嘉,點睛之智識火花飛濺,更令人驚嘆。詳言之:第一,這本書的作者們是精通英語與中文的雙語學者,隸屬于三個不同地區(加拿大、臺灣與美國)高等教育機構,這個小組給這本學術著作創制了(brings)獨特視角(a unique perspective):圍繞臺灣警察角色(role),突出強調其在臺灣1945年從日本占領解放后的過渡性角色(transitional role)。第二,作為第一部專門討論臺灣執法發展的英語書,……,采用兩軸(axes)——監管(policing):高壓警務與低壓警務(high policing and low policing)和政治制度(political systems):專制與民主(authoritarianism and democracy)——在當代臺灣歷史,第一部分以政治制度重要變化(substantial changes)的特征將警務發展分為三個時期,1987年前、1987年至20世紀末,至今。 第三,作者們考察了(examine)臺灣警務三個關鍵問題(critical issues):培訓與晉升、警察文化和警察不端行為,確切發現了(pinpoint)臺灣警務三個新的挑戰:女警官的角色與功能,監管社會弱勢群體(policing socially disadvantaged groups)和公眾對警方信心。第四,這本書存在的不足來自采用限制在1945年后時期的歷史觀點,導致了一些有爭議的斷言:在第十章“公眾對警方信心”時限和歷史的角度(timeframe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意味著對臺灣和中國大陸接受“一國”的說法(accept the "one nation" argument),但是這與第一章“簡介:偉大的轉變”,提及歷史時期相矛盾。第五,作者們在警務研究文獻上做出了顯著貢獻(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這是一部經過認真準備,寫得很好和內容豐富的專著(informative monograph),豐富了(enriched with)關于臺灣警務發展最近的歷史見解。

3. Laurence Armand French 的“Book review” 。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Durham,NH,USA)佛倫奇教授在書評中大篇幅地翔實地介紹了該著作的三部分十一章的內容外,特別指出了該著作突出地方:第一,令人信服的三維分析(a compelling analysis)。即以講故事的方式(telling the story)從警察角度分析了臺灣從一個軍事獨裁到成熟的民主(military dictatorship to a full-fledged democracy)的演變(evolution);從臺灣二戰后(post-World War II)局勢(situation)與日本占領戰前時期(pre-war era of Japanese occupation)與美國戰后的影響(post-war influ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不同歷史階段進行了比較;以及另一編織其中的儒家思想之影響與它們配合西式民主原則的主題(Another theme woven into the author's thesis is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 ideals and their fit with Western-style democratic principles)。第二,結尾章之升華(elevate)。在該著作第十一章即結尾:臺灣的難題(Coda:Taiwan's Conundrum)將該書從證據充分的研究專著(well-documented research monograph)提升至具有價值的臺灣演變的地緣政治分析(valuable geo-political analysis)。這個分析的中心是按照時間順序比較(chronological comparison)臺灣與其他亞洲社會,聚焦在蔣經國先生在這過程中發揮的關鍵性作用。由此,這部書的結尾章與第一章(即簡介:偉大的轉變,Introduction:The Great Transition)遙相呼應,為一系列的關于警務與相關主題的比較著作提供了豐富的思想(a wealth of ideas),從而這本書具有了廣泛的讀者,不僅警察科學研究學者,社會學研究者、人類學研究者、犯罪學研究者、對比較東亞研究有興趣的政治科學研究者值得一讀之外,而且對于執法從業人員(law enforcement practitioners),甚至對亞洲與西方地緣政治問題與影響(Asian-Western geopolitical issues and influences)有興趣的任何人也是一本“必讀之作(a must read book)”。

二、中國學人見解:孰重孰輕

或許中國學人對于黃仁宇先生《中國大歷史》與費正清先生《美國與中國》 等歷史著作不會不了解,對于致力于中國犯罪學研究的同行來說,《公安學》也不會一點不知?;谶@種設定標準的“本土”中國學人,認真地閱讀這部研究中國社會—臺灣警務問題著作,可能會充滿著各種學術思考,應該有著上述西方學人的不同看法。在此,筆者姑且就以本土“中國學人”的身份來談及自己陋見。

