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思想中國化的實踐與發展

2017-01-14 19:32蔣曉俊
關鍵詞:社會建設馬克思主義

關鍵詞:社會建設;平等公正;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

摘要: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等理論,蘊含著他們在社會建設方面的理論思考和主張,他們開辟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發展的道路,為更多的馬克思主義者進行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黨的領導人在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思想的指導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與實踐的探索,有力地推進了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科學、穩定地發展。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4474(2016)06-0092-06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方面的理論思考和主張,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奠定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基礎,明確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核心內容,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基本價值和原則。從這一點來講,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建設的探索及其觀點對于我們來說,更多具有的是方法論上的指導意義,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薄?〕可以說,馬克思恩格斯開辟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發展的道路,為更多的馬克思主義者進行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開展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不但堅持從平等、公正的價值理念出發,而且以促進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科學推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繼續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壯麗篇章。

一、基于“平等公正”的價值理念,確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制度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在探討社會建設與社會發展的問題時提出了“平等公正”的價值理念,指出了“平等應當不僅是表面的,不僅在國家的領域中實行,它還應當是實際的,還應當在社會的、經濟的領域中實行”〔2〕。也就是主張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在經濟上消滅私有制,消滅不平等的經濟基礎,唯有如此才能徹底地實現社會的平等。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發展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平等觀,不但要求將平等、公正的價值理念貫穿于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各項改革事業之中,并且強調要以其作為各項社會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據。

(一)經濟、政治、社會平等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

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平等思想的基礎上,毛澤東提出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平等思想,這一思想也是他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探索中堅持的一個基本理念。他追求建立平等的社會,其理念主要在內容上賦予了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平等、政治平等、社會平等等方面,積極開展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初步探索工作。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6期蔣曉俊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思想中國化的實踐與發展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實現經濟平等。毛澤東指出,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它是建立平等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制度性基礎,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經濟、政治與社會上的平等。在他看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實現經濟平等的重要途徑。新中國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之后,生產資料公有制得以建立和逐步完善,這意味著社會成員在生產資料占有上是平等的。毛澤東通過變革生產關系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來奠定平等的經濟基礎,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了馬克思恩格斯探索未來社會建設的主要思想,即變革生產關系是未來社會建設的制度前提,公有制是未來社會建設的基本社會制度。

政治平等是社會主義平等思想的重要內容。毛澤東十分重視發揚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堅決反對官僚主義,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從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權利。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民主是任何資產階級國家所不可能有的最廣大的民主?!薄?〕他將社會主義的民主稱為“人民民主”,并且將人民民主的理念貫穿于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各黨派依法享有平等地位;在民族問題上,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反對“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組織原則問題上,積極倡導民主集中制;在政治參與問題上,主張“人民權利”的思想,重視和維護人民群眾依法享受參與國家管理和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權利,以保證人民能夠平等地享有政治權利。

在政治平等的基礎上,毛澤東積極倡導厲行節約、艱苦奮斗、移風易俗的社會風氣建設,建立社會新秩序,為社會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他指出:“要將大吃大喝、不善持家的風氣轉變過來”〔4〕,要繼續發揚革命戰爭時期艱苦奮斗的精神。黨和政府根據毛澤東這一指示,配合“三反”、“五反”和“鎮反”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除舊布新的社會改造,例如禁絕煙毒、取締賣淫嫖娼、廢除封建買賣婚姻、打擊賭博偷盜等各種社會陋習,清除了封建社會遺毒,積極倡導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勞動光榮的社會新風尚活動,凈化了社會風氣,整頓了社會秩序。

雖然新中國建立初期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經濟基礎方面基本上消除了城市與鄉村、工人與農民、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間的矛盾,但是三大差別的社會表現形式依然存在。毛澤東主張通過知識分子工農化、工人農民知識化、廣大農民工人化等途徑來實現消滅三大差別的目標,構建平等的社會關系。與此同時,毛澤東追求實現社會各階層的平等,其中涉及勞動平等、干群平等、男女平等等多方面內容。如提出讓人民群眾參與企業管理,在企業推行“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管理制度,有力地推動了勞動關系實現平等;倡議干部下放當社員、軍官下連隊當士兵,要求干部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參加勞動,有效地改善了干群關系;提倡男女平等,主張要全面地解放婦女,強調婦女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毛澤東豐富了馬克思社會平等的思想,為新時期黨和國家實現社會公平這一價值追求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

由上可知,新中國建立初期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等方面均彰顯了毛澤東所倡導的“人人平等”、“社會公平”的理念與原則,營造了平等的社會基礎和社會環境,保證了人民群眾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推動了社會階層結構從等級社會向平等社會的轉型,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毋庸置疑,由于新中國建立初期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實踐處于艱苦的探索階段,其思想尚未成熟,所以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毛澤東的社會建設思想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當時的社會建設只是為了突出和維護“政治”的作用,而沒有真正從社會建設的意義上來具體論述其內涵以及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等方面之間的關系。所以,他在社會建設的路徑選擇上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主要是依靠群眾運動式的“政治任務”來推動社會建設工作的開展。另外,毛澤東在人民公社運動中主張的一些舉措具有明顯的空想社會主義色彩,其中,在當時生產力不發達、物資產品不充裕的條件下要求取消工資制、恢復供給制,這些非理性的措施阻礙了社會建設共建共享目標的實現。

