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背景下地方政府職能轉變之對策研究

2017-01-14 18:43劉岳平
決策與信息 2016年12期
關鍵詞:政府職能職能產業結構

劉岳平

[摘 要]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目前地方政府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存在三方面問題,即政府職能錯位影響產業集群發展,政府職能缺位影響產業創新步伐,政府職能越位阻礙產業結構調整。針對上述問題,在堅持政府社會職能的前提下,依據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采取如下對策:從大而全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轉變,從干預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從無約束政府向法治型政府轉變,以盡快實現地方政府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的職能轉變。

[關鍵詞] 地方政府職能;產業結構;有限型政府;服務型政府;法治型政府

[中圖分類號] D6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12-0033-05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將由高速增長回歸穩健增長。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必須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趨勢,抓住機遇,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從世界范圍來看,全球經濟增速的放緩、國際金融危機的長期性和不確定性等因素,使得各國紛紛采取相應措施應對危機,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取得一定成效??梢哉f,結構調整和優化已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因此,對于處在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我國經濟來說,必須搶抓機遇,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優化和升級。

十八大報告提出:“行政體制改革是推動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必然要求。要建立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目標,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盵1]十八屆二中全會進一步指出,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2]。十八屆三中全會特別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3]。經濟新常態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意味著政府職能的轉變。不過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往往因為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不能實現自身職能的完美轉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發展。

一、地方政府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職能轉變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職能錯位影響產業集群發展,阻礙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傳統體制下政府對產業發展干預過細,造成了政府職能的錯位,影響了產業的集群式發展,這在地方政府中表現得尤其突出。首先,政府產業管理部門內部存在職能錯位。如在數量眾多的經濟管理部門中,各個部門對其自身職能定位的認識存在誤區。具體來看,在現行的政府行政體制架構中,各個經濟管理部門與產業結構升級都有相關之處,但并沒有一個專門的職能部門來負責產業結構升級,這樣就可能導致產業結構升級要么多頭開展(重復建設),要么無人負責。其次,政府部門之間存在職能錯位。由于部門多,分工細,有時會不可避免地存在職能疊加和交錯。同一件事情同一個問題,各個部門都極力要求發文以體現本部門的權限和影響力,這種政出多門、各自為政的現象往往使企業發展無所適從。最后,政府經濟管理部門與非經濟管理部門之間存在職能錯位。一些依附于政府的事業單位和協會組織等,本不具備行政管理職能,但由于與政府關系密切,有時政府會適當讓它們承擔一些相關項目和事務,這些單位和組織在開展事務的過程中如果作用發揮得好,則能夠對產業發展提供平臺和助力,但如果作用發揮不好,甚至為了利益越俎代庖,那么就會給產業發展帶來不好的影響??傊?,不同部門的職能錯位和部門利益等因素直接影響了產業的統一規劃和集群式發展。

(二)政府職能缺位影響產業創新步伐,延誤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首先,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夠到位,在規范競爭行為和監管市場秩序等方面做得還不夠。一方面,法律法規不健全,少數基層執法人員的執法意識不強、執法不嚴和管理不到位,導致一些不合格的企業和市場主體運用不正當競爭手段擾亂市場秩序,這往往表現為偷稅漏稅、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等。另一方面,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履行不夠到位,部門利益沖突導致公共服務職能弱化。一些地方部門片面追求自身利益,將本是國家和人民賦予的社會公共權力,作為謀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工具。在制訂政策、法規、規劃和發展戰略時,由于部門和地區利益的驅使,一些部門往往可能作出違背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選擇,特別是在部門利益與整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發生沖突時,這種現象就表現得更為明顯。

其次,產業支持政策不夠完善。目前全社會的產業投融資體制還不夠健全,難以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一方面,相對過高的門檻和嚴格的限制措施,導致一些社會資本很難進入產業。一些國有企業仍存在設備陳舊、負擔較重、收益不好等情況,轉型升級的壓力很大;一些發展前景好、成長較快的中小微型企業,由于缺乏信用擔保,導致融資困難,增長乏力,在市場上處于弱勢地位。另一方面,長期以來,由于存在區域競爭,政府統包的投資過多,存在投資過剩甚至浪費的現象。比如那些效益不好的國有企業,其生存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財政優惠,而由于企業自身原因導致資金投入利用率很低,這對于國家資金和資源都是一種很大浪費。再說,由于當前尚未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以資產聯結為紐帶、以資本流動為中心、以提高資產管理和運營效率為目標的靈活有效的投融資體系和管理模式,因此社會資金難以得到合理利用。以當前熱門的經濟開發園區建設為例,地方政府對企業提供的服務大多數仍停留在水、電、氣、訊、路等基礎性服務上,在加強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方面卻難以給企業提供相應的支持,相關的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機制尚不能有效建立和運行;地方政府為企業生產提供資金、政策、人才、技術等要素服務以及其他增值服務的能力亟待提升,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還不完善。

