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數學教學的點滴嘗試

2017-01-13 18:29楊波
未來英才 2016年13期
關鍵詞:實例經驗生活化

楊波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稊祵W新課標》也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彼岢叭巳藢W有用的數學”,指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關鍵詞:情境;生活化;實例;經驗

《數學新課標》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呢?這確實需要老師去引領。所以“數學教學生活化”就成為了我們數學教師的研究課題,幾年來,我通過教學,有了點滴體會:

一、創設教學情景,使“數學教學生活化”

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貼近現實生活,讓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興趣,開發思維。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我認為可這樣做:

1、運用實例創設情境。如教學循環小數概念時,我給學生講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從前,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老和尚說:從前山上有座廟……”,通過實例初步感知“不斷重復”,再舉出自然現象“水→汽→云→水”的循環變化,引出“循環”的概念。

2、運用實物(掛圖)創設情境?!皥A的認識”教學時,我這樣引入:出示一幅顏色鮮艷的用正方形做輪子的自行車,問同學們這自行車漂亮嗎?喜不喜歡?為什么?學生們回答:“不喜歡。因為這車雖然漂亮但踩不動?!蔽野颜叫诬囕啌Q成橢圓后再問學生喜不喜歡,同學們還是說不喜歡,因為騎這樣的自行車,即使是在平坦大路上也象在顛跛不平的路上騎一樣,我再把橢圓形車輪換成圓形,學生才滿意。

3、動手操作創設情境。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我讓學生準備幾個平行四邊形,鼓勵他們動手操作,通過畫、剪、移、拼等方法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變成我們學過平面圖形——長方形,觀察拼成的長方形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然后推導出:因為長方形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是學生在操作時,通過觀察、思考概括而來,學生嘗試到成功的快樂,不但能掌握知識,更能培養他們的信心和興趣。

4、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活化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使抽象概念具體化,使難理解的問題容易化。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我運用電腦平移兩個面和相應的棱,使學生看見兩個相對的面完全重合,相對的棱完全相等,從而達到具體,直觀的效果。

5、模擬生活創設情境。如教學兩步加減的應用題時,要求每個小組的同學可以邀請別組的同學參加,小組人數可以比原來的人數多也可以比原來的少。

第一小組:我這組原來6人,走了2人,來了4人,現在有8人。問:誰能把第一小組人員變化情況列成式子?6-2+4=8(人)又問:誰把它編成求“現在有多少人?”的應用題。

第二小組:我這組原來6人,先來了2人,后面又來了3人,現在有11人?!ㄟ^若干個小組的匯報訓練,學生在活動中完成了兩步加減的應用題學習。創設生活化的情景,讓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式的過程。

二、研究生活中的數學,使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知識是前人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或是揭示出的規律,而教學目標是為了掌握規律及學習發現規律的方法。我們老師如果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那就是把學生頭腦當成了知識的容器,“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因此,教學中必須讓學生了解知識發生的過程,但40分鐘畢竟有限,因此我們老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去捕促、獲取、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生活資源。我以小學數學第十冊舉三個例。例1:數據的收集,要求學生在上放學途中遇到紅燈時,數一數另一方向經過的大客車、小汽車、摩托車各是多少輛?例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要求學生模仿家庭中長方體和正方體用硬紙板動手做一個長方體和正長體。例3:質數和合數,分解質因數,布置作業,想一想班上每個同學的學號是質數還是合數,并把合數分解質因數。

其次,要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教學。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低年級學生數一數客廳的資磚、光碟等數量,比一比身高、體重,認一認周圍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中高年級觀察數學美,如形體的美、結構美等。

三、設計“數學生活化”的練習,幫助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使學生通過練習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

1、在練習過程中創造性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還原和再創造,將數學練習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練習為我所用。如我教《求平均數》(第八冊)時,練習中有一題是給出一組學生身高數據,算出平均身高,來鞏固平均數=總數÷個數的這種方法。我是這樣做的:先給出我省十歲兒童的平均身高是140cm,問“我們組的身高水平是在平均身高之上還是不到平均身高呢?”引出要算本組平均身高,再讓學生統計本小組8個人的身高,最后通過計算,得出小組的平均身高,與 140cm進行比較。同樣是計算學生平均身高的練習,但這樣的練習設計不但鞏固了求平均數的方法,還讓學生明白了算平均數的必要性,也體會到生活中需要平均數;還學會了算平均數的這些數據是怎樣來的;從平均數中可以獲得哪些信息等等。我覺得這樣的教學就達到了目標。

2、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型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上,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做數學練習,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如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的練習拓展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我們的教室由于使用時間過長,比較成舊,需要重新粉刷,泥工師傅要按平方受取工資,總務處胡老師想要大家幫他算一算:我們教室要粉刷的面積是多少?請同學們明天作個答復。接著我讓同學們討論:要算出這個教室的粉刷面,需要找到那些數據,同學們準備怎么辦?然后,讓大家課后完成,可以合作。

參考文獻

[1] 胡海波.“小學數學教育法則”.湖北小草出版社 2010.4.

[2] 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實例經驗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寫作教學實踐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如何將數學知識生活化
經驗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