(二)“平等公正”維度下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新實踐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現實資本主義社會和構想未來社會主義社會中提出的社會平等公正理念,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制度要求。從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事業發展方面來看,黨和政府通過不斷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來體現社會平等公正的價值塑造。1958年開始盛行的“大鍋飯”收入分配制度帶有濃厚的平均主義色彩,它已經不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足以實現“共同富?!?。1978年,鄧小平針對當時人們生活普遍貧窮的實際,主張從經濟政策上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群眾先富裕起來。他在1986年時強調:“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薄?〕“先富”帶動“后富”,進而實現“共富”,這一思路已經在全黨上下形成共識,同時也應保持對先富之后帶來的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的警惕。為此,黨的十三大強調了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貧富懸殊,堅持共同富裕的方向”〔6〕。由此,“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式形成,充分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豐富了人們增加收入的途徑。

“平等公正”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程中與“效率”相博弈,但這是一場合作性的、雙贏的博弈,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里,“平等”在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領域都經過了從“兼顧”到“更加注重”的過程。在社會建設中,“平等公正”的實現還有賴于兼顧公平與效率平衡機制的建立健全,如果說經濟建設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地將“蛋糕”做大,那么社會建設就是要“公平優先、兼顧效率”地將“蛋糕”切分。如何更好地尋求公平與效率兩者的平衡,建立起良好的機制成為了當今中國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只有建立健全公平與效率有效結合的社會制度體系及機制,才能盡量避免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過多的社會成本,才足以保障社會的良性運轉與社會建設的持續健康發展。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宏觀調控力度,對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和公平的充分結合,兩者不但要兼顧,而且要把握好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和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關系。在個別領域和地區依然存在著非法收入、灰色收入、收入差距拉大、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持續下降等問題,應逐步通過完善稅收、財稅、工薪、轉移支付等機制建設來解決,并且科學地創新新國民收入第三次分配的制度與法律保障。只有理順收入分配關系,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改革的各項制度安排,才能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兩個“增長同步”的目標。

建立起“平等公正”的社會制度才能保證社會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不管我們是認真回顧新中國建設與發展的光輝歷程,還是仔細翻閱《鄧小平文選》、《江澤民文選》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文獻,都能聽到一個主旋律:只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離開了社會主義道路去談社會建設,必然陷入不切實際的空想。不同歷史階段的統治者,雖然或多或少地從事著維護社會秩序、協調社會利益的社會建設工作,但是不同性質的社會經濟基礎醞釀著不同內容的社會建設。無論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還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它們都難以避免和解決對抗性的階級利益矛盾,更不用說真正實現社會的公正。社會主義社會是比以往任何形態的社會都更加公正,只有在社會建設中堅定社會主義制度,才能保證實現公平正義。黨的十八大已經明確提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當前,我們推進社會建設領域與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領域的全面改革,都是為了國家、社會、人民三個層面的共同進步與發展,誠如習總書記指出:“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7〕?!叭嫔罨母锉仨氁源龠M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薄?〕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把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作為基本任務,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核心價值追求”〔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關于民生改善與公平正義的認識在不斷深化,這不僅標志著黨執政理念發展到了新境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平等公正的理念在實踐中得到了升華,而且反映了黨對執政能力、執政方略、執政規律形成的新成果,公平正義的社會建設理念不失為黨拓展執政資源的新方向。

二、基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科學推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新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十分關注人的發展問題,他們在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中孜孜追求實現人的解放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是他們對未來社會發展和社會建設的憧憬與價值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事業能不斷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歷屆中央領導集體始終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的崇高理想——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最終歸宿來說,就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建設的過程,這也是關于人的建設過程。

(一)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發展是依據“現實人的需要”,可以分別從物質生活的需要、精神生活的需要、社會交往與社會關系的需要等方面考察人的發展層次問題。一般來說,人們在勞動生產和社會生活中,提高勞動能力、發展社會關系、充分展示個性和需求得到滿足等要素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具體內容。所以,馬克思恩格斯主張從發展生產力、改造社會關系、提高教育水平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等路徑實現人的發展,這對于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過程中回答“怎么發展人,實現什么樣的發展”的問題,特別是為促進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崇高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另外,馬克思在探討人與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問題上,強調了“社會生產人”與“人生產社會”的觀點,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關于社會建設的探討,是要建立在符合人在社會發展中的客觀需要基礎上的,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兩者交互作用的結果促使社會建設的主題和內容不斷豐富,兩者統一于社會建設中的發展既需要滿足和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又需要滿足和適應人的發展要求。