1.孰重。對于此項研究,作為本土學人,本人覺得最為看好、最為閃光,甚至說最具有啟發是大致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臺灣警務的動態、國際背景下的考量。這項研究立意深遠、視野開闊,在首篇之中,作者從民主化的第三次浪潮(the third wave of democratization)切入,揭示出臺灣與臺灣警務研究的獨特的國際意義,并明確了其論述的相互關聯四個主要問題(four major questions),構思是相當巧妙的。在以后研究中,無論是從臺灣民主轉變的歷史背景下分析臺灣警務的發展變化,還是在與美國等國家的警務的具體制度等各個方面的一些比較,均不同程度上顯示出這種宏觀背景氣象,而且在確定衡量標準上也提供了非常明確了可供參考的“國際標準”如政治上中立、社區警務、職業晉升、職業前景(occupational outlooks)、組織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s)等等,這為解剖臺灣社會過渡階段中復雜警務問題提供了清晰的線索與航標,也由此對于身處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境地中的研究者,富有對于問題的認識更為深刻、深遠的思考。如洞察與展望臺灣警務所面臨的三個新挑戰:進展中的女性警官(Female officers on the move)、監管社會弱勢群體、公眾對于警察信心;書末結尾處寓意著臺灣警務未來發展依然蘊含多重矛盾聚合一體的艱難之境地等等。

第二,專業性認識:“難題”與新挑戰。警察不端行為與腐?。╩isconduct and corruption)是一項難以治理的難題。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從專業角度,對于臺灣警察不端行為、腐敗進行了理性認識:側重從警察與地下社會的互動角度,分析警察工作環境的復雜性(illustrate the complexity of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of the police)。尤其論及面臨地下經濟商業(underground business)如電子賭博機(electronic gambling machine)、賣淫(prostitution)業以及砂石車業(gravel truck industry)所存在的問題(problematic)。在此基礎上,研究者提出了組織(organizational climates)與法律文化層面(legal culture)宏觀控制對策。這種具有經驗研究與歷史實踐的比較分析無疑是令人信服與富有啟示應用性的。另外,在第三部分新挑戰(Emerging challenge)前三章中每一主題內容的研究,均非常專業性。具體言之,第一章進展中的女性警官從三個方面研究即運用了統計方法分析女性警察與男性警察總數上差別,進一步探討三個歷史階段(1947-1969、1970-99、2000-present)地位及人數變化;進行女警官的文獻分析;對“面對女性警官障礙(Barriers facing female officers)”的學術解構。第二章監管弱勢群體—犯罪或受害(criminalization or victimization)著重描述了(illustrate or replicated)原住民的治理(aboriginal governance)、對于移民、家暴被害人(the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群體的監管。第三章公眾對于警察信心,則側重學界對其測量與有關結論上進行了臺灣與美國的比照,以及進一步與世界上其他社會的(other societies)比較分析。

第三,西方范式的后儒家社會獨到解讀。三位研究者均是臺灣/中國出身,不同程度受到中國文化的“啟蒙”教育,但是學術訓練則是從美國或者英國獲得了博士學位,基本上是西式犯罪學專業訓練,雖然一直關注中國社會問題,仍然主要是西式范式的解讀。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敏銳地發現了運行西方范式觀察中國與西方社會存在巨大差異,從而在學術研究中自覺進行類型化分析(如區分西方社會、后儒家社會,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并進行了創造性深入解讀,從而提出了很多新穎、獨到觀點來。如在民主臺灣時期,臺灣的家的社會結構與美國的社會結構存在的不同從而一定程度影響到臺灣警察運行方式甚至基層組織結構;臺灣警務民主過程中出現的紅包等人情腐敗問題(西方的meat eaters與grass eaters劃分可嫌棄簡單);臺灣專制體制向民主轉變過程出現大量的特殊利益的組織機構(a variety of ‘parochial and ‘particularistic institutions);以及執法中“情理法”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問題,臺灣民主與儒家文化內在關聯以及作用機制等等。這些細致的比較、內在相互作用的分析,無疑使得我們認識更為深刻、更為開闊、更為靈性。

2.孰輕。對于我而言,作為一個中國本土的、主要受到中國高等教育訓練的學人,以下兩個方面內容給人以很大反思性的空間,用中國話來,是最可以進行挑戰的。

第一,熟知:史的分析。這主要是指臺灣民主演變與警察史的分析,集中在第一章臺灣近代歷史、第一部分歷史發展,第二部分訓練、教育和晉升等這些內容?;蛟S,這些內容是以“史”表現出來的或者以此為基礎展現出來的,對于本土人來說或許是熟知的歷史,或者是多少了解的過去,無疑這種描述或者歷史材料的整理,甚至歷史階段的學術劃分,在書中是基礎性的,在本土人中是可以挑骨頭的。我不敢妄加猜測,如果由研究中國臺灣史的中國學人,或者由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歷史學者,如何看待這些內容,如何評價它在歷史學界所做出何種史學或學術價值貢獻呢?用這樣似乎苛刻眼光來看待這一問題,主要是對于這些喝洋墨水的教授們在“史”的研究上是否應該運用與其他學術研究同樣的西方學術文獻與研究范式 ?是否是辜負了大家殷切的期望?是否西方學術發展的專業化堤壩太高,以致已經是無法進行這種跨專業性學術研究?

