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沙望城區戲曲文化發展困境探究

2017-01-13 08:05黃遠發
藝海 2016年12期
關鍵詞:發展困境

黃遠發

〔摘 要〕長沙望城傳統戲曲文化深厚,自明代以來發展成為聞名遐邇的戲曲之鄉,但近年隨著時代演進與人們審美趣味的變化,特別是由于戲班發展條件與演練設施亟待改善,戲曲表演的欣賞與普及面臨更嚴峻的挑戰,以及戲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意識有待加強等各種主客觀因素影響,望城戲曲文化的發展日益萎靡,困境重重。今后望城可以在完善戲種戲班信息整理,建設新康戲鄉等方面推動望城戲曲專業化、現代化發展及戲曲活動相關產業發展,實現望城著力打造“新康戲鄉”的文化產業布局。

〔關鍵詞〕長沙望城 戲曲文化 發展困境

長沙望城,具有深厚的戲曲文化傳統,明代以來,境內先后活躍著湘劇、彈詞、地花鼓、花鼓戲和皮影戲等。但隨著世易時移,望城眾多戲種、戲班逐漸衰落消失,繁榮局面也一去不返,目前演出較多、較流行的劇種僅花鼓戲和皮影兩種。望城皮影的特點:一是前腳短、后腳長;二是影人大,一般高一尺四寸左右;三是旦角手分兩節,稱“蘭花指”,為別處所無[1]。望城皮影班社舊有上河西與下河西之分:上河西以邢氏班子為代表,下河西以“烏山堂”為主[2]。據望城區文化館2016年戲曲普查統計,望城區現存主要皮影戲班有兩個:一是何志明的慶明皮影藝術班,為民間班社;二是朱國強的重亮皮影藝術有限公司(皮影藝術團),為民營團體?!盎ü膽蚝脱砀钁蛞粯?,是一個大的民間戲曲系統,南方各地都有表演蹤跡,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安徽等省 [3]?!蓖腔ü膽蜃鳛殚L沙花鼓戲中的一支,至今已有140多年歷史,經歷代藝人不斷發展和創新,已由民間的“對子花鼓”發展成多行當的本戲。望城區現有花鼓戲團主要有7個,1個國辦團體,3個民營團體和3個民間班社。其中望城區花鼓戲劇團(今為雷鋒藝術團,但二者仍同時掛牌)和新康戲鄉蘭桂演藝有限公司(新康劇團)最為知名。望城花鼓戲和皮影戲的發展現狀折射出望城戲曲文化發展中的嚴峻問題。鑒于此,調查和了解望城戲曲文化發展現狀,發現并切實解決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戲曲文化建設和發展的設施和條件,已成為望城區開發本地文化資源優勢,保護和復興當地民間戲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著力打造中國最具魅力湘江古鎮群,做足戲文化及推動相關文化產業建設以至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工作。

一、戲班的發展條件與演練設施有待改善

1.戲班參加表演的成員不穩定。望城戲班只有極少數固定表演藝人,大多數戲班參加表演的成員是臨時組合搭配的,戲班成員構成多元化,參加表演的隊伍長期以來并不穩定。傳統戲班一般都有固定的班主和演出人員,如今的望城戲班成員則處于不固定、自由走穴和根據劇目需求臨時組合的常態當中。其來源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戲班資歷較老的固定藝人。這在國辦團體的花鼓戲劇團較常見,其余劇團、班社則極少,多數僅團長或負責人而已。二是臨聘人員。藝人臨聘也多出自國辦團體。這類劇團大多負責娛樂服務大眾的公益演出及組織或參加市、區內演出活動,演出規模一般較大。為解決演出人員不足的問題,劇團通常采用臨聘方式。三是他處邀請,臨時組建。這在民營團體和民間班社采用較多,都是根據演出劇目要求提前從其他劇團臨時邀請,表演結束后劇團也隨之解散,演員各自四處營生。這導致戲班團隊凝聚力以及核心競爭力量喪失。