毛澤東在領導新中國現代化國家建設的艱辛探索中,也非常重視人的發展問題。他認為要實現人的發展,除了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提高教育水平,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等方面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還要在勞動生產過程中結合知識學習,即實行體力勞動與智力勞動相結合的勞動學習制度,使得勞動者成為既懂政治、又有文化的“又紅又?!比瞬?,既是工人化的知識分子,又是知識分子化的工人。為此新中國建立初期有規劃地創辦了大量工農速成中學和職業學校,實行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半農半讀的勞動制度等等,國民文化程度都有了顯著的提高,為勞動人民實現自身的發展做了突出的貢獻。鄧小平從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層面出發提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提倡充分發揚民主與法制的精神,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權利。同時,提出培養“四有新人”〔5〕的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目標,這是推動社會全面建設和發展的人才保證。

在將社會建設納入“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之前,社會建設還沒有作為獨立的概念在黨的文獻和方針政策中提出來,或者說此時的社會建設還只是從大社會的系統來理解和闡述,但是我們依然能從這一時期的有關文獻和領導人的重要講話和報告之中,發現已將社會建設以“社會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論述形式予以表述。例如,“社會主義不僅要實現經濟繁榮,而且要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10〕,“要把促進社會的發展和全面進步擺在重要的戰略地位來考慮”〔11〕。十五大報告開篇指出:“各個方面相互配合,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薄?2〕這些論述反復強調“社會全面發展”,包括社會建設等在內的中國式社會現代化各方面都將得到切實加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相互配合,最終實現社會全面發展與進步的目標。

江澤民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問題上的一個核心主題,就是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也多次強調社會的全面發展必須最終體現在人的發展之上,“發展生產力,既要見物又要見人,既要重視物質生產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視人的素質的提高”〔12〕,“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薄?3〕這些論斷是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將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對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本質要求做出了時代性的闡述,更進一步地回應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價值取向所闡發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建設的終極價值目標的基本觀點。與此同時,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不是從屬關系,不是包含關系,而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關系,是相互結合、促進的關系。誠如馬克思在探討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時提出的“社會生產人”與“人生產社會”,可見,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發展是互融共生、互促共進的關系。在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進一步把人的全面發展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這是對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二)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社會建設

邁入21世紀,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進入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全面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三位一體”發展到“四位一體”,在理論上回應了“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14〕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它已經包含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的思想;同時,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社會建設探索中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崇高理想和價值旨歸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批判中,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放在核心位置,揭示了社會的根本價值,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依靠誰,為了誰”這一根本問題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必然要以人的發展為根本價值并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不僅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開展社會建設,更應該讓人民群眾共享社會發展的果實。從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均可看出,它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明確了以人為本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在社會建設領域,著重指出要“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等,體現了黨和國家更加注重維護社會困難群體的基本生存發展權利??梢哉f,堅持以人為本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建設的首要原則。對社會建設而言,以人為本的“人”,既包括整體層面的“人”民群眾,又包括個體層面的公民個“人”,特別是社會弱勢、困難群體中的個人,他們都是社會建設的主體建設者和客體受益者,所以我們黨和國家歷來重視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這里蘊含了對“以人為本”的深層認識:一是肯定了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二是把握了解放人和發展人的現代化的價值取向;三是確立了一種以人為本的社會管理思維方式,要求人們在社會建設實踐中要確立起人的尺度,實行人性化、柔性化的管理與服務。社會建設離不開人民群眾,離不開黨的群眾路線。在新時期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解決社會建設中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的必然要求。習總書記在《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中強調:“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薄?〕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表現形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當代中國的社會建設事業,需要正確處理好若干辯證關系:其一,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要正確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關系。因為我國的基本矛盾依然是落后的生產力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所以大力發展生產力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心工作,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首要任務,為社會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不僅需要解決經濟發展的問題,更需要關注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只有不斷完善和豐富社會體制、社會制度、社會政策、社會協調等社會建設方面的內容,才能夠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更有利的社會條件,這就是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在發展方面的一致性問題,兩者要始終保持協同發展的關系。其二,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要運用它來處理好社會建設各組成要素之間的關系。社會建設旨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發展,而不是片面的發展,所以在優化社會結構、整合社會利益、改革社會體制、化解社會矛盾、完善社會組織等方面,都要統籌兼顧這些社會建設方面的主要內容。其三,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有機統一人與社會共同發展的關系。解決好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直接利益、現實利益,主要體現在民生事業上,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也需要體現在改善民生之上,所以社會建設的成效如何,或者社會發展的程度如何,可以用民生作為尺度來衡量。

實踐證明,堅持以人為本的社會建設,既充分地體現在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公共事業上,又突出地體現在新時期確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任務上。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通過教科文衛等各項事業的進步,使每一位社會成員都能充分享受社會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成果,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這是黨和國家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過程中形成的重要經驗。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6.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7.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592.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6,2149.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

〔7〕習總書記發表2014年新年賀詞〔EB/OL〕.(20131231)〔20160327〕.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312/31/c_125941734.htm.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內部發行)〔G〕.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96.

〔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47,98.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6.

〔11〕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江澤民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9.

〔12〕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54.

〔13〕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猜你喜歡
社會建設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兒童觀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新時代下的馬克思主義
網絡社會風險規律及其因應策略
網絡社會風險規律及其因應策略
杜甫的生態觀對現代生態社會建設的啟發
關于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研究的深入思考
從社會建設視角看三大差別的消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