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教育與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向

2017-01-13 17:42梁文霞
未來英才 2016年13期
關鍵詞:生活環境自然環境教育環境

梁文霞

摘要:21世紀隨著科學的飛速發展,尖端技術的不斷推進,教育又給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新課題:以后的教育怎么搞?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向是什么?如何培養創新型的人才?這一連串的教育問題,在未來教育的過程中得以解決,勢在必行。我認為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與生活環境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以及社會環境的教育密不可分。生活環境的教育;自然環境的教育;社會環境的教育;結論:諸如此類,這些名人志士,之所以成名成氣,是與他們的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不可分割的。因此,以后的教育趨勢,應把教育對象放在環境教育中,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特殊性人才??傊?,在環境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捕捉每一位孩子的閃光點,挖掘孩子們潛在的能力,催促他們心靈深處智慧的種子萌發,為孩子們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培養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創新型;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教育環境;教育趨向

一、生活環境的教育

社會科學的發展,沒有否認傳統式教育的輝煌成就,肯定了傳統教育對于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們越來越發現,在中國傳統式教育的過程中,創新型人才、挑戰型人才以及尖端技術人才還遠遠不能夠滿足中國科學飛速發展的需求,而且這些后備生產力適應艱苦生活環境的能力處于弱勢,這與生活條件的改善有關。社會發展了,生活環境有所改善,在優越的生活環境條件下,人們適應艱苦條件下生活的能力得不到鍛煉的緣故。這就需要中國的教育要改革。

比如說:剛入學的幼兒需要面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幼兒從家庭進入學校,這些“小皇帝”們在父母的呵護下過慣了家庭的舒適生活,不想來到學校接受種種約束,于是他們就不接受這種生活環境的改變,這種情形是幼教工作者最棘手的問題。每當他們的父母或爺爺、奶奶、姥姥、老爺把他們送到幼兒園的時候,面對陌生的環境和教師,孩子們總是依在大人的身邊,扯著大人的衣襟,不肯松手留在幼兒園里,有的還在大哭大鬧一番,而家長們卻生硬讓自己的孩子留下……望子成龍心切??!當然這是家長們為讓自己的孩子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所為,不可否認。每當遇到這種情形,我們每位教師真覺得從奶頭上往下拉扯孩子一樣,真有點兒心酸……怎么辦呢?這些幼兒們剛剛開始脫離父母,完成一個從家庭的呵護到學校的呵護這樣一個生活環境的改變,從依賴父母到依賴教師,從思想到心理上進行一次巨大的認識和轉變過程。他們有許許多多生活上的事情需要得到老師們的關心和照顧,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還有許多疑問需要老師們的解答,這就需要老師們要以莫大的親和力感染他們,經常和孩子們進行語言交流和心靈溝通;和孩子們交朋友,并開展豐富多彩的兒童游戲,即“趣、樂”教學,使幼兒們在各個方面得以滿足,慢慢地孩子們對老師就有了新的認識,孩子們就越來越覺得老師就是他們的再生父母,學校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新的生活環境,從此,孩子們就依在老師的懷抱里,在老師的呵護下幸福地成長,這樣孩子們的生活能力在脫離父母的情況下得到一個很有效的磨煉,使他們從小生活自理。因此,幼兒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就給將來教育培養創新型、挑戰性的人才埋下了伏筆,是教育改革的一個重大的突破。走出中國傳統式教育的另一種教育形式就是“變形計”,實質上它是改變生活環境教育的一種形式。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那就是生活條件優越的城市兒童與生活條件艱苦的邊遠地區的孩子互換生活環境接受再教育,這樣的教育形式很好,好就好在:一方面大山里的孩子能夠到條件優越的城市開闊眼界,接受優越的知識教育,另一方面,城市里的兒童也能夠在艱苦生活環境下得到鍛煉,以增強城市兒童適應艱苦生活環境的能力,這樣就使孩子們更加珍惜優越的生活環境克服困難、刻苦用功學習,為孩子們下決心改變邊遠地區貧窮落后的面貌增添信心和勇氣,使他們樹立了遠大的奮斗目標,這樣就會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挖掘和造就一批創新型、挑戰性和掌握尖端技術的大量人才,以滿足科學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二、自然環境的教育

我認為“變形計”式的教育,不但要搞。還應擴大規模,短時間利用節假日或外出旅游的機會,利用自然環境對孩子們實施教育,讓孩子們走出學校,到工廠,到農村感知祖國的需要,認識和了解祖國地大物博、富源遼闊、山川秀美,教育孩子們熱愛祖國,刻苦用功學習,沒有祖國這個大家,就沒有自己的小家。要用豐富淵博的知識和尖端的高科技手段來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祖國需要要我們。如果外出不便,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孩子們觀看有益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電視、影片、畫面或欄目。比如:《工業發展》 《農業、軍事》《新聞聯播》 《社會法制》 《動物世界》等等,這些內容都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營養”,應該讓孩子們在完成學業的前提下,廣泛收看,不應限制。

三、社會環境的教育

大家都知道毛澤東這個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歷史人物,他在青少年時期從家鄉湖南出來求學,靠勤工儉學維持生計,后來他成為一名圖書管理員。他有效地利用這一有益的生活環境,博覽群書,為后來參加革命打下基礎。在長沙任教期間,他接受了革命的熏陶,成為一名杰出的革命領導人,他經歷了國民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這個社會環境造就了他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領導人,帶領全中國勞苦大眾,從革命走向勝利,最后奪取全國解放勝利。毛澤東只所以成為偉大的歷史性人物,是與他成長過程中的社會環境不可分割的,是社會環境造就了一代為人偉人!

魯迅這一中國文壇巨匠,從小家境生活貧困,革命戰爭年代這一社會環境造就了他完成了從古文到白話文的文學歷史變革,使他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莫言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從小因為家境貧困而綴學,他在一家圖書室當勤雜工,他博覽群書,刻苦鞏讀,以頑強的毅力自學成才,寫出了《紅高糧》《蛙》等許多部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優秀作品,成為當今轟動文壇的巨星。

諸如此類,這些名人志士,只所以成名成器,是與他們的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不可分割的。因此,以后的教育趨向,應把教育對象放在環境教育中,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特殊性人才。

總之,在環境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捕捉每一位孩子的閃光點,挖掘孩子們潛在的能力,催促他們心靈深處智慧的種子萌發,為孩子們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培養創新型人才。

猜你喜歡
生活環境自然環境教育環境
幼兒園在自然環境下開展游戲的探討
構建和諧語言環境,發展幼兒規范語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