總之,市場秩序及市場競爭秩序不夠規范,這將提高企業創新成本;產業政策不夠完善,不能及時合理引導產業發展方向,必將導致企業對市場反應遲緩。這些都導致企業的創新步伐緩慢,從而拖慢了產業創新步伐,進而延緩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政府職能越位阻礙產業結構調整,影響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首先,政府部門直接參與市場經濟活動過多。近年來,地方政府對招商引資極為熱衷,只要有資金愿意到本地投資,不管投資項目是否符合本地發展需求,政府幾乎都會全盤接收,并運用手中掌握的權力干預資源的配置。此間,下達招商引資計劃指標甚至成為上級部門考核下級部門的主要指標之一。此外,政府還經常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例如土地和資金的使用等,以求吸引外來資金。政府直接參與市場活動進行招商引資固然能夠帶來一些好處,但從長遠看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可能導致資源配置的扭曲,阻礙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其次,政府部門直接或間接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這種干預活動雖然不是常態化的,但在地方政府中普遍存在。如當企業發展受困時,政府往往不會探究其原因,而是直接利用手中掌握的資源幫助企業(為企業提供財政資金補助、稅收減免,有的政府部門甚至直接為企業開拓市場,幫助企業銷售產品),然而,如果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是產業發展趨勢和經濟周期的原因所致,那么政府的這一行為將完全阻礙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進而阻礙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最后,地方保護主義阻礙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步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本身就是一個生產要素重新組合,從而實現要素更合理、更優化配置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快慢決定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速度。但是地方政府往往為了本地利益設置區域貿易壁壘,出臺優惠政策鼓勵民眾消費本地產品、排斥外地產品,這些非市場行為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使得生產要素不能實現合理優化配置,從而阻礙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背景下的地方政府職能轉變路徑

當前,在堅持政府社會職能(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生態環保等)的前提下,依據產業轉型升級需要采取如下對策:

(一)從“大而全”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轉變

在市場經濟中,政府不能以全能型姿態出現在公眾面前,不是包攬一切地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而是應加強其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政府需要加快轉變思路,對有職能交叉的部門設定改革目標和方向,精簡政府機構,理順和調整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關系,杜絕滋生任何尋租空間,消除人浮于事現象,理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實現由大而全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轉變。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實現從大而全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轉變,還需創新管理機制。要以優勢互補為目標,按照財權和事權相統一的原則理順上下級政府之間的關系。堅持經濟效益目標不變,按照合作共贏的理念協作分工,頒布出臺相關公共政策和法規,以杜絕下級政府之間為了各自利益而形成的不正當競爭。上級政府可以考慮建立區域協調發展補償機制,嘗試對落后區域實行利益補償,以實現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實現從大而全政府向有限型政府的轉變,需要政府的職能從經濟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向轉變。政府要發揮好社會組織作用,重視和發揮社會組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政府要培養公共服務、遵紀守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意識;還要強化政府公務人員的公共服務動機,做好行政職能范圍內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無需過多干預經濟。

(二)從干預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求政府干預的方式和手段必須有所改變,這就要求其職能要有所轉變。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科學界定政府職能,應按照“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要求,積極推進政事分開、政企分開、政府與行業協會分開,確定政府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職能范圍,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提高其管理服務效能。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政府既要做好“讓位”工作,尊重“有效市場”的功能,又要做好“有為政府”的補充作用,以彌補市場的不足。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要政府從干預型向服務型轉變。

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求政府將定價職能、資源配置職能還權于市場。在市場發展中,政府所要做的,就是盡量減少資源配置扭曲的因素,讓價格發揮資源配置信號的作用,讓市場正常發揮資源調節和產業引領的功能。政府在發揮“有為政府”的角色時,要破除各種干擾因素,加大資金、勞動力、技術等在產業之間和地區之間的自由流動。對于那些嚴重損害區域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有害因素要合理引導、消除,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發揮的是規范和引導的作用,最終通過市場來解決一切,讓市場根據經濟規律來決定資源配置和產業發展的方向。

建設服務型政府要加強自身在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和作用,確立公共服務運行的基本原則,保證公共服務提供的公平有效。同時要改革公共服務體制,完善公共服務制度框架,創新公共服務提供的運行機制,構建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平等合作關系。還應加大公共服務投入,把公共服務覆蓋面擴大,使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

(三)從無約束政府向法治型政府轉變

建設法治型政府,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政府的各項工作都要有法可依,讓政府行為受到法制約束,才能充分發揮其市場監管、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四大職能。地方政府往往過多介入到經濟建設中,而且缺乏法制約束,從而成為“無約束政府”。在當前法制建設環境中,必須建設法治型政府,依法行政。這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職能轉變和政府自身改革的必然要求。

建設法治型政府,要規范立法。要完善公開立法制度,把立法的每一個階段和步驟對社會公眾公開,同時要完善立法聽證制度,體現和保障立法的民主性,提高立法的透明度。擁有立法權的各級政府部門,應依據實際情況設定各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合理規范行政權力機關的責任,規范政府決策,有法必依。要通過廣泛征求意見、專家討論、集體協商等多種方式,不斷提高立法程序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吸收公眾意見和民間智慧。同時,對行政規范性文件要加強監管力度,各部門出臺的相關文件須經政府法制機構審核后方可印發(目前地方政府還沒有完全施行),未正式公開印發的文件一律不得變通執行。

建設法治型政府,要規范執法。各行政執法部門應做到嚴格規范執法,不斷強化制度建設,落實執法責任制。對于執法部門的執法范圍和職責,必須由相關上級部門以及地方人大進行科學界定,細化規范執法程序,科學設定執法崗位,嚴格明確執法責任,強化執法監督管理。在行政執法的考核方面,必須做到公開透明,給執法部門劃定紅線,對不規范執法和隨意執法的行為必須追究責任,做到執法權力和責任對等。對執法違法、執法犯法等惡劣現象,要追究其單位和相關領導的管理責任。

總之,在服務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經濟發展中,政府必須成為一個注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嚴格按照法律辦事的服務型政府。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政府職能自身的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

546_5.htm.2012-11-19.

[2]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3-02/28/c_114843346.

htm.2013-2-28.

[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2013-11-12.

[責任編輯:李利林]

猜你喜歡
政府職能職能產業結構
私募股權投資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西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
事業單位激勵機制分析與思考
城鎮化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研究
數字化時代政府掌舵職能的再思考
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的差異研究
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的差異研究
延安旅游產業發展中的政府職能探析
關于會計職能轉變若干問題探究
我國鄉鎮政府職能轉變的問題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