第二,難懂:警察文化分析。第二部分、第六章警察文化,是最為難以理解與把握的。這是由于這一內容,一反其他有關部分內容分析上有著更多經驗事實或者數據為基礎從而顯得清晰好理解的常態,幾乎是使用“職業文化”與“組織文化”這一對概念為工具展開分析,而在具體分析上這對概念實質區分上又尚有些晦澀難以理解,以致讀后心存一種遺憾!或許更為重要的,在這一研究中,研究者折射出的似乎是完全西方的思維,對于中國大陸學者對其研究形成的較為厚重的知識累積幾乎毫無顧及!其實在中國學界,對于警察文化、警察亞文化的研究,有著扎實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些獨到學說。無論是意識形態的“刀把子說”,還是學者的“公安學”抑或“老虎貓狗老鼠說”,均蘊含著中國特定的歷史文化內涵。受到這種太多學術、文化侵染甚至束縛的本土學人,可能尚很難掙脫既有的邏輯思維慣性去“西化”理解。因此,在這一研究中,學者們沒有從中國大陸這種研究中進行突破、衍生,提出一種清晰可界分、既不同西方也不同于大陸自己的學術學說來,就顯得難以完全、完整理喻。

三、結論:學術是純真美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梢?,視角不同,評價各異。然而,如果是立場不同,恐怕差別更大了。很顯然,對于這本著作評價,如果是站在西方警學的學術發展立場上分析,上述三篇“推薦之作”大致上表達了對其肯定一致的態度,當然,只有具體問題分析上對于哪些更為中意,則也有了不同意見了,可謂見仁見智了。如果站在中國同行學術發展立場上分析,或許筆者的評價也秉承中立情感進行的,大致應該是公允的吧,由此比較就有了不同看法:在西方學術視域下充分肯定或許在中國學術視域中也許很為平淡,在中國學術視域上視為新穎創新內容,而在西方卻是日常用品普通貨。如果說視角不同、立場不同,一定程度上是研究者主觀因素或者客觀條件有限性所導致的,那么如何確定更為廣闊學術衡量平臺,確定更為開闊視野,更為客觀公允價評標準也就是很為至關重要了。否則,被學界所詬的“在中國談西方,在西方談中國”的二道販子也就會塵囂其上盛行之道 ,學術世俗化、庸俗化了,也就失去了純真美。因此,確定一種全球語境下的學術平臺,在此視野上觀察學術發展問題,確定一種平等話語權評價標準,可能更為有利于學術不斷推進。當然,秉承這樣一種心態,意味著學術研究異常艱難,需要付出更為艱苦努力,需要特別認真對待,不能有半點虛假東西,更不能弄虛作假、裝腔作勢、嘩眾取寵!基于這種思考,反思上述“西中”的雙重評價,以下三個問題不得不需要進一步澄清了。

1.多學科研究綜合創新問題。對于這部著作其實涉及了多學科的知識,一定程度上也是展開了多學科研究。當下,在學術迅猛發展態勢下,恪守一門學科的籬笆不逾越,恐怕是很為難的。然而,在各學科固有的學科體系下擅自闖入又難免出現各種謬誤與誤解。這種難題其實所謂的交叉學科也是無法解決的。這個現實我們不得不面對。但是更為深刻的因素是我們在進行多學科的研究時,是否在綜合加以運用,是否堅持多學科研究有創新發展問題?這是需要首先加以確定的。否則,多學科的研究如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軍合而不齊,五里一徘徊”大雜牌軍,實質上依然沒有戰斗力,對于問題并沒有深入下,并沒有創新性實質內容。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在進行多學科研究時,不僅需要對于各個學科的研究范式予以堅守,更為重要的,是要能夠綜合、融合各種學科的視角、范式,揭示出更為全面、更為深刻的內容來,具有了更大的創新性來,大大推進了問題的認識,推進了學術向前發展。