2.戲班藝人收入不穩定,不同戲班藝人收入差距較大。望城戲班藝人雖常年到全國各地參加表演,但在收入方面,不同藝人間差距較大。一方面體制內團體與民營團體、民間班社收入來源不同。國辦團體望城花鼓戲團和雷鋒藝術團的藝人由于是編制內團體,藝人每月有固定工資,平均在3000元左右,多則6000元左右。而其他民營團體和民間班社則須根據每月演出情況確定收入。另一方面皮影藝人與花鼓戲藝人收入差距較大。皮影藝人的演出空間要小于花鼓戲藝人,因此兩者收入也不同。皮影藝人的月收入大致在2000-3000元左右;花鼓戲藝人的工資少則5000-8000元不等,多則上萬元,也因此望城區的花鼓戲班及藝人要遠多于皮影戲。

3. 戲班管理體制不健全,戲班發展缺乏必要規劃。長期以來,望城戲班由于表演藝人多是臨時組合而成,戲班處理日常事務較為隨意,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多數戲班缺乏健全的領導機構,也沒有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和獎罰條例。因此,導致了戲班成員來去自由,流動頻繁,缺乏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嚴重影響演出質量和演出效果,同時也影響到戲班成員的積極性。由于管理和制度不健全,使戲班在發展過程中缺乏長遠規劃,戲班排練和演出也缺乏計劃,參加的表演通常都是被動接受他人邀請,吃一頓算一頓,演一場算一場。至于戲班未來到底如何發展?如何定位?班主大都缺乏長遠發展規劃。

4.不少戲班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備,固定的排練和表演場所較為缺乏。長期以來,望城戲班的成員全面各地四處漂泊,缺乏固定排練場所,表演場地嚴重缺乏,基礎設施不完備。望城區現存皮影戲、花鼓戲9個團體,有固定排練廳者6個,既有固定排練廳又有專屬劇場者2個。這意味著至少有3個戲班漂浮不定。望城戲班不僅是藝人臨時組合,到處走穴,就連戲班也是四處漂泊。望城9大戲班中僅2個有專屬劇場作為表演舞臺場所,其余的都得憑寄于他者劇場或自己臨時搭建場所。

二、戲曲表演的欣賞與普及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普遍加快,大眾形成了追求功利性、高效性的消費心理,使包括戲曲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生存和發展環境進一步受到嚴峻挑戰。目前望城戲班整體發展空間并不樂觀。望城皮影戲、花鼓戲戲班會根據時間限制,盡量滿足觀眾要求,根據表演場合等因素靈活變化表演。皮影戲除強制性的“鐵本”戲外,其余的“橋本”戲只有故事梗概,藝人可在遵循程式化的基礎上靈活變化。而花鼓戲劇目變化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迎合觀眾口味,滿足觀眾現場要求而臨時改編;二是受天氣或藝人自身情況影響,或根據觀眾戲曲修養和聽戲時間等情況,調整演出劇目的快慢和繁簡;三是根據紅白喜事等不同演出場合,選擇不同演出劇目。戲班雖能靈活變化表演但生存空間依然較小,主要集中在三種場合:第一,落實政府相關政策的觀賞性演出,如政府政策宣傳、送戲下鄉等文化活動、節慶表演等;第二,接受私人化邀請的有償性演出,如紅白喜事(婚慶喪葬)、壽慶升學、開業慶典、祈神還愿等;第三,廟戲和固定節假日演出。如農歷八月初一為戴公生日,九月二十八為齊天大圣生日等都有廟戲表演。

