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自行車運動員的體能訓練

2017-01-13 17:58劉濤
未來英才 2016年13期
關鍵詞:自行車

劉濤

摘要:1868年,自行車項目被正式列入奧運會競技體育項目。該項目不僅要求運動員有持久的耐力還要求有良好的肢體靈活性和平衡性,以保證能夠完成比賽。據研究調查發現,通過嚴格專業的訓練,運動員在完成大量高強度的任務后,機體器官會相應的增強其各部機能,來提高對抗強度,從而使運動員能夠在比賽中發揮的更加出色。因此,增強運動員的體能成為自行車運動員訓練項目的核心。

關鍵詞:自行車;通氣無氧閥;蹬踏技術

近些年來,我國在體育賽事上不斷取得佳績,國家越來越重視體育的發展。然而就我國目前的體育成果來看,自行車項目仍然與歐美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自行車運動作為奧運會的競技項目,要求運動員具有耐力,速度,平衡性和靈活性。這就要求運動員要有充足的體能來完成比賽。而我國自行車運動員的體能水平較低,這與體能訓練方法不夠恰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文通過研究自行車運動的特點,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體能訓練方法,旨在能夠促進體能訓練方法的完善,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從而取得優秀的成績。

一、探究自行車運動員在競技中能量的來源

1、機體有氧呼吸與耐力的關系。我們知道,騎自行車的主要力量來源于腿部肌肉群。只有下肢肌肉不斷輸出能量方能驅動自行車的運轉與前行。而組織肌肉則是依靠有氧呼吸提供能量。有氧呼吸是指生命體為完成各種生命活動分解能源物質進而產生大量能量的機體生化反應。它為維持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是我們評價機體健康水平的依據。而自行車運動作為周期性運動項目,需要運動員有持久的耐力和超強的速度。據繆素等人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在自行車運動中,運動員耐力的持久性與有氧呼吸的強弱成正比關系。而就自行車運動員有氧呼吸評價中,通氣無氧閥,乳酸閥和最大攝氧量為最重要的三個方面,其中提高通氣無氧閥的最大攝氧量是提高有氧呼吸的重要手段。簡言之,長時間的保持有氧呼吸的能力是取得好成績的基石。

2、機體無氧呼吸與速度的關系。自行車運動不僅僅是耐力的比拼,同時也是速度的角逐。在固定的比賽距離當中,只有將耐力與速度相互融合,充分發揮,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而在機體處于高度疲勞,過度負荷的情況下,速度的提升又與什么有關呢?據國內外對自行車項目的研究顯示:無氧呼吸能力的強弱與運動員的速度快慢成正比關系。無氧呼吸指機體在短時間內從事高強度的體力活動,而此時攝入的氧量無法進行有氧呼吸提供能量,機體轉而通過無氧呼吸來供能。在比賽進行到白熾化的狀態時,有氧呼吸已不再能為機體提供能量去維持速度,此時維持速度所需的能量便由無氧呼吸提供。所以通過提高無氧呼吸提供能量的限度,可以提高運動員的體能水平,增強運動員的綜合素質,實現耐力與速度的相融合。

3、特定技巧對比賽的影響。隨著體育競技的日趨激烈,對于運動員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F如今,超強的體能已不再是好成績的絕對保證。此外,運動員們需要將體能發揮在必要的動作中。如何能夠在同樣的時間能使體能利益最大化,已經成為運動員必須掌握的技能。自行車運動員在行進過程中,上肢保持靜止,下肢的腿部力量施加在踏板上,從而來帶動輪軸的轉動,完成行進。此時,腿部力量主要去克服人車前進過程中與地面的摩擦力和阻力。所以在實際比賽過程中,并不是腿部力量施加越大越好。在運動員的體能素質無太大差別時,只有將一定的體能協調分配,合理的運用到蹬踏力量上,才能實現成績最優化。

二、自行車運動體能訓練的改善方法

1、提高有氧呼吸限度的方法。在自行車運動中,耐力是取得勝負的基礎性因素。而耐力的持久性主要來自于有氧呼吸的強度。有氧呼吸的強度主要依賴于通氣無氧閥的強度。所以在實際訓練過程中,我們應當酌情加大訓練強度,來提高機體對于外界環境變化的對抗強度。研究表明,當心率長時間保持在每分鐘170次時,意味著已經達到負荷訓練。這對增強通氣無氧閥的強度有著顯著的幫助。同時,自行車運動的力量來源主要集中于下肢前后群肌肉,尤其是大腿肌肉群與股肌肉群的配合。為此,我們可以采用上坡練習法,利用坡度所造成的難度來加強對運動員的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我們應當做到循序漸進,逐步加大訓練強度,不應急于求成。

2、提高無氧呼吸限度的方法。無氧呼吸只有在有氧呼吸的攝氧量無法滿足機體的需要時,才會產生ATP來滿足機體對能量的需要。但是當機體需要無氧呼吸來提供能量時,常常會處于超負荷,過度疲勞的狀態。此時,如果強行使運動員進行訓練,不但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挫傷運動員積極的心態,影響運動員訓練的情緒。數據報道顯示,高原上的運動員相比平原地區的運動員有著更高的無氧呼吸限度。因其長時間處于海拔高,空氣稀薄的地區,所以機體為適應環境而提高了無氧呼吸的限度。據此,我們可以采用高原訓練法,利用高原上獨特的氣候環境,來使機體做出抗性反應,從而提高無氧呼吸的限度。但在高原上,由于氣候的突然改變,有些運動員可能會產生高原反應。所以開始訓練時的強度不宜過大,應在運動員們逐步適應高原環境時,逐步增加訓練強度,不宜使運動員過于勞累。

3、改善特殊技巧的方法。在運動員已經儲備了足夠的體能后,接下來便應該掌握騎行時的技巧。人在騎行時上肢大部分時間是處于靜止收縮的狀態,此時,上肢主要起到掌握平衡和調整方向的作用,而下肢主要是快速的蹬踏來維持自行車的前進。所以,騎行主要依靠于軀體的手腳配合。不同的騎行姿勢會對比賽的結果產生重大的影響,尤其是在彎道處或是在變更方向時,恰當的騎行姿勢總是會省時又省力。同樣踏板的技術更為重要,對踏板施加恰當的力量可以提高速度,保持體力。在訓練時應當加強對小腿三頭肌肌力和蹂關節柔韌的訓練。

自行車項目的體能訓練中應當注意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結合,依據能量的來源,合理分配訓練的內容。訓練的核心內容應當以有氧耐力為主,但也應把握訓練強度,同時加大對機體柔軟度的重視。一定要注重騎行技巧和蹬踏技巧,要將體能與技巧相結合,實現體能的最大利益化。此外,應當把握訓練的尺度,不能過分追逐成績,要充分照顧到運動員的情緒,關注運動員的心態。

參考文獻

[1] 繆素,等.我國優秀自行車運動員有氧和無氧能力的評定[J].自行車訓練的科學監控論文集,1993:51-61.

[2] 陳俊民,無氧閥的理論基礎及其應用[J]青海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0;2:39-432.

猜你喜歡
自行車
淺析高校廢棄自行車管理與服務模式
虛擬儀器技術的應變測試系統設計
青少年自行車運動員的科學選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