2.什么是學術獨創問題。什么是學術獨創?對于這一問題似乎難以簡單做出回答。在學術汪洋大海中,一點一滴何其之渺小呢?更為重要的,對于獨創定位層次不同恐怕也就不一樣了。諸如:選題的獨創性問題,也許這個選題在同行中沒有人展開研究?提出新穎學術觀點超越同行,在同行的學術認識上鶴立雞群,提出自己獨到主張,這可謂觀點獨創問題?再者,建構了新的學術思想,形成獨家之說,從而發展成一種流派?這也就是學說之獨創??梢?,定位不同,對于“學術獨創”問題的回答也就可以做出不同層次的回答來,在我們看來,其貢獻之大小、其影響之深遠,是有所不同的,當然其勞動之大小、汗水之多少應該是有差別的?;谶@種情形,在學術獨創上既不能過于苛刻,一盤否定,畢竟在學術累積如山如海的今天,學術的獨創是何其之難,學術重復、徘徊似乎表現出一種常態來,但是也不可不作出嚴格要求來,否則就會遮蔽了真正的學術貢獻,阻擾了學術的發展。因此,正確地對其作出不同獨創的層次定位可能是一條恰當的幽徑。

3.真正學術含金量問題。上述學術獨創是對學術研究質性的要求,那么學術含金量則是其量上的評價了。對于一部著作(book),無論是textbook、monograph還是manuscript,學術獨創性的大小或者說多少可能是存在不同的。因此,在確定其大小時可能需要綜合、統一,全面予以衡量,了解到其真正的學術含金量的大小來。從這個意義上,一本著作綜合評價需要不斷挖掘、發現其真正學術含金量的大小,而不完全是為大眾或者世俗所喜惡所定奪,也不為應用性或者基礎性受眾群體大小的所勞累,無論是實踐部門抑或是研究部門是否受寵是否有用,似乎不是其“根本的根本”。這樣的考量,學術專著也就不是暢銷書,更不是通俗小說、流行音樂,而是一項嚴肅的科學研究產業,需要受其內在發生發展的規律來制約或影響,檢驗的是其在行內、業內的真正的學術貢獻的大小。因此,真正的學術含金量問題應該是一部著作潛在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不畏辛勞的學者們矢志不渝奮斗的目標所在。如此,我們也就不為金錢或者其他有色眼鏡來看待問題了。

以上三個問題老調重彈,非我獨創,而是“形勢所迫”。其實,行內學者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在心底里大家是最為清楚不過的。學術是純真美,這是學者們共同心聲!再看看英國學者畢爾(Bill Hebenton)與美國學者約翰·克蘭克(John Crank) 對此書各自評價吧:

“好的學術著作必然涉及宏大的議題。這本書通過臺灣警察發展的棱鏡,幫助比較學者更深入地思考現代性,正義和民主等宏大議題。本書行文流暢,對當代臺灣的警務評價秉筆直書,是用英文詳盡對待這一主題的第一本。在未來的許多年中,它將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出版物?!保˙ig questions are asked by good scholarly books,and this book helps comparative scholars thinks more deeply about modernity,justice and democracy through the prism of police development in Taiwan.Well-written and honest in its assessment of policing in contemporary Taiwan,the book is the first detailed treatment of this subject in English;it will remain a landmark publication for many years to come.)

“這本書扎扎實實地定位于臺灣及其所在的整個地區的歷史和政治進程中。它揭示出發展民主的警察力量存著巨大的困難。這困難不僅存在于增強民主傳統的組織結構中,也存在于增強民主民主地對待公民的政策和實踐上?!??!保═he book is substantial,solidly located is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processes in Taiwan and across the region.It reveals the extraordinary difficulties of developing a democratic police force,not only i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that enhance democratic traditions,but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hat actually act democratic toward citizens. ……”)

可見,在學術天平上,學者度量砝碼的原理是相同的,只是具體刻度不一樣,雖有了國度但沒有了國界,超越了歲月?;蛟S,我們急需要重鑄超越國界的學術砝碼了,否則學術失去了純真,就會自我迷失……。

猜你喜歡
書評
Book review: My Hero Is You 書評:《你就是我的英雄》
書評:《魯濱孫漂流記》
書評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太陽照常升起》書評
微書評在圖書館中的應用思考
書評應有責任內涵和見地
錢鐘書語錄
《嚴復書評》簡介
《紐約時報書評》一百年
編后絮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