分析望城戲曲文化生存環境的喪失既有外部環境的沖擊,也有戲班的內在因素,主要在于:一是大眾對于經濟利益的普遍追求,一方面導致大部分演員藝人為了生存需要乃至長遠發展,其在職業選擇中自然趨利避害,缺少對傳統戲曲藝術的堅守;另一方面導致觀眾不可能花大量時間在戲曲欣賞上。二是人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化,對傳統藝術存在天生的距離感。當今社會不斷地追新求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早已脫離了傳統的范式,不再是民間“勞者歌其事”的藝術生活;也不再是上層貴族文人的雅趣生活,而是一種工業化、信息化、職場化的現代生活,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民間習俗日趨式微。三是戲曲藝術的行當特點,需要觀眾有較高的專業藝術修養。當今的戲曲藝術已不再是一種普遍滲入人們生活、人人都懂的藝術,而是一種神秘的被束之高閣的高雅化藝術,它要求觀眾有相當的文化和藝術修養,才能看得懂,聽得明白,然而當前的文化教育并未給這種藝術修養的培育提供支撐。四是藝術市場多元化的沖擊。隨著文化步伐的快速前進,當前社會文化藝術門類豐富多彩。影視、歌廳、互聯網、游戲競技等各種文化活動充斥著人們的生活,為人們文化生活提供了多樣化選擇,自然會沖擊到戲曲藝術市場。

此外,望城戲班自身創新力不足也是導致戲曲文化在欣賞和普及發展過程中遇到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望城戲班從管理模式到表演方式大都停留在老傳統上,很少在表演方式、舞臺設計等方面做出實質性創新(除舞臺燈光、拉幕、樂器、提詞器等現代化外)。表演劇目也大多停留在大批優秀的傳統劇目和前人新編的較為知名的現代劇目上,創作新劇本較少或質量不高。這種維持原狀的演出,不僅內容陳舊單調,連音樂和唱腔也是老套沉悶,缺乏現代戲的因素。

三、戲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意識有待增強。

目前望城區戲曲文化的發展在區政府和相關藝人學者及文化人員的努力下,在保護和傳承戲曲文化特別是皮影和花鼓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區政府是戲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主力軍。近年來,區政府加大力度,采取多種形式的措施,加大了對戲曲文化的宣傳、保護、建設和發展。近年來,區政府大力推動皮影戲和花鼓戲申遺工作。今年望城區皮影戲正申報省級非遺項目,花鼓戲正整合申報市級非遺項目。戲曲文化申遺后主要依托活動進行宣傳。望城每年都會利用春節民俗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日和送戲下鄉活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相應的主題宣傳。其次是出版文獻書籍。對于望城的戲曲文化及活動,望城區政府組織出版的相關文獻書籍除《非遺概況》、《新康戲鄉》外幾乎沒有。望城區傳統皮影藝人何東潤先生以前為木偶皮影協會副會長時所記日記、回憶錄存有一二十本,目前文化館正打算將其整理成文獻資料,預計分為50-60冊。再次是政策及資金等扶持。望城區政府對于“非遺”項目傳承人及文化館“非遺中心”每年都分別有5000元、15萬元左右的資金撥款。另外,政府還出臺了相關政策扶持戲曲發展,對朱國強皮影藝術館場地出租費和水電費全免,還在新康建立戲曲蠟像館一座。目前望城區政府正著力打造湘江古鎮群之一的新康戲鄉以及在靖港建立大型的皮影藝術博物館。還有就是開辦戲曲班傳承戲曲文化,目前望城區文化館每年都會開辦免費戲曲培訓班,分上、下半年兩期。另外設立在文化館內的老干部大學每年也會開設戲曲班。

戲班藝人積極參與戲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但是參與的力量有限,參與的形式也比較單調。劇團藝人對于戲曲的傳承和保護主要圍繞于自身的發展。一是傳承人的培養。目前望城區藝人傳承人的培養主要為父子傳承、師徒傳承和開班教育三種形式。前兩種是戲曲傳承的傳統方式,開班教育主要是通過定期戲曲藝術培訓培育出一批具有戲曲專業知識基礎和表演能力的興趣愛好者、接班人。望城主要的戲曲班類型有兩個:一是朱國強開辦的免費皮影藝術班;一是新康劇團定期在新康中學開展戲曲培訓以及將其作為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的戲曲藝術實習基地。二是戲曲資料的整理與研究。望城區各劇團大多都只整理以往的傳統劇目以及創作新劇以滿足演出需要,公開發表戲曲整理與研究論文者極少,其貢獻最大,成果最突出者朱國強一人。其對劇本收集、整理,皮影藝術創新及傳統藝術研究頗深,自2008年開始全面系統介紹望城皮影藝術的歷史源流、傳說、規矩、舞臺藝術音樂、內部行話等,著有專署論文《望城皮影戲現狀概述》(2014年第三期《藝?!钒l表)。后經修改補充于2015年由團結出版社出版專著《望城皮影戲》。此外,其收集祖輩清朝、民國及現代的皮影、劇本等皮影文物近2000件,收集整理失傳劇本100多本,傳統劇本300余本共600多萬字。三是戲曲博物館宣傳。目前望城藝人管理的戲曲博物館僅朱國強的皮影博物館兩個。一個位于靖港古鎮(私人獨辦),一個位于新康戲鄉(政府規劃)。皮影博物館主要介紹望城皮影戲的歷史淵源、輝煌成就和發展現狀,展示有大量的影戲表演器具和傳統劇本、工尺譜等。至于花鼓戲宣傳的博物館還未見其處。

調查發現,除政府與戲班藝人,其余參與望城戲曲文化資源的傳承和保護的人員與部門比較有限。由于戲曲學習與欣賞本身難度大,學習周期長,加上戲曲劇情復雜,表演技術專業性強,再加上目前戲曲消費市場前景低迷,導致其對年輕人無吸引力,后繼乏人。因此,今后政府、戲班、文化學者及廣大民眾,在戲曲培訓宣傳、培訓班發展和物質保障等方面還應廣泛積極參與。

綜上所述,望城戲班發展條件和演練設施的不完善,戲曲表演的欣賞與普及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戲曲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意識薄弱是望城戲曲文化發展緩慢、受到阻礙的主要原因。戲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推廣、傳承、保護和發展需要望城區政府、民間藝人和文化學者以及廣大民眾的共同努力。今后望城可以在以下方面努力:首先完善戲種戲班信息整理和建設,推動望城戲曲專業化現代化發展。積極整理和研究戲曲資源,建立完備的信息檔案;建立戲曲形態保護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確立“文化區劃”,實施文化整合[4];成立獨立的望城戲曲保護傳承及研究中心。其次建立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和評估體系,加大政府扶持強度和力度。完善戲班的注冊登記制度,支持民間戲班建設,實現戲班公司化、正規化的現代性發展。再次充分利用望城新康戲鄉等古鎮群建設推動戲曲活動相關產業發展。以新康戲鄉的核心定位,以靖港古鎮為次級中心,以各戲班所在地為據點,形成望城區中心向四周延伸的區域格局,并通過成立湖湘文化戲曲文化協會,進一步鞏固新康戲鄉核心地位,做好做足戲文化。再次加強戲曲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跨界融合發展,大力推動“文化+科技”“文化+創意”等跨要素融合,推動“文化+制造業”“文化+旅游業”“文化+農業”的跨行業融合,以科技、創意促進文化業態生產和傳播方式創新,拓展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大力發展基于數字、網絡、虛擬展示、激光顯示等多種高新技術應用的新型戲曲文化業態,形成戲曲文化創意與產業融合的價值鏈、服務鏈和供應鏈。最后開發戲曲文化品牌以拓展區域影響力。做大做響戲曲節慶文化活動,開展戲曲藝術節和戲曲論壇,使之成為戲曲聯絡和集散樞紐,實現全國皮影戲和花鼓戲所在地域的交流互動,將新康戲鄉打造成戲曲表演和研究的基地,最終使新康戲鄉名字本身成為品牌,成為望城區域經濟特色發展新路徑。

參考文獻:

[1]朱國強,望城皮影戲[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5:19.

[2]李禮,湖南望城皮影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10.

[3]孫紅俠,民間戲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56.

[4]許艷文,長沙花鼓戲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中南大學,2010:56.

猜你喜歡
發展困境
關于行業性科技期刊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
新課改視閾下我國小學英語教育發展困境與對策研究
寧夏回族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
大數據時代下免費手機軟件盈利模式探討
基建投資預算貼合工程造價控制階梯化管理研究
蒲劇在晉南農村地區的發展困境
“互聯網+”時代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困境分析
淺析框架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的發展困境與創新
中國曲藝發展的現實困境與解決策略
關于國際貿易發展困